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满清的“黄马褂”到底有多“黄”?

满清的“黄马褂”到底有多“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594 更新时间:2024/1/9 1:48:10

很多清宫戏里,都出现了这样一种制服道具,称之为“黄马褂”,官员见之,如见到皇帝一般,都得跪地行礼,而且拥有“黄马褂”的人,似乎都有一些特权,如同钦差一般,可先斩后奏,那么,究竟什么是“黄马褂”?它到底有哪些特殊功能呢?

列位看官应该清楚,清朝官吏的制服与明朝等汉族王朝的服饰大不相同,分为礼服、常服、行服、雨服四种,“马褂”就是清朝服饰的代表,属于清朝官吏制服中的“行服”,即行军和旅行的服饰,由于满人以游猎为生,善于骑射,所以为了方便骑马的时候穿着,服饰都显得比较短,《清会典图》曾言:“长与坐齐,袖长及肘。”

?黄马褂亦作“黄马袿”。清代的巡行扈从大臣,如御前大臣、内大臣、内廷王大臣、侍卫什长等,皆例准穿黄马褂。

衣短是为了方便骑马,袖短则是为了方便射箭,所以这种服饰又被称之为“马褂”,可见,一切都是生存条件的需要,入关后,为了表示不忘根本,历代皇帝也保持着游猎、骑射的优良传统,“马褂”除了是一种服饰,更代表这一种习俗延续下来。

在皇帝周围,有一群侍卫和“内大臣”,这群人就必须穿“马褂”,而且还规定了特殊的颜色,必须是明黄色的绸缎,以示皇权的威严,这种明黄色的“马褂”,就被称之为“黄马褂”,须知,明黄色是帝王专用的颜色,一般的贵族也只能使用金黄色,老百姓只能使用杏黄色,如果不小心穿错了,那可就犯了“僭越”大罪了,可见,在等级制度森严的清朝,老百姓穿衣服都得小心啊!

举个例子,康熙五十一年,太子胤礽二次被废,大臣提议再次立储的时侯,康熙皇帝表示拒绝,他对于太子胤礽已经心灰意冷,失望透顶,对于太子的外叔祖父,康熙王朝的第一重臣索额图,康熙皇帝大骂道:“索额图私怀倡议,凡皇太子服御诸物,俱用黄色,所定一切仪注,几与朕相似,骄纵之渐,实由于此,索额图诚本朝第一罪人也。”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可能列位看官还没弄明白,不就是太子用了皇帝的服饰,特别是用了皇帝的特定颜色吗?有必要这么生气吗?这在那个时代可是死罪,这充分说明了你有夺位之心啊!就算是有父子之亲,但太子的行为违背了君臣之礼。

当然这只是表面现象,康熙看到了深层次的危机。索额图作为太子的外叔祖父,朝廷重臣,却没有做到提点太子,相反利用太子,使其成为与明珠党争的棋子,使太子越发骄纵,越发忘乎所以,一心想着抢班夺权,这是康熙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康熙皇帝称“索额图诚本朝第一罪人也”!

颜色不能弄错,衣服也不能穿错,那么“黄马褂”究竟是哪些人可以穿的呢?侍卫和内大臣是必须穿的,以示威严,但如果他们的职务被解除,“黄马褂”就不能再穿了,这种“黄马褂”称之为“职任褂子”。

?清代,皇帝出门有许多“内大臣”和“御前侍卫”随从,这些人全要穿“行褂”,帽后戴孔雀翎,还要佩刀。

由于“黄马褂”代表着皇权的威严,因此,皇帝会将“黄马褂”作为恩典,赏赐给一些特殊的人,这种情形被称为“赏穿黄马褂”,与“职任褂子”是不一样的概念,用现在的话来说,“职任褂子”是制服,而“赏穿黄马褂”是荣誉。

“赏穿黄马褂”也有两种情形,第一种是在打猎的时候,赏给“行围”的官员,清朝皇帝为了表示不忘根本,有着狩猎的习惯,一般都会到木兰围场狩猎,此时便将“黄马褂”作为奖品,奖赏给狩猎成绩最佳的官员,有点“射箭冠军金牌”的味道,行围褂子只能在行围时穿着,平时是不能穿的。

第二种情形,就是将“黄马褂”作为朝廷的恩典,赏给立有战功的大臣,通常是赏给高级武将,这种“黄马褂”也称“武功褂子”,是用战功换来的,可以随时穿,当然,这种“黄马褂”除了象征着荣誉和战功,也代表着权力。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比如说,雍正皇帝上台后,年羹平定西北,剿灭罗卜藏丹津,雍正皇帝在给年羹尧的赏赐中,就有“赏穿黄马褂”的恩典,与此同时,还赏赐了官职、爵位、“赏戴花翎”,加封号(如“巴图鲁”勇号等)等,可见,“赏穿黄马褂”是一种较高级别的赏赐,而且是各种赏赐中的一种,不是孤立的奖品。

也许列位看官还记得,在《雍正王朝》中有这样一幕,年羹尧被雍正皇帝贬为看守城门的卫士,结果他却穿着雍正皇帝钦赐的“黄马褂”去守城门,地方官员见年羹尧这么做,还必须行跪拜之礼,因为“黄马褂”象征着皇权啊!年羹尧此举,是向世人暗示雍正皇帝对他的举措是“鸟尽弓藏”的行为,最终,雍正皇帝赐死年羹尧,“黄马褂”也救不了他,相反害了他。

?清朝,内大臣和御前侍卫所穿的行褂全部用明黄色的绸缎或纱制成,没有花纹和彩袖。

还有一类“黄马褂”,是给予特使、宣慰中外的官员,以示皇权的威严,整个清朝最出风头的“黄马褂”应该当属李鸿章穿着的那一件,一八九五年,李鸿章赴日本进行马关条约的谈判,返回驿馆的时候,被日本浪人小山丰太郎行刺,脸部中枪,血染黄马褂,李鸿章迷糊中不忘叮嘱随员,将换下来带有自己鲜血的黄马褂保存好,不要洗掉血迹,嘱咐后他长叹一声:“此血可以报国矣!”

“黄马褂”作为皇权的象征,是清朝皇帝用来统治群臣的一种方式,由于清初满汉之别还很严重,因此,汉族官员得到“黄马褂”的远远不及满族官员,至康熙、雍正皇帝之后,逐渐消除满汉之别,汉族的一些武将也得到了“黄马褂”,比如雍正时期的年羹尧、岳钟琪等,特别是岳钟琪,还担任过“抚远大将军”一职,汉族官员担任这个职务掌握兵权,整个清朝可以说只有他一人。

咸丰后,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大量手握重兵的汉族大臣纷纷崛起,比如赫赫有名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成为了镇压的主要力量,朝廷只得“赏赐黄马褂”,以示嘉奖,其根本目的在于拉拢和利用他们,巩固清朝的统治。

可是,到了王朝后期,这种手段也渐渐失去了作用,大清王朝的覆灭,封建专制制度的覆灭,是历史潮流,大势所趋,不是通过拉拢和利用一些人就能阻挡的,一九一二年,宣统皇帝宣布退位,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制度终于划上了句号。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标签: 有多满清马褂

更多文章

  • 曾助雍正登上皇位的这两位大臣, 为什么最后落得如此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大臣,皇位,雍正

    众所周知,雍正皇帝即位没几年,就先后将年羹尧和隆科多“拉下马”,年羹尧被雍正下令“自裁”,隆科多则被雍正拘禁,最后死于禁所。这二人可都是雍正在“九子夺嫡”斗争中取得胜利的大功臣,为何最后都落得如此下场?虽然中国历代王朝不乏新皇帝继位后,反过来清算功臣的例子,但年羹尧和隆科多的结局,更多是和他们目中无

  • 明朝末年第一大汉奸范文程却成大清开国军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军师,明朝,汉奸

    明朝末年第一大汉奸却成为大清开国军师,他在历史进程中注定不平凡。满清的前身是祖居东北的女人部落,在后来杰出的部落首领努尔哈赤的带领下完成了统一,后来的继承人在吸取了中原王朝的优秀成果后,建立了满清。一个落后的民族能够如此的发展,最后还竟然建立了大一统王朝,这与汉族中众多的能人为其效力是分不开的,在这

  • 湖口之战:胜利源于石达开的正确指挥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之战,正确,湖口

    湖口之战19世纪中叶,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到了穷途末路。西方列强疯狂渗透瓜分,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人民反抗满清王朝腐朽统治的斗争风起云涌,并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发展成了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农民武装起义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月11日(清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经过精心筹

  • 吴敬梓简介:《儒林外史》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作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儒林外史,古典,杰作

    吴敬梓吴敬梓(zǐ,1701-1754),清代杰出小说家。字敏轩,一字文本,安徽全椒人。青年时生活豪放,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安徽巡抚欲荐其应博学鸿词试,以病不赴。善诗文,尤以小说着称。所作《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杰出的作品。又着有《文木山房集》。吴敬梓于康熙四年(公元1701年),出生于

  • 太平天国为什么最终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太平天国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时局可谓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外国商品的倾销使得沿海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大量手工业者和农民陷入失业和破产的境地;鸦片输入的激增则加剧了白银外流,出现了银贵钱贱等问题。地主、贵族、官僚则加剧了土地兼并,地租剥削率很高,百姓的负担更为沉重。另外,从1846年至1850年,黄河流域、

  • 爱逛青楼的龚自珍:古代文人为何都爱逛青楼?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文人,都爱,青楼

    龚自珍是清朝时期的诗人,当时文人大多有两面,在诗歌方面有着良好形象的龚自珍除了不抽鸦片,其余的四毒,龚自珍可谓一体均沾。在此节篇中先说到的是逛青楼。龚自珍喜欢逛青楼,这在其友人的笔下,屡屡可见。可想而知,龚自珍逛青楼的频率,大概在当时也是数一数二的。那个年代,文人们对此,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文人为什

  • 中国历史上最厉害的商团是哪一个?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上,商团,最厉害

    在中国最初始的时候,一直都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后来由于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方面的要求也是越来越多,最基本的已经满足不了大多数人,而且有些你没有的东西而别人有,而你又很需要,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交换,刚开始的时候人们只是利用物品与物品之间的交换,这个物品交换你这个东西,但是这样有时候并不是等价

  • 耿精忠为何第一个投降 他到底败在何人之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之手,第一个,败在

    耿精忠为何第一个投降?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公元1673年,康熙下令削藩,引起云南王吴三桂强烈反弹,同年11月,吴三桂用云南巡抚朱国治的人头祭旗,联合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起兵作乱,三藩之乱爆发,很快,云南、贵州、湖南落入吴三桂之手,很快,广

  • 黄宗羲推陈出新的文学观:“元气生至文”——讴歌豪杰精神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元气,推陈出新,豪杰

    黄宗羲并不是以文学成就称名于世的,但他毫无疑问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文学家,是明清之际的古文大师、文学评论家兼诗人,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有三大方面:一是编选、汇辑了近20种宋、元、明人的文集与诗集,二是自己撰写了500余篇文章和1000余篇诗歌,三是提出了慧眼独具、见解独到的文论与诗论。梨洲先生一生用了大量

  • 九子夺嫡中的王爷们,哪个活过了雍正,乾隆又是怎么对待他们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乾隆,他们的,雍正

    九子夺嫡,又称九龙夺嫡,是指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开始,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的十四年间,康熙皇帝的九个儿子为了争夺皇位继承人,而展开的残酷政治斗争。康熙皇帝一生生下三十五个儿子,除了因夭折未序齿的十一个外,还有二十四个儿子有资格竞争皇位,但真正参与其中的只有九个,他们是大阿哥胤禔,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