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黄宗羲简介:明末清初的“人权宣言”

黄宗羲简介:明末清初的“人权宣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286 更新时间:2023/12/10 16:48:49

明末清初,有位大思想家宣布皇帝是“天下之大害者”,主张“无君”。他就是近代民主主义思想的蒙者、爱国者黄宗羲。他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比卢骚的《民约论》还要早100年光景,有人称它为“人权宣言”。黄宗羲同时代的思想家顾炎武说:“读了这部书,可以知道过去历史上所有帝王制度的弊端。”《明夷待访录》反对君主专则,主张民权,对清末的维新变法运动影响很大。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一文中说过:“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黄宗羲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州,亦号南雷,浙江余姚人。他的老爸黄尊素为万历进士,天启中当上御史,是着名的东林党人,因弹劾魏忠贤而被削职归籍,不久又下狱,受酷刑而死。19岁的黄宗羲进京上诉,并在公堂之上殴打主谋,追杀凶手,明思宗叹称其为“忠臣孤子”。黄宗羲归乡后,即更加发愤读书,痛恨科举制度对人的束缚,力求变革,把家里的书都读完了,还觉得不够,于是便抄录同乡的朋友藏书。又从学于着名哲学家刘宗周,得蕺山之学。

1645年,当清兵大举南下时,黄宗羲愤而毁家纾难,和浙东人民团结在一起,展开轰轰烈烈的抗清运动。他组织起一支抗清的“世忠营”,有3000多人。后来他又联合了太湖一带的豪杰,抗拒清兵达半年之久。当他扼守的四明山寨被攻破后,宗羲渡海到舟山,和张煌言等继续搞复国活动。1664年,张煌言殉难后,宗羲遂改名换姓回到故乡,聚众讲学,着书立说。

黄宗羲学识广博,研究过天文、地理、算学、音乐、历史和哲学等。他留下了许多着作,有《南雷文定》、《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等。在他54岁时,写下了划时代的反帝制的光辉着作《明夷待访录》。《明夷待访录》计有《原君》、《原臣》、《原法》等共21篇。

黄氏在《原君》篇中,无情地揭露了封建帝王的罪恶,指出帝王是唯一的害民之贼。他说:“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这些话在300年前,是没有人敢说的。因此有人称赞《明夷待访录》是中国的“人权宣言”。

他对封建专制进行猛烈的批评,说它是公私不分,权利义务不平,没有公法可言。因此他反对“一家之法”,主张“天下之法”,“有治法而后有治人”。他为了求得人权平等,主张废除秦汉以来的“非法之法”;要求得天下太平,非废除专制的君本制度,而改为民本制度不可。他理直气壮地呼吁,现今应当是“天下(人民)为主,君为客”(《原君》)。他同时也提醒封建时代的臣僚,不要再是皇帝敲剥百姓的服役者,而应该是“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得出这样的结论:做官的人如果“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

黄宗羲的思想意识中已经有近代代议制的意识,他在《学校》篇中,已流露出议会政治的萌芽思想。他把东汉的太学清议的历史意义理解为近代的议会政治,这是托古改制。黄宗羲的理想是,在中央政府,天子以至公卿都要在太学祭酒的面前就弟子之列,祭酒(类似议长)有权批评政治的得失。在地方政府,郡县官都要在地方学官的面前就弟子之列,学官对于地方政事缺失,“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

明、清之际,随着都市经济的成长,出现了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反映到意识形态上,产生了黄宗羲具有资本主义萌芽思想的市民政治学说。我国封建社会,一向是“重农抑商”的。而黄宗羲鉴于社会的变动,面对现实,却提出“工商皆本”的学说。在经济学说上,黄氏也反映市民的要求,主张废止金银货币,使用“宝钞”,而以金银作为宝钞的基金。他这种经济思想,有利于商品流通,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并启发了近代的经济政策。在黄氏看来,明朝末年是封建制度崩溃的前夜,此时,“土力日竭”了,市场停顿了,人民生活的条件被皇帝夺去了,加税加饷永没有限制了。他站在市民的立场,还呼吁减轻军费负担,主张实行征兵制度;反对募兵制。

黄宗羲还是我国古代研究赋税制度最深入、最系统的学者之一。他提出了历代税赋改革,每改革一次,税就加重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重;农民种粮食却要等生产的产品卖了之后用货币交税,中间受商人的一层剥削;不分土地好坏都统一征税。黄宗羲的观点以及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被现代学者总结为“黄宗羲定律”,黄宗羲以勇敢的"异端"精神,批判旧的,设计将来的新世界,是值得称赞颂扬的。他不愧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思想的启蒙者、思想家。

标签: 人权宣言明末清初

更多文章

  • 太平天国北伐军壮烈的最后一战——冯官屯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北伐军,壮烈,太平天国

    1854年4月29日,太平天国北伐军在林凤祥、李开芳带领下,冲破重围,自阜城南下,于5月5日攻克连镇。为接应北伐援军,李开芳又与林凤祥相商,于5月28日统带630余名骑兵南下,次日占据高唐,在高唐与胜保为首的清军相持9个多月。1855年3月7日,僧格林沁攻克连镇,北伐军主力覆灭,旋奉命“带兵驰往高唐

  • 戊戌六君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位林旭,本可躲过杀身之祸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君子,最小,杀身之祸

    提起“戊戌六君子”,可能最出名的便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谭嗣同了。不过在这六人当中,有一位深得慈禧派大臣荣禄的爱护、当时能躲过杀身之祸却没有躲、生死关头反对去找袁世凯帮忙的人。此人便是林旭,戊戌六君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一、公车举人林旭,字暾谷,打小父母双亡,由叔叔养大成人。在少年时期,便以博闻强

  • 揭秘西王娘洪宣娇之谜 太平天国灭亡后洪宣娇到底去了什么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去了,太平天国,西王

    西王娘洪宣娇去了哪里,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说起洪秀全,可谓无人不知,提起洪宣娇,知名度明显不及前者。但从天国建立到天京失守,天国的一姐,就是这位西王娘。洪宣娇抬举洪宣娇的人,说她深明大义,为了团结天国的几位王爷,下嫁萧朝贵;还有人说她武功盖世,救过洪秀全等人,曾与清军、

  • 拿走文物,英法联军为什么还火烧圆明园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圆明园,联军,英法

    在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对中国兴趣越来越大,他们一再要求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清庭迫于武力胁迫,咸丰不得已在1858年签订了《天津条约》。1860年初,英法方面要求派公使前往北京换约,但在过程中出现了严重分歧,英法随即派舰队自南方北上,很快攻陷了天津大沽口,咸丰随即将英国派去北京的26名公使囚禁在圆明

  • 黄宗羲:从复社名士到抗清御史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名士,御史,黄宗羲

    第一节竹桥黄氏,文化世家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庚戌岁八月八日(公元1610年9月5日),黄宗羲出生在浙江省余姚县通德乡黄竹浦(今余姚市明伟乡浦口村)一个书香门第,黄竹浦又名竹桥,为黄氏家族聚居之地,故当地又称黄氏家族为“竹桥黄氏”,根据祖先留下的谱牒资料、口碑传说以及黄宗羲本人的

  • 清代后期汉族丧葬风俗探究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丧葬,汉族,清代

    1.丧葬有制清代后期,仍然实行丧葬有制。为了保证丧葬礼制的实施,清代统治者不惜约之以严刑峻法,严令各地丧葬,“务从简朴,毋得僭妄。”光绪《钦定大清会典》卷三九八《礼部?丧仪》规定,丧家若因财力有限,不够礼制规定的可以从简,但独不能以下僭上。若有僭妄,律令规定有官者杖一百,罢职

  • 他是大清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论张廷玉究竟是怎样做到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他是,太庙,是怎样

    众所周知,在清朝初期,为了让自己的满族能和前明汉族合作的融洽,便广招汉族贤士为己用,特别到世祖顺治爷、太宗皇太极时期更加的明显。比如范文程、洪承畴、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都是汉臣。不过他们的下场可就大不相同了,吴、尚、耿作为三藩之乱的指挥者自然是被康熙帝平叛,而洪承畴、范文程得以善终,并且得皇帝

  • 清缅战争历史背景、经过以及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背景,战争

    清缅战争清缅战争,是十八世纪末中国清朝和缅甸贡榜王朝两国围绕边境地区的领土和资源控制权发生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以1762年冬缅甸入侵中国云南普洱地区,清军自卫反击为开端,以1769年11月16日双方签订停战合约收场。历时7年,国力强盛的清王朝虽然取得了缅甸名义上的臣服,但是并未能获得战争的真正胜利且

  • 满清的“黄马褂”到底有多“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有多,满清,马褂

    很多清宫戏里,都出现了这样一种制服道具,称之为“黄马褂”,官员见之,如见到皇帝一般,都得跪地行礼,而且拥有“黄马褂”的人,似乎都有一些特权,如同钦差一般,可先斩后奏,那么,究竟什么是“黄马褂”?它到底有哪些特殊功能呢?列位看官应该清楚,清朝官吏的制服与明朝等汉族王朝的服饰大不相同,分为礼服、常服、行

  • 曾助雍正登上皇位的这两位大臣, 为什么最后落得如此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大臣,皇位,雍正

    众所周知,雍正皇帝即位没几年,就先后将年羹尧和隆科多“拉下马”,年羹尧被雍正下令“自裁”,隆科多则被雍正拘禁,最后死于禁所。这二人可都是雍正在“九子夺嫡”斗争中取得胜利的大功臣,为何最后都落得如此下场?虽然中国历代王朝不乏新皇帝继位后,反过来清算功臣的例子,但年羹尧和隆科多的结局,更多是和他们目中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