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太平天国为什么最终失败?

太平天国为什么最终失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1318 更新时间:2023/12/14 11:45:48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时局可谓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外国商品的倾销使得沿海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大量手工业者和农民陷入失业和破产的境地;鸦片输入的激增则加剧了白银外流,出现了银贵钱贱等问题。地主、贵族、官僚则加剧了土地兼并,地租剥削率很高,百姓的负担更为沉重。另外,从1846年至1850年,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各省及两广地区连续遭受严重的水旱灾害,饿殍遍野。清政府的黑暗统治和沉重的封建剥削、外国的侵略和天灾把广大人民的生活推上了绝路。在这一时期,全国的农民起义和抗租抗粮斗争不下上百次,几乎遍及全国。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正是在这种严重的社会危机下爆发的。

1843年,洪秀全在科场应试中落第。这是第四次落第,他心中愤懑不平,决定放弃科举。此后,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会,拟救民于水火,并开始了反清活动。由于拜上帝会有明确的纲领和严密的组织,发展很快。经过积极的酝酿和准备,1850年春夏间,洪秀全要求各地会员到金田村"团营",并于1851年1月11日建号太平天国,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接着开始了气势磅礴的农民战争。

太平军一投入战斗,即所向披靡,1851年9月攻下永安,乘胜北上,至1853年3月即攻下南京,于是定都南京,改名天京。此时,太平军已由1万多人发展到20余万人。随后太平军西征北伐,相继击溃江南大营、江北大营,控制了从武汉到镇江的长江沿岸要地和江西、安徽的大片土地,清政府为之震动。但与此同时,太平天国的悲剧也预伏于其中了。

悲剧的根源在于农民小生产者的阶级局限性。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和实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其中最着名的是《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的领袖们希望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但是,在这种革命性的背后是一种追求绝对平均主义的小农心态。它不但不可能使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相反还会使社会生产力停滞在分散的小农经济水平上。《天朝田亩制度》只是一种空想,不可能实现。后来太平天国仍不得不恢复地主占有土地制,允许地主收租。

同时,小农生产环境的狭隘,决定了眼界的狭隘、思想的狭隘。太平天国攻取南京后,收敛了金田起义以来的席卷之势,开始谋求、安享富贵尊荣,其后的西征只为了给天京以一道屏障,北伐不过是以攻为守,大多数太平天国领袖在生活上日趋奢侈腐化。太平天国政权也日益封建化,结果从天王到士兵之间实行了贵贱分明的礼制,领袖之间的权力斗争日益尖锐,最终酿成了1856年9月的"天京事变"。

1856年9月,东王杨秀清自恃功高,逼洪秀全封其为万岁,洪秀全于是密令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返回天京,以对付杨秀清。韦昌辉返回天京后,立即杀死了杨秀清及其眷属。在混战和随后的镇压中,太平天国2万多将士死亡,韦昌辉独揽军政大权。韦昌辉的专横跋扈激起众怒。11月初,洪秀全下令杀死韦昌辉及其心腹200余人,结束了韦昌辉对天京历时两个月的恐怖统治。此后,洪秀全命石达开处理政务,但对他心有疑忌,于是封长兄、次兄为王以牵制石达开,迫使石达开离开天京,率部外出。由于孤军作战,石达开所部于1863年5月在四川大渡河全军覆灭。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分裂,使太平天国丧失了乘胜歼敌的良机,更损伤了自身的元气。清政府乘机纠集一切力量进行反攻,于1857年12月攻陷镇江,围困天京。

为了挽救危局,洪秀全提拔陈玉成李秀成等年轻将领为各军主将,于1858年11月取得三河大捷,又暂时稳定了局势。不久洪秀全又任命胞兄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洪仁玕在太平天国内推行他的《资政新篇》。他在书中主张从事系统的内政改革,实行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洪仁玕的思想和主张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与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没有任何渊源关系,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也不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利益和要求,因此在太平天国内部未能引起积极响应,也不可能付诸实践。这不仅仅是太平天国的悲剧,更是当时中国社会的悲剧。它表明中国社会面对西方的冲击,尚处于被动状态,还只是消极地防守,没有产生变革的条件。

天京事变以后,军事形势已处于十分危急的状态,但还是没有使太平天国领导人真正警醒,其政权日趋衰落,封建落后性逐步发展。洪秀全陶醉于"父子公孙同显权",宗教迷信思想在他身上占据主导地位,一切信天不信人。军队将领则各自为阵,军队纪律严重废弛。与此相反,中外势力已联合起来"围剿"太平军,曾国藩获取了军务大权,号令统一,战斗力趋强。因此,太平军虽然英勇抵抗,屡屡重创敌人,但是在地主武装和"洋枪队"的围攻下,还是逐步陷入绝境。1864年7月19日,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起义失败。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悲剧表明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方式的代表,它无力解决中国社会的危机。但这次战争以疾风暴雨之势、雷霆万钧之力,席卷了半个中国,留给历史的余响将是长久的。

标签: 太平天国

更多文章

  • 爱逛青楼的龚自珍:古代文人为何都爱逛青楼?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文人,都爱,青楼

    龚自珍是清朝时期的诗人,当时文人大多有两面,在诗歌方面有着良好形象的龚自珍除了不抽鸦片,其余的四毒,龚自珍可谓一体均沾。在此节篇中先说到的是逛青楼。龚自珍喜欢逛青楼,这在其友人的笔下,屡屡可见。可想而知,龚自珍逛青楼的频率,大概在当时也是数一数二的。那个年代,文人们对此,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文人为什

  • 中国历史上最厉害的商团是哪一个?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上,商团,最厉害

    在中国最初始的时候,一直都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后来由于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方面的要求也是越来越多,最基本的已经满足不了大多数人,而且有些你没有的东西而别人有,而你又很需要,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交换,刚开始的时候人们只是利用物品与物品之间的交换,这个物品交换你这个东西,但是这样有时候并不是等价

  • 耿精忠为何第一个投降 他到底败在何人之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之手,第一个,败在

    耿精忠为何第一个投降?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公元1673年,康熙下令削藩,引起云南王吴三桂强烈反弹,同年11月,吴三桂用云南巡抚朱国治的人头祭旗,联合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起兵作乱,三藩之乱爆发,很快,云南、贵州、湖南落入吴三桂之手,很快,广

  • 黄宗羲推陈出新的文学观:“元气生至文”——讴歌豪杰精神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元气,推陈出新,豪杰

    黄宗羲并不是以文学成就称名于世的,但他毫无疑问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文学家,是明清之际的古文大师、文学评论家兼诗人,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有三大方面:一是编选、汇辑了近20种宋、元、明人的文集与诗集,二是自己撰写了500余篇文章和1000余篇诗歌,三是提出了慧眼独具、见解独到的文论与诗论。梨洲先生一生用了大量

  • 九子夺嫡中的王爷们,哪个活过了雍正,乾隆又是怎么对待他们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乾隆,他们的,雍正

    九子夺嫡,又称九龙夺嫡,是指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开始,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的十四年间,康熙皇帝的九个儿子为了争夺皇位继承人,而展开的残酷政治斗争。康熙皇帝一生生下三十五个儿子,除了因夭折未序齿的十一个外,还有二十四个儿子有资格竞争皇位,但真正参与其中的只有九个,他们是大阿哥胤禔,太子

  • 第一节 四臣辅政,计除鳌拜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四臣辅政,鳌拜

    自古以来的专制制度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当君权高度集中,统治集团内部协调一致的时候,国家就会稳定,经济就会发展。反之,君权旁落,内部党同伐异,政治就会黑暗,社会就会混乱。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日顺治皇帝病逝于养心殿,时年二十四岁。顺治帝死后,年仅八岁的玄烨即皇帝位,以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

  • 戊戌变法前后的林旭,六君子中最年轻的一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君子,戊戌变法,最年轻

    林旭父母早亡,依靠叔父养育成人。他自小颖悟、聪慧好学、博学强记,号称“神童”,曾在福建省乡试第一名解元中举。后来跟随岳父沈瑜庆到武昌游学。在那里结识了维新变法的陈宝箴、陈三立父子,深受他们思想的影响。1895年,林旭以公车(举人)入都,当时正值甲午战争,清廷战败,民族危机日重,日本强迫清廷签订丧权辱

  • 轶事:光绪皇帝问老师翁同龢“你能吃得起鸡蛋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你能,光绪,轶事

    清朝掌管“宫禁”事务的机关,叫做“总管内务府衙门”,又称“后门衙门”,与其他衙门不同的是,它不管国家大事,只管皇上的私事,内务府是个油水特别多的部门,因为紫禁城内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由内务府掌管,其最高官员为总管内务府大臣,直属于皇帝,而出任此职务者多为皇帝亲自简任之亲信,亦或为八旗贵族与宗室。能进

  • 林徽因叔叔林觉民,黄花岗起义被俘,依然赴死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叔叔,林徽因,黄花岗

    今天备课辛亥革命,再一次看到了这个名字,对于他为国为民的抛头颅洒热血,发自心底的膜拜和敬仰,他就是鲁迅笔下真正的民族脊梁吧,如果没有他们的流血牺牲,真的不会有我们今天…他和陆游一样,有炙热的忧国忧民情结和缠绵绝唱的爱情经历,但他的勇气和决然更让我们震撼!令人肃然起敬!林觉民(1887-1911),福

  • 镇江保卫战简介、经过、历史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保卫战,历史意义,镇江

    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日本正处于天宝年间,面对国内资本主义发展、阶级矛盾激化的情况,幕府试图推行“天宝改革”,但成效甚微。1842年,马克思开始为《莱茵报》撰稿;同年10月任该报主编,着文抨击普鲁士专制政府,开始接触社会经济问题,但不久就被迫退出。19世纪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