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甲午之战:第七章 辽东乱,血战威海卫_三、覆灭,悲壮的结局

甲午之战:第七章 辽东乱,血战威海卫_三、覆灭,悲壮的结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838 更新时间:2024/1/8 8:43:45

日军在山东半岛荣成湾登陆4天,没受到清军任何阻击;威海南帮炮台半天内陷敌,威海卫城的清军在日军进攻前弃城而逃,北帮炮台的士兵哗溃,没放一炮即拱手让敌;北洋舰队驻守威海半个月,在援军无望的情况下,提督丁汝昌、管带刘步蟾、北洋护军统领张文宣、代理管带杨用霖等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无论是日军的狼子野心,还是清廷的软弱无能,总之,北洋舰队的悲剧就这样造成了。

日军在荣成登陆后,清廷曾发布上谕:认为我海舰虽少,但铁甲坚利,与其坐守待敌,莫若乘间出击,断贼归路。署两江总张之洞也致电李鸿章,主张“就现有铁舰快船四五号,疾驶至成山头一带,顷刻可到,袭其运兵运械接济船及游弋之船,得利则进。如彼大队来追,则收至威海,船台相依,倭必受伤。”

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也认为与其安坐以待围攻,不如迎头痛击。但李鸿章却命令北洋舰队不许出战,不得轻离威海一步,如有违令出战,虽胜亦罪。他答复朝廷说:海军船少,很难远出冲击,只能在口内与炮台配合,才有可能保住军舰,守住港口。

结果,北洋舰队把家门口的制海权也拱手让给了敌人。

事后,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曾经说过:“当时如能实行丁(汝昌)之意见,则我军登陆甚为危险。如丁亲率舰队前来,遣数只鱼雷艇,对我进行袭击,我军岂能安全上陆。”

然而这一切只能是事后分析,为时晚矣。其实,在这悲壮的结局未到来之时,清廷的很多举措都在一步一步引出这样的结局。

早在白马河激战的第二天,即1895年1月26日,旧历大年初一,清廷就曾派出所谓的议和全权大臣——张荫桓和邵友濂从上海乘船,前往日本求和。

张荫桓,广东南海人,时任户部左侍郎,曾经出使过美国、日斯巴尼亚(即西班牙)、秘鲁三国。邵友濂,浙江余姚人,时任湖南巡抚,曾任驻俄钦差大臣,并与曾国藩的儿子曾纪铎一起参加过中俄谈判。

两人于二十几天前奉旨议和,各自交接好职守动身前往上海,早在十几天前就会合了。然而上海各界群众对清政府派使乞和非常不满,匿名揭帖,反对议和,要求坚持抗战。清政府因此犹豫不决。但如今日军已登陆山东发动进攻,清廷不敢再耽搁,电令两人东渡赴日。

日本政府早就着手草拟媾和条件,但这些条件一直作为绝密,除了伊藤总理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外,几乎没有第三者知晓。直到大清的两位全权大臣从上海程后,天皇召开御前会议,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奏明媾和要点,部分阁员及大本营的高级幕僚才大体了解了政府的和谈条件,但一直作为绝密,不允许向外透露一个字。

御前会议后,伊藤总理又与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作了一番密谈,两人都认为目前和谈条件还不成熟,对日本威胁最大的北洋舰队还没有覆灭,中国政府未必真心议和,如果议和不成,却把和谈条件传播了出去,那样就被动了。两人最后商定,中国谈判代表往往并没有真正的全权,可以从这里做点儿文章,使谈判中断,以等待对日本最有利的时机。

张荫桓、邵友濂从上海出发五天后到达广岛,立即接到了日本政府的正式通知: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已被任命为全权大臣,与清廷全权大臣谈判,明天上午11时将在县署会见。

第二天上午11时,中日两国全权大臣会晤于广岛县厅。

按照惯例,彼此首先查阅对方的全权委任书。陆奥宗光仔细查阅光绪皇帝的诏谕,其中有句话说张邵两人“经商一切事件,要电达总理衙门,转奏裁决。”他立即抓住了把柄,说:“一切事件都要电达转奏,这还算什么全权大臣?分明没有谈判诚意,只不过是想探听我国政府意见。”他要求中国全权大臣尽快提供是否真正具有全权的书面答复,并宣布第一次谈判结束。

然后,中日继续谈判,中方代表提交书面答复,说明皇帝已经授予全权。然而日方根本无意讨论这个问题,本来这不过就是个借口。伊藤博文也没打算与中国代表谈判,而是侃侃而谈,发表起演讲来。中国使团尚未说一句话,就受到了这番刻薄的羞辱。

而且外交大臣陆奥宗光不容中国使臣辩解,立即宣读了一份早已备好的中止谈判的备忘录,明确表示: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不能与没有全权的中国钦差进行谈判。因而,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不得不宣告此次谈判至此停止。

中国的两位全权大使认真做了种种谈判准备,万没料到日本会因委任书的问题而如此坚决地结束谈判,他们恳请如果因为所携全权委任状有不完备之处,可电请本国政府授予更完备的全权,希望能继续谈判。日本则毫无商量的余地,让他们立即退往长崎,等船归国。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

当中国使团退离会场即将出门时,伊藤博文却把中国使团随员伍廷芳留下。伍廷芳是李鸿章的幕僚,伊藤在明治十八年(1885年)赴天津时与之相识。

伊藤说:“足下归国后,请将我的衷心之言转达李中堂,使李中堂完全谅解此次我们拒绝与中国使臣谈判,绝不是因为日本好乱成性,不愿和平。如果中国真正希望和平,能够任命具有相当资格的全权使臣,我们对于再开谈判,当不踌躇。”

伍廷芳表示感谢之意后,问道:“为充分了解阁下的真意,请阁下明言,阁下是否对此次来日的中国使臣官位名望有所不满?”伊藤立即否认:“不是,我政府素来不论对任何人,只要携有正式全权委任状者,即可与之谈判,当然其爵位名望愈高,对谈判愈为有利。例如任命恭亲王或李中堂担当此项任务,最为适宜。”

这当然不是伊藤的即兴之作,而是事先谋划好了,目的是既断然拒绝谈判扫了大清的面子,又不至堵了和谈之路。

日本借口广岛是军事重地,不准敌方人员滞留,要求张荫桓等人早日出境。张荫桓、邵友濂等人乘船驶往长崎,通过美国驻日使馆向清廷电报被拒的情形,清廷回电表示国书可以修改,使团要留在日本以便继续谈判,但日本不答应,再下逐客令。

2月12日,使团在长崎登船回国。使团主要随员头等参赞伍廷芳,目睹中国使节备受污辱,感慨万分:“我们的将卒如果能奋勇于疆场,不容日军猖獗,何致受此欺慢?欲消此恨,关键在将领与士兵!和局易成与否,也关键在战争之胜负判也!”

的确,只有双方实力相当时,在谈判桌上才有资格讨价还价;当一方屈辱地乞求城下之盟时,那也只有任人宰割的份了——除非在战场上他能够反败为胜。

悲情英雄丁汝昌,死后不准下葬

与北洋舰队休戚相关的海军将领们,命运更是跌宕起伏。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殉国,经远管带林永生中炮身亡,扬威管带林履中、超勇管带黄建勋投海殉国,济远管带方伯谦被军前正法;威海之战中,海军提督丁汝昌、定远管带刘步蟾、镇远管带林泰曾、扬用霖自杀殉国……中国近代海军,转眼间已是将星陨落。

丁汝昌更是悲剧人物。

他于1836年11月18日出生在安徽庐江县北乡石嘴头村一户贫苦农民家中,取名丁先达,字禹廷,号次章。咸丰末年,举家迁巢县高林乡郎中村。丁汝昌幼年曾入私塾读了三年书,因家境贫穷,自十岁起失学,出外帮人放牛、放鸭、摆渡船等,以补贴家用。后来又被父亲送到同族伯父的豆腐店学徒。咸丰元年(1851年),庐江一带发生严重灾荒,年仅14岁的丁汝昌失去了双亲。

丁汝昌跟太平军还有一段不能忽略的渊源。

1853年,太平军攻破庐江城,“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太平理想吸引了这个16岁贫苦少年,从此加入太平军,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1861年,丁汝昌所在的太平军向湘军投降,他被编入湘军,开始为清军效力。当时因上海士绅请求,曾国藩命令李鸿章组建淮军,支援上海,并将丁汝昌所在开字营拨归李鸿章指挥。刘铭传见丁汝昌作战英勇,请李鸿章把丁汝昌调入铭字营,仍充哨官,统领亲兵100人。后改统领马队,升任营官,授参将。此后,在“剿办”太平军和捻军中,丁汝昌所率马队纵横驰骋,捷报不断。

1864年,丁汝昌升为副将。1868年,32岁的丁汝昌升任总兵,加封提督衔,被赐“协勇巴图鲁”勇号。1874年,国内战事平息,朝廷动议裁减地方军队,淮军提督刘铭传决定裁减丁汝昌的马队,丁汝昌不满,刘铭传谋划“命将召至而戮之”,丁汝昌闻讯,驰归故乡,得免杀身之祸。

丁汝昌罢职归田,闷闷不乐,其妻魏氏,是湖北钟祥人,出身书香门第,是一位有见识的女子。她安慰丁汝昌:“家有薄田数亩,足以饱腹,大丈夫建功立业,自有时也,姑待之。”家居数年,丁汝昌终于耐不住寂寞,想到李鸿章身居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总有办法安置自己,因此前往天津投靠。恰巧李鸿章正在筹建海军,就推荐他督操北洋水师炮舰,正式开始他的海军生涯。

1880年底,丁汝昌因为顺利将从英国订购的“超勇”、“扬威”两舰带回国,被赏“西林巴图鲁”勇号,并授正一品封典。

1882年,因率三舰赴朝鲜执行外交使命,回国后获赏黄马褂;1883年,被授天津镇总兵,兼北洋水师统领;1888年10月,北洋海军正式组建成军,丁汝昌被任命为北洋海军提督,赏加尚书衔,统率大小舰艇40多艘,步入他人生辉煌的顶点。

很显然,丁汝昌的辉煌离不开李鸿章。李鸿章作为他的上级,他必须听命;李鸿章作为他的恩公,他不能背叛。因此,在整个威海战役中,丁汝昌充满了矛盾与徬徨。处处被动加上丁汝昌对海军始终没有像熟悉当年的马队一样,导致整个舰队甚至整个民族,都因他的这个硬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一支规模庞大的舰队在他手里全军覆没了,无论什么理由,都无法让世人尤其一力主战的光绪帝原谅。在他牺牲后光绪帝下旨没收丁汝昌的家产,子孙辈被迫流落异乡。他的棺材加上三道铜箍,表示戴罪,并且不准下葬。直至宣统二年(1910年),经载洵及萨镇冰等人力争,清廷才为丁汝昌昭雪。

1910年,丁汝昌的灵柩才与魏夫人合葬于巢县青龙山侧小鸡山顶(现属无为严桥乡梅山行政村)。此后,丁汝昌的墓地被盗。掘墓人用炸药炸开坟墓,他的遗骸末腐烂,尚着黑色囚衣,无贵重殉葬品。盗墓者夜间焚化了丁汝昌的尸体。1984年,国家在山东威海建立丁汝昌事迹陈列馆,以表彰丁汝昌的爱国精神。

标签: 威海卫甲午辽东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的李光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雍正仅用了四个字评价他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是一个,的人,雍正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清朝李光地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康熙王朝》是部久映不衰的电视剧。不管过去多少年,还经常能在电视上看见它。里面的李光地是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人。还记得他怎么当官的吗?被绑着进京的,照死不肯当官,太子劝了也没用,最后一批格格把他骂醒了,这才回来当官。电视剧拍得好看,但你要真信了

  • 大龄女青年进宫后被宠上了天,她去世后皇帝也不想活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上了,活了,进宫

    从古至今,“英雄难过美人关”好像是1个众人皆知的客观事实。在历史上的很多大事件通常也都和英雄人物漂亮美女的坎坷感情故事密切相关,例如吴三桂的“冲冠一怒为红颜”。但是,和平常人对比,做为封建王朝最大君主的皇上在情感层面就看起来甚为冷酷了,因而民俗也总有了

  • 爱逛青楼的龚自珍 古代文人为什么爱逛青楼?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古代,文人,青楼

    龚自珍是清朝时期的诗人,当时文人大多有两面,在诗歌方面有着良好形象的龚自珍除了不抽鸦片,其余的四毒,龚自珍可谓一体均沾。在此节篇中先说到的是逛青楼。龚自珍喜欢逛青楼,这在其友人的笔下,屡屡可见。可想而知,龚自珍逛青楼的频率,大概在当时也是数一数二的。那个年代,文人们对此,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文人为什

  • 附:甲午战争大事记_《甲午沉思录》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大事记,甲午,甲午战争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4月25日,朝鲜爆发东学党为首的农民起义。6月2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向朝鲜派兵。6月7日,中日两国相互照会出兵朝鲜。6月22日,日本外相向中国公使递交第一次绝交书。7月23日,日本军队占领朝鲜王宫,扶植大院君执政。7月25日,日本海军在黄海丰岛海面偷袭中国

  • 变法维新都知道康梁:去留肝胆两昆仑确是谭嗣同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去留,变法维新,肝胆

    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乍看此诗,诸位一定觉得既陌生而又似曾相识。然也,此正是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就义前所作的那首[狱中题壁诗]的原诗。而那另一首脍炙人口的、一百多年来被中国人反复吟颂、激励了无数人为理想而献身的“狱中题壁诗”却是被篡改过的伪作。篡改者正是谭嗣同

  • 礼部尚书张伯行为官清正被称之为“天下清官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清官,清正,礼部

    “善吏”一词始见于《史记》,意为良吏。自古以来,为政当施善政,治国当行善治,为官当做善吏。就今天而言,一个领导干部仅仅廉洁奉公或仅仅能干事、有作为,都不够全面,只“廉”不“能”是庸官,只“能”不“廉”是贪官。当领导干部的一定要做一名“善吏”。“善吏”首先应该是廉吏和能吏。也就是说,一个官员只有具备了

  • 溥仪第一次领工资买了什么?当过皇帝的人显然与众不同,花钱不带皱眉头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不带,买了,的人

    爱新觉罗溥仪,他是清朝末期的最后一位皇帝,按血缘关系来算的话光绪皇帝便是他的伯父,而摄政王则是他的父亲。溥仪三岁就登基成为皇帝,自小养尊处优,珍奇异宝见过无数,可以说他一生对于钱没有什么概念。就算是后面已经退位,可是清王室依旧比普通人阔气多了,溥仪身边的古董宝贝也都是价值连城。溥仪特赦以后有了自己的

  • 第二节 青史留名,纪大烟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烟袋,第二节,青史留名

    根据历史记载,自纪晓岚上推七世,纪氏家族多读书人。祖先纪坤,虽然科举不顺,却很有诗名,着有诗集《花王阁剩稿》。纪晓岚的曾祖父纪钰,有幸进入太学,才学受到过皇帝褒奖。而纪晓岚的祖父纪天申做过县丞,其父纪容舒,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恩科举人,历任户部、刑部属官,外放云南姚安知府,为政有贤声,而且写文

  • 清朝官员于成龙有什么传奇事迹?历史上的于成龙是怎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事迹,有什么,清朝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清朝官员于成龙有什么传奇事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电视剧《于成龙》自开播以来就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以被称为“天下廉吏第一”的清朝大官于成龙的生平事迹与为官经历为题材,塑造了一个清廉政治的官员形象。于成龙这个人物也深入人心,不少人都对他非常感兴趣,那历史上的他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 清朝最凄惨皇后,为弟弟生3子女,未料竟被亲生儿子杀死!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凄惨,清朝,皇后

    王后古时候是国家的代表,他们享有到高于一切的华为荣耀,一般而言,下场会较为非常好的。殊不知,假如王后惹恼了君王,或是卷进了政治斗争,他们的结局就会较为凄凉了,例如乾隆第二任王后那拉氏,因断发而被打入冷宫,落得1个“不废而废”的下场,而清朝历史上也有一名更为凄凉的王后,她就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