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汤斌的故事:汤斌——《清史稿》卷二六五

汤斌的故事:汤斌——《清史稿》卷二六五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059 更新时间:2023/12/28 20:27:55

汤斌(16071687),字孔伯,别号荆岘,晚年又号游庵,河南睢阳人,以清廉刚正、敢言直谏闻名于顺、康两朝。汤斌的青年时代,正值易朝之战乱,他饱受颠沛流离的痛苦,阅尽民间疾苦和贪官污吏的暴戾,因而铸就了他嫉恶如仇、刚直不阿的性格和体恤民情、主持正义的思想。考取进士后,他并不汲汲于名利,而是自甘清苦,在京时,所住邱舍不避风雨,然而他却潜心时政,留意古今治道。他不论在何处任职,都是恪尽职守,洁己爱民。康熙皇帝称赞他“实心任事”,百姓们爱戴他,送他外号“豆腐汤”,以颂扬他为官清廉。他离任时,百姓与他挥泪而别,他蒙冤时,百姓为他不平,甚至要击鼓鸣冤。作为清官,汤斌一向与结党乱政、朋比为奸之徒势不两立,并与之进行斗争,因而屡遭排挤、陷害,然而他却全然不顾,他曾自题一联:“君恩高似天,臣心直如矢,”表达了做一名清官的决心。

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明朝末年,农民军攻陷睢州,其母赵氏为保全志节而死,事情记载于《明史·列女传》。父亲汤契祖为避战乱,带着汤斌到了浙江衢州。顺治二年,汤斌事奉父亲回到家乡。

九年,中进士,选作庶吉士,又授为国史院检讨。当时正讨论修《明史》,汤斌根据皇上的诏书进言说:“《宋史》在元朝至正年间修撰,然而不避讳文天祥谢枋得的忠诚;《元史》在明朝洪武年间修撰,而同样记载了好礼、巴颜布哈的建议。顺治元年、二年间,以前明朝的臣子中有为保全志节而宁死不屈、临危献身的人,不能一概以反叛来记载,应该命令纂修各大臣不要瞻前顾后,顾虑太多。”皇上将此议下到明史馆,大学士冯铨、金之俊认为汤斌奖励叛逆,代皇上起草圣旨严厉训斥,世祖却特意召汤斌到南苑安慰他。当时,很多府道缺少官员,皇上认为正值用人之际,应当选拔学问、品行兼优的人,并以学问作为经世济民的标准,选择翰林院的官员。后选到陈爌、黄志遴、王无咎、杨思圣、蓝润、王舜年、范周、马烨曾、沈荃及汤斌共十人。

汤斌被派出做潼关道副使,当时正在关中用兵,到处征发。总兵陈德调往湖南,率领两万人马到潼关后想暂驻,汤斌用计策将他送走,结果队伍到洛阳后哗变溃散。十六年,汤斌调任江西岭北道。南明将领李玉廷率领部下万人占据零都山寨,向汤斌表示归降,还没到归降期,而郑成功进攻江宁。汤斌估计李玉廷一定要改变计划,连夜奔往南安设防。李玉廷因为大兵来到,见有防备,连忙撤退。汤斌派将追击,捕获李玉廷。

汤斌考虑父亲年老,以有病为由请求辞官休假,后父死,为父守丧。守丧期满,听说容城人孙奇逢在夏峰讲学,便背着书箱前往跟随他学习。康熙十七年,皇帝下诏开博学鸿儒科取士,尚书魏象枢、副都御史金鋐推荐汤斌,考试得一等,授翰林院侍讲,参与修《明史》。二十年,充当日讲起居注官、浙江乡试正考官,后升为翰林院侍读。二十一年,任命为《明史》总裁官,升为唐事府左庶子。二十三年,提升为内阁学士。江宁巡抚缺员,朝廷大臣已推举了候选人,皇上说:“现在称为道学者,有的言行不一。我听说汤斌跟随孙奇逢学习,操行很好,可以补江宁巡抚。”汤斌临行时,皇上对他说:“做官应以正风俗为先。江苏习俗崇尚奢侈,应该努力教化引导,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成的事,一定要慢慢地进行,使他们改变原来的观念。”并赐鞍马一匹、衣料十块、银五百两,又赐亲笔字三幅,说:“现在该远离京城了,打开它,便如同见我的面一样。”十月,皇上南巡,到苏州,对汤斌说:“一向听说苏州阀门为最繁华的地区,今日看那里的风土人情,崇尚虚华,安于享受,从商的人多,耕田的人少。你应当使他们去掉奢侈之习返归淳朴,事事都要追求它的根源,以农业为本,也许可以挽救颓废的风气。”皇上返回时,汤斌跟随到江宁,皇上命他回苏州,赐予亲笔字及狐腋做的绣蟒官服。

起初,余国柱为江宁巡抚,淮安、扬州二府遭受水灾,余国柱上疏说:“水退之后,田还可以耕种,明年应当照例征收赋税。”汤斌派人重新查勘,发现水并没有退,即使田已露出水面的地方也无法耕种,上疏奏请废掉先前余国柱的意见。二十四年,汤斌上疏说,“江苏的赋税在全国是最多的,每年的本征和折征共计五六百万。皇上命令分若干年附带征收以前的漕粮欠额,而回税和丁银,自康熙十八年至二十二年,五年一起征收。按州县统计,以十天为一个期限,如果以每日轮流的活,那么十天中只有三天空闲,七天都要轮到。百姓知道没有办法救急,舍弃性命拖延征收;官吏明白催征赋税没办法,宁愿降职、革职也希望卸掉负担。恳求将百姓所欠田机、丁银按照漕粮的做法,于康熙二十四年起,分若干年附带征收。”又上疏说:“苏州、松江土地狭小,人口稠密,而条银、漕粮、白粮、正供、耗羡,以及自粮经费、漕粮剩余等五米十银,还有杂项差役,无法统计。小小的两个府,田地没有增加,而承担相当于大省百余个州县的赋税,百姓的财力一天不如一天。顺治初年,钱粮上缴和存留各半,考核官吏的条件也比较宽。后来因为急需军饷,上缴的数额多了。又制定以十分考核的办法,一分不完,就难免被户部议罪。官吏为了顾惜功名,必然有很多不循礼法之举。每当参奏、惩罚的时间临近,就将拖欠当作完成,每当赔补拖欠困难的时候,又将完成说成拖欠。百姓的膏脂已枯竭,各级官府的能力难以发挥,欠交赋税拖得时间一长,只好等待皇上施恩免征。然而,与其在穷追之后进行赦免,不如在没有加征之前酌量减少征收。恳请将苏州、松江钱粮照征收规程减少一二成,定出适中的可以完成的实际数字,再将征收项目稍加归并,使它简易明了,便于查核。”又请求免征苏州、松江等七府、州康熙十三年至十七年没完成征收的银米,淮安、扬州二府康熙十八、十九两年因灾荒而造成的欠额,以及邳州已荒废的土地。宿迁的九厘地亩款项和流失的额征了粮。皇上都下到户部讨论准行。所谓九厘地亩款项,即明朝万历以后暂时加征的三种饷额。宿迁派银四千三百两有余,到这时才得以免征。

淮安、扬州、徐州三府再次遭水灾,汤斌逐条列举免征及救灾事宜,请求动用国库银五万两,到湖广去购米。不等圣旨颁下,便行文漕运总督徐旭龄、河道总督靳辅,请他们帮助救济淮安,汤斌自己又奔赴清河、桃源、宿迁、邳州、丰县各州县视察救灾的情况。他的上疏到朝廷之后,皇上命令侍郎素赫协助他办理。汤斌先后弹劾知府赵禄星、张万寿,知县陈协、蔡司沾、卢綖、葛之英、刘涛、刘茂位等。常州知府祖进朝因失察局员而降调,汤斌知道他很廉洁,奏请将他留任。又上疏推荐吴县知县刘滋、吴江知县郭琇在廉洁及才能方面最为着名,尽管征收钱粮,没能按十分全部完成,请准予调京任职。此疏下到吏部讨论后被驳回,皇上特下谕旨,允许照此办理。

汤斌命令各州县建立社学,讲《孝经》、《小学》,修太伯祠及宋代范仲淹明代周顺昌祠,禁止妇女到寺观游荡,官府小吏、卖唱跳舞者不得穿皮衣及丝织品,焚毁淫词小说,革除火葬。苏州城西上方山有座五通神祠,已有数百年历史,远近的人都争相前往。谚语称那座山为“肉山”,山下的石湖为“酒海”。年轻的女子有病,巫医便说这是五通神要娶她为妇,往往使女子病死。汤斌收缴五通神的偶像,凡是木头做的便烧掉,上做的便沉到湖里,并要求各州县凡有类似的祠堂全部毁掉,撤下原来的材料修学宫。于是,教化普遍推行,百姓都心说诚服。

当时,明珠正在掌权,余国柱跟随他。布政使龚其旋因贪赃罪,被御史陆陇其弹劾,由于余国柱贿赂明珠得以解脱。余国柱也想在汤斌这里为他说情,因汤斌严厉正直,没能进行。当朝廷免征江南赋税时,余国柱让人告诉汤斌,说这都是由于明珠的功劳,江南人对他应有所报答,以此索取贿赂,汤斌不予理睬。到考核天下官员时,外省官吏载金到明珠门下的络绎不绝,而唯独没有场斌属下的官吏。

二十五年,皇上为太子选择辅导大臣,朝臣中有推荐汤斌的。皇帝下诏说:“自古帝王教育太子,一定要挑选谨严、恭敬的大臣,统领僚属,以专门辅佐协助太子。汤斌在任翰林院讲官时,一向是行为谨慎,这是我深知的。选任巡抚以后,廉洁对已以率领属下,并实心办事,的确应该提拔,用来感化在位者。”于是授汤斌为礼部尚书,管詹事府事。汤斌要赴京时,苏州百姓哭泣挽留未成,停市三天,满街巷烧香为他送行。原先,靳辅与按察使于成龙争论黄河下游治理事,长时间没有解决。朝臣为迎合明珠的想法,大都推崇靳辅。皇上曾令尚书萨穆哈、穆成额会同汤斌一起调查拿出意见,汤斌主张疏通下游,与于成龙所言相同。萨穆哈等回到京城,没有将汤斌的意见报告皇上。汤斌到京城后,皇上问汤斌,汤斌将实情告诉了皇上,萨穆哈等被罢官离任。

二十六年五月,无雨,钦天监灵台郎董汉臣上疏指责这是由于时事所造成的,语言触及当权者。此疏下到延臣议论,明珠很恐慌,要自承罪责,只有大学士王熙一人表示:“市井小人胡言乱语,应立即斩首,事情可以完结。”汤斌后来也到了朝廷,余国柱将这一情况告诉了他,汤斌说:“董汉臣根据诏旨议论朝政,没有处死的理由。大臣们不讲而小臣敢讲,我们应该自省。”皇上终于免去董汉臣的罪;明珠、余国柱对汤斌更加怨恨,摘录他的一些言论上报,并找出汤斌在苏州发布文告中的话“爱民有心,救民无术”,作为对朝廷的诽谤。皇上传旨责问,汤斌自己表示“天资愚昧,过错很多”,请求严加处分。左都御史囗丹、王鸿绪等接连上疏弹劾汤斌。汤斌先前推荐候补道耿介为少詹事,一同辅导太子,恰逢耿介以年老多病请求辞官,詹事尹泰等弹劾耿介是有目的的请求辞官,并且提到汤斌胡乱推荐,建议革去汤斌的官职,只有皇上让汤斌留任。余国柱传言说,皇上要将汤斌降隶八旗户籍,正好汤斌带病入朝,精神不振,于是传言越传越广,听到的人都哭泣落泪,江甫人住在京师的,要击登闻鼓为汤斌诉冤,后来知道没有那么回事,才散去。

九月,改任工部尚书,不久,病发,皇上派太医会诊治。十月,从通州勘查外地进贡的木料回来,一夜之间便故去,年龄六十一岁。汤斌去世后,皇上曾对廷臣说:“我待汤斌不薄,而对他的怨恨、诽谤却不断,这是为什么?”明珠、余国柱等人特别嫉恨汤斌,不赞成皇上厚待汤斌,汤斌在朝廷中的灾祸一直是无法预料的。

汤斌以孙奇逢为师,学习宋代诸儒的书。他曾说:“对事物要穷究其中的道理,如果囿于事物表象而不悟,对事物的了解既支离破碎又不得其本质;如果离开具体事物而又求了解它,实际上是毁掉了自己的视听,同样是虚妄不实的。”他教育人,认为“必须先弄清义和利的界限,慎重对待诚与伪的关系,研究真正的经学、真正的道学,否则将讲论和实践分离,对社会风气有什么好处呢”?汤斌忠实恪守程、朱之学,同时也不菲薄王守仁。办事身体力行,不崇尚空论,造诣精深。着作有《洛学编》、《潜庵语录》。雍正时,其牌位准入贤良祠。乾隆元年,赠谥号为“文正”。道光三年,随从附祀孔子庙。

【原文】

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明末流贼陷睢州,母赵殉节死,事具明史列女传。父契祖,挈斌避兵浙江衢州。顺治二年,奉父还里。九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国史院检讨。

方议修明史,斌应诏言:“宋史修于元至正,而不讳文天祥、谢枋得之忠;元史修于明洪武,而亦着丁好礼、巴颜布哈之义。顺治元、二年间,前明诸臣有抗节不屈、临危致命者,不可概以叛书。宜命纂修诸臣勿事瞻顾。”下所司。大学士冯铨、金之俊谓斌奖逆,拟旨严饬,世祖特召至南苑慰谕之。时府、道多缺员,上以用人方亟,当得文行兼优者,以学问为经济,选翰林官,得陈爌、黄志遴、王无咎、杨思圣、蓝润、王舜年、范周、马烨曾、沈荃及斌凡十人。

斌出为潼关道副使。时方用兵关中,徵发四至。总兵陈德调湖南,将二万人至关欲留,斌以计出之,至洛阳譁溃。十六年,调江西岭北道。明将李玉廷率所部万人据雩都山寨,约降,未及期,而郑成功犯江宁。斌策玉廷必变计,夜驰至南安设守。玉廷以兵至,见有备,却走;遣将追击,获玉廷。

斌念父老,以病乞休,丁父忧。服阕,闻容城孙奇逢讲学夏峰,负笈往从。康熙十七年,诏举博学鸿儒,尚书魏象枢、副都御史金鋐以斌荐,试一等,授翰林院侍讲,与修明史。二十年,充日讲起居注官、浙江乡试正考官,转侍读。二十一年,命为明史总裁官,迁左庶子。二十三年,擢内阁学士。江宁巡抚缺,方廷推,上曰:“今以道学名者,言行或相悖。朕闻汤斌从孙奇逢学,有操守,可补江宁巡抚。”濒行,谕曰:“居官以正风俗为先。江苏习尚华侈,其加意化导,非旦夕事,必从容渐摩,使之改心易虑。”赐鞍马一、表里十、银五百。复赐御书三轴,曰:“今当远离,展此如对朕也!”十月,上南巡,至苏州,谕斌曰:“向闻吴阊繁盛,今观其风土,尚虚华,安佚乐,逐末者多,力田者寡。尔当使之去奢返朴,事事务本,庶几可挽颓风。”上还跸,斌从至江宁,命还苏州,赐御书及狐腋蟒服。

初,余国柱为江宁巡抚,淮、扬二府被水,国柱疏言:“水退,田可耕,明年当徵赋。”斌遣覆勘,水未退即田,出水处犹未可耕,奏寝前议。二十四年,疏言:“江苏赋税甲天下,每岁本折五六百万。上命分年带徵漕欠,而地丁钱粮,自康熙十八年至二十二年,五年并徵。州县比较,十日一限。使每日轮比,则十日中三日空闲,七日赴比。民知剜补无术,拌皮骨以捱徵比;官知催科计穷,拌降革以图卸担。恳将民欠地丁钱粮照漕项一例,于康熙二十四年起,分年带徵。”又疏言:“苏、松土隘人稠,而条银漕白正耗以及白粮经费漕賸五米十银,杂项差徭,不可胜计。区区两府,田不加广,而当大省百馀州县之赋,民力日绌。顺治初,钱粮起存相半,考成之例尚宽。后因兵饷急迫,起解数多,又定十分考成之例。一分不完,难逭部议。官吏顾惜功名,必多苟且。参罚期迫,则以欠作完;赔补维艰,又以完为欠。百姓脂膏已竭,有司智勇俱困。积欠年久,惟恃恩蠲。然与其赦免于追呼既穷之后,何若酌减于徵比未加之先。恳将苏、松钱粮各照科则量减一二成,定适中可完之实数,再将科则稍加归并,使简易明白,便于稽覈。”又请蠲苏、松等七府州十三年至十七年未完银米,淮、扬二府十八九两年灾欠,及邳州版荒、宿迁九釐地亩款项,并失额丁粮,皆下部议行。九釐地亩款项,即明万历后暂加三饷,宿迁派银四千三百有奇,至是始得蠲免。

淮、扬、徐三府复水,斌条列蠲赈事宜,请发帑五万,籴米湖广,下俟诏下,即行咨请漕运总督徐旭龄、河道总督靳辅分赈淮安。斌赴清河、桃源、宿迁、邳、丰诸州县察赈,疏闻,上命侍郎素赫助之。先后奏劾知府赵禄星、张万寿,知县陈协濬、蔡司霑、卢綖、葛之英、刘涛、刘茂位等。常州知府祖进朝以失察属吏降调,斌察其廉,奏留之。又疏荐吴县知县刘滋、吴江知县郭琇廉能最着,而徵收钱粮,未能十分全完,请予行取。下部皆议驳,特旨允行。

斌令诸州县立社学,讲孝经、小学,修泰伯祠及宋范仲淹、明周顺昌祠,禁妇女游观,胥吏、倡优毋得衣裘帛,毁淫词小说,革火葬。苏州城西上方山有五通神祠,几数百年,远近奔走如骛。谚谓其山曰“肉山”,其下石湖曰“酒海”。少妇病,巫辄言五通将娶为妇,往往瘵死。斌收其偶像,木者焚之,土者沉之,并饬诸州县有类此者悉毁之,撤其材修学宫。教化大行,民皆悦服。

方明珠用事,国柱附之。布政使龚其旋坐贪,为御史陆陇其所劾,因国柱贿明珠得缓;国柱更欲为斌言,以斌严正,不得发。及蠲江南赋,国柱使人语斌,谓皆明珠力,江南人宜有以报之,索赇,斌不应。比大计,外吏辇金于明珠门者不绝,而斌属吏独无。

二十五年,上为太子择辅导臣,廷臣有举斌者。诏曰:“自古帝王谕教太子,必简和平谨恪之臣,统率宫僚,专资辅翼。汤斌在讲筵时,素行谨慎,朕所稔知。及简任巡抚,洁己率属,实心任事。允宜拔擢,以风有位。”授礼部尚书,管詹事府事。将行,吴民泣留不得,罢市三日,遮道焚香送之。初,靳辅与按察使于成龙争论下河事,久未决。廷臣阿明珠意,多右辅。命尚书萨穆哈、穆成额会斌勘议,斌主濬下河如成龙言。萨穆哈等还京师,不以斌语闻。斌至,上问斌,斌以实对。萨穆哈等坐罢去。

二十六年五月,不雨,灵台郎董汉臣上书指斥时事,语侵执政,下廷议,明珠惶惧,将引罪。大学士王熙独曰:“市儿妄语,立斩之,事毕矣。”斌后至,国柱以告。斌曰:“汉臣应诏言事无死法。大臣不言而小臣言之,吾辈当自省。”上卒免汉臣罪。明珠、国柱愈恚,摘其语上闻,并摭斌在苏时文告语,曰“爱民有心,救民无术”,以为谤讪,传旨诘问。斌惟自陈资性愚昧,愆过丛集,乞赐严加处分。左都御史璙丹、王鸿绪等又连疏劾斌。会斌先荐候补道耿介为少詹事,同辅太子,介以老疾乞休。詹事尹泰等劾介侥幸求去,且及斌妄荐,议夺斌官,上独留斌任。国柱宣言上将隶斌旗籍,斌适扶病入朝,道路相传,闻者皆泣下。江南人客都下者,将击登闻鼓讼冤,继知无其事,乃散。

九月,改工部尚书。未几,疾作,遣太医诊视。十月,自通州勘贡木归,一夕卒,年六十一。斌既卒,上尝语廷臣曰:“朕遇汤斌不薄,而怨讪不休,何也?”明珠、国柱辈嫉斌甚,微上厚斌,斌祸且不测。

斌既师奇逢,习宋诸儒书。尝订:“滞事物以穷理,沉溺迹象,既支离而无本;离事物而致知,隳聪黜明,亦虚空而鲜实。”其教人,以为必先明义利之界,谨诚伪之关,为真经学、真道学;否则讲论、践履析为二事,世道何赖。斌笃守程、硃,亦不薄王守仁。身体力行,不尚讲论,所诣深粹。着有洛学编、潜庵语录。雍正中,入贤良祠。乾隆元年,谥文正。道光三年,从祀孔子庙。

标签: 六五卷二故事

更多文章

  • 黄宗羲求真务实、破除迷信的科学思想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思想,求真务实,破除迷信

    黄宗羲的科学思想与其科学着作一样,都是中国科学史上一笔值得珍视的精神财富,他的科学思想中最精彩也最值得重视的创见与特色,我认为有如下三点:一是提出了“会通归一”的兼容多元思想主张,在如何对待中国固有的科学与新近从西方传入的科学知识的问题上,黄宗羲主张会通古今、融合西学,归于一

  • 王聪儿是什么人?一个让乾隆父子害怕的女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乾隆,是什么人,父子

    王聪儿一个让乾隆父子害怕的女英雄,究竟有多厉害?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王聪儿,又称齐王氏,乾隆年间,生于湖北襄阳。王聪儿从小跟随老父流浪街头,卖艺为生,在艰难环境里,练就一身好武艺。1796年2月,年仅20岁的王聪儿剪去长发,身着白衣,执鞭跨马,举起义旗,并获得拥护,被推举为白莲教的“总

  • 皇帝第一次见12岁孙子,放下酒杯说道:爷爷亲自抚养!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孙子,爷爷,酒杯

    众所周知,在清朝史上,雍正与乾隆是2个雄才伟略的君王,一个曾在前期为清朝的鼎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个则缔造了国家盛世。弘历的老爸是康熙的第四个儿子,康熙子嗣众多,这个儿子既不起眼又很惹人眼。因为当其他儿子在情商不够的情况下表现出对皇位的极度渴望时,只有这个老四过得最与世无争,他平时就是写写字,念念

  • 沉思一:痛定之后序一_《甲午沉思录》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沉思,甲午

    在中国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有一个鸦片战争纪念馆。在这里,那个率领英国舰队攻占虎门炮台,打响侵略中国第一枪的英国海军少将懿律被中国人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高高耸立的是被誉为民族英雄的林则徐、关天培的塑像。在日本神奈川县横须贺市的久里滨,有一座佩里公园。这是当年由佩里率领的“黑船”登陆的地点,这里也

  • 北洋军阀时期北京御林军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北京,北洋军阀,御林军

    1912年(民国元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灭亡后,北京成为北洋军阀统治中心。袁世凯及皖、直、奉系军阀为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都在北京部署了大量自己派系的部队,任命亲信统辖北京的军警机构以加强卫戍警备,并为此而多次发生军阀混战。为了加强北京的安全警卫,北洋政府相继成立了禁卫军、拱卫军、京

  • 清代武状元曹曰玮疑似《红楼梦》小说原作者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武状元,清代,红楼梦

    加拿大籍华人学者崔虎刚、孙慧敏,经过近30年的资料挖掘与研究,红学研究当下取得重大成果,《红楼梦》原作者石兄被发现!崔虎刚、孙慧敏找到切实历史证据,证明《红楼梦》石兄是曹寅侄辈人物、曹雪芹叔辈人物安徽池州的清康熙武状元曹曰玮(曹继武)。曹曰玮疑为《红楼梦》原始作者学者依据历史线索、历尽艰辛,终于找到

  • 魏源的故事:一篇文章让你全面了解魏源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一篇文章,全面,让你

    第一节勤学苦读少有文名魏源(17941857年),是我国近代早期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向西方学习的先驱者之一。他生当我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转折时期,一生跨越了鸦片战争前后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鸦片战争前,他究心于“经世致用”之学,抨击时政,力主改革;鸦

  • 赵烈文:最早预见清朝灭亡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清朝,的人,赵烈文

    从现存的文献考证,第一个准确地预见了清朝灭亡的人,是曾国藩手下最受器重的幕僚赵烈文。他于同治六年,即公历1867年预言颓废不振的清朝不出50年必亡。清王朝终于在1911年土崩瓦解,距赵烈文发此预言时的1867年是44年,果然没出50年。赵烈文生于1832年,字惠甫,一字伟甫,江苏常熟人。年少时即有才

  • 历史上真实的大阿哥胤禔,跟电视剧有多大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区别,有多大,电视剧

    《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中都曾经出现过大阿哥胤禔的身影,两个影视剧对他的态度都是贬斥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两部剧都提到了大阿哥胤禔自告奋勇,要帮助父亲康熙帝干掉自己的亲弟弟胤礽,从而遭致康熙的痛骂。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大阿哥真的是这样子的吗?爱新觉罗·胤禔,生于1672年,母亲为惠妃那拉氏。由于康熙前

  • 暨南大学创始人清末探花陈伯陶 其人其墓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探花,暨南大学,清末

    在广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中,全市发现了不少的古墓。有的规模宏大,保存完好;有的历史悠久,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位于广州市萝岗区的一处名人古墓———清末钦点探花陈伯陶墓就是其中的一座墓。一、荒草丛中,隐藏名墓陈伯陶墓位于广州萝岗区萝岗街黄陂村金峰岭上,周围荒草丛生,山林环绕,人迹罕至,远远即可隐约看到高处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