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康熙唯一托孤大臣隆科多为何被圈禁,谁是真正害死他的人

康熙唯一托孤大臣隆科多为何被圈禁,谁是真正害死他的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070 更新时间:2023/12/14 15:13:07

隆科多是佟国维的次子,不是电视里说的是他侄子,是清圣祖孝懿仁皇后之弟,也是大清朝被皇帝公开以舅舅称呼的唯一人。在康熙年间,佟国维为职中堂大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隆科多一直是个小吏,派他到边塞打仗,因为吃不了苦偷跑回来,差一点被当做叛军处置。

隆科多也是从掌管九门开始,正式踏入了人生的仕途,京城九门可是负责皇家安全,禁卫的职务,虽然不大,但是随时能调动两万御林军为其所用,这个职位一般都是皇帝的儿子,可信的王爷才会拥有的,突然降到隆科多头上,由此可知康熙对他的信任。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病逝在畅春园,隆科多是康熙唯一一个王大臣受顾命者。传位诏书也是隆科多一人获得,一人宣读,一人宣布大位传位于四皇子胤禛。至于世间传言是隆科多和雍正合谋毒死康熙,也不为人所知了。

雍正登基后,对待隆科多那是百般宠爱,不仅命与大学士马齐总理事务,袭一等公,授吏部尚书,不久又和年羹同加太保职位。隆科多最后被圈禁,落到如此下场的原因大致有七条。

第一条是得势过快,没有经过努力,就一跃成为重臣,难免落得沾沾自喜,不知叩谢皇恩浩荡,自以为是能力过人,皇帝离不开他。雍正有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太过于相信大臣,对待年羹尧,隆科多,诺敏等大臣委以重任,但不及时巡查,任由发展祸国殃民,这一罪错在雍正。因为皇帝的赏罚疏忽,酿成大错,促使隆科多得过且过,不知悔改。

第二条对待年羹尧事件,隆科多不按事实陈奏,打压群臣不让谨言,直到年羹尧要处死时,还在劝说皇上,让雍正很是厌恶,因为他的阻拦,雍正好多奏折未能查看,至此犯下了如此的过失,以至于群臣公然罢官不朝。

第三条暗合党争,隆科多身居要职,步军统领、吏部尚书、上书房行走大臣、军机大臣、文渊阁大学士、有太子太保衔。他在朝堂极力打压反对他的人,不与之为伍的多都受到严惩和诬陷,他与官员结成党派,为争取政治利益互相攻击,就连皇帝的官员任免,隆科多也是过多的干预,被称为"佟选"。这样的错误年羹尧已经犯了,隆科多真是不知悔改。

第四条家教疏于管理,这里面有自己的奴才,也有自己的亲儿子,还有自己的小妾。奴才牛伦仰仗主人的威势挟私报复,贪污受贿;儿子不知管教,在外面喝花酒,妻妾成群,因为妓女大打出手;自己的小妾四儿,毒杀原配夫人,毁害妻妾之间的感情,最后隆科多伏法时妻妾也纷纷职责和揭发他。

第五条私藏玉牒,玉蝶那可是记载清代皇帝源流脉络的族谱,其地位意义可想而知,未经皇帝允许,任何人不得私自翻阅,而隆科多居然敢私藏,可想而知,此事令雍正皇帝深感震动。问其原因,隆科多也不愿意说出,他在审讯中咬紧牙关,抵死不认,令雍正皇帝也不得不承认其“无一诚实之语”,随判斩立决,法外施恩免死保住一命。

第六条贪污受贿,虽然比不上年羹尧,和珅这些大贪官,但是隆科多已经算是巨贪了,年羹尧贪在军队,领兵打仗到处需要花钱;和珅贪钱,向来可贪之,可止之,不贪不明之钱。隆科多就不一样,他是依仗自己的势力,皇帝的宠爱,无所不贪,大臣孝敬的银子,隆科多向来直接说额度,买官卖官,而且也不怎么办事,得罪了不少大臣。才惹得他被锁下狱时,大臣纷纷奏陈处死隆科多。

第七条图谋造反,这个电视里最为详细,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还有雍正的儿子弘时一起胁迫雍正,隆科多擅自调离御林军,调来大批的军队,威迫雍正认错,退位,恢复八王议政,最后十三爷赶来,化解危难。

至于真正害死隆科多的人,不仅仅是雍正,雍正可以说多次免死隆科多,但是隆科多一直不知悔改,不知道是情商不足,还是未得到处罚变本加厉,俗话说:自作孽不可活,雍正杀你也要找个借口,何况你这样的大臣,需要几十个借口,如果不是因为自己,雍正也轻易不会杀你。隆科多是在与沙俄谈判边境问题的时候,被雍正调回圈禁的,向来查谁,总要把这个人调离出去,才方便彻底的查询,由此可看出隆科多的智商不是想象的高。

总的来说,隆科多是注定的,君主对臣子的猜忌,自古以来都是存在的,只要是谁触犯了自己的至尊的皇权,给予的结果就是猛烈的打击,唯独知道满足,处处礼让,官位越高,越需谨慎做事,不谋私,不党争,处处以国家社稷为重。

标签: 大臣的人谁是

更多文章

  • 黄宗羲的诗学观:诗本性情,以诗补史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性情,诗学,黄宗羲

    关于诗与性情的关系,从孔子时代就已进行讨论,孔子曾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这兴、观、群、怨、事父、事君之中,就包括了性情的表达,孔子又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

  • 戊戌六君子被捕后,康广仁为何在狱中大哭?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君子,康广仁,狱中

    甲午战后,清朝签订《马关条约》向日本割地赔款,让西方列强看得着实眼红,对中国的领土也越来越索求无度。为了摆脱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当时清朝的光绪皇帝试图效仿日本,实行变法维新。因为1898年为戊戌年,所以又称为“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过程以及最终失败的原因,我们在此不再详述。而变法失败后,光绪一系的人

  • 陈万春本是粗人一个,因皇帝一时失误,一举成为了二品大员!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大员,本是,粗人

    在历史久远的古代,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谓是一言九鼎。然而,人无完人,谁都有犯错的时候,皇帝也不会例外。在清朝末年时期因同治皇帝的笔误,让当时文墨不通的粗人成为了正二品挂印总兵,真让人有些哭笑不得!这个人就是陈春万。陈万春家境贫寒,也没有读过书,可以说是斗大的字不识一个。后来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时,

  • 清朝康熙皇帝的继后,孝昭仁皇后最终的境遇!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境遇,清朝,皇后

    康熙皇帝的继后是孝昭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家世背景相当不错,并不比赫舍里差,她的爷爷则是清朝开国时期着名将领额亦都,父亲是辅政大臣果毅公遏必隆,而且她还是鳌拜义女。孝昭仁皇后是清代第一位钮祜禄氏的皇后,同时也是清代最后一位住所为坤宁宫的皇后,在她之后坤宁宫就再也没有过其他的主人。从政治的角度来看的话,孝

  • 沈葆桢之死是对曾国藩“忘恩负义”的报应?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之死,忘恩负义,报应

    沈葆桢林则徐的关系错综复杂,沈葆桢的家族和林则徐的家族渊源颇深,沈葆桢的母亲是林则徐的妹妹,所以最开始的时候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外甥,林则徐是沈葆桢的舅舅。沈葆桢林则徐还有一层关系,那就是他们二人的家都在福建,沈葆桢家在宫巷内,林则徐家在文藻山,离三坊七巷都不远,彼此之间算是邻居。沈葆桢也时常到舅舅林则

  • 沉思六:我们共同缺乏的东西_《甲午沉思录》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我们共同,沉思,甲午

    从前两节所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感觉到:中日两国在其发展史上,都不约而同地缺失了一种东西,或者说一个过程,这就是思想启蒙和思想成熟。我们先讲中国人喜欢革命。中国人为什么喜欢革命?着名学者邱震海先生把它归结于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知识精英存在着一种集体的茫然、焦虑和骚动。近代史上几次变法图强的失败,使一些

  • 嘉靖:我想长生,提拔一名道士当了中央的部长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一名,嘉靖,我想

    我提拔一名道士当了中央的部长,而且工资待遇和宰相等同,以此表明我对修道长生术的特别重视。并交代邵部长,你的工作没别的,就使劲炼出长生丹来,我等着嗑了你的仙丹,两手一扇像长了翅膀似的飞起来,羽化成仙。让一长生不老的神仙嘉靖来做皇帝,这是多妙的事啊!你甭有顾虑,部长只管当着,把丹给炼好喽就是。你们现在知

  • 历史上的于成龙到底是什么样的 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于成龙,历史上,真实情况

    历史上真实的于成龙是什么样的?你知道吗?今天小编带你了解于成龙历史事实。在于成龙历史上,他的确以廉洁和正直闻名。于成龙出生于崇祯末年,祖籍山西永宁,于成龙在家排行老二,他的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又娶了一个,虽然是继母,但是于成龙和他继母关系很好,也非常孝顺他的母亲。于成龙很有性格,从来

  • 揭秘着名人物王夫之和王守仁相比谁更有成就?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成就,更有,著名

    王夫之和王守仁都是明代的着名人物,王守仁是明朝后期的人物,在当时的社会上影响极大。而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重要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在当时的社会上也有极大的影响力,是知名的大儒。王夫之画照王夫之的影响体现在他的思想上,他是着名的哲学家,对于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种思想进行纠正和批判。他的思想在当时影响了很多人,也

  • 守城将领凭借草色异常就破了攻城战术,连曾国藩都要摇头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将领,破了,都要

    太平天国起义和清王朝的衰败离不开,最后在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的坚持下也没有完全剿灭太平军,反倒是在外国侵略是站出来首先为洋人斩杀了起义的农民军。金陵一役坚持良久攻不下来,守城将领仅凭借草色就破了敌人战术。同治二年十月,在李鸿章收复了苏州,不久左宗棠一努力又克服了杭州的双重压力下,久久都没有收复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