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康熙年间的权臣李光地卖友求荣疑案真相

清朝康熙年间的权臣李光地卖友求荣疑案真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174 更新时间:2024/1/7 8:28:28

此公乃康熙年间的重臣。其人物形象,因一部《康熙王朝》而路人皆知。不过,现今的电视历史剧,常以戏说为本,胡编乱造,不靠谱的地方,实在太多了。李光地之评价,便是一例。比如,电视剧中的康熙皇帝便说:李光地用心狠毒。显然,这与《清史稿》的记载,相差甚远。或许,有人会说,《清史稿》是后人着述,它就靠谱吗?后人编撰之前朝史,往往文过饰非。这也常见。但是,《清史稿》的着述之人,基本是满清遗老,因而在人物评判方面,他们的立场与观点同前朝的统治者的价值观是基本一致的。这便是我笃信《清史稿》评价清代历史人物的原因之一。

李光地(1642-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泉州安溪湖头人。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进翰林,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其为官辅佐,政绩显着。康熙曾三次授予御匾,表彰其功。至于其“用心狠毒”之断语,实不知从何而来。诟病李光地,出自《康熙王朝》,其源头则是作家二月河的历史小说。读过《清史稿》之李光地传,有些事情,也就大体清楚了。李光地一生,辅弼帝业,政绩卓着,自不用说。比如,平耿精忠之乱,荐施琅收复台湾,荒年赈济饥民,减免赋税和废除酷刑,疏浚河道,有治河之功,等等。同时,他为政以德,且宽厚待人,有仁慈之心。尽管,这一特点,与其为官清勤谨慎之作风相佐,但两者一旦有悖,他必然是选择前者的。这一点,也是朝野皆知的。

诟病李光地者,常言其早年“出卖朋友”陈梦雷。这是一段历史疑案。陈梦雷和李光地,是同年进士、同官编修的朋友。康熙十二年(1673年),耿精忠呼应吴三桂举兵反清。陈梦雷不得已而被裹胁入耿幕。此时,李光地则以“父疾”逃避。据说,陈李二人,曾在福州密约:由陈梦雷从中“离散逆党,探听消息”;“藉光地在外,从山路通信军前”,共请清兵入剿;并由陈梦雷主拟请兵疏稿。按陈梦雷的说法,李光地“蜡丸上书”,删去了陈的名字,“尽易臣疏,削去臣名”,单独向康熙邀功去了。据说,李光地因此青云直上。至于陈梦雷,则功名埋没,并以“附逆”罪,入狱论斩。据说,陈梦雷曾要求李光地为己辨诬。然而,李光地“一语不及”。陈梦雷因此大恨李光地,责其“欺君负友”,还写了近五千言的《绝交书》。这封《绝交书》,传入京城,人们争相传阅。陈梦雷称李光地“缩颈屏息,噤不出一语”。

对此,李光地是断然否认的。按李的说法,有约是真,兵疏则无。对这段公案,《清史稿》的记载,似乎是明确的。“陈梦雷者,侯官人。与光地同岁举进士,同官编修。方家居,精忠乱作,光地使日蚃潜诣梦雷探消息,得虚实,约并具疏密陈破贼状,光地独上之,由是大受宠眷。及精忠败,梦雷以附逆逮京师,下狱论斩。光地乃疏陈两次密约状,梦雷得减死戍奉天”。“不出一语”,显然有误。陈梦雷案,李光地“疏陈两次密约”,说明他是向康熙求过情的,也说明过原因。按行文逻辑,因为其“疏陈”,陈才“减死戍奉天”,被流放到奉天去了。只是,人们往往同情弱者。李光地官运亨通,位极人臣;陈梦雷则仕途坎坷,最终悲剧收场。朋友一场,反差如此巨大,难免叫人唏嘘不已。其实,陈梦雷有才,却未必修得为官之道。这一点,从其晚年卷入皇位之争(陈梦雷复出后曾为康熙三子胤祉的老师)而遭雍正贬官,便可以略知一二。

《清史稿》评价李光地,为官正直,宽仁待人。显然,他不是一个碰到事情当缩头乌龟的人。《请史稿》记载:“桐城贡士方苞坐戴名世狱论死,上偶言及侍郎汪霦卒后,谁能作古文者,光地曰:‘惟戴名世案内方苞能。’苞得释,召入南书房。其扶植善类如此。”这件事,说的是康熙年间着名的文字狱《南山集》案,亦称“戴名世案”。

戴名世,清代着名文学家,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又号忧庵。安徽桐城人。家居桐城南山,人称“南山先生”,也称为“潜虚先生”。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戴名世弟子尤云鹗把戴氏古文百余篇刊刻行世,名为《南山集偶抄》,即《南山集》。此书一经问世,即风行江南各省。这本书,使戴名世流芳文坛,也使他遭致杀身之祸。因为,该文集中有一篇《与余生书》的文章,被人疑为与南明桂王有牵连,而被抓到莫须有的把柄,兴师问罪。着名的桐城派文人方苞,是为该集作序之人,因此被捕入狱。这段记载说明,李光地曾为方苞求情,不仅免于死罪,而且还被召入南书房。当时的政治环境异常险恶,“文字狱”如此盛行,李光地能够站出来,采用一种充满政治智慧的方式,利用一个适当的机会为方苞求情,也是需要勇气和胆识的。此外,史载,李光地还曾为《南山集》案的主犯戴名世求情,“欲疏救于万死一生之地”,最终“卒不可得”。此外,李光地还为江南知府陈鹏求情伸冤,使其不仅免去死罪,还被召入武英殿。《清史稿》亦有记述。为他人之事,尚且如此,何况朋友乎?

不过,《康熙王朝》有一件事是说对了。李光地身为重臣,常有建议意见,却少有奏疏。不落笔,少写东西,这也是少有的。《清史稿》说,“光地益敬慎,其有献纳,罕见于章奏”。前面提到的几件事,比如,《南山集》案和陈鹏案,为人求情,他是不上书的,而是采用了一种漫不经心的沟通交流方式。他经常在龙颜大悦之时进言,其效果是相当好的。《清史稿》还提及一事,“四十七年,皇太子允礽以疾废,命诸大臣保奏诸皇子孰可当储位者。尚书王鸿绪等举皇子允禩,上切责之。询光地何无一言,光地奏:‘前者皇上问臣以废太子病,臣奏言徐徐调治,天下之福,臣未尝告诸人也’。”康熙四十七年,康熙想复立太子胤礽,在畅春园议事,他说“众议谁属,朕即从之”,结果,许多人想错了。王鸿绪等大臣公推皇八子胤禩。对此,康熙自然不快,“切责之”也是可以想见的。此时,只有李光地是明白人,但他不吱声。没办法,康熙只得再次提醒,“前召尔入内,曾有陈奏,今日何无一言?”。原来,康熙曾问李光地,询问废皇太子病“如何医治,方可痊好”,李光地明白康熙心思,回答“徐徐调治,天下之福”。这样的话,在朝堂之上再翻出来,其“导向作用”是明显的。由此可见,李光地为官伴君的精到之处。

李光地死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享年七十七岁。可以说,他一直是康熙身边的重要辅臣。其间,即使是母丧,康熙都希望他留在身边,“解任,在京守制”。此后,李光地“以病乞休”,康熙也是“温旨慰留”;去世前一年,李光地“累疏乞罢”,康熙“以大学士王掞方在告,暂止之”。因此,李光地是死于任上的。至于《康熙王朝》说李光地因用心狠毒而被贬任台澎知县,都是没有谱的事情。台澎知县的提法,是二月何小说中魏东亭的所任职务。这个职务和人物,都是虚构的。其所谓原型是曹寅的说法,也只是后人的猜测而已,不必当真。李光地死后,康熙深为震悼,《清史稿》称,康熙评价说,“李光地谨慎清勤,始终一节,学问渊博。朕知之最真,知朕亦无过光地者!”康熙和李光地,君臣之间,相知之深,亦是少见的。

标签: 卖友求荣权臣疑案

更多文章

  • 范文程简介:主张入关为清太祖出谋划策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入关,出谋划策,太祖

    范文程太祖心腹南征北战范文程(1597-1666),字宪斗,宋朝观文殿大学士范纯仁17世孙,祖先在明初的时候因罪自江西发配到沈阳,遂成为沈阳人,后又迁转到抚顺,其曾祖是明正德年间进士,曾官至明朝兵部尚书。年少时极好读书,性格聪慧沉毅,与其兄文采同时考为沈阳县秀才,天命三年(1618)清太祖攻下抚顺,

  • 道光有什么过人之处?乾隆和嘉庆为何都认为继承皇位非他莫属?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乾隆,嘉庆,有什么

    爱新觉罗氏·旻宁,也就是说之后大伙儿熟识的道光皇帝,道光始终衣食住行在祖先的高分之中,对比于康熙皇帝、乾隆帝王、嘉庆,大伙儿对道光的掌握并非很深。我觉得,道光最初并不是叫旻宁,道光原先的姓名叫绵宁,可是因为和祖上有矛盾,以便忌讳,因此更名称为旻宁,那样的状况古时候是很平时的事儿。道光能

  • 甲午之战:第八章 再失守,连战连败_二、连败,再丢营口、田庄台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田庄,连战,连败

    营口陷落北路日军3月5日侵占牛庄之后,奥保巩陆军中将率领的第五师团,于当晚撤离,南下赴高坎,准备与第二军山地元治陆军中将率领的第一师团会合后,再共同进攻营口。营口是东北唯一对外开放的水陆口岸,驻有英、美、法、瑞典等外国领事和众多西方人,位于辽河口左岸,西北距田庄台20公里,东北距牛庄45公里。“三面

  • 三河镇大捷简介、经过、历史意义以及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意义,大捷,简介

    1857年5月,印度爆发了大规模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起义,很快就攻占了首都德里,给英国殖民者以沉重打击。1858年,美、荷、英等五国强迫日本签订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史称《安政五国条约》。同年10月,吉田松荫等7名志士被处死,被称为“七君子”。1856年上半年,太平军在西征战场上

  • 哀荣的背后——戊戌六君子之刘光第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mdash,君子,哀荣

    1898年农历八月十三日,北京城刚进入霜风凄紧的秋天,这天下午,六名人犯被押送到菜市口,在众多翘首观望的看客的注视下,六颗拖着长辫子的头被一一砍将下来。人犯的鲜血,喷洒在黄沙铺地的街面,不消两个时辰,这血迹便与黄沙一道,凝成了一些深黑的血块,慢慢被来往的车马卷起的沙石和垃圾淹没……这六个被砍了脑袋的

  • 陈玉成死后,洪秀全一口气封了2000多位王爷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多位,死后,王爷

    在历史长河中,洪秀全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1862年6月,英王陈玉成中了随风倒分子苗沛霖之计而被逮捕,随后便被送往清朝八旗将领胜保军营,受凌迟而死。陈玉成在临死之前说了很多经典的话,例如:“湘军堪为对手者,唯二李一鲍尔”,二李指的是李续宾、李孟群,一鲍则是大名

  • 这位妃子79岁还被乾隆翻牌子,生下的儿子是无数少女的偶像!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乾隆,妃子,生下

    通过历史资料及影视剧,我们了解到乾隆是一个十分多情的人。他这一生最爱的女人就是富察皇后,两人于年少相识。富察皇后宽容大度、为人温柔贤淑,和乾隆皇帝的感情也是非常好。先后有了两个孩子,但是可惜两个孩子都早夭,富察皇后因此郁郁寡欢,早早就病逝。当时乾隆正在南巡,并没有见到富察皇后最后一面,这也成了他的心

  • 瓦刺军包围京城,于谦用自己的勇猛胆识化解了危机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京城,胆识,自己的

    一个人在危难时刻,才能显现出一个人真正的精神品格,譬如明朝的于谦,在面对“土木之变”这样的重大的变故,却从容相对,用自己的人格的魅力,化解了一场重大的危机。“土木之变”之后,英宗在土木堡被瓦刺王也先俘虏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北京,朝中的百官十分的恐慌。在这紧要的关头,文武群臣忧心忡忡,交替上表,让成王朱

  • 大清帝国的败亡——错失了一次又一次变革图强的机会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大清,帝国,错失

    帝国败亡清王朝饱受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八国联军再侵入北京的一次接一次的失败;《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瑗珲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一次接一次的屈辱,错失了一次又一次变革图强的机会,终于走向了最后的灭亡。1.

  • 镇江之战:英军大肆屠杀劫掠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之战,英军,镇江

    英军攻占上海时,运兵船从英国源源不断地开来,许多运输船也从印度开来,海防增援部队也陆续从香港赶到。英军总兵力约为为12000人,实际作战人数在9000名以上。1842年7月6日,英军留下战舰“北极星”号和“阿吉林”号封锁长江口,其余全部溯长江而上。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