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曾所向披靡的蒙古人,为何在清朝时依附满清的统治

曾所向披靡的蒙古人,为何在清朝时依附满清的统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098 更新时间:2023/12/26 1:51:16

蒙古在历史上也是和很强大的名族,在元朝的时候铁骑一度横跨欧亚大陆,若不是中途的接连几位首领逝世,今天的世界格局真不好说。但是为什么如此凶猛的蒙古人,会在明朝灭亡之后没有再强大起来,反而依附于满清朝廷。

在明初的时候,蒙古已经失去了中原,退出了长城以南,从一个中原王朝退化为一个草原上的游牧部落。整个明代的中前期,蒙古部落再次兴起,一度与大明打得难解难分,甚至还曾俘虏了大明的皇帝,但是这也仅仅只是战役上的胜利,蒙古始终没有能够突破长城,入主中原。到了清朝的时候,更是被满清给收服。蒙古族,本拥有着所向无敌的部队,后来为何要依附于满清?

蒙古当年确实有无敌的部队,但到后来也基本没有争气的,堕落到要尊外族为可汗。我们来简要说说蒙古的历史,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其子孙又创立四大汗国,四大汗国疆域横跨亚欧,征服的地域甚至一度达到三分之一的土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蒙古人的战斗力和征服能力是有多强悍。但其实蒙古人有个非常致命的弱点,即便能力强如成吉思汗、忽必烈都没有解决。那便是蒙古的管理和统治单一得令人发指,他们没有制定完善的制度、法令以及相应的措施条例来管理他的征服之地,只是在当地单一的收取金钱和美色。

也正是因为他们没有完善的制度,才导致他们无法有效地管理庞大的疆域,所以他们将庞大的疆域划分开来分配给各个部落去管理,所以会有四大汗国,四大汗国之下也有不少组成的部落,这种简单的如同诸侯国般的统治之下,当一个地方收到叛乱乃至起义,他们还会如同当初征战之时那般齐心协力吗?而也因为他们占领了太多的东西了,他们可以躺着都吃不完所拥有的一切,当他们曾经的盟友受到攻击之时他们会放下手中的金银去拼命吗?

也正是如此,四大汗国在蒙哥死后相继独立以及四分五裂,这种分裂即便是忽必烈打败阿里不哥之后都依旧没办法阻止,当初的忽必烈灭宋的时候手中的军队其实很大的成分是汉人,虽然也有不少蒙古人和色目人,但其实当时大部分蒙古人支持的是阿里不哥,正是因为阿里不哥败于忽必烈之后,蒙古人对于蒙古帝国向心力已经开始崩塌。朱元璋灭了元朝之后,将蒙古人赶到北方之后,蒙古的分裂也并没有停止,依旧在不断内耗。蒙古帝国的法统是直到林丹汗被皇太极击败后才正式消失的,那么为何蒙古最后要依附于满清?

上面小编已经说了一个大方向,便是蒙古的内部分裂,满清和蒙古之间一直也是斗来斗去,但是满清很聪明地利用联姻的方式取得科尔沁部落的投诚和支持,科尔沁也一直随同满清一起夹击林丹汗。作为黄金家族直系后裔的林丹汗最后被皇太极打败,在逃到青海湖之后病死,其子向皇太极投降,并尊皇太极为可汗,从此蒙古帝国灭亡,名义上蒙古帝国一满清为尊。而且虽然林丹汗是蒙古帝国名义上的可汗,但他周边大大小小的部落基本都不鸟他,不少还跟他直接干仗,可想而知当时的蒙古分裂到什么程度。当然,满清皇帝即便已经是蒙古的可汗,但依旧有不少蒙古部落不理会他,其中包括现在最出名的准噶尔之乱,准噶尔便是漠西蒙古部落。

不得不说的是,虽然在现在来讲,很多人都认为自从后金时代开始,满蒙就已经是一家人了,因为当时的他们一直都在进行联姻。根据统计,清朝时期自努尔哈赤开始一直到其覆灭,共计有110名公主和格格嫁到了蒙古。但是在实际上来说,满清一直都在防备着蒙古会偷偷壮大,在康熙时期,清朝和蒙古发生了3次大规模的战争,还与西蒙古一直战乱不断,一直到乾隆时期,耗费了3代人的努力,终于把漠北蒙古的噶尔丹这帮人解决了。

如果清朝没有解决掉蒙古的话,那么在清朝的中后期阶段,蒙古肯定会接连作乱。其实在实际上也并不是他们不想作乱,而是他们在当时已经实在没有能力去作乱了。那么在清朝自顾不暇的时候,蒙古却没有选择趁机作乱,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呢?小编认为应该在于以下三点:一、对中原地区和蒙古的通商往来进行限制,蒙古人进入中原也受到限制,他们想要来中原的话,也只能从几个关口进入,而且还要进行登记。二、禁止蒙古人学习汉人的礼仪和文化,和汉人进行通婚的话也只能学习蒙古文和满文。

三、对蒙古人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根据《冯玉祥自述》记载:“满清利用喇嘛教以统治蒙古人民,凡有兄弟八人者,七人须当喇嘛;兄弟五人者,四人须当喇嘛;仅有一人可为娶妻生子的平民。”而且清朝还定期清查他们的人口数量,如果哪个地方的人口数量超过上次的话,那么就要把超出的人数给杀掉。在清朝初期的时候蒙古的人口大约在170万左右,但是在这一政策的管理下,后来直接降到了110万人。

在小编看来,也正是由于清朝有着这样的防范和限制,才导致了蒙古的人口不断在缩减,而且在如此的管理下,他们早就已经失去了当初在成吉思汗时期的勇猛,一直到了清末的时候,外蒙才在沙俄的鼓动下独立了出去。如果没有了计划生育的限制的话,他们的人口一定是不断上升的,毕竟自从辛亥革命开始到现在的100多年里,蒙古人已经达到了1000万的人口,这可是当年的10倍数量,发展还是非常迅猛的。

总的来说除了蒙古自身的衰落和逐渐消亡,还有其本身制度的导致的内部分解影响,最后也是最主要的因素则是由清朝满族利用其优势,对蒙古族的不断汉化和钳制,从根本上消解了蒙古矛盾。

标签: 所向披靡满清蒙古人

更多文章

  • 民国女校招生难:谭嗣同弟弟带头送儿媳上学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儿媳,女校,民国

    民国二年(1913年),时任湖南郴州桂东教育会长的邓润棠和桂东县长谭嗣穆(谭嗣同弟弟)决定创办女校。他们张贴招生告示,走街串巷广泛宣传,可就是招不到学生。谭嗣穆、邓润棠等人心生一计,谭嗣穆把儿媳送进来,邓润棠把两个女儿送进来,其他老师也纷纷送自己女儿就学。大家看到这些“名门望族”敢于冲破世俗观念,便

  • 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土尔扈特,祖国

    乾隆朝不停息的战争并不意味着民族矛盾的尖锐,只能说是民族相互融合时的不和谐音,或是民族融合时擦出的火花。纵观整个清朝,民族共荣是整个时代的最强音。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乾隆朝所发生的土尔扈特东归。乾隆三十五年(1770),游牧于伏尔加河畔的蒙古土尔扈特部,因为拒绝沙俄的残暴统治,毅然踏上了回家的征程,他

  • 清代时期皇帝后宫嫔妃众多,为什么却很难诞下皇子,有两点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嫔妃,很难,皇子

    随之近些年清宫剧的电视剧热播,大家对清代的这些历史时间也刚开始喜欢,不得不承认皇帝后宫中不缺漂亮的女人,在哪个女士影响力不高的时代,大部分女人都想入宫变成皇上的女性,假如能为皇家诞下皇上得话,那自身的影响力也会进而提高。因而在大伙儿印像中,后宫嫔妃诸多,那单膝的子孙也不容易少,但我觉得并非那样。清朝

  • 范鸿仙是“民国三烈士”之一 蒋介石都曾是其助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民国,烈士,蒋介石

    在民国史里,只有两位同盟会元老能享“国葬”待遇下葬紫金山、陪葬中山陵,一位是谭延恺,另一位是范鸿仙。谭延恺与陈三立、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陈三立、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曾经任两广督军,三次出任湖南督军、省长兼湘军总司令,授上将军衔,陆军大元帅。曾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民国

  • 吴淞口之战与南京条约的签订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之战,南京,吴淞

    早在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9月底,英国侵略者就制定了一个狂妄的计划,企图占领一片对中国来说举足轻重的土地,借此向中国统治者施压,以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一个令人满意的“条约”。他们选中了长江下游。众所周知,长江下游自古便是鱼米之乡,自明代开始就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如果说北

  • 鸦片战争前的清朝是怎么样子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是怎么,清朝,鸦片战争

    康乾盛极之时,已潜伏着末世的危机。康乾之后,清朝便开始衰败。嘉庆、道光年间,吏治日趋腐败,币滞粟贱,士民饥困。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夕,清朝政府的经济状况已陷入窘境,当时内有人民的反抗,外有殖民者的入侵,社会危机已十分严重。国库亏空是财政危机最具体的表现。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清政府国库已亏银900

  • 张伯行在担任福建巡抚是都有过哪些伟大事迹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巡抚,有过,福建

    在福建巡抚任上,张伯行兢兢业业,明察秋毫,抑恶扬善,造福百姓,使得全省风气大变,官清民乐。张伯行在福建巡抚任上为民做了很多好事,最主要的就是买粮抚民。福建地方人多地少,每年的粮食要从他省购买,但前几任官员从不过问此事,致使奸商乘机囤积居奇,贱买贵卖,牟取暴利。百姓则深受其害,叫苦不迭。张伯行经过调查

  • 孕育黄宗羲思想的时代因素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因素,思想,时代

    历史上任何伟大人物,都是时代的产儿,他的光辉业绩,并非天才人物心血来潮的发明创造,而是深深根源于他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现状之中,同时也受到他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与制约。黄宗羲生活在明末清初社会大变动的时代,即所谓“天崩地解”时代,当时的中国封建社会,发生了一

  • 一样是立太子,朱元璋这边齐齐拥护,康熙这边却是龙争虎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却是,太子,龙争虎斗

    历史上的皇权之争从来没有停歇,但是在明朝和清朝却有两个极端对比,朱元璋和康熙的儿子们。在朱元璋册立太子之后各个儿子之间风平浪静,放在清朝康熙年间,九龙夺嫡的可是闹得欢腾。朱元璋和康熙都是我国历史上相当厉害也相当出名的皇帝,朱元璋草根出身,白手起家建立了大明王朝。康熙是清王朝的第四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

  • 清朝“鸣锣开道”有什么规定?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有什么,清朝,鸣锣开道

    “鸣锣开道”是清朝官制中的一种仪仗。此种仪仗,历史小说多有叙写。清人李伯元《文明小史》第十回:“其实这教士同这一帮秀才,听了鸣锣喝道之声,早已晓得知府来到。”这里的“喝道”者,即“开道”的。为什么听到鸣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