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十章 厂卫的酷刑

第十章 厂卫的酷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040 更新时间:2023/12/26 17:06:33

据《明史》记载,锦衣卫常用的刑具有18套,什么夹棍、脑箍、拦马棍、钉指等都包括其内。其中有一项刑罚叫做“杖刑”,特务对于“杖刑”的执行非常有讲究,对一般的犯人行刑官只说“打着问”,意思是不必太重;要求打重一些的,就说“好生打着问”;要求狠狠打,不论死活的就说“好生着实打着问”。相对于杖刑、夹棍等刑罚,厂卫不常使用的几大酷刑可就令世人不寒而栗,在几大酷刑中,刷洗、油煎、灌毒药、站重枷能把人折磨得死去活来,生不如死。

万历《出警入跸图》

中的锦衣卫(局部)刷洗:就是将犯人脱光衣服按在铁床上,用滚烫的开水浇在犯人的身上,然后趁热用钉满铁钉的铁刷子在烫过的部位用力刷洗,刷到露出白骨,最后直到犯人死去。

油煎:类似于后来的铁烙铁。将一口平的铁盘烧热后,将人放在上面,不到片刻,将犯人烧焦。

灌毒药:特务们灌一次毒药,然后喂一次解毒药,然后再灌另一种毒药,直到将犯人毒死,目的是使犯人尝遍了死的恐怖和痛苦,特务们从旁观赏。

站重枷:戴枷之人必须站立,不准坐卧。枷的重量超过常人体重,最重曾经做过300斤的大枷,给犯人戴上后几天就得活活累死。

于谦是明朝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大臣,以拯救民族、国家命运为己任,其一生配得上《明史》中“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的赞语。他的命运与明朝中期两件大事变(土木之变与夺门之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然而前后的境遇却截然相反,可谓悲喜两重天,令人感叹不已。

细品文化

感悟千年智慧

于谦为什么会死?按照常情来说,这样一个操守清白、保家卫国的民族英雄是没有理由血溅刑场的,然而在权力场上,是非黑白往往不依常理而定,事情的发展、个人的命运常常都被操纵在掌权者的手中,生命被放在利益的天平上衡量,利我者生,不利我者死。岳飞如此,于谦也是如此。

于谦像于谦有“于青天”之美誉,自奉节俭。据《西湖游览志余》载,正统年间,王振权势熏天,进京述职的官员必须给王振送礼成为官场惯例。恰逢于谦自河南入朝,其他河南大员必定携带大量的香帕、蘑菇等土特产,作为上下打点的礼物。于谦的手下和朋友们也劝他随大流,带上礼物,免除灾祸。于谦偏不,进京时不带一丝一毫,空手而去,还特意作《进京诗》一首: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此诗一出,立刻成为佳话,到处传唱。而成语“两袖清风”,正是出于此处。

于谦,字廷益,生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浙江钱塘人。在年少时,他就展露出卓尔不凡的气质。据说于谦七岁时,一个僧人为他批命,断言他是将来的“救时宰相”。少年于谦,机智过人,能诗善对。八岁时,一次他穿着红色衣服,骑马玩耍。邻家老者觉得很有趣,戏之曰:“红孩儿,骑黑马游街。”于谦应声而答:“赤帝子,斩白蛇当道。”下联不仅工整,而且还显露出他非同寻常的气势。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二十四岁的于谦中进士。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乘新君嗣位未稳之际在乐安州起兵谋叛,于谦随宣宗朱瞻基亲征。汉王未战而降,宣宗命于谦口数其罪。于谦义正词严,声音朗朗,朱高煦趴伏于地,战栗不已。宣宗非常欣赏于谦的口才。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蛊惑下,不顾群臣劝阻,贸然亲征。八月十五日,土木堡之变,明朝数十万大军被蒙古军队一举击溃,英宗也成了也先的阶下囚。

皇帝被俘,一时间朝堂之上人心惶惶,明朝陷入了国无君主的窘境。同时,也先手中有了英宗这张牌,随时随地可以向明廷要挟索价。也先挟持英宗,乘土木新胜之余威,率众直趋北京,欲一鼓作气攻取明朝的京城。北京守备空虚,形势岌岌可危。

当时北京城内人心惶惶,许多大户人家纷纷南逃。朝廷上下,群臣惊愕,束手无措。皇太后孙氏和英宗的皇后钱氏将宫中的财宝搜刮一番,用八匹健马驮赴也先大营,幻想能够以此换取英宗的自由之身。当然,这种妇人之见是不会产生任何实际效果的。

真正稳定局势的是于谦等人果断而坚决的应急措施。

第一,禁南迁之议。当时是战是守,大臣们议论纷纷。侍讲徐珵托言星象有变,力主南迁。于谦坚决反对南迁。他厉声说:“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监国郕王朱祁钰支持于谦的看法。由此,南迁之议才被废弃,守卫北京之策乃定。试想,明朝虽实行南北两京之制,南京为陪都,但是一旦南迁,则北京势必不保,长江以北将不为明廷所有。有史为鉴,当年宋朝徽、钦二帝被俘,宋高宗赵构逃至江南而失国土大半,只能偏安一隅。如果真的接受了徐珵的主张,恐怕中国历史就要重演南宋偏安的一幕。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第二,除王振余党。宦官王振可以说是导致土木之变的直接责任人。王振本人死于乱军之中。王振虽死,但是朝中同党犹在。土木战败、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入北京后,言官群情激愤,请族诛王振。此时王振的余党锦衣卫指挥马顺,上前叱骂驱逐朝臣。大家对马顺平日里倚仗王振而狐假虎威的作为早已看不顺眼,现在见他仍旧气焰嚣张,丧师辱国的怨气统统指向了马顺。群臣义愤冲天,不顾大臣的体面,一拥而上,拳打脚踢,在左顺门将马顺活活打死。随后,众人又将王振余党宦官毛贵、王长随从内宫中要出,乱拳打死,悬尸于东安门外示众。监国的郕王哪里见过这样的场面,惊慌失措,想要退走。这时于谦上前拦住郕王,请求他宣布马顺等人论罪当死,参与殴杀的众大臣无罪。情势这才稳定下来。大家退出左顺门时,吏部尚书王直用力握住于谦的手,感叹地说:“国家正要靠先生您了。今天的情势,即使有一百个王直也处理不好。”

第三,拥立明景帝。大敌当前,国无君主,而太子朱见深年仅三岁,无法承担起匡复国家的重任。于谦及众大臣请皇太后立英宗弟郕王朱祁钰为帝。英宗在亲征之前曾命他监国,此时他二十二岁,仅比英宗小一岁,年富力强。明朝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目前英宗有太子在,郕王朱祁钰是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但在当时特殊的情况下,新皇帝最重要的不是有名分,而是要有领导百官、消除祸乱的能力,因此郕王朱祁钰就要比太子朱见深更为合适。景帝力主抗战,反对南迁,任命于谦负责指挥北京保卫战,这些措施为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标签: 第十章酷刑

更多文章

  • 皇帝录囚制、请奏上裁制和厂卫“听记”制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录囚制,皇帝,请奏上裁制

    平民出身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目睹了元朝末年政治的腐败和司法的黑暗,深知司法公正在社会控制与国家治理当中的重要性。也许自己曾经是从死亡边缘幸存下来的缘故,也许是青少年时代亲情缺失和社会经历动荡所造成的内心猜忌之缘故……朱元璋在构建大明法制秩序时,比起历史上的任何朝代的任何帝王,

  • 嘉定三代村官逼迫同村老实人为害民弓兵……最终落得个枭令示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嘉定,村官,老实人

    因为贪图小财物,将本该做好的本职工作废弃不管,利用和歪曲皇帝《大诰》中的指示捉拿“害民官吏”,德安县丞陈友聪可算得上是大明公务员中绝对的“豪杰”,将领袖的指示、中央的政策真正地用足、用活了。不过,对此你千万别大惊小怪,当时不仅有官员会这么做,而且还有普

  • 五代第一美女她姓王 但是人们都叫她花见羞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叫她,姓王,第一美女

    花见羞姓王,人们却叫她“花见羞”。花见羞出身平民,性情温顺,心地善良,向往平淡如水的生活,唯因天生红颜,身不由己地卷入了充满血腥杀戮的权力漩涡,虽然对权力、功名、利禄等一概看得很淡,数次虔诚向佛,却难遂其愿,最终死于非命,这正应了一句俗语:英雄当生于乱时,美女应活于盛世。花见羞她被誉为“五代第一美女

  • 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放清军入关,他死后陈圆圆下场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下场,入关,死后

    英雄难过美人关,自古以来那些个英雄们不论有多厉害,他们终会拜倒在美女的石榴裙下。下面小编要为大家讲述的一则故事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放清军入关,他死后陈圆圆下场怎样?夏桀宠爱妹喜,营建酒池肉林,整日醉生梦死挥金如土,最后被商汤所消灭,商纣王为了美人妲己,诛杀忠臣比干,使得朝堂之上一片混乱,最终被

  • 明朝“公务员”公款吃喝容易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公务员,公款,明朝

    朱元璋还对大明“公务员”工作之外的言行实施规范化、标准化,其中有:〇“公务员”公款吃喝规范化、标准化明赐公宴节钱通俗地说,洪武初年起,大明朝廷就制定了官场公宴费用标准,严禁官员肆意公款吃喝,这在历朝历代中尤有个性。在中国这样一个讲究“人情&

  • 明妃传也先真实死因:竟与亲生女儿乱伦 被女婿杀死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也先,女婿,死因

    也先剧照《女医明妃传》的宣传,也让蒙古族的也先备受关注,他硬汉的外表以及大气的剧照让人们纷纷好奇这个人的故事。也先的全名叫绰罗斯·也先,还可以称为额森,蒙古族人。他本来是明朝中期蒙古瓦剌部的匪贼。后成了蒙古瓦剌部首领。他本是部落的首领,权势滔天,最后却是惨死在刀下,而他的死亡原因实在是

  • 朱元璋为什么将工匠的坐班制改为轮班制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工匠,朱元璋

    那年朱元璋对手工业工匠做了一件大好事,那就是改革工匠的服役制度。洪武初年,朱元璋沿袭了元朝的工匠制度。元朝工匠另立户籍即匠籍,人称“系官人匠”。他们没有人身自由,就连婚姻也不能自主,往往子孙相袭,没有官府的放免,不得脱籍。更为可怕的是,他们在官府的严格监视下从事繁重的劳作,其

  • 第四章 太监是这样变强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太监,是这样,第四章

    如果要问,在我们今天熟悉的明朝题材古装剧中,扮演反派角色最多的明朝职业是什么?绝大多数人的答案,恐怕只有一个太监!看看诸多古装题材的明朝剧,尤其是武侠剧就知道了。虽然里面偶尔也会有几位有良心的好太监,但绝大多数时候我们碰到的,一定都是作恶多端的坏太监。而且级别越高的坏人,也大多都是级别越高的太监。在

  • 明末十四英烈之傅冠,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末,是怎么,英烈

    正是由于南平的忽然失陷,人在汀州的隆武帝猝不及防,终被清军擒斩。而后,清军急行军,不到一个月,就在当地汉人大地主黄氏一家导引下进入福州,这样福建省会,清军基本上是不战而得。在福州,明朝的礼部尚书曹学恮自缢殉国。曾任崇祯朝大学士的傅冠本想躲到自己的学生泰宁县江亨龙家里避难,最终却被江氏父子告发,清军派

  • 思想家王阳明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思想家,王阳明

    王守仁是浙江余姚人,因他曾独居在绍兴阳明洞中,后又创办阳明书院,所以世人将他称为阳明先生。在我国古代诸多思想家中,王阳明是其中很特殊的一位。他是着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而且又是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名将。中国历代儒家学者都是满口子曰诗云,摇头晃脑的老学究形象,与战场上壮怀激烈、身先士卒的名将形象实在相去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