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419 更新时间:2024/1/1 12:27:18

乾隆朝不停息的战争并不意味着民族矛盾的尖锐,只能说是民族相互融合时的不和谐音,或是民族融合时擦出的火花。纵观整个清朝,民族共荣是整个时代的最强音。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乾隆朝所发生的土尔扈特东归。

乾隆三十五年(1770),游牧于伏尔加河畔的蒙古土尔扈特部,因为拒绝沙俄的残暴统治,毅然踏上了回家的征程,他们跋涉万里,历尽千难万苦,终于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他们的英雄壮举,因为《东归英雄传》而广为人知。

在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之后,随着元帝国的灭亡,蒙古的视力渐渐分为几个不同的部分,到了明莫清初,蒙古分为漠南、漠北喀尔喀、漠西厄鲁特三部分。在这三个部族中,漠北蒙古地区早在康熙年间便已经收纳入清朝领土之中,与清廷结义和好。而漠西蒙古又分为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和土尔扈特四部。乾隆曾先后平定了准噶尔以及和硕特的叛乱,将其纳入了清代版图。而杜尔伯特则因为与准噶尔、和硕特、关系紧张,积极与清朝修好。

唯独信奉格鲁派藏传佛教的土尔扈特部众,因为不堪准噶尔部的骚扰,在明清之际辗转期迁入俄罗斯境内,居住在伏尔加河下游地域。

土尔扈特的部众虽然摆脱了准格尔部的骚扰,但寄人篱下的滋味并不好受。流离在外多年,他们的几十万被信奉东正教的沙俄歧视、排挤,征兵,重负,让这些部众不堪其扰,生活极其困苦。乾隆年间,当准噶尔部归降大清帝国以后,中国西北边疆已经渐趋安定。此时,土尔扈特部决心回归故土,想通过依附清朝中央政府的途径回归祖国,以换得部众们的安稳生存。于是,在该部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这个部落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扶老携幼,引车牵牲,浩浩荡荡,由万里之外东归,踏上了史诗般壮丽的回归之路。

当这个消息传到紫禁城后,乾隆皇帝非高兴,他决心妥善接待土尔扈特部众,并委派干练大臣舒赫德,协助伊犁将军安排。但关于土尔扈特东归的问题,清朝大臣们意见却并不一致。有的大臣怕事,以为来者不善,必有诡诈。因为该大臣据报,土尔扈特中的一名首领名叫舍楞,曾佯为申请入觐,诓杀了一名副都统,随后逃入俄罗斯,清廷俄方追索几次,素无下落。而当时还有一种传统说法,即“接纳投降就像引入敌寇一样”,对于朝政安全是一个非常大的威胁,一不小心便是引狼入室。因此,乾隆此时心中是有些戒备甚至抵触的。

乾隆皇帝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明君,就在于他的睿智豁达与政治敏感。在乾隆朝,大清帝国曾经无数次对边疆发动战役,以平叛对抗中央政府的部族。但土尔扈特是第一次主动回归清朝的部落。如果能够妥善解决好这件事,对于清朝的统一大业,意义深远。

乾隆皇帝认为,如果刚刚有些安定的边疆,又将走向骚乱,成为清廷的另一桩困境。小小的一个舍楞,岂能鼓动十几万人不远万里,来到人生地不熟的京城闹事?但即使真正发生了这种情况,乾隆只须下命侍卫在京畿周边一布置,到时来个瓮中捉鳖,将这支造反部众一举拿下,易如反掌。况且,这群远来的人,长途跋涉,粮食已尽,身心疲劳,士气不。但如果他们满怀期冀而来,最后把他们打回去,他们会四处劫掠畜牧,以求生存。这样,乾隆所引以自豪的“十全武功”,便如落花东流,毫无功绩可言了。

朝内后来又有人建议,不准土尔扈特大队靠近中原腹地。而是在大部众来到伊犁时,用坚壁清野之法,把他们堵截在外。但乾隆考虑到,伊犁是个新开辟的城池,所居各色人都仰仗耕牧。如果坚壁清野,只会是伊犁自己关闭活路。远来的部众,是仰慕中国化而来。倘若我们怕事,不容纳他们,对那些力甚疲惫之人,视其死而不救,这已是一个正人君子都不忍做的事,况我是一位御世的皇帝呢?这当然只是皇帝的官方辞令。于是,乾隆告诉舒赫德:“土尔扈特部长途疲顿,冻馁已经几乎不能自存,我们要给他们分拨善地安置,购运牛羊粮食以资养赡,置办衣裘庐帐俾得御寒,并为筹其久远资生之计,令皆全活安居,咸获得所。”正是乾隆的这一英明决策,让大清帝国在民族政策上又大大地前进了一步。于是,成竹在胸的乾隆皇帝,在热河的避暑山庄热情接待并宴请了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温和地安抚了这支旅途劳顿的队伍。至此,整个西北蒙古地区都被纳入了清朝的大版图之内,奠定了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最终局面。

乾隆对于土尔扈特部众的主动归属,是十分满意的,并给与了土尔扈特部众很高的待遇。乾隆还专门写成《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一文,并自己恭楷写出刻稿,将全文刻上石碑。文中,记叙了这件历史的曲折经过,和他自己的思想过程。此碑后被立在承德避暑山庄,现仍存在。而在史书中也留下了这样一个细节:对土尔扈特部归来,朝中有人存有用兵西域获胜的意识,称该部回归为“归降”。但乾隆提高了他们的地位,改称为“归顺”,并特地解释了这两个词汇的不同定义。他认为:起初反抗,到后来还是被征服的,叫做归降;没有去打他,他自己愿意来做臣民的,叫做归顺。土尔扈特整个一部众,原本已逃到外国地界,如今又投回到我文明之邦,甘愿受我们的治理,这应该定为归顺,不能说是归降。

当不远万里东归祖国的乾土尔扈特部众们终于踏上故土的时候,当渥巴锡受到乾隆皇帝前所未有的礼遇时,一个全新的大清帝国迈向了盛世的顶峰。

标签: 土尔扈特祖国

更多文章

  • 清代时期皇帝后宫嫔妃众多,为什么却很难诞下皇子,有两点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嫔妃,很难,皇子

    随之近些年清宫剧的电视剧热播,大家对清代的这些历史时间也刚开始喜欢,不得不承认皇帝后宫中不缺漂亮的女人,在哪个女士影响力不高的时代,大部分女人都想入宫变成皇上的女性,假如能为皇家诞下皇上得话,那自身的影响力也会进而提高。因而在大伙儿印像中,后宫嫔妃诸多,那单膝的子孙也不容易少,但我觉得并非那样。清朝

  • 范鸿仙是“民国三烈士”之一 蒋介石都曾是其助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民国,烈士,蒋介石

    在民国史里,只有两位同盟会元老能享“国葬”待遇下葬紫金山、陪葬中山陵,一位是谭延恺,另一位是范鸿仙。谭延恺与陈三立、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陈三立、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曾经任两广督军,三次出任湖南督军、省长兼湘军总司令,授上将军衔,陆军大元帅。曾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民国

  • 吴淞口之战与南京条约的签订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之战,南京,吴淞

    早在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9月底,英国侵略者就制定了一个狂妄的计划,企图占领一片对中国来说举足轻重的土地,借此向中国统治者施压,以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一个令人满意的“条约”。他们选中了长江下游。众所周知,长江下游自古便是鱼米之乡,自明代开始就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如果说北

  • 鸦片战争前的清朝是怎么样子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是怎么,清朝,鸦片战争

    康乾盛极之时,已潜伏着末世的危机。康乾之后,清朝便开始衰败。嘉庆、道光年间,吏治日趋腐败,币滞粟贱,士民饥困。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夕,清朝政府的经济状况已陷入窘境,当时内有人民的反抗,外有殖民者的入侵,社会危机已十分严重。国库亏空是财政危机最具体的表现。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清政府国库已亏银900

  • 张伯行在担任福建巡抚是都有过哪些伟大事迹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巡抚,有过,福建

    在福建巡抚任上,张伯行兢兢业业,明察秋毫,抑恶扬善,造福百姓,使得全省风气大变,官清民乐。张伯行在福建巡抚任上为民做了很多好事,最主要的就是买粮抚民。福建地方人多地少,每年的粮食要从他省购买,但前几任官员从不过问此事,致使奸商乘机囤积居奇,贱买贵卖,牟取暴利。百姓则深受其害,叫苦不迭。张伯行经过调查

  • 孕育黄宗羲思想的时代因素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因素,思想,时代

    历史上任何伟大人物,都是时代的产儿,他的光辉业绩,并非天才人物心血来潮的发明创造,而是深深根源于他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现状之中,同时也受到他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与制约。黄宗羲生活在明末清初社会大变动的时代,即所谓“天崩地解”时代,当时的中国封建社会,发生了一

  • 一样是立太子,朱元璋这边齐齐拥护,康熙这边却是龙争虎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却是,太子,龙争虎斗

    历史上的皇权之争从来没有停歇,但是在明朝和清朝却有两个极端对比,朱元璋和康熙的儿子们。在朱元璋册立太子之后各个儿子之间风平浪静,放在清朝康熙年间,九龙夺嫡的可是闹得欢腾。朱元璋和康熙都是我国历史上相当厉害也相当出名的皇帝,朱元璋草根出身,白手起家建立了大明王朝。康熙是清王朝的第四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

  • 清朝“鸣锣开道”有什么规定?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有什么,清朝,鸣锣开道

    “鸣锣开道”是清朝官制中的一种仪仗。此种仪仗,历史小说多有叙写。清人李伯元《文明小史》第十回:“其实这教士同这一帮秀才,听了鸣锣喝道之声,早已晓得知府来到。”这里的“喝道”者,即“开道”的。为什么听到鸣锣

  • 甲午之战:第五章 鸭绿江,战墙崩溃_二、“饮马鸭绿江”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甲午,第五章,鸭绿江

    当日军向平壤发动进攻时,日本第一军司令官山县有朋大将也已离开汉城北上,在途中获悉占领平壤的消息,遂继续北进,于9月25日抵达平壤。10月2日,第一军第三师团长桂太郎陆军中将也率部队进入平壤。至此,日本第1军已全部到达平壤。总兵力为3万。先是日军攻占平壤后,即以立见尚文少将的第十旅团为先锋队,9月24

  • 施琅简介与评价:简述名将施琅一生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名将,施琅,评价

    施琅(公元1621~1696年),原名郎,字尊侯,号琢公,中国福建晋江人。原系郑成功部将,后投诚清朝,任福建水师提督。他坚决主张以军事手段为主,平定台湾,消灭郑氏割据政权。在年逾花甲之时,统率清军,渡海东征,一战而定战局,完成了台湾与大陆的重新统一;并力主驻军台湾,保卫海疆,以备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