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朝不停息的战争并不意味着民族矛盾的尖锐,只能说是民族相互融合时的不和谐音,或是民族融合时擦出的火花。纵观整个清朝,民族共荣是整个时代的最强音。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乾隆朝所发生的土尔扈特东归。
乾隆三十五年(1770),游牧于伏尔加河畔的蒙古土尔扈特部,因为拒绝沙俄的残暴统治,毅然踏上了回家的征程,他们跋涉万里,历尽千难万苦,终于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他们的英雄壮举,因为《东归英雄传》而广为人知。
在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之后,随着元帝国的灭亡,蒙古的视力渐渐分为几个不同的部分,到了明莫清初,蒙古分为漠南、漠北喀尔喀、漠西厄鲁特三部分。在这三个部族中,漠北蒙古地区早在康熙年间便已经收纳入清朝领土之中,与清廷结义和好。而漠西蒙古又分为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和土尔扈特四部。乾隆曾先后平定了准噶尔以及和硕特的叛乱,将其纳入了清代版图。而杜尔伯特则因为与准噶尔、和硕特、关系紧张,积极与清朝修好。
唯独信奉格鲁派藏传佛教的土尔扈特部众,因为不堪准噶尔部的骚扰,在明清之际辗转期迁入俄罗斯境内,居住在伏尔加河下游地域。
土尔扈特的部众虽然摆脱了准格尔部的骚扰,但寄人篱下的滋味并不好受。流离在外多年,他们的几十万被信奉东正教的沙俄歧视、排挤,征兵,重负,让这些部众不堪其扰,生活极其困苦。乾隆年间,当准噶尔部归降大清帝国以后,中国西北边疆已经渐趋安定。此时,土尔扈特部决心回归故土,想通过依附清朝中央政府的途径回归祖国,以换得部众们的安稳生存。于是,在该部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这个部落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扶老携幼,引车牵牲,浩浩荡荡,由万里之外东归,踏上了史诗般壮丽的回归之路。
当这个消息传到紫禁城后,乾隆皇帝非常高兴,他决心妥善接待土尔扈特部众,并委派干练大臣舒赫德,协助伊犁将军安排。但关于土尔扈特东归的问题,清朝大臣们意见却并不一致。有的大臣怕事,以为来者不善,必有诡诈。因为该大臣据报,土尔扈特中的一名首领名叫舍楞,曾佯为申请入觐,诓杀了一名副都统,随后逃入俄罗斯,清廷向俄方追索几次,素无下落。而当时还有一种传统说法,即“接纳投降就像引入敌寇一样”,对于朝政安全是一个非常大的威胁,一不小心便是引狼入室。因此,乾隆此时心中是有些戒备甚至抵触的。
乾隆皇帝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明君,就在于他的睿智豁达与政治敏感。在乾隆朝,大清帝国曾经无数次对边疆发动战役,以平叛对抗中央政府的部族。但土尔扈特是第一次主动回归清王朝的部落。如果能够妥善解决好这件事,对于清朝的统一大业,意义深远。
乾隆皇帝认为,如果刚刚有些安定的边疆,又将走向骚乱,成为清廷的另一桩困境。小小的一个舍楞,岂能鼓动十几万人不远万里,来到人生地不熟的京城闹事?但即使真正发生了这种情况,乾隆只须下命侍卫在京畿周边一布置,到时来个瓮中捉鳖,将这支造反部众一举拿下,易如反掌。况且,这群远来的人,长途跋涉,粮食已尽,身心疲劳,士气不振。但如果他们满怀期冀而来,最后把他们打回去,他们会四处劫掠畜牧,以求生存。这样,乾隆所引以自豪的“十全武功”,便如落花东流,毫无功绩可言了。
朝内后来又有人建议,不准土尔扈特大队靠近中原腹地。而是在大部众来到伊犁时,用坚壁清野之法,把他们堵截在外。但乾隆考虑到,伊犁是个新开辟的城池,所居各色人都仰仗耕牧。如果坚壁清野,只会是伊犁自己关闭活路。远来的部众,是仰慕中国文化而来。倘若我们怕事,不容纳他们,对那些力甚疲惫之人,视其死而不救,这已是一个正人君子都不忍做的事,何况我是一位御世的皇帝呢?这当然只是皇帝的官方辞令。于是,乾隆告诉舒赫德:“土尔扈特部长途疲顿,冻馁已经几乎不能自存,我们要给他们分拨善地安置,购运牛羊粮食以资养赡,置办衣裘庐帐俾得御寒,并为筹其久远资生之计,令皆全活安居,咸获得所。”正是乾隆的这一英明决策,让大清帝国在民族政策上又大大地前进了一步。于是,成竹在胸的乾隆皇帝,在热河的避暑山庄热情接待并宴请了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温和地安抚了这支旅途劳顿的队伍。至此,整个西北蒙古地区都被纳入了清朝的大版图之内,奠定了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最终局面。
乾隆对于土尔扈特部众的主动归属,是十分满意的,并给与了土尔扈特部众很高的待遇。乾隆还专门写成《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一文,并自己恭楷写出刻稿,将全文刻上石碑。文中,记叙了这件历史的曲折经过,和他自己的思想过程。此碑后被立在承德避暑山庄,现仍存在。而在史书中也留下了这样一个细节:对土尔扈特部归来,朝中有人存有用兵西域获胜的意识,称该部回归为“归降”。但乾隆提高了他们的地位,改称为“归顺”,并特地解释了这两个词汇的不同定义。他认为:起初反抗,到后来还是被征服的,叫做归降;没有去打他,他自己愿意来做臣民的,叫做归顺。土尔扈特整个一部众,原本已逃到外国地界,如今又投回到我文明之邦,甘愿受我们的治理,这应该定为归顺,不能说是归降。
当不远万里东归祖国的乾土尔扈特部众们终于踏上故土的时候,当渥巴锡受到乾隆皇帝前所未有的礼遇时,一个全新的大清帝国迈向了盛世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