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龚自珍与龚半伦父子为何对清廷恨之入骨?

清朝龚自珍与龚半伦父子为何对清廷恨之入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2300 更新时间:2024/1/17 7:55:55

晚近史上,龚自珍及其子龚半伦都是名人,但在官场上,又都混得不是很如意。

如冒鹤亭在《孽海花闲话》中讲的小段子:

英法联军之役时,龚半伦作为英使威妥玛秘书亦参与谈判,期间对中方百般刁难,“恭亲奕?大不堪,曰:龚橙世受国恩,奈何为虎像翼耶?

龚厉声说:吾父不得官翰林,吾贫至糊口于外人,吾家何受恩之有?恭亲王瞠目看天,不能语。”

以事实论,龚家系浙江杭州世代名宦家族,龚自珍的祖父龚禔身及其同胞兄弟龚敬身同为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进士,前者官至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后者曾任吏部员外郎、云南楚雄知府,其为官清廉,在当地颇有政声。

龚自珍的父亲龚丽正幼年过继给龚敬身为嗣子,其系嘉庆元年(1796年)进士,后入军机处为章京,不久调任徽州知府、安庆知府,官至苏松太兵备道、署江苏按察使。

龚自珍,字璱人,号定庵(盦),生于乾隆五十七(1792年),母段驯(淑斋)系着名经学家段玉裁之女,着有《绿华吟榭诗草》。

12岁时,龚自珍即从外祖父段玉裁学习音韵训诂之学。16岁后,龚自珍赴京,据说其常与叔外祖父段玉立(字鹤台)同行至法源寺游玩,僧人戏呼为一猿一鹤。

25岁时,龚丽正任苏松太兵备道,龚自珍随父上任。

期间,龚自珍以诗文一册请教苏州王岂孙,后者不无担忧地指出:“诗中伤时之语,骂坐之言,涉目皆是”,如此“口不择言,动与世迕”,恐怕于前途很不利。

然而,龚自珍不为所动。

在诸多名师的提点下,龚自珍在科举初期还算顺利,其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乡试中举,时年26岁。

然而,从举人到进士这一步,龚自珍却走得极为艰难。道光九年(1829年),在历经六次会试后,龚自珍终于在37岁那年考中进士,一偿宿愿。

龚自珍之所以困顿于会试,据说与其书法有莫大的关系。

龚自珍之叔父龚守正(段玉裁之女婿)即曾告诫家族子弟云:“凡考差之试卷,字迹宜端秀,墨迹宜浓厚,点画宜平正,则考时未有不入彀者。”

很显然,龚自珍并未记取叔父的教诲,其中进士当年,即因“楷法不中程,不列优等”,无法选为翰林院庶起士。

对此,龚自珍始终耿耿于怀,他曾追悔地说:“余不好学书,不得志于今之宦海,蹉跎一生。回忆幼时晴*弄墨一种光景,何不乞之塾师,早早学此一生无困阨下僚之叹矣,可胜负负!”

为此,时人还编了个段子,说“(龚自珍)生平不善书,以是不能入翰林。既成贡士,改官部曹,则大恨,乃作《干禄新书》以刺执政。凡其女,其媳,其妾,其宠婢,悉令学馆阁书。

客有言及某翰林者,定盦必哂曰:‘今日之翰林,犹足道耶吾家妇人无一不可入翰林者。’以其工书法也。”

由上可见,龚自珍嘲讽的是所谓翰林官员的馆阁体,而龚自珍也并非书法不好,只是因为他“好古”,学的是六朝书,所以才“成进士不得入翰林,考军机不能入值”。

当然,龚自珍未能入翰林院可能也与其年龄偏大有关,不能入军机为章京或因其不够严谨所致。

总的来说,或许是因为个性的缘故,龚自珍考中进士获得正途出身后,其先后出任宗人府主事、礼部主事等职,但官属闲散,远非得志。

事实上,龚自珍以诗闻名而非官显达,但其名诗亦多为不平之气。如其中举后五次会试落选,遂作《秋心》诗暗讽科考:

秋心如海复如潮,但有秋魂不可招。漠漠郁金香在臂,亭亭古玉珮当腰。

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斗大明星烂无数,长天一月坠林梢。

再如《咏史》一诗,用以嘲笑那些趋鹜权贵的狎客与盘踞官场的才人:

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闻文字狱,着书都为稻粱谋。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而《己亥杂诗》中的“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恐怕也是这种情绪的体现。

标签: 恨之入骨清廷清朝

更多文章

  • 沈葆桢去世前后:沈葆桢的失败与福建水师的覆没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水师,沈葆桢,福建

    多年来,我们苛刻地评价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近代化的努力,对于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洋务派人士缺乏一种“理解的同情”。我们一味地指责他们的失败,这种轻率的指责无助于我们从历史中获取思想的资源。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洋务运动的关键时期,此时艰难拓展的福州海军船厂,则是洋务运动的标志性事业。其间,作为洋务

  • 雍正为什么要杀他的舅舅隆科多?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他的,舅舅,雍正

    胤禛刚登基,对隆科多非常信任,在许多事情上都咨询他的意见,一派君臣和睦相协、同舟共济的景象。但到1725年下半年,雍正已经对他有所责难,并开始有步骤地打击隆科多。为什么在短短两年时间内,雍正的态度就转了一个大弯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隆科多居功自傲,擅权结党,已对雍正的皇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比如,自比

  • 两支海军,上演了荡气回肠的一幕北洋水师,中国人的强国之梦_《甲午沉思录》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北洋,水师,甲午

    甲午战争有陆地和海上两个战场。其中海上两支舰队——清朝的北洋舰队和日本联合舰队的交锋更具代表性和决定性。它们之间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场战争的胜负。通过对它们各自发展、壮大的过程以及在海战中表现的分析,或许我们能获得一些启迪与思考。从珠江口岸英国舰队那一声炮响开始,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基本都是从海上而

  • 谢庄之战:冯三保和冯婉贞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之战,冯三,故事

    北京近郊,有一座美丽的小村庄,周围是茂密的森林,连绵的群山。村民们在这里过着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打猎、种田自得其乐。这个“桃花源”式的小山村便是后来名噪一时的谢庄。村里有户姓冯的猎户,是早年间自山东迁移来的。户主冯三保,练得一身好功夫,为人豪爽仗义,被

  • 养一个八旗子弟需要多少钱?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需要多少钱

    八旗制度是清朝赖以立国的根本制度,它不仅是一项社会制度,也是一项军事制度。正因为八旗制度的存在,才使得爱新觉罗家族可以一步步统一女真各部,以至于最后问鼎中原统治全国。在八旗制度下,八旗子弟作为最基本的军事单位,为清朝的成功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正因如此,清朝入关之后,对八旗子弟给予了丰厚的回报。清朝的八

  • 雍正祭天后回宫,给乾隆扔了一块肉,没想到乾隆竟哭着把肉吃完!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乾隆,吃完,雍正

    乾隆可以成为皇上,跟康熙年间产生的这件事儿关联挺大,康熙皇帝尽管是在快过世的那时候才初次看到12岁的弘历,可是康熙皇帝对他的印像却很好,乃至在自身剩下为数不久的时日里边让弘历始终陪着自身。在这里大半年内,随之对弘历的掌握加重,康熙皇帝也更为喜爱他了。康熙皇帝初次教弘历阿胶,他就连中五矢,康熙皇帝很是

  • 慈禧太后身份谜团,说到底就是居心叵测者所为,经不住反复推敲!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反复推敲,居心叵测,谜团

    今日跟大伙儿来聊一聊晚晴知名政冶角色都是最有异议的自己慈禧,坚信很多人都讨厌她,说真话网编毫无例外,也是割让土地也是赔偿款的,一见到晚晴这些历史时间恨不能把材料给扔了。只有今日见到某些物品觉得很有趣就跟大伙儿来唠叨。慈禧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为满洲镶蓝旗人,玉牒明确记载是“叶赫那拉氏

  • 于成龙做过哪些官职 于成龙为何被称为“于青菜”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做过,官职,被称为

    于成龙字北溟,清朝顺治年间的一位着名官员,生卒年为1617年9月——1684年5月,清朝时期山西永宁州人(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于成龙简介在《中国明清的官》一书中有所记载。而且于成龙简介能收录到《四库全书》中,这实在是很难得的。于成龙一生做过许多官职,比如布政使、巡抚、总督、大学士等职位。于成龙虽

  • 科举制度为什么在清朝末年被取消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制度,清朝,科举

    科举制度在清朝末年被取消了。为什么实行了一千多年的人才选拔方式,在那个时候寿终正寝了?我们得到的回答大体是:科举制度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这个回答十分正确但过于概括。其实,任何一件事,兴盛和衰落都是合理的,科举制消退,原因在于时代越来越开放,而这种选拔制度本身却弊端丛生,与时代越来越隔膜。获得人才,

  • 洋务运动:一场清政府内忧外患之下的"自强新政"运动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内忧外患,新政,洋务运动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部分清朝官员认识到了中国与西方相比已大大落后了,深深感到向西方学习的迫切性;而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清政府"借师助剿",又使一批握有实权的官僚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有了切身体会。于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中某些官员开始出面倡导和主持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机器生产为中心内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