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湖口之战:胜利源于石达开的正确指挥

湖口之战:胜利源于石达开的正确指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593 更新时间:2023/12/24 22:22:27

湖口之战

19世纪中叶,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到了穷途末路。西方列强疯狂渗透瓜分,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人民反抗满清王朝腐朽统治的斗争风起云涌,并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发展成了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农民武装起义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1月11日(清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经过精心筹划,以洪秀全为首的拜上帝会在广西桂平金田村正式宣布起义,号称“太平军”,建号“太平天国”。由于领导人的正确指挥,更由于各地人民的全力支持响应和广大太平军将士的浴血奋战,太平军连续突破了清军的多重围追堵截,越战越勇,越战越强,纵横驰骋数千里,从珠江流域一直打到长江流域。1853年3月19日(咸丰三年二月十日),太平军攻克南京。十天后将其改名为天京,作为太平天国的首都,从此开始了革命的新阶段。

定都天京以后,如何争取更大的胜利,以尽快结束满清的腐朽统治,便成了太平天国领袖们面临的新课题。为此,他们制定了一个分兵出击、两路齐发的战略计划:一路尽选精锐长途奔袭清朝的中枢北京,给予统治者最直接的打击;另一路便是挥师西征,夺取长江中上游各省,扩大自己的控制区域。这一大胆的计划,一方面反映了太平天国领袖们在取得一系列辉煌胜利后的昂扬斗志,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骄傲轻敌的思想在领袖们头脑里有所滋生,对后来的军事斗争产生了一系列不利的影响。

1853年5月19日,西征太平军在胡以晃、赖汉英的率领下,攻克和州,浩浩荡荡地向西进发。太平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受到沿途各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因此进展颇为顺利。然而在进军湖南时,太平军碰到了一个新的凶恶敌人,那便是由清朝反动官僚曾国藩建立的地主武装湘军。

太平军刚进驻天京不久,清朝统治者便在天太平军作战图京南北建立了江南、江北大营,围困太平军。然而他们也深知,单靠已没有什么战斗力的八旗和绿营兵是不足以对付迅速发展的太平军的。因此,他们利用一些汉族地主本乡本土的封建政治、经济、宗教势力,在几个重要省份举办团练,积蓄反革命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革命斗争。湘军便是这一阴谋的产物。经过曾国藩的苦心经营,湘军具备了比较强的战斗力,成为太平军的主要作战对手。

1854年(咸丰四年)4月,曾国藩为解除太平军对长沙的威胁,亲率水、陆两军扑向长沙外围要塞靖港。守卫靖港的太平军用猛烈的炮火迎接这些“不速之客”,并乘着风势火攻。湘军水师接连起火,顿时大乱,竞相逃命。水师的混乱迅速波及陆上的湘军。太平军趁势进攻,把送上门的湘军聚而歼之,大挫湘军锐气。曾国藩又羞又气,一头扎进水中,企图以“自尽”掩饰窘态,演出了一场“自尽未成”的把戏。

在城陵矶,智勇双全的“飞将军”曾天养抓住敌水师顺流而下、易进难退的弱点,率领“虎头军”,于旋湖港设下天罗地网。本来水陆联手作战的湘军水师仗着船多兵多,贸然进攻,正中太平军下怀。待敌完全进入包围圈后,四下伏兵尽出,一举歼灭助战而来的广东水师及总兵陈辉龙、湘军水师总统褚汝航等四名敌主将。

在节节胜利的同时,多线出击所造成兵力严重不足的后果日益暴露。太平军无法在新开辟的两湖地区站稳脚跟,不得不放弃原计划,步步回撤,退出了湖南、湖北。这便给了湘军以喘息之机,从而死里逃生。

这年11月,英勇善战、足智多谋的翼王石达开受命主持西征军事。他清醒地分析当时形势,认真总结湖南战场的成败得失,把西征军略加收缩,着力经营几个战略要地,加强水师建设,在短期内建成了一支具有一定作战能力的水师部队,使战局为之一变。

湖口,位于鄱阳湖出长江之口,地势险要,上通楚北,下达皖南。在石达开眼里,这儿正是聚歼湘军水师的好战场。1855年初,他亲临湖口组织部署,要在这里与湘军展开决战。根据当时实际情况,他制定了以守为攻、惊营疲敌、诱敌深入、奇袭制胜的作战方针。

在鄱阳湖与长江交汇的水面,石达开命人扎起大小两座木排,在两岸厚筑土城,安装炮位,严阵以待。急于报复的湘军缓过劲来之后,千方百计地对湖口发起多次进攻。无奈石达开率众沉着应战,据险坚守,湘军每次进攻都无功而返。技穷的曾国藩望着江中耸立的木排只剩叹气的份儿,不得不下令水师停止进攻,另寻他计。

敌驻我扰,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一支由百余条小船组成的小部队悄悄出现在江面上。这些小船或三只或五只地连在一起,船上堆满了混着火药的柴草。等小船神不知鬼不觉地滑到湘军战船中间时,只听一声炮响,四下立时火起。船上的湘军从睡梦中惊醒,已身陷火海,被烧死的、自相践踏失足落水被淹死的不计其数。从那以后,太平军不是以小船袭击,便是以强弓硬弩射去火箭惊扰。湘军昼夜担惊受怕,寝食难安,而且几乎每天都有人伤亡,士气日益低落,“锐师倏而变为钝兵”。

如此过了二十多天,曾国藩心知长期对峙于己不利。因为太平军身后有着广大江西人民的鼎力支持,无后顾之忧,而对杀人如麻的他,老百姓们除给了一个“曾剃头”的绰号外,别无他物。所以决定集中全部兵力,从水、陆两路猛扑湖口,以撕开石达开的沿江防线。西征中最精彩的一幕开了。

1月29日,湘军集中炮火向鄱阳湖口的太平军阵地狂轰滥炸。炮火引爆了木排上太平军的弹药箱,接着又引燃了木排。太平军在水面已无险可守!面对不可一世的湘军,太平军果断后撤,避敌锋芒。曾国藩自以为得计,笑着对左右说:“破了湖口,就可以‘直捣金陵啦!”

面临险境,石达开随机应变,决定利用木排被焚作诱兵之计,肢解湘军水师再各个击破。他命令守军趁夜将大船凿沉江心,堵塞水道,只在西岸边留下一道狭窄的隘口,象征性地设置了几处障碍。这样,湘军的重型战船便进不了鄱阳湖。

骄横的湘军哪知是计,气势汹汹地派出一百二十多艘轻便快船舢板等冲入湖内,而将“快蟹”、“长龙”等大船尽留外江。石达开闻讯大喜,立刻命令埋伏的太平军封锁隘口,将钻进内湖的敌船牢牢锁在湖内。湘军水师一下被分割成互不呼应的两部分,原有的部署立刻一片混乱。

上了钩的大鱼怎容它轻易溜掉,埋伏已久的太平军抓住有利时机,以关门打狗之势痛击失去大船掩护的内湖湘军。只一夜工夫,“入瓮”的湘军便所剩无几了。而停泊在外江的大船,由于没了轻快小艇的配合,犹如“飞鸟去翼,爬虫去足”,根本无法进行战斗。太平军一阵猛打猛攻,湘军立呈败象,一部分战船见势不妙,顾不上照应其他船只,掉头就跑,狼狈逃往九江。

2月11日,仓皇失措逃回九江的湘军惊魂未定,便发现大举反攻的太平军在夜幕掩护下,以数十只小船为先导,悄悄靠近湘军水师大营。一声令下,火箭、喷筒万支齐发,太平军以翻江倒海之势猛扑上去,喊声震天,刀光闪闪。措手不及的湘军闻风丧胆,溃不成军,连曾国藩的座船也被太平军包围了。曾国藩羞愤难当,自思如此大败,以后有何面目见人,又是一头扎进水中企图自杀。众随从慌忙把他捞起,藏到了一艘小船的甲板下,趁乱狼狈逃去。他的管驾官和监印官则被当场击毙。

经过这样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曾国藩已成为惊弓之鸟。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认,“每闻春风之怒号,则寸心欲碎,见贼船(指太平军战船)之上驶,则绕屋彷徨。”

湖口、九江大捷之后,石达开指挥西征太平军趁势全线反攻,连克武穴、兴国、汉阳等城,重新控制了武汉至九江的长江水面及附近的湘、鄂、赣广大地区,在较短时间内完全扭转了长江中游的战局。

在西征取得初步胜利之后,石达开又率军顺江而下,与守卫天京的太平军密切配合,一举粉碎了围困天京达三年之久的江南大营。同时,由陈玉成率领的太平军也一鼓作气消灭了江北大营的清军。天京的肘腋之患完全肃清,太平天国的革命斗争达到了最高潮。

综观西征,太平军之所以能在强敌环伺的不利环境中取得空前的胜利,除了战士们作战勇敢外,还应归功于石达开的正确指挥。他冷静分析敌长我短,确立了避敌锋芒、诱敌深入、惊营疲敌、快速制胜的战术思想,不仅令太平军将领们赞不绝口,更使他的老对手曾国藩和与他交过手的英国侵略者自叹弗如,以致谈“石”色变。

标签: 之战正确湖口

更多文章

  • 吴敬梓简介:《儒林外史》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作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儒林外史,古典,杰作

    吴敬梓吴敬梓(zǐ,1701-1754),清代杰出小说家。字敏轩,一字文本,安徽全椒人。青年时生活豪放,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安徽巡抚欲荐其应博学鸿词试,以病不赴。善诗文,尤以小说着称。所作《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杰出的作品。又着有《文木山房集》。吴敬梓于康熙四年(公元1701年),出生于

  • 太平天国为什么最终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太平天国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时局可谓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外国商品的倾销使得沿海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大量手工业者和农民陷入失业和破产的境地;鸦片输入的激增则加剧了白银外流,出现了银贵钱贱等问题。地主、贵族、官僚则加剧了土地兼并,地租剥削率很高,百姓的负担更为沉重。另外,从1846年至1850年,黄河流域、

  • 爱逛青楼的龚自珍:古代文人为何都爱逛青楼?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文人,都爱,青楼

    龚自珍是清朝时期的诗人,当时文人大多有两面,在诗歌方面有着良好形象的龚自珍除了不抽鸦片,其余的四毒,龚自珍可谓一体均沾。在此节篇中先说到的是逛青楼。龚自珍喜欢逛青楼,这在其友人的笔下,屡屡可见。可想而知,龚自珍逛青楼的频率,大概在当时也是数一数二的。那个年代,文人们对此,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文人为什

  • 中国历史上最厉害的商团是哪一个?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上,商团,最厉害

    在中国最初始的时候,一直都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后来由于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方面的要求也是越来越多,最基本的已经满足不了大多数人,而且有些你没有的东西而别人有,而你又很需要,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交换,刚开始的时候人们只是利用物品与物品之间的交换,这个物品交换你这个东西,但是这样有时候并不是等价

  • 耿精忠为何第一个投降 他到底败在何人之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之手,第一个,败在

    耿精忠为何第一个投降?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公元1673年,康熙下令削藩,引起云南王吴三桂强烈反弹,同年11月,吴三桂用云南巡抚朱国治的人头祭旗,联合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起兵作乱,三藩之乱爆发,很快,云南、贵州、湖南落入吴三桂之手,很快,广

  • 黄宗羲推陈出新的文学观:“元气生至文”——讴歌豪杰精神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元气,推陈出新,豪杰

    黄宗羲并不是以文学成就称名于世的,但他毫无疑问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文学家,是明清之际的古文大师、文学评论家兼诗人,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有三大方面:一是编选、汇辑了近20种宋、元、明人的文集与诗集,二是自己撰写了500余篇文章和1000余篇诗歌,三是提出了慧眼独具、见解独到的文论与诗论。梨洲先生一生用了大量

  • 九子夺嫡中的王爷们,哪个活过了雍正,乾隆又是怎么对待他们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乾隆,他们的,雍正

    九子夺嫡,又称九龙夺嫡,是指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开始,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的十四年间,康熙皇帝的九个儿子为了争夺皇位继承人,而展开的残酷政治斗争。康熙皇帝一生生下三十五个儿子,除了因夭折未序齿的十一个外,还有二十四个儿子有资格竞争皇位,但真正参与其中的只有九个,他们是大阿哥胤禔,太子

  • 第一节 四臣辅政,计除鳌拜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四臣辅政,鳌拜

    自古以来的专制制度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当君权高度集中,统治集团内部协调一致的时候,国家就会稳定,经济就会发展。反之,君权旁落,内部党同伐异,政治就会黑暗,社会就会混乱。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日顺治皇帝病逝于养心殿,时年二十四岁。顺治帝死后,年仅八岁的玄烨即皇帝位,以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

  • 戊戌变法前后的林旭,六君子中最年轻的一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君子,戊戌变法,最年轻

    林旭父母早亡,依靠叔父养育成人。他自小颖悟、聪慧好学、博学强记,号称“神童”,曾在福建省乡试第一名解元中举。后来跟随岳父沈瑜庆到武昌游学。在那里结识了维新变法的陈宝箴、陈三立父子,深受他们思想的影响。1895年,林旭以公车(举人)入都,当时正值甲午战争,清廷战败,民族危机日重,日本强迫清廷签订丧权辱

  • 轶事:光绪皇帝问老师翁同龢“你能吃得起鸡蛋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你能,光绪,轶事

    清朝掌管“宫禁”事务的机关,叫做“总管内务府衙门”,又称“后门衙门”,与其他衙门不同的是,它不管国家大事,只管皇上的私事,内务府是个油水特别多的部门,因为紫禁城内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由内务府掌管,其最高官员为总管内务府大臣,直属于皇帝,而出任此职务者多为皇帝亲自简任之亲信,亦或为八旗贵族与宗室。能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