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甲午之战:第五章 鸭绿江,战墙崩溃_一、排兵布阵

甲午之战:第五章 鸭绿江,战墙崩溃_一、排兵布阵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4799 更新时间:2023/12/31 11:19:55

清军自平壤脱围后,溃奔而北,并集安州。安州南离平壤180里,北倚清川江,南则群山环绕,为平壤以北第一巨镇。此处为日军北犯必经之路,而且城垣高大,足资扼守。过安州西北行160里,至定州,也是一险要地。当时,清军尚有万余人,重整军伍,后援部队续至,仍可一战。

时人指出:“苟我将领简料军实,为死守计,倭人岂得长驱渡江躏我边圉?”

调兵遣将

先是聂士成由牙山北撤平壤后,“出望大军漫无布置,隐切杞忧”,便叶志超等“力陈各军宜择要分扎防敌抄袭,悉驻平壤城中非策”,竟被叶志超派回天津募兵。因奉朝廷指令;“前敌得力之员,着勿庸回津招募。”

因平壤事急,聂士成奉旨飞驰回驻战守。及赶至安州,知平壤已失,左宝贵阵亡。恰好叶志超等亦逃到安州。聂士成建议:“即请出令收散队,扼守安州,深沟固垒以待。”但是,叶志超拒不采纳。他连经两战而丧胆,安州、定州皆弃不守,继续北撤。一路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狂奔500里,直抵义州。

此时,清政府先前所派增援平壤后路的铭军十营,仍滞留于鸭绿江北。

清政府一面电催铭军总统刘盛休速至义州,一面于9月18日以“义州空虚可虑,沈阳边防尤关紧要”电谕四川提督宋庆先统带所部驰赴义州,然后“募足30营以备攻剿”。

19日,又电饬刘盛休带铭军进驻义州,改令宋庆带毅军前赴九连城驻守,并饬候补道张锡銮所募猎户炮手两营随同防堵。

同一天,刘盛休致电鸿章:“查九连城在鸭绿江西岸,实为奉省门户,现只有两旗营,不甚得力。”又称:“九连城为义州紧要后路,必得重兵划江防守。”刘盛休的电报为李鸿章的防御计划定了基调。

20日,李鸿章便提出,“九连城防军太单,铭军即去义州,未必能当倭人数万之众,若令在鸭绿西岸布防,于大局有益。昨奉旨催宋庆赴九连城,因海路运兵不行,必须遵陆前往,尚须时日,且仅2400人,力量亦薄。自不若暂留铭军,扼江固守为稳。”

他提出让刘盛休留守九连城的建议背后,还隐藏一个目的,就是不放宋庆离开旅顺。果然,当天他即建议:“饬刘盛休驻九连城一带,与派出旗营连络,严防鸭绿江窜越之路,留宋庆仍住旅顺。”

光绪否定了李鸿章的建议,一面降旨派宋庆帮办北洋军务,带所部各营往扎九连城,“与铭军固守沿江一带”;一面饬刘盛休“仍先驻义州,与叶志超通筹战守”。李鸿章折奏“严防渤海以固京畿之藩篱,力保沈阳以顾东省之根本”的防御方针,实则主张不守义州,竟得到朝廷的批准。

21日,又电谕李鸿章,表明光绪放弃了在鸭绿江南岸与日军作战的计划,而采纳了李鸿章的建议,并授以统筹进止之权。

同一天,光绪为了加强鸭绿江防线,一面命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率所部3000人驰赴九连城防御,并派员赶紧开招新营,陆续进发,一面谕东北练兵大臣定安饬令张锡銮带领两营前往鸭绿江扼守,并再行添募五营赶赴前线,以协同防御。同时,还特谕定安及盛京将军裕禄,对边防事宜责无旁贷,不能置身事外:“即就现有各营速筹布置,如果兵力不敷,并着酌量添调,严密扼守,以固岩疆。”

9月22日,李鸿章接叶志超自义州来电:“现在各军退回带伤及足踵难行者,十有八九;带有枪回者,不过十之六七,所有枪子每枪不过数颗。锅、帐、炮位等件遗失尽净;整顿养息非月余不可。若勉令其扎守义州,不特势有所不能,亦且必致误事。”叶志超打电报时尚不知朝廷已有“全军渡回江西”之旨。于是,李鸿章当即电饬叶志超等“分起过江,择地驻扎,整顿休养,再图合力进展。”并将此事电告总理衙门。23日,军机处电寄李鸿章一道谕旨,对其部署表示同意。

清廷希望叶志超等退回江西后,能够组成一道牢固的鸭绿江防线,以阻止日军的进攻。所以,当李鸿章以平壤之败自请严议和对叶志超等分别惩处时,朝廷对叶志超等犹以“众寡不敌”谅之,对李鸿章也一并宽免,只是告诫他“务当妥筹调度,饬令务军合力防剿,勿得再有疏懈,致于咎戾”。

大军集结

从9月23日开始,鸭绿江南岸的清军陆续分批由义州过江。叶志超命盛军吕本元马队五营、步队两营及靖边步队一营,仍在宣川、铁山一带监视敌军,又命刘盛休的铭字左军三营布防于义州城东的弘壮洞至南山洞一带高地,担任掩护。这一天,丰升阿部和马玉昆部过江。因盛军及芦榆、北塘各军粮械运送不及,所以推迟到25日才分批过江。

到了26日,清军已全部撤离朝鲜国境。各军过江后,都到达原先议定的防区驻守:芦榆及北塘各营,由聂土成、江自康统领,驻安东县与九连城之间的老龙头、土城子一带;毅军,由马玉昆统领,驻大沙河右岸至元宝山附近;盛军,由卫汝贵统领,驻安东县附近;奉军及盛军练军,由聂桂林、丰升阿统领,与刘盛休的铭军同驻九连城附近。

此时,宋庆已被授任帮办北洋军务,叶志超知自己将被免职,且亦无抵抗的决心和信心,并不积极筹备战守,只在九连城等待宋庆的到来。

先是四川提督宋庆奉旨赴九连城后,即命分统总兵宋得胜率毅军四营,于9月26日、27两日由旅顺分批出发,经金州、貔子窝及大孤山开向凤凰城。宋庆则于29日率亲兵发自旅顺。

30日,即宋庆出发的第2天,李鸿章致电总理衙门:“宋提督谢帮办折已缮发在途。叶提督奉恩旨后,平壤战事方殷,未遑奏谢:今既溃退,又有宋帮办前去,原奉总统之命,似应奏请撤销。”

10月1日,朝命除依克唐阿一军外,所有北洋派赴朝鲜各军及奉省派往东边各营,均归宋庆节制。2日,又有谕旨撤销叶志超总统之职,“以一事权”。

10月8日,宋庆抵凤凰城。然后,又率同宋得胜四营赴九连城,于11日到达九连城。与此同时,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也奉速至九连城筹防之旨,于13日率靖边军马步十三营抵达。于是,宋庆和依克唐阿成为守卫鸭绿江防线的两位最高将领。

当时,宋庆和依克唐阿所面对的形势是极其严峻的,他们共同承担的是一项“弹竭血诚”也难以完成的任务。

10月14日,依克唐阿与宋庆相会,共筹防守鸭绿江一线之策。是日,宋庆接到谕旨,以叶志超、卫汝贵屡被参劾,均先行撤去统领,听候查办。于是,聂士成接统原牙山军;并兼统盛军,吕本元、孙显寅会统。

此时,驻守鸭绿江防线的清军铭军、毅军、盛军、奉军及靖边军、芦榆防军、仁字虎勇军、盛字练军及吉字练军、齐字练军、镇边军共81营5哨,总计30400人。

士气与战斗方案

从鸭绿江两岸对峙的中日双方兵力看,是基本上相等的。以装备而论,清军亦不太差。据日方统计,当时防守鸭绿江一线的清军大炮共有90余门。而且“米均齐备,枪炮子弹均二百数十出”。特别是宋庆和依克唐阿两名主帅,又都是敢战之将。

按道理说,鸭绿江防之战是有打好的可能的。但是,清军自平壤溃败后,士气大为低落。平壤败军逃回后,虽尚存一万数千人,而伤病两千多人,疮痍未复,整顿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啊。各军惊恐未消,余悸犹存,避敌唯恐不及,已无抵御的勇气。

故有人指出:“军心已涣,若不持之以猛峻,断难冀其协力同仇。”

盛军人数最多,宋庆以“前者各军心离”,特到盛军驻两日,以便鼓舞士气。但各将面是心违,效果不大。后到防的清军,情况亦不见佳。刘盛休的铭军虽“素称劲旅,惟承平20年,已非旧日士卒,近悉为刘氏族邻少年子弟,饷糈过厚,踵事增华,不听约束。”至于倭恒额的齐字练军和聂桂林新调两营,都知道他们未经大敌,没有打过打仗,不能够完全依靠他们。

盛京将军裕禄指出:宋庆“身临前敌,自无不激励士卒,力筹战守,但其所统各部(指毅军以外的各军),或值新挫之余,众心未定;或系新招之众,战阵初经。”确实道出了宋庆所面临的棘手问题。

更为麻烦的是,诸将平时各驻一地,互不隶属,骄横已惯;宋庆骤禀节度,除他亲统的毅军九营外,多不服调遣。故宋庆“虽负节制诸军名,各军实阴不受部勒。”指挥这样一支松散杂乱的队伍,怎么能够抵御锐气方张的敌人强劲之旅呢?

不仅如此,清军还是不肯放弃旧的一套作战方法,而制定正确的积极的防御计划。此时,号称“知兵”的台湾布政使唐景崧致电李鸿章,提出建议说:“现唯坚守凤凰城一带险要,掘地立营,凭山置炮。敌倘未攻,我惟坚伏不动,枪炮不及不发,切勿轻出交锋;能忍一二次,军心自定。备足军费,再图进取。”

这仍是一个消极防御的方案。但是,李鸿章却对此十分欣赏,认为颇有可取之处,命宋庆等看着办。清军的作战方法始终跳不出原来株守待敌的窠臼,要想取得这场防御战的胜利也是不可能的。

两位主帅

清军的两位主帅宋庆和依克唐阿,虽有坚决抗敌之心,却都拿不出切实可行的御敌措施,而且开始在分工问题上意见未能趋于一致。二人这是第一次共事,过去没有交往,相互不够了解。在宋庆看来,依克唐阿地位比自己高那么一点,谈话颇有顾虑。

10月13日,宋庆与依克唐阿在沙河镇第一次会晤。

谈话间,依克唐阿告诉宋庆,他是“奉旨驻扎九连城”。宋不以为然,但未深谈下去。会见后,宋庆致电李鸿章报告此事经过:“初次觌面,筹商恐难见听。目今九连城、沙河兵集如云,而马队向不扎营,散出村庄,似太拥挤。一遇贼至,政令不一,亦颇棘手。似依将军移防北路为宜。纵兵力不逮,庆必亲督策应,义不容辞。”并恳请李代为“电奏饬遵”。

在宋庆与依克唐阿第二次会晤时,谈得依然不是很投机。事后,宋庆又致电李鸿章说:“依将军前晚晤面,但云:‘奉旨防九连城。’其分位较崇,庆未便商请移防。”同时提出:“若帮办、将军同驻于此,兵勇掺杂,恐又蹈平壤之辙。其不能展布情形,务乞电奏,请饬依将军专顾北面长甸河口一带。否则,唯有庆率游兵北顾,以中、南各段请依策应,方免疏。”

清廷采纳了宋庆的意见,命依克唐阿于长甸、蒲河一带“酌度地势,移军驻扎”。

18日,依克唐阿便亲率马队程,步队后发,至长甸各河口一带布防。这样,清军便分为左右两翼,清军防线绵长,兵力配置西起海岸,东至鸭绿江上游长甸城附近,散在数十里间。右翼防御以九连城至安东县为防御的重点。但左翼兵力有限,又分扎6处,愈形单薄。左右两翼相接处也是防御的薄弱环节。布防上的这些缺点,更便利了日军的进攻。

标签: 甲午第五章鸭绿江

更多文章

  • 第三节 太子太保,“罗锅”刘墉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墉,太保,罗锅

    刘墉,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逄戈庄(原属诸城),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香岩、穆庵、溟华、青原、东武、日观峰道人等字号,为清代名重一时的书画家、政治家,祖籍江苏徐州丰县。1958年,刘墉墓被挖开,就其尸骨而言,一米九左右。但是为什么刘墉会被称为“刘罗锅”呢?

  • 清代后期汉族信仰风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汉族,清代,风俗

    清代后期汉族社会人们普遍流行宗教信仰风俗,其关心的问题不全是虚无缥渺的天堂地狱,而是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切实的利益。因此,就多数人而言,崇拜神鬼仙佛往往出于一种实用的心态。正如葛元煦在一首诗中所说:“香烛些些费莫猜,非关祈子乃求财。鬓边黄纸签条插,如向司徒庙里来。”葛元煦:

  • 他生前从容赴死,死后被百姓称颂立碑纪念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从容,死后,生前

    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运动席卷清朝,这场延续14年,蔓延17省的农民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运动,给清朝以沉重打击。在大好形势面前,太平天国领导层发生了内讧。“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特别是翼王石达开的出走造成太平天国元气大伤。洪秀全为挽救危局,起用了一批青年将领,其中尤以李秀成、陈

  • 第六章 皇权与对儒家礼仪的实践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儒家,皇权,第六章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论着分析了世界各国的历史语境中礼仪与政治互动的各种复杂方式。据一位学者定义,礼仪是“符合社会准则的可以重复的象征性行为”。礼仪构成我们对现实的感知和对世界的看法。虽然一直处在变化中,但礼仪以其延续性掩盖了其内在的结构。礼仪是统治者和礼仪专家试图通过把强

  • 光绪于临死前留下8字,慈禧听了之后不以为意,一年后竟字字成真!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不以为意,光绪,听了

    清朝末年出现了一名垂帘听政的皇后,她就是慈禧太后。她本来只是咸丰的嫔妃,因为获得咸丰的宠溺,因此开始干涉政事。咸丰过世之后,慈禧太后起动政变,将权利紧紧抓住的集中在自己和慈安太后的手里,形成一种两宫听政的新格局。慈禧太后为了大权独揽,设计将慈安毒杀,此后她便变成清代的实际把握者。咸丰去世之后,其子同

  • 雍正时期两位高官的“大降级”:年羹尧与隆科多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两位,雍正,高官

    官场如赌场,年羹尧与隆科多便是其中“一夜光”的大输家。年羹尧连降十八级,成了杭州看城门老大爷;隆科多畅春园外小黑屋关一辈子。最后两人还是丢了性命。古代官员丢饭碗其实很常见,甚至可能还是“复出”的资本呢。年羹尧:“朕实不知如何疼你,方有颜对天地神明也”进四川定西藏年羹尧向上“要官”康熙五十六年,西藏传

  • 生育年纪最小的皇后,13岁就已生下千古一帝,24岁去世,无福消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千古,生下,皇后

    孝康章皇后(1640年-1663年3月20日),佟佳氏(本姓佟,原属汉军正蓝旗,康熙时抬旗入满洲镶黄旗,改姓佟佳氏),顺治皇帝妃嫔,康熙皇帝母亲,生在崇德5年,佟图赖之女。相传有一天,顺治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关外辽西方清孝陵向松岭山脉的龙脉影壁山附近有一小镇,小镇内有一棵梧桐树发出霞光万道,仔细看时

  • 光绪皇帝问老师翁同龢:“你能吃得起鸡蛋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你能,光绪,吃得

    清朝掌管“宫禁”事务的机关,叫做“总管内务府衙门”,又称“后门衙门”,与其他衙门不同的是,它不管国家大事,只管皇上的私事,内务府是个油水特别多的部门,因为紫禁城内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由内务府掌管,其最高官员为总管内务府大臣,直属于皇帝,而出任此职务者多为皇帝亲自简任之亲信,亦或为八旗贵族与宗室。能进

  • 清朝史上悲惨的公主,不小心被驸马踢死,得知真相的皇帝为她报仇!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为她,史上,驸马

    通过观看影视剧我们可以了解到皇宫里的公主都是最尊贵的,她们是皇帝的掌上明珠。可是清朝的那时候,有那么一名郡主,她的结局十分惨,嫁个驸马后居然被一脚踹死,这一状况简直前所未有,皇上知道毫无疑问是不能容忍的,一声令下祛除了驸马的全家人。悲惨的小公主无奈被嫁到蒙古其实刚才说的这个公主就是和硕端静公主,她是

  • 清初画家王原祁有哪些传世作品 王原祁画作特点鉴赏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清初,画作,画家

    王原祁,男,出生于1642年,明末清初着名画家,字茂京,号麓台,江苏太仓人,王时敏孙。康熙九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人称王司农。以画供奉内廷,康熙四十四年奉旨与孙岳颁、宋骏业等编《佩文斋书画谱》,五十六年主持绘《万寿盛典图》为康熙帝祝寿。擅画山水,继承家法,学元四家,以黄公望为宗,喜用干笔焦墨,层层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