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三藩之乱说的一起打 耿精忠为什么是第一个投降的人

清朝三藩之乱说的一起打 耿精忠为什么是第一个投降的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1110 更新时间:2023/12/18 19:28:28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三藩之乱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耿精忠的爷爷耿仲明,曾是明将毛文龙的心腹。毛文龙被杀后,耿仲明又跟着孔有德混了一阵子,后来发动兵变失败后,投降了后金。

当时,皇太极正想一统中原。明将归降,对他而言,不仅是增加了能征善战的猛将,而且还能凭借明将对明朝军事的了解,做出攻打明朝的诸多策略。因此皇太极对耿仲明等降将礼遇颇厚。他称帝后,还把耿仲明封为怀顺王,其意自然是吸引更多的明将归降满清。

(耿仲明画像)

顺治年间,耿仲明在围剿李自成及南明永历政权时,表现不俗,凭战功得到多尔衮的倚重。

天下初定后,满清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决定以汉制汉,耿仲明因而改封靖南王。

耿仲明去世后,他的儿子耿继茂袭承了爵位。

耿继茂由于在消灭南明政权中立有战功,深得清廷信任,于是藩地被移往福建,自此割据一方。

当时,受封的还有藩王吴三桂尚可喜二人,他们一人镇守云南,另一个则割据广州,都起着巩固边陲的作用。

当然,清廷对藩王势力还是颇为忌惮的,所以将他们的儿子招为额驸,留在了京城。明里是抬高了他们的身份,暗中相当于是把他们的儿子当作人质。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耿继茂的长子耿精忠迎娶了肃亲王的女儿,在成为额驸后,被留在了京城。

1671年,耿继茂去世后,耿精忠才得以回福建袭承了爵位,成为第三代靖南王。

虽说清廷对耿精忠不薄,但是耿精忠却是个野心勃勃的人。在他袭爵的第三年,年轻的康熙认为藩王势力过大,是尾大不掉的祸患,于是下令削藩。

对于藩王来说,要他们交出地方行政权和统兵权,是非常不情愿的事。

毕竟,做藩王差不多就是地方自治的王,一切税收徭役等,均由他们决定。而且赋税也不用上交国家,多么的逍遥快活。

所以,当康熙下令撤藩后,吴三桂仗着他是老革命,率先和清廷翻脸,发动造反。

(吴三桂画像)

吴三桂起兵后各地纷纷响应,一时士气大涨,迅速攻占贵州、湖南等地,颇有颠覆清廷的格局。

耿精忠认为有利可图,于是也在福建积极响应,杀死福建总督范承谟等人,以示与清廷决裂。

此外,耿精忠为了扩充势力,一方面对达官显贵极力拉拢,并承诺“事成之后,必封官晋爵”,因此达官显贵无不心动;另一方面,他又遣心腹四下游说,以“反清复明”为幌子,收买民心。

清廷自认为没有亏待过耿精忠,因此没想到他会造反,所以清军的主力都用来抵抗吴三桂的军队,对他并没有什么设防。

这让耿精忠看到了机会,于是他出兵三路,攻打浙江、江西等地。

他的突然行为,打得清军措手不及。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清军大败,他也趁势继续攻城掠镇。

耿精忠犹嫌兵力不足,又与占据台湾的郑经结为联盟,让郑经率军攻打广州一带。

耿精忠造反,让清廷大为震惊。但由于吴三桂是罪魁祸首,清廷需要倾注大量精力对付他,所以康熙下令,靖南王和平南王两处停止撤藩。

除此外,康熙对待藩王留在京城的家属,态度也不一样。

比如,吴三桂留在京城的次子吴应熊和幼子吴世琳皆被处死。

但耿精忠两个留在京城的兄弟,只是被软禁起来,朝廷并没有过多为难他们。

同时,康熙多次下谕,劝说耿精忠改过自新。只要能剿灭郑经,便既往不咎,继续让他镇守福建一带。

但是,对康熙的好言相劝,耿精忠并不动心,依旧我行我素,率军沿浙江一带进攻,很快攻陷安徽等地。

康熙见劝说无用,便加派清军讨伐耿精忠。

(康熙画像)

耿精忠是官三代,从小生活优渥,在兵法作战方面资质平庸。又没有经过历练,虽说他一路高歌猛进,攻陷了南方不少城市,但大多都是他麾下的将领指挥有方。

不过,随着战线拉长,耿精忠的队伍很快就出现了问题,那就是军饷匮乏。

打仗需要钱,想要将士卖命,更得拿钱出来。但耿精忠是个私心很重的人,他认为就算颠覆了清廷,做皇帝的也不是他,因此不如现在保存实力,待吴三桂和清廷两败俱伤后,他再坐收渔翁之利。

这样一想,他更不愿意拿钱出来发军饷了。

将士们缺粮少饷,那就自筹吧。

所以,他们沿途烧杀掳掠,无恶不作。而这样一来,很快就失去了民心。

另外,耿精忠和盟友郑经在利益上也产生了矛盾,二人的铁联盟,很快就土崩瓦解。

由于百姓多对耿精忠的队伍不满,所以他们自然不肯帮助耿精忠的队伍,反而帮助清军。

耿精忠手下的将领也认为,造反不是一条理想的道路。所以他们为了保全性命,不少人暗中投降了清军。

这样一来,耿精忠的队伍便如散沙一般,很快就被清军一一击破。那些轻而易举攻陷的城池,也一一被清军收复。

到了这个境地,耿精忠手下没投降的将士,也都无心造反了。大家为了活命,便胁迫耿精忠投降。

耿精忠也自知不敌,一心想要保住眼前富贵荣华,所以待清军进驻福州时,他便主动打开城门,并率官员出城迎降。

耿精忠的投降,意味着三藩势力的瓦解,意味着清廷又重新夺回了主动权。

不过,耿精忠虽然迷途知返,将功补过。但是待三藩平定后,他依旧被凌迟处死,和吴三桂等人的结局,大同小异。

(参考史料:《清史稿》)

标签: 清朝的人第一个

更多文章

  • 甘国宝与王莲莲是什么关系 清代名将甘国宝的生平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名将,国宝,清代

    ????????????????甘国宝,清朝中晚期着名的武将,他出生于1709年,卒于1776年,他一共活了67年。甘国宝主要在南方的福建等地任职,因为他做官兢兢业业,所以很得老百姓的心。《甘国宝与王莲莲》其实是一本书,甘国宝就是里面的男主人公。《甘国宝与王莲莲》《甘国宝与王莲莲》在福建、台湾一带是

  • 发现清五阿哥的墓,传言300年事情终被证实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传言,发现,年事

    现在看文章的肯定有部分人是当年的还珠迷,对其中的一种清朝人物很是入迷,当这些人之中也都是有历史原型的,例如那位五阿哥永琪,专家还发现了他的墓。“当峰没有棱角的时候,当河水不再流,当时间停住日月不分……”听到这首熟悉的歌,琼瑶笔下《还珠格格》里那些个

  • 第二节 盛世显赫,出征金川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显赫,盛世,第二节

    金川,两条河流即大、小金川的合称,地处四川省西北,大渡河上游,以临河山有金矿而得名。早在隋代,始置金川县,唐属维州地;明时,隶属杂谷安抚司。此地处万山丛矗之中,汹涌的溪流环绕其中。地形十分险恶,气候寒冷,常年雨雪交加,只产青稞、荞麦等耐寒作物。居民多属藏族,筑石碉为居室。雍正元年,在此设金川安抚司,

  • 金圣叹的传说故事:对调孔夫子和财神爷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传说,孔夫子,财神爷

    金圣叹(16081661),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一说本姓张。江苏吴县人,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入清后,因哭庙案被杀。喜批书,曾批改《水浒》、《西厢》,有《沉吟楼诗选》。传说有一天,金圣叹正在闭门读书,忽听得门外吵吵闹闹,便推开窗户一看,原来是一些应试未中的考生,在那里高声讲话,大发牢

  • 游岳忠武王祠:于谦岳飞两个英雄的惺惺相惜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岳飞,惺惺相惜,武王

    于谦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如何一别朱仙镇②,不见将军奏凯歌?【注】①这首诗作于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几十万精锐全军覆没,鞑靼大军压境,明王朝危在旦夕。很多人劝皇上放弃国都,迁都南京,于谦力排众议,极力要求坚守北京,坚决打击

  • 清朝时期福康安进兵西藏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时期,清朝,西藏

    乾隆帝是有作为的皇帝,在他执政期间,各民族间和睦团结,但仍有一些地方发生动乱,威胁清政府的统治。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8年),台湾天地会数千人在林爽文、庄大田的领导下,其人数越来越多,攻城夺县严重威胁着清朝的统治。台湾总兵柴大化一面坚守,拼命抵抗;一面上奏朝廷、请求派兵协助剿灭天地会。乾隆帝得知后

  • 两朝帝师翁同龢是个怎么样的人?对清朝的政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政局,是个,的人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两朝帝师翁同龢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的晚清帝国,有一个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以状元进而入仕,先后成为统治招聘俩朝帝师不说,还把握了十数年的国家财政大权,毫无疑问他对晚清政局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他就是翁同龢。自古以来,位极人臣的官员都是非大忠即大奸,譬如连杀

  • 五、康熙遗诏的价值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价值,康熙,遗诏

    康熙61年11月13日,凌晨四点钟的样子,康熙把他七个儿子和尚书隆科多,召到畅春园御榻前面,向他们宣布了谕旨:“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这就是史书记载的康熙口谕,此口谕和康熙遗诏最后一段话完全相同。但这份遗诏却让后人有了饭后的谈资

  • 地方控制的加强与博学鸿词科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博学,地方,鸿词科

    在绝对专制主义集权的皇帝之下,清代的中央机构有内阁(实权在军机处)、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和院寺(都察院、大理寺、理藩院、翰林院、太仆寺等),分别执行皇帝的命令。在地方,清代则设有行省和特别行政区。省下设道、府(或直隶厅、直隶州)、县(或厅、州);每省设巡抚(无巡抚,则由总督兼),每一省或数省设总督。

  • 雍正为什么杀隆科多雍正刚登基的时候?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时候,隆科多,雍正

    雍正为什么杀隆科多雍正刚登基的时候,对隆科多那是百般信赖,在很多事情上都需要询问他的意见,给人的感觉就是一派君臣和睦相处的景象。雍正(资料图)但是好景不长,在1725年,雍正开始为难隆科多,并开始有计划性的打击。那么,为什么雍正会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大改自己对隆科多的态度呢?究其原因,主要还是隆科多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