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洋务运动:一场清政府内忧外患之下的"自强新政"运动

洋务运动:一场清政府内忧外患之下的"自强新政"运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078 更新时间:2024/1/16 11:29:17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部分清朝官员认识到了中国与西方相比已大大落后了,深深感到向西方学习的迫切性;而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清政府"借师助剿",又使一批握有实权的官僚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有了切身体会。于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中某些官员开始出面倡导和主持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机器生产为中心内容的"富强运动"。人们把这个运动称为洋务运动,把主持、参与洋务运动的人称为洋务派。

1861年1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开始。洋务派官员在中央以奕、文祥、桂良为代表,地方上则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封疆大吏,权高势大。

洋务运动从"求强"开始。1861年,曾国藩攻陷安庆后,设立了安庆军械所。1865年由曾国藩支持,李鸿章筹办,在上海开始筹建江南制造局,后于1867年成立。1865年李鸿章在南京设立金陵机器局。次年,左宗棠在福州设立福州船政局。1867年,崇厚又在天津设立天津机器局。此外,各省先后办过10多个机器局。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点新气象。尽管洋务军事企业无论在组织或经营管理方面都具有浓厚的封建性,生产效率很低,生产成本很高,但是它毕竟引进了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在生产技术方面进行了重大变革,与此同时,它把大批人组织起来进行机器生产,造就了新的社会力量–产业工人。

洋务派为创办军事工业,必须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生产,必须传播西学,培养大量的科技人才,这便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萌生和发展。出于对外往来的需要,1863年京师同文馆成立,以培养外语翻译人才。其后30年,同文馆译西书近200部。江南制造局于1868年设立翻译学馆,40年里译书199部。曾国藩创设的安庆军械所罗致了李善兰、徐寿、华蘅芳等一批着名的科技人才。为了培养通晓西学的人才,在曾国藩等的推动下,清廷于19世纪70年代先后派遣四批学童赴美留学。福州船政局也多次派遣"艺童"和"艺徒"分赴英法两国学习轮船驾驶及制造。在这些留学生中产生了一批近代着名人物,如修筑京张铁路的詹天佑、翻译《天演论》的蒙思想家严复。洋务派还设立了许多新式学堂,其中天津电报学堂(1879年)、天津水师学堂(1880年)、上海电报学堂(1882年)、天津武备学堂(1885年)、广东陆师学堂(1886年)、广东水师学堂(1887年)、南京水师学堂(1890年)、湖北自强学堂(1893年)尤为着名。这些学堂传授西方先进技术,讲授西方的史地国情,冲击着科举制度,影响了一代知识分子,哺育出主张变革维新的成批志士。

洋务军事企业的创办促进了民用工业和新式交通运输业的产生和发展。在创办军事工业中,财政困难和缺少后勤支援,使洋务派官员认识到,"求强"的同时尚需"求富"。于是从19世纪70年代起,开始创办资本主义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电报局、上海织布局等便是在军用工业的推动下相继出现的。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创立的这类企业约有20多个。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很多事情上行下效,洋务派办起一些工业,一些商人也开始投资办工业企业,于是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以及商办企业出现了。据统计,自1869年至1894年,商办企业约有50多家,资本共500余万元。

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原是为了建立新式海陆军,这也是其"求强"的要旨,因此编练新式海陆军成为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清政府大力购买洋枪洋炮,雇用洋人担任各营教习,使陆军实力得到增强。清政府还整顿海防,筹建新式海军,至1894年,已拥有船舰六七十艘,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

洋务运动中,随着资本主义近代企业的产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反映新兴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早期维新思想也出现了。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陈炽、何启、胡礼恒等人便是着名的代表人物。他们对西方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认识,主张向西方国家学习,实行某些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他们同时具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爱国思想和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民主思想,对顽固守旧的落后思想作了较严厉的批判。他们的思想产生于洋务运动中,但是已远远超越了洋务运动的藩篱。

洋务运动是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之下的"自强新政"运动,虽然未达到富强的目的,但是毕竟顺应了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新的社会力量由此产生,新的生产方式开始进入中国,近代文化教育事业逐渐起步,早期维新思潮随之产生。但是,一方面由于洋务派对西方长技的认识有很大局限性,学习西方长技止于"器物",另一方面洋务运动遭到清廷中顽固派的阻挠、反对,所办企业在技术和原料方面又依赖外国,并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垄断性,因而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步暴露出它的保守性和腐败性。甲午战争中,洋务派所建的海陆军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洋务运动遂告失败。

标签: 内忧外患新政洋务运动

更多文章

  • 两场运动,决定了这场战争的胜败中国人的求强——洋务运动_《甲午沉思录》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洋务运动,甲午,胜败

    中国人和日本人同时遇到了列强的大炮,同时在痛定后反思着、探索着。这种反思和探索给这两个民族带来了两场运动——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鸦片战争的炮火还是让中国人着实惊了一下,原来远方西夷竟有如此功力,凭借机械快船、新式火炮竟使我大清签了城下之盟。于是泱泱天朝从最高统治者到普通官僚乃至知识界人士

  • 清朝灭亡,八旗子弟为何要改姓?都有哪些姓氏是八旗后裔呢?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后裔,姓氏,清朝

    晚晴阶段革命党呼吁全天地人们一起打倒中央政府,辛亥革命后中央政府彻底消除倒台,而那些八旗子弟而为了存活迫不得已变更姓式散播在全球各地,也许不改姓式可能活都活不了那么多游客。事实上,满清八旗子弟改汉姓的趋势,并不是从清政府灭亡才开始的。早在乾隆年间,不少满族百姓就开始尝试将姓氏改为汉姓。但由于缺乏经验

  • 历史上康乾盛世是否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上,是否存在,盛世

    对这一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坚决否认清朝曾经出现过康乾盛世,认为“清朝统治的建立,是以全国生产力大幅度破坏为代价的”。稳定后出现的所谓“盛世”,其实是时人和后人“吹捧”出来的。既然“盛世&

  • 和亲公主遭驸马一脚踹死,哄骗康熙是因病离世,知晓真相的康熙为女报仇!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一脚,康熙,驸马

    古时候的郡主,几乎全是过着每个人羡慕嫉妒的衣食住行,有皇上给与自身的父亲的爱,之后的人生道路都是一整片灿烂,古时候哪个封建社会的时代,尽管不可以嫁个自身愿意的那人,但最终皇上也终究是会给找个好选择的。可来到清代的那时候,做为郡主们就没有很好命了,在嫁人以前,将会的确是许多人疼许多人爱,但是皇上们都是

  • 张蜀锦:大清第一武状元,慈禧的贴身保镖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慈禧,武状元,蜀锦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张蜀锦的文章,欢迎阅读哦~一说到慈禧,可能很多人对她的映像都不是太好,毕竟在晚清的时候慈禧干了许多祸国殃民的事情,最后差点将大清的土地都变卖出去了。慈禧她从来都不顾百姓的死活,只管自己的快活。那么面对慈禧的兴风作浪,难道就没有人想除之后快吗?其实在慈禧执政期间确实有过很多

  • 清朝想当一个清官到底有多难 看看“于青菜”于成龙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清官,清朝,青菜

    你真的了解清朝清官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前言: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四月,曾被举为“清官第一”的于成龙不幸病逝,享年六十八岁,时任江南江西总督。关于于成龙本人的生前事迹,史料上有着诸多明确的记载,如“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

  • 清代后期汉族生活体育风俗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汉族,清代,风俗

    体育的目的是锻炼体能,增强体魄。清代后期,由于西方体育项目的传入,体育风俗渐趋丰富,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吸收和创新,演化出近代体育。1传统体育的沿袭滑冰本是满族民间的传统游戏,清中叶后北方汉族参加滑冰活动的越来越多,到了清代末年,滑冰也为我国北方汉族所爱好的运动之一。尤其花样滑冰的内容比前期更为丰富。

  • 《昌运长久:说说康乾之治那些事儿》序言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事儿,序言,长久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七,清帝福临去世,皇三子玄烨继位为帝。有清一朝自此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盛世,政治相对清明,国力强盛,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最后的黄金代。首先,清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康熙后,呈现日益强化的趋势。中央权力高度集中,君主皇权进一步加强。到雍正、乾隆时期,军机处将议政王

  • 身为康熙最爱的儿子,为什么要废掉皇太子胤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废掉,康熙,皇太子

    康熙皇后赫舍里的儿子叫胤礽是康熙的嫡子,他也是**,可是被康熙两次废掉。与皇位只是差一步。康熙是历史上很有名的皇帝,康熙在位时,平定三藩、收复噶尔、战沙俄,还收复了台湾,使大清朝王朝走向盛世辉煌。就是这样一个文武英明皇帝。胤礽人生的第一步很是好比别人要强的多没有费劲就当上了**。在这样的环境下让胤礽

  • 太平天国起义的性质和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太平天国,性质,意义

    太平天国规模之宏伟、影响之深远,是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战争无可比拟的,而且它不同于历史上的单纯农民战争,在起义的前途上也有了新的展望。太平天国宣布其宗旨是要建立“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的社会。它的政权掌握在劳动人民之手。它的农村政策反映了广大贫苦农民的愿望,也在一定程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