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暨南大学创始人清末探花陈伯陶 其人其墓

暨南大学创始人清末探花陈伯陶 其人其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282 更新时间:2023/12/22 2:20:49

在广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中,全市发现了不少的古墓。有的规模宏大,保存完好;有的历史悠久,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位于广州市萝岗区的一处名人古墓———清末钦点探花陈伯陶墓就是其中的一座墓。

一、荒草丛中,隐藏名墓

陈伯陶墓位于广州萝岗区萝岗街黄陂村金峰岭上,周围荒草丛生,山林环绕,人迹罕至,远远即可隐约看到高处那一对巍峨的华表。此墓坐北向南,规模宏伟壮观,有一定的气势,保存得比较完整。整座墓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为山手灰沙墓。有一级护岭。由北往南分别是:墓后土碑,为青石质“陈山来龙”碑;墓正中有一块连州青石墓碑,碑上有祥云拱月的浮雕图案,墓碑刻有“清赐进士及第授荣禄大夫予谥文良江宁提学使陈公伯陶墓”。墓碑前的挂榜左右两侧各有一只小石狮蹲在小方石柱上,石柱上写有“陈探花第”

四字。右边有一青石墓志碑,左边墓志碑已毁。前台有七级台阶,第二级有石狮一对,精雕细刻,石狮基座上亦写有“陈探花第”四字。第一级台阶有高约5米的花岗岩石华表一对,华表圆柱形,顶端各有一只小石狮。

墓志原为两石,现墓地仅余后石,前石已不存。有的字体剥落,无法辨认。据《清代碑传全集》卷二十一陈宝琛所撰墓志铭,方得以补全。因其重要,录记如下:

江宁提学使陈文良公墓志铭

君讳伯陶,字象华,一字子砺,东莞陈氏。曾祖允道,祖梦松,父铭皀,咸丰壬子副贡。尝佐县令练乡兵歼贼,城赖以全,三代皆以君贵,赠如其官。母叶封一品夫人。君天资肫笃,早岁熟诸经。及游陈兰甫先生之门,所诣益邃。光绪己卯,领乡荐第一。己丑,考取内阁中书。壬辰,一甲第三名进士,授编修。历充云南、贵州、山东副考官,武英殿纂修,起居注协修,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总纂。甲午,边事亟,戴学士鸿慈合同馆数十人,奏请起用恭忠亲王,君实主之。庚子乱作,两宫西狩,君随扈不及,展转达行在。变法议起,或请开上下议院,戴侍郎以谘君,君曰:不若因会议政务处而变通之。为拟奏稿,列会议四益:曰收群策,曰励人才,曰折敌谋,曰息众谕。疏入报可。逾年,苏淮分省及日俄和成,收复东三省,事皆下会议。乙巳,命在南书房行走。丙午,出署江宁提学使,以崇实学,正人心,谕告诸生;省各校浮费十余万两,推广实业、方言各学堂。戊申七月,署江宁布政使。立岁计表,钩稽出纳,岁绌银九万两,叹曰:新政繁兴,此后耗财且不止此矣。是冬,两宫晏驾,总督□统军会操湖北,皖省告警,僚列窘急无策,君请电调张提督勋军驻下关,扬言皖乱已定,人心始安。己酉五月,再署布政使。十一月,实授江宁提学使。庚戌三月,入觐,时摄政王监国,君有所陈,不之省,请假修墓。旋由粤督代奏开缺养亲。辛亥九月,奉

母避地九龙,养亲事毕,遂居焉,自号九龙真逸。壬戌十月,斋①万金入京贺上大婚。因于召对,进老子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之说,上叹许久之,赏赉有加。自乘舆播迁,迄东陵之变,衰癃不能奔问,叠进巨金,且涕泣为文告海内外,劝输修陵费。尝欲撰《老子格言略释》及注疏进呈,以病不果。庚午八月某日卒,春秋七十有六。上轸悼,赏给《陀罗经》,被予谥文良。着有《瓜庐文剩》、《诗剩》各四卷,《宋台秋唱》一卷,其余《宋明粤东遗民录》及传志之属,凡百余卷。余所见者,惟《孝经说》三卷,其下卷论孟子本《孝经》以杨墨,末辨礼运大同之言,谓非出孔子,皆有益于世道。配方夫人。子四:祖荫前卒,良玉、良士、良耜。女十人,孙十人:绍舜、

□□、绍骞、绍乐、绍澧、绍吉、绍义、绍瞕、绍唐、□□□于乙亥年三月廿四日葬君于广州长安市小金峰之阳。具状乞铭,余识君晚,而相知也深,且君之学术忠节,皆有足书者,不辞而为之铭,铭曰:惟圣畏渐,履霜知冰。淫之辞,皆有繇兴。畴昔变制,议听荧。熄雅用夷,大憝斯乘。君谋虽臧,一谔群欢。威孤不弦,日车遂翻。遯迹江海,揆义天泽。述曾准孟,麾斥杨墨。务反大经,以存人纪。忍视蒸民,终沦豕。郁郁松心,真宰潜通。英灵千载,閟此幽宫。

经对照,《清代碑传全集》所载的墓志铭与墓地的墓志铭碑所刻稍有出入。其一:陈宝琛所撰墓志铭仅有“孙八人”,而没有其孙的具体名字;墓志碑上刻“孙十人:绍舜、□□、绍骞、绍乐、绍澧、绍吉、绍义、绍瞕、绍唐、□□”。墓志铭碑所刻应为下葬之时,具体列明其孙应是准确的。其二:陈宝琛所撰墓志铭仅有“以某年月日,葬某山之阳”;墓志碑上刻“于乙亥年三月廿四日葬君于广州长安市小金峰之阳”。由于陈宝琛撰写墓志铭是在陈伯陶下葬之前,时间和地点尚不明确,因而没有具体写明。所以上面所录墓志铭是参考《清代碑传全集》所载的墓志铭,并以墓地碑石为准。

二、科场得意,仕途通达

陈伯陶(1855—1930年),字象华,号子砺,晚更名永焘,又号九龙真逸。咸丰壬子(1852年)

副贡陈铭皀之子。广东东莞市中堂镇凤涌人。陈伯陶少即聪敏于学,他早年即拜粤中大儒陈澧为师,十岁通读五经。光绪五年(1879年),时年二十五岁,中己卯科解元,参加乡试获第一名。光绪十五年(1889年)考取内阁中书,充咸安教习,馆李文田家中,深得书法奥秘。光绪十八年(1892年)

时年三十八岁,中壬辰科进士,同榜者有蔡元培、张元济、赵熙、汤寿潜等,殿试获一甲第三名,钦点探花,并授翰林院编修。历任云南、贵州、山东乡试副考官,文渊阁校理,武英殿纂修,国史馆总纂,宪政编查馆一等谘议等职。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他见证了总理衙门大臣李鸿章代表中国与英方代表戈登签署《拓展香港界址专条》,强租保安县大片陆地及周围二百三十五个岛屿连同水域九十九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光绪帝与西太后赴陕西,陈伯陶赴行在所。两宫返京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入直南书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被派往日本考察学务。回国后,出任江宁提学使、两署江宁布政使,崇尚实学,黜除邪说。在南京创办学习外国语言的方言学堂和培养华侨子弟的暨南学堂。1911年他出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辛亥革命后,他隐居香港九龙城,署所居曰“瓜庐”,盖以东陵侯种瓜青门外以自况,淡出官场,专心着述。其着述对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1930年8月20日,卒于香港九龙寓所,终年76岁。②

三、潜心学术,着述颇丰

陈伯陶好学深思,多才多艺,精通词翰书画,旁及医术、地理、经济,着述颇丰。在香港九龙期间,他着有《宋东莞遗民录》二卷、《胜朝粤东遗民录》四卷、《明季东莞五忠传》二卷、《孝经说》、《吴梅村诗发微》、《袁督师遗稿》三卷、《增补罗浮山志》五卷、《瓜庐文剩》四卷、《瓜庐诗剩》四卷等,并主持修纂了《东莞县志》。

他的《宋东莞遗民录》、《胜朝粤东遗民录》,详细考证了各类志书和当时的许多着述而后编纂成,有人物传记及其诗文。《宋东莞遗民录》共记有二十多人,

《胜朝粤东遗民录》记有二百九十多人。两书分别记载了宋、明时期地方遗民的旧事,成为后人研究宋、明时必引之书。《东莞县志》历时六年,是一部史志学界评价较高的县志。他在香港九龙组织编纂《东莞县志》时,需要引《琴轩集》以作佐证。可惜遍寻不得,他痛心疾首,于是自己重新搜集陈琏旧文,翻遍史料文库,将重新搜集而来的陈琏诗文编为十卷,仍定名为《琴轩集》,由聚德堂交付给当时的印书局纶光堂刻印。陈伯陶的好友张其淦,与陈伯陶同为东莞人,为同榜进士。家藏康熙六十年之万卷堂《琴轩集》原本。得知陈伯陶为编《东莞县志》,需引《琴轩集》为证却寻遍不获时,张其淦主动将其珍藏之孤本相借,供其参考,助陈伯陶完成了《东莞县志》一百余卷的编纂工作。《东莞县志》仿阮元的《广东通志》及近代南番诸志的体例。“阅六载方成,凡九十八卷附沙田志四卷,合一百三十余万言。”③

后附的沙田志四卷,对东莞明伦堂的地产———万顷沙六七百顷沙田的缘由、历史、管理、用途等作了详尽记述。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史料。陈伯陶曾师从藏书家李文田,性好藏书。他去世后,遗言将藏书捐置酥醪观中。其后罗浮设有道同图书馆,即以瓜庐藏书为主。

四、创办学校,造福后人

上面提到的酥醪观,位于广东省博罗县西北的罗浮山幽谷之中。东晋时由葛洪所创建,初名“北庵”。传说秦朝安期生会觞神女于玄丘,于观内酿泉酣酒,共谈玄机,醉后呼吸水露皆成酥醪,各乘飙车而去,而“为酥为醪之味,散于诸天”,故名“酥醪观”。历代均修葺和增建。陈伯陶早年随父在此寒窗苦读,因注籍观中,清光绪年间,酥醪观住持陈伯陶曾四处奔走,游说劝谕国内外华人华资办学以振兴中华。结果,于1906年在六朝古都南京创办了方言学堂和广州暨南大学的前身———暨南学堂。暨南学堂是为“宏教泽而系侨情”,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国立华侨学

府,目的是培养华侨学生的国文、国语及各科学。“暨南”二字出自《尚书·禹贡》: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意即面向海洋,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远播于五洲四海。后来迁到上海,1927年更名为国立暨南大学。抗日战争期间,迁址福建建阳。1946年迁回上海。1949年9月合并于复旦、上海交通等大学。如今广州的暨南大学即为1958年在广州的重建。

五、情系前朝,忧国忧民

陈伯陶的思想,我们从他的着述、诗词、自述中可以有所了解。在他的自述中,他谈到“谈节义者昌于宋,盛于明”,

“盖明季吾粤风俗以殉死为荣,降附为耻,国亡之后,遂相率而不仕不试,以自全其大节。其相颷以忠义亦有可称者。……故贰臣传中吾粤士大夫乃无一人。……我粤人心之正,其敦尚节义浸成风俗者,实为他行省所未有也。”

我们由此可知他的价值观念。他在编修《东莞县志·人物传》时,“于袁崇焕、张家玉、苏观生三传尤详核,皆所以托其志也”④。他隐居九龙时,因“邑志称宗室子秋晓(必豫)

于国之后,西走大奚,走甲子,每望?山则伏地大哭”⑤。辛亥革命,革命军攻破广州,他隐居九龙,忠君怀念故国之心,使他常常到“宋王台”

抚今追昔,长歌当哭,可见他怀念前朝的思想情怀。“酥醪观里一黄冠,共古遗民守岁寒。”⑥

由此可见他的寂寞。陈伯陶学道奉儒造就了他慈悲怜弱之心,他在诗词中表达了忧国忧民的心声。从他的访贫问苦诗《饥儿行》可见一斑,诗云:“道旁欹侧三间屋,瓦釜折铛床拆足。寡妇垂头色凄惨,孤儿怀内呱呱哭。停车问寡妇,几时别汝夫,手中黄瘦儿,朝夕得饱无?寡妇向我言,本有三壮儿,两儿饥已死,委弃荒山坡……”他敬仰忠烈之士,怀念故主,所以空有满腹经纶,无以报国,只好采取消极避世的办法,隐居九龙,在着书中寄托自己的情感。

六、文物普查,破解悬念

陈伯陶在历史上有一定的影响,其墓的发现为广州历史文化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宋《东莞遗民录·自序》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名城增添了内涵,对研究其人提供了很好的资料。2004年9月2日的《南方都市报》上载一文“广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发现多处古墓,其中两处更隐身闹市”,其中以小标题“钦点探花陈伯

陶身葬何处留悬念”

对陈伯陶墓作了相关报道。但此报道称“让专家们大感疑惑的是陈伯陶之孙陈绍南所编《代代相传》一书中反映,出生在东莞的陈伯陶在家乡也有墓地。从照片上看,两座陈伯陶墓的形制、周围环境,连破损之处都极其相似。那陈伯陶究竟是埋葬于东莞,还是广州?专家们表示将……亲赴东莞,探访东莞陈伯陶之墓,以破解悬念。”

本人为了查明真相,前往东莞进行过考察,走访了东莞文物部门,得知东莞仅有陈伯陶故居,现已于2004年被东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并未发现陈伯陶墓。经查找,陈伯陶之孙陈绍南编写的

《代代相传》一书上有几幅陈伯陶墓的照片,其中一张照片下面写有“陈伯陶之墓地是经过两年寻觅才找到之风水山丘,坐落东莞”等字。经仔细辨认,所载照片其实就是现在广州发现的陈伯陶墓。我们曾经前往现场调查,亲眼看到过照片上的华表、石狮、墓碑,至今记忆犹新。我们回头再看陈伯陶墓右碑碑文,碑文云:“……于乙亥年三月廿四日葬君于广州长安市小金峰之阳……。”碑文所说“长安市”位于何处?“长安市:旧称黄陂墟,又称联安市,距黄陂村里许。始建于清代嘉庆十九年(1814年),当时有店铺40余间,以农历二、五、八日为墟期。……以‘长治久安’为意,改为长安市。”⑦

由此可知,碑文所载地址就是今天的萝岗街黄陂村金峰岭。虽然无法从有关史料中找到陈伯陶葬身何处的记载,然而墓碑碑文中这一句终于为我们解开了这一悬念。《代代相传》一书上所写“坐落东莞”字样应该属于疏忽所致。而且,后来我们有缘结识了《代代相传》一书的作者———陈绍南先生,他明确指出书上所写有误,陈伯陶墓仅此一处。所以,位于广州萝岗区萝岗街黄陂村金峰岭上的陈伯陶墓确是其墓地。这一名人古墓现在已列为广州市登记保护的文物单位,得到妥善保护。

注:

①作者按:此字拟为“斋”

②《清代碑传全集》卷二十一,张学华所撰“江宁提学使陈文良公传”

③《东莞县志·序》

④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

⑤宋《东莞遗民录·自序》

⑥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

⑦广州市白云区萝岗镇人民政府:《萝岗镇志》,84页,2001年。

标签: 探花暨南大学清末

更多文章

  • 嘉庆为什么要将皇位传给道光,和乾隆有多大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乾隆,嘉庆,皇位

    道光是最后一位“古代”的皇帝,并且还是第一位“近代”掌权人,他的身体跨入近代,但灵魂却依旧在古代。1782年9月16日寅时,一位皇孙在紫禁城诞生,他就是绵宁(即后来的道光帝)。年过古稀的乾隆喜得皇孙,自然多了几分喜悦。在这之前,他已经秘密立永琰为皇太子

  • 清代“九子夺嫡”异常激烈,为啥老九不争,却一直帮助老八争储呢?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异常,清代,激烈

    因胤礽的缘故,康熙伤透了心,为此后来便没有明确太子。偏偏他子嗣众多,一个个虎视眈眈的都想要当太子,这也导致了九子夺嫡的出现。不过皇权的竞争这么激烈,胤禟作为老九,却不像四阿哥、八阿哥等那么热衷于此,他不但没有自立山头,而且还给予了老八不少的帮助,这究竟是为何呢?其实从他的出身来看,是完全具备争储条件

  • 揭秘:周培公是谁?周培公为何会绘画清朝全图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全图,周培公,清朝

    对于周培公,大多数人都是从2001年拍摄的《康熙王朝》中了解到的。电视剧中康熙面临着内忧外患,而八旗军在入关后恃宠而骄,懒惰成性,不能够委以重任时,康熙大胆任用周培公等一批汉臣,最终平定动乱。在动乱中,周培公得到重用,屡建奇功。动乱结束后,由于是汉人身份,遭受到八旗子弟猜忌,周培公最后被调往盛京,镇

  • 清宣统帝溥仪的故事:黯然告别紫禁城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溥仪,紫禁城,黯然

    溥仪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光绪帝载湉身染沉疴,渐入弥留。慈禧的病情同样严重,且灵柩已在宫内准备就绪。当慈禧病危的时候,曾召集军机大臣世续、张之洞、那桐入内,奕劻正去东陵验收慈禧地宫未回。太后询诸臣近支王子入宫读书事,诸臣莫敢言。世续曰:“太后拟选储,为社稷万世计,此周文武之用心

  • 第二节 英使来华,入朝觐见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入朝,第二节

    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认为自己是天朝大国,只有他国对自己有所求,而自己则对外无任何需求。由于这种思想,清政府对外的政策都是以政治需要为先导,随政治形式的变化而变更的。清初,郑成功占据台湾,在福建、浙江沿海一带进行武装抗清斗争,清政府为切断其与大陆上的联系,实行了严密的海禁政策,下令封锁海域,不准船

  • 张英的故事:精明强干清正廉洁 注重修养立训育后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清正廉洁,精明强干,训育

    张英(1637~1708年),字敦复,号乐圃,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康熙年间中进士,曾任礼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由于精明强干又清正廉洁,一直深受皇帝宠信。张英在文坛上也颇负盛名,其《聪训斋语》、《恒产琐言》和《笃素堂文集》等书,曾一度广为流传。一、节俭济贫张英一向力求节俭,从不奢侈

  • 近代改良主义的先驱龚自珍因为什么原因辞官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先驱,改良主义,近代

    龚自珍是浙江仁和人,清代着名思想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改良主义的先驱,他在道光十九年辞官南归,那么龚自珍为什么辞官呢?龚自珍像龚自珍自幼好读诗文,从八岁起开始研究经史文学,十三岁作《知觉辨》,十九岁应顺天乡试得第二十八名,在嘉庆二十四年落选后他又参加了五次会试,在第六次会试中进士,这时他三十八

  • 清代最惨皇后,人死之后遭搜身!慈禧太后为何要对付她?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清代,皇后,要对

    在中国清代时期,王后可许多,可是结局十分凄凉的也就那么几个。末代皇后婉容的下场坚信大伙儿都很清晰了,敢给以前的皇上溥仪头顶种上呼伦贝尔草原,因此结局不容易好到哪儿去。而清代时期最终一名蒙古王后,他的下场都是令人唏嘘,令人叹惋。那么那位王后到底是谁?阿鲁特氏,即孝哲毅皇后,她是清朝穆宗同治帝的皇后,原

  • 为什么说于成龙是天下第一廉?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于成龙,原因,天下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清朝着名清官于成龙为何能成为“天下第一廉”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于成龙一直是人们热议的一位近代历史人物。前一阵子央视热播的电视剧于成龙就又让人们对这位清官产生了兴趣。中国历史中贪官不少,比如清朝的和砷,东汉的梁冀,明朝的刘观等,这些贪官无论在哪个年代都是受人唾

  • 大清国的国都最初定在了哪?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初定,国都,大清国

    沈阳,在辽、金时代曾经称为沈州,古时候,有一种说法是“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因沈阳城南有浑河(沈水),即沈水之阳。此前,辽设五京,没有沈阳;金设五京,也没有沈阳。元朝东北行政中心在辽阳,明朝辽东行政中心,现在广宁,后再辽阳。天启五年,努尔哈赤却决定迁都沈阳。努尔哈赤曾先后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