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闿运三施纵横计

王闿运三施纵横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4711 更新时间:2023/12/17 0:42:02

王闿运是湖南湘潭人,二十几岁开始研究经学,对《春秋公羊传》尤有深入研究,但他通经在于致用,尤其是实现其所谓“帝王之学”。他认为《春秋》主旨在于拨乱。治经要经世致用,他的致用是将经与术结合起来。术是权术,治理国家的一种方法、手段,即所谓纵横之术。王闿运想用纵横之术来辅助识时务之人成帝王之业。在乱世,谁能拨乱反正,成大事业,即辅助谁,但又要看准时局变动的趋向,静观势态,未到其时,蛰伏隐退,时机到来,大展才能。因此,既要有满腹经纶,又要有居静不动的修养,可进可退。进时,用儒学、儒教使据乱达到升平,推致太平;退时,用老庄的学问,庄子的禅悟人生,去掉忿怨,怡然自乐。

王闿运满腹经纶,欲报效国家,将自己的一套经世安邦之策付诸实现。

王闿运的这种抱负,因太平军起义的爆发而更趋强烈了。起义军入湘后,曾国藩奉清廷之命帮办湖南团练,组织湘军与起义军为敌,王闿运曾多次上书言事,得到了曾的重视。后虽因身系独子,未能从军,但从此与湘军将帅保持了密切的关系。在太平天国存在期间,他曾三度至曾国藩驻地探视,并参与谋划。据王闿运晚年的弟子杨度后来追述,当时王氏“击剑学纵横,游说诸侯成割据,东南带甲为连横。曾、胡却顾咸相谢”,而王氏却“笑起披衣下”。说的是王闿运曾游说曾国藩、胡林翼与太平军“连横”反清。王、杨师弟交情甚密,且当时王尚健在,故其说宜有据。计其进言当在1855年冬王到武昌曾军探望时。但曾国藩把王看作是狂放不羁的文士,虽诗歌唱酬,优礼甚至,而于其意见,殊少采纳,却也是事实。如1856年初王作书与曾,促其建议撤团防、废捐输、清理田赋,以减轻对人民的压榨,防止人民投奔和响应太平军,曾就没有接受。故王对曾,也始终只以后辈和朋友自居,未尝甘为僚属。

王闿运为人慷慨激昂,向以霸才自居。他在1855年劝曾国藩自立不成。1860年再入曾府,仍喋喋而谈,其意也是“彼可取而代之”的意思;但曾国藩却正襟危坐,以食指蘸杯中茶汁,在几上点点划划。不多时,曾起立更衣,王闿运便站起窃视几上,只见上面依稀有个“妄”字。

一晃几年过去了,此时的曾国藩正准备北上“剿捻”。一见王闿运到来,他极为高兴,但因有了前两次“劝进”,曾国藩自然有所警惕。但王闿运这次却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只是与曾国藩讨论学问。他对曾国藩说:“公之文,从韩愈以追西汉,逆而难,若自诸葛、魏武帝以入东汉,则顺而易。”曾国藩起初听得津津有味,并频频点头。的确,学习辞章从唐代韩愈,上溯西汉,逆而难,如果自曹操入东汉就比较容易了,也顺理成章。但到后来,曾国藩还是听出了王闿运的弦外之音。原来还是让他做曹操!但曾国藩这次倒也平静,故作不知。王闿运自知他的帝王之术再无实现的机会,颇为沮丧,只得悻悻而归。

三次纵横计不就,王闿运对曾国藩的看法大为改变。说曾国藩再次出山已“变节为巽顺”,虽功成名就,但“避事”不敢担当。直到晚年,王闿运已经历了清亡、袁世凯复辟败亡等重大的历史事变,才对曾国藩当初不自立为帝的看法有了改变。据说民国后,珍藏着曾国藩“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一联的朱老夫子,曾专门去拜访这位当年行纵横计的王闿运,并拿出曾联求王写跋语。王闿运大为惊叹说:“难道真有这个联吗?涤公襟怀,今日以前,我只知一半,今而后,乃全知。吾老矣,如果不是您相示,几不知文正之所以为文正,左老三(即右宗棠)之所以为左老三。”沉思片刻,即欣然命笔,另书一联曰:“花鸟总知春浩荡,江山为助意纵横。”书毕,对朱君说:“吾不敢着墨文正联上,以重污文正。另书此,纪文正之大,且以志吾过。”这就是以霸才自称的王闿运,垂老始悔的一幕。历史上多少委曲的憾事就是这样不可思议。

标签: 王闿运三施

更多文章

  • 雍正为何对拥立他登基的隆科多痛下杀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杀手,隆科多,雍正

    隆科多是康熙末年到雍正初年重臣。因为他与雍正的养母佟佳氏是一族,所以被雍正皇帝公开称为“隆科多舅舅”。康熙帝驾崩时,隆科多是唯一陪伴其左右并承领遗命的大臣,并由他宣读了康熙帝遗诏,因此,许多清代笔记将其描述为篡改遗诏以协助雍正帝继位的谋划者。虽然隆科多在雍正即位后荣耀一时,可是没多久就被雍正下令圈禁

  • 义和团运动:清政府对义和团的“剿”与“抚”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义和团,义和团运动,清政府

    义和团运动清末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它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瓜分、反侵略斗争的发展,又是长期以来遍及全国各地的反教会斗争的总爆发。义和团的兴起义和团原称义和拳,是长期流行于山东、直隶(约今河北)等地的许多民间秘密结社中的一种。虽然这个秘密结社重在“拳”而不在“

  • 明英宗朱祁镇为何不得不杀于谦?于谦有何罪过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于谦,有何,罪过

    明英宗朱祁镇为什么不得不杀于谦?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女医明妃传》让明英宗朱祁镇火了。这是位传奇的皇帝,但是他并不英明神武,反而在历史还有昏庸之名。他先是轻信宦官,以致土木大败,天子被俘。后在夺门之变复位之后继续任用奸佞,冤杀忠臣于谦。于谦的贡献和地位在历史上早有定论,是绝对的忠臣和国之柱石。要是没有他

  • 龚自珍的另一面:喜欢逛青楼 终日沉迷赌博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喜欢,终日,青楼

    龚自珍有着鲜为人知的另一面。所谓的“五毒俱全”,除了不抽鸦片,和林则徐一样,坚决反对鸦片外,其余的“四毒”,龚自珍可谓“一体均沾”。“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的这一名句,在苦难时代里,曾激励了无数的中国志士。可这么一个龚自珍,其实也有着鲜为人知的另一面。所谓的“五毒俱全”,除了不抽鸦

  • 着名谋士清初重臣范文程当初为何要帮清朝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清初,谋士,重臣

    范文程(1597——1666),清初重臣,字宪斗,号辉岳,辽东沈阳人,曾事清太祖、太宗、世祖、圣祖四代帝王。是清朝的开国大臣,也被视为文臣之首,被列为“中国十大谋士”之一。所有有识之士都有一个相似之处,就是好读书,范文程早年也好读书,灵敏沉毅。明朝正德年间的进士,官至兵部尚书。1618年,大金努尔哈

  • 身世扑朔迷离的妃子——董鄂妃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妃子,扑朔迷离,身世

    董鄂氏的一生可用“红颜薄命”四个字概括,她的悲剧不仅在于她入宫前的特殊经历,更在于无法挣脱满蒙联姻的桎梏,她的一生给后世留下太多的话题。她的身世、她的得宠以及顺治在她去世后的出家之念,都给她短暂的生命增添了令人回味的因素。翻开历史,让我们揭开董鄂妃的神秘面纱吧。身世之谜,扑朔

  • 曾所向披靡的蒙古人,为何在清朝时依附满清的统治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所向披靡,满清,蒙古人

    蒙古在历史上也是和很强大的名族,在元朝的时候铁骑一度横跨欧亚大陆,若不是中途的接连几位首领逝世,今天的世界格局真不好说。但是为什么如此凶猛的蒙古人,会在明朝灭亡之后没有再强大起来,反而依附于满清朝廷。在明初的时候,蒙古已经失去了中原,退出了长城以南,从一个中原王朝退化为一个草原上的游牧部落。整个明代

  • 民国女校招生难:谭嗣同弟弟带头送儿媳上学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儿媳,女校,民国

    民国二年(1913年),时任湖南郴州桂东教育会长的邓润棠和桂东县长谭嗣穆(谭嗣同弟弟)决定创办女校。他们张贴招生告示,走街串巷广泛宣传,可就是招不到学生。谭嗣穆、邓润棠等人心生一计,谭嗣穆把儿媳送进来,邓润棠把两个女儿送进来,其他老师也纷纷送自己女儿就学。大家看到这些“名门望族”敢于冲破世俗观念,便

  • 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土尔扈特,祖国

    乾隆朝不停息的战争并不意味着民族矛盾的尖锐,只能说是民族相互融合时的不和谐音,或是民族融合时擦出的火花。纵观整个清朝,民族共荣是整个时代的最强音。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乾隆朝所发生的土尔扈特东归。乾隆三十五年(1770),游牧于伏尔加河畔的蒙古土尔扈特部,因为拒绝沙俄的残暴统治,毅然踏上了回家的征程,他

  • 清代时期皇帝后宫嫔妃众多,为什么却很难诞下皇子,有两点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嫔妃,很难,皇子

    随之近些年清宫剧的电视剧热播,大家对清代的这些历史时间也刚开始喜欢,不得不承认皇帝后宫中不缺漂亮的女人,在哪个女士影响力不高的时代,大部分女人都想入宫变成皇上的女性,假如能为皇家诞下皇上得话,那自身的影响力也会进而提高。因而在大伙儿印像中,后宫嫔妃诸多,那单膝的子孙也不容易少,但我觉得并非那样。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