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茅麓山战役中李来亨点火自焚 为什么当地传说中李来亨却没有死

茅麓山战役中李来亨点火自焚 为什么当地传说中李来亨却没有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1328 更新时间:2024/1/5 3:50:54

茅麓山抗清基地最后一战,是大清统一大陆最后一战。历史上称其为茅麓山战役。

关于茅麓山战役,历史资料介绍:在清军10万大军长期围困下,来亨率领大顺军将士,严防死守,极力保护明朝最后一块净土。双方相持数月后,基地物资基本消耗殆尽。李来亨在六月曾组织两次突围,虽拼死奋战,但寡不敌众,无法突出重围。8月4日,寨内弹尽粮绝。李来亨事先妥善安排了老母的生路,与妻、子等全家人扑熊熊烈火,壮烈牺牲。

然而,茅麓山当地人传说,李来亨并没有牺牲,而是从一个不为清军所知的秘密小道逃走了。

曾在永历朝廷任职的历史学家夫之,在其所着《永历实录》中,记载李来亨部3万余人,除战死者外,均逃走,被清军抓住的仅有150人。

本人第一次来茅庵村考察时,观摩《圣帝行宫碑碑》,发现了被人凿毁的字里,有一个“涧”字,隐隐约约,清晰可辨。与前后字连接,原来是“清【涧】李来亨”,由此明确了李来亨的籍贯。弥补了历史上记载李来亨“籍贯不详”的历史空白。

顺便,我在介绍清涧县的基本情况时,说道陕北民谣有一句“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说的是李来亨家乡的石板十分有名。

在场的原兴山县文化局局长、《闯王后传》作者冯俊祥,便委托我一件事情:让我回到陕北后,和清涧县政府联系一下,能否用清涧的石材为李来亨制作一块纪念碑。说起纪念碑,让我想起,在茅麓山考察中,怎么没有发现李来亨的坟墓?

李来亨保护站孙站长,向我解释说:当时,大火燃烧,房屋倒塌,掩盖尸体,无法辨认。据说,兴山县令还专门来茅麓山查验过,也没有发现李来亨与家人的尸体和遗骸。当时,我信以为真。

第二次,本人应邀参与中央电视台十套《探索发现》,前来茅麓山拍摄七集大型纪录片《李自成宝藏之谜》时,曾听到当地民间传说,李来亨没有死。当时,我是半信半疑。

最近,精心研究探讨,李自成大顺军第二抗清基地茅麓山这段历史时,因掌握了李自成金蝉脱壳没有死,创建洪门天地会的历史依据。又发现了开展反清斗争,建立的多处战略根据地这一历史事实。

分析发现,李自成洪门天地会反清斗争战场,波及大半个中国。但是,全国犹如一盘棋,有条不紊,有计划、有步骤、有预谋地在进行。而且,历史上从未被发现过。说明其隐蔽程度之深。

从发现的李自成洪门天地会历史文化遗迹、遗址,以及大顺军后裔的安置环境和居住条件来看,无论张家界武陵山、广西恭城大瑶山、江西九江抚州、赣、闽、粤一带、河南南阳一带、丹江流域,以及陕北黄土高原,都可以证实这一论点。

结合湘、赣、鄂幕阜山四十八寨抗清基地,以及茅麓山抗清基地大顺军的撤退流向综合分析,发现李来亨与全家引火自焚的结局,不符合逻辑,有一定的质疑。可以断定,李来亨与全家并没有死。很可能是李自成策划的又一次金蝉脱壳计谋。

在我的研究中,已经发现李自成为了达到其“我要永久地隐居下去”这一目的,曾经有过两次金蝉脱壳。第一次,是湖北通城庙里被害,从此没有李自成这个名字了。

第二次,是在湖南张家界天罗山寺。隐身几年后,突然在“宏愿未续吾辈岂低龙头,壮志未酬尔等焉卸鞍马”的豪迈楹联下,引火自焚。从此,再也没有大和尚“戚六六”这个名字了。

由此综合分析,不得不对李来亨在茅麓山与家人,引火自焚的结局产生质疑。从而迎合了,李来亨并没有死这一民间传说。

归纳总结,有以下五大质疑:

质疑一;茅麓山战役结束后,清军清扫战场为什么没有发现李来亨及家人的尸体。按照军事惯例,战场结束后,胜利者必须要清扫战场。清扫目的,并不完全是清理战利品和统计战绩。主要是清查统帅者的结局。必须做到,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否则,战役不为全胜。

质疑二:兴山县令曾派人来茅麓山查验李来亨的死因,据说是朝廷有追查。而县令却以李来亨与全家已被火烧焦,无法辨认为理由,擅自确定自焚而死。

质疑三:李来亨在茅麓山建立抗清基地,长达14年之久,与当地百姓具有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人民群众拥戴李来亨。那么,李来亨与全家自焚后,当地群众怎么没有人去收尸,掩埋尸体。

质疑四:李自成健在,时年58岁(据最近从一隐姓埋名的李自成后裔家谱中发现,李自成享年75岁,高桂英享年66岁)。李来亨在茅麓山,为李自成建有行宫(圣帝行宫)。可见李自成在14年间,多次来茅麓山巡视过,对茅麓山的情况应该是了如指掌。对于李来亨的退路,李自成不能袖手旁观,不闻不问,没有安排。

质疑五:李来亨选择茅麓山为抗清基地,不会不考虑大顺军最后退路和生路。何况,李自成在,洪门天地会在,李来亨没有必要,在疏散全部大顺军将士和家属后,与全家人一起,投向火海,含恨自尽。更没有理由杀妻、杀子,同归于尽。

除此之外,不排除清军、清政府里有同党、内线,里应外合,协助、配合、掩护李来亨与家人逃离。

自古以来,“我中有敌,敌中有我”。更何况,李自成所建立的抗清基地和反清根据地,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如鱼得水,十分融洽。

毕竟,这是中华大地,富有大汉民族气节的人占多数。而满人、汉奸只占少数。

标签: 传说中却没有战役

更多文章

  • 王夫之强调美感的直接性是受了禅宗影响吗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受了,禅宗,美感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着名的思想家,也是和黄宗羲、顾炎武合称的清代三大启蒙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十分巨大。王夫之画照王夫之的主要思想有反对禁欲主义、气一元论、均天下反对专制主义、反对人生而知之的观点,提倡正确逻辑、理势合一观点,讲人性变化论等,这些都是王夫之的主要思想结晶。而这些思想的提出,是

  • 两朝权臣又是雍正的舅舅 最后竟然身败名裂!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权臣,身败名裂,雍正

    在清朝的历史上,有这么一位位高权重人物,雍正皇帝还要叫他舅舅的人,当时他是权倾朝野,两朝元老,是康熙、雍正权力交接的关键人物。他就是隆科多。隆科多,佟佳氏,满洲镶黄旗人。他的出身显赫,父亲是康熙年间的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姑姑是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后,姐姐则是康熙的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隆科多与康熙的关

  • 仗义疏财的千古奇丐武训:自己出钱在家乡建义校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仗义疏财,古奇,家乡

    1838年山东堂邑县,也就是今天的冠县柳林镇武家庄的一户贫苦人家降生了家中的第七个孩子,父母并没有因为新生命的降生而有丝毫喜悦,因为对于本就快揭不开锅的家人来说,这无异于雪上加霜,多一口人就多一张嘴吃饭。心烦意乱的父母甚至连名字都懒得给他起,仅按家中的排行称之为武七。屋漏偏逢连阴雨,船破还遇打头风。

  • 两场运动,决定了这场战争的胜败日本人的觉醒——明治维新_《甲午沉思录》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明治维新,甲午,胜败

    几乎在中国进行洋务运动的同时,日本也在发生着一场变革。与洋务运动相比,它来势更猛烈、涉及面更广泛、变革更剧烈、影响更深远,这就是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的背景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谋求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改革运动。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

  • 第三节 招降失败,出兵台湾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台湾,第三节

    康熙帝即位同年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二月至十二月,郑成功命其子郑经留守金门、厦门等地,他亲自指挥大军进攻台湾,赶走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是为中国在历史上立下不朽的功勋的人。但由于郑氏政权坚持抗清立场,遂成为清王朝的心腹大患。康熙继位以来,一直以收复台湾为己任,为此,他采取了种种措施。其策略总

  • 皇妃被打进冷宫,因为有这两个原因,反倒是太监最高兴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冷宫,皇妃,这两个

    我国有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留下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当然也有很多糟粕的文化。在封建社会里,皇上就是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主宰着这个国家的一切,可以说没有他得不到的东西。大家都知道,皇上的后宫一定有很多的妃子,有被宠幸的,也就有被冷落的。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妃子不被皇上所喜爱,那么她就会被无情又冷酷的

  • 英王陈玉成26岁身死,背后真正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原因,岁身死,陈玉成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陈玉成的故事,欢迎关注哦。1862年6月,英王陈玉成被押送到清朝钦差大臣胜保处,还数落胜保:你是手下败将,经常被我追着吊打,如今被俘虏不是你功劳,是上天不保佑。胜保很无奈,却也很“爱才”,他建议陈玉成投降,给予高官厚禄。但是,陈玉成不同意投降,在河南延津县受凌迟处死

  • 威海海战简介、经过、历史意义以及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意义,威海,海战

    1895年,意大利军队对埃塞俄比亚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埃塞俄比亚人民奋起反抗;及至1896年3月,在阿杜瓦战役中,埃军大败意大利军队,迫使意军承认埃塞俄比亚为独立主权国家。1898年,美国为夺取西班牙的殖民地,借口“缅因号事件”发动了美西战争。黄海海战后,日本就想进入清政府统

  • 谭嗣同惨死惨死菜市口,为什么康有为就能妻妾成群环游世界?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就能,康有为,菜市口

    清末国力衰落,列强入侵,中国一度处于危机之中,而在这一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奔走呼告,希望能力挽狂澜,以谭嗣同为首的改革派,在甲午战争惨败之后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在此之前谭嗣同并非革命者,而是改良家,他从小受儒家思想教化,还是很忠于清廷的。在中国正式与日本开战之前,谭嗣同还在梦游状态,他跟很多有才华的年轻

  • 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诗中的“两昆仑”是指谁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去留,是指,肝胆

    1898年,戊戌变法在光绪帝的主持下,悄然开始,不过,这次变法仅仅进行了百日,就被迫终止。原因则是变法触及到西太后的权利核心。变法失败后,力主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选择了逃离,而唯有谭嗣同在能逃走的情况,选择留下。最终,被清政府逮捕入狱,慷慨就义。在狱中,谭嗣同写就一首千古诗句,题为《狱中题壁》,原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