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洋军阀时期北京御林军研究

北洋军阀时期北京御林军研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242 更新时间:2023/12/7 5:38:25

1912年(民国元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灭亡后,北京成为北洋军阀统治中心。袁世凯及皖、直、奉系军阀为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都在北京部署了大量自己派系的部队,任命亲信统辖北京的军警机构以加强卫戍警备,并为此而多次发生军阀混战。为了加强北京的安全警卫,北洋政府相继成立了禁卫军、拱卫军、京卫军、步军等警卫部队,担负公府警卫和京城警备。1928年(民国十七年)6月,国民革命军北伐军进入北京后,标志着北洋政府覆亡。随后,南京国民政府取代了北洋政府,行使对全中国的统治权,于是南京成为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北京改称北平特别市,不再是中国的都城了。北平除了作为华北地区的政治中心,除日伪统治时期外城市警备任务先后由南京国民政府北平驻防部队担负。值得指出的是,在北洋政府时期,虽然清朝已经灭亡,但紫禁城内仍旧驻守着御林军,保卫着清王室的安全。前清的宣统皇帝逊位以后,根据民国成立时所订的《清室优待条件》,溥仪仍旧居住在紫禁城内,侍卫人员照常留用。1913年(民国二年)11月,原来担负清皇宫警卫的护军改编为护军队。1915年(民国四年)5月护军队再次改编为护军警察队,隶属于护军管理处。护军警察队共有2个队,分别驻守在神武门和武英殿瓷器库。同时,北洋政府也派兵对清皇宫进行警卫。开始的时候,北洋禁卫军步兵由1个标负责,后来改由中央陆军第16师第31旅第62团负责,团部就驻在神武门,部队分别驻守在清宫及景山内。后来,由于陆军第16师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战败被遣散,此处的警卫工作改由步军统领衙门统辖。1924年(民国十三年)10月“北京政变”后,冯玉祥命令京畿警卫总司令鹿钟麟将末代皇帝溥仪驱赶出紫禁城,担负清宫守卫的警卫部队也随之被改编。

一、北京城池防御体系的没落

皇城一般有两层,内为城,外为郭;城郭之外,又挖掘护城河,注水为池,以增强防御能力,与城并称为“城池”。在以刀、枪、戈、矛、弓箭等冷兵器作战的时代,御林军利用城池防御外敌的入侵,以及为保卫皇城的安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当时作战,常常是围绕着争夺重要城池而进行的,城池便成为作战的重要阵地。坚城高墙对据点固守的军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正因为古代皇城城池防御体系的重要性,也才有了“金城汤池”、

“固若金汤”等词语的出现。但是当历史发展到北洋政府的时候,虽然坚固的城池在某种程度上还能为警卫部队的警卫工作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已经不能起到实质作用了,对抵御大规模军队的进攻已经无济于事了。冷兵器时代的城池防御体系,走向了自己的没落。这是战争形态变化的结果,进入热兵器时代,城墙用于战争防御的使命已经渐渐失去了作用。

北京城经过几个封建王朝的经心经营,造就了一座典型的、完备的、封建时代的历史文化名城。从城市规制、建筑布局到管理设施,无不体现着皇权至上的原则和思想。但当时的统治者在修建皇城时都是基于两点考虑的,除了皇权意识外,还有一点那就是为了防御。这一点相当重要。

1912年(民国元年)2月,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退位。按理说,当时溥仪等人要完全搬出紫禁城,但是在袁世凯的庇护下,宫城后半部的所谓内廷仍由逊位的清帝占用。到1914年(民国三年)的时候,宫城前半部分的武英殿已先行开放了。第二年,又开放了文华殿,以及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并辟为古物陈列所。

不管是紫禁城,还是外环护着的皇城,曾经都是御林军用来加强统治者警卫的重要防御工事。虽然此时“九门提督”这个防御机构还存在,但城池防御体系已经名存实亡,只是成了城市里的一处文物古迹。正因为如此,北洋时期的北京城池防御实际成了摆设,当时的执政者还拆除了皇城,打开封建时代的禁区。这标志着北京城池防御体系在北洋时期的彻底没落。

紫禁城外环护着皇城,周长9公里,开四张门,分别是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以前,为了体现皇权,以及加强城内警卫,皇城各门出入限时,一般人不得穿行。1913年(民国二年),北洋政府首先开辟了天安门前的东西大道,神武门与景山之间也允许市民通过了,从而打通了紫禁城南北的东西两条交通干线。随后,又拆除了中华门内的东西千米走廊,以及天安门前东西三座门两侧的宫墙,并先后开辟了南池子、南河沿、南长街、灰厂、翠花胡同、宽街、厂桥、五龙亭等处的皇城便门。1923年(民国十二年),北洋政府又陆续拆除了皇城城墙,到1926年(民国十五年)时,只剩下了太庙以西天安门至北新华街的一段。为了打通西南部外城与内城的交通,1924年(民国十三年)又在正阳门与宣武门之间开城门,并叫兴华门,后改称和平门。

此时北京城的城池防御体系已经失去了军事战略价值。在1917年(民国六年)反张勋复辟之战的时候,讨逆航空队是开着轰炸机对辫军作战的。想必,此时再高再坚固的城墙也无济于事了。还有1924年(民国十三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携带着大炮的大军直达北京城,守城军队没有任何办法阻挡,北京城墙几乎没有一点防御价值了。

虽然此时的城池防御体系已经不能抵挡大规模的外敌入侵,但对于北洋政府的公府警卫来说,它还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些城池仍旧是警卫部队的依托。当时,内城守卫队的警卫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以城池为依托的。

二、北洋政府北京主要警备机构

1.步军统领衙门

清朝的时候,步军统领衙门是京师北京重要的卫戍警备领导机构,它又叫九门提督,是清朝皇族控制的一个警察性质的军事机构。到北洋政府的时候,步军统领衙门同样是守卫首都北京的重要机关,并且享有相当特殊的权力,直接听命于总统。

1912年(民国元年),袁世凯夺得政权后,开始了自己的专制独裁统治在北京临时政府的组建过程中,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势力,占有明显的优势,并把北京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这也标志着北洋军阀统治的开始7月14日,北洋政府对前清的步军统领衙门进行了改组重建,并明文规定,改组后的步军统领衙门直隶于大总统袁世凯指挥。当时的步军统领衙门设统领1人,也叫做九门提督,左、右翼总兵各1人,下设参事厅、秘书科、军事科、执法科、警察科、会计科、庶务科等一厅、六科。1913年(民国二年),军警督察处归并过来,步军统领衙门的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大。

1918年(民国七年)1月,步军统领衙门再次整编,裁撤参事厅,改设总参议厅、总务厅、军事科、执法科、军需科、营翼总稽查处。总参议厅设总参议等职。总务厅下辖机要股、秘书股、庶务股。军事科下面辖片调股、训练股、考功股。执法科下辖军法股、刑事股、民事股。军需科下辖收支股、预算股、官产股。营翼总稽查处设处长、坐办、襄办各1人,总侦缉长2人,预审官3人,帮审官2人,稽查官19人,稽查员8人;同时下辖看守所。第二年,总务厅又改称厅长、秘书长,并撤销秘书股,增设政务股、统计股;营翼总稽查处改称稽查处。1921年(民国十年)2月,总参议厅改称参议厅,设左、右参议各1人。

1924年(民国十三年)11月5日,冯玉祥“北京政变”后,组建了新内阁,以前的机构和组织都进行了全面的改组,曾经显赫一时的九门提督终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北洋政府时期的步军统领衙门管辖着左、右两翼,中、南、北、左、右五营和内城守卫队、卫队营等部队。

步军统领衙门共历经7任统领,从第二任统领江朝宗身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北洋政府时期警卫部队的不良风气。

江朝宗,字宇澄,安徽省旌德县人,原来是清朝毅军姜桂题的部下,后来又追随袁世凯,在清朝的末期当上了北京的步军统领,统辖五营兵马,负责整个北京的治安。步军的统领衙门也叫北衙门,设在北京的地安门外帽儿胡同,这个衙门负责审判北京城里发生的刑事案件,民国时期步军统领衙门取消之后这个地方就改为北平宪兵司令部了。

北洋时期,江朝宗当上了步军统领。后来,袁世凯想当皇帝,江朝宗是大典筹备处的官员之一。当黎元洪当总统的时候张勋以督军团的名义,发出通电,要黎元洪下令解散国会。可是解散国会的命令必须有国务总理的副署才有效,而当时的国务总理段琪瑞不但拒绝副署,并且辞了职,代总理伍庭芳也拒不签字。这时,江朝宗竟然毛遂自荐,专为副署这个解散国会的命令当了几天代理国务总理。张勋复辟的时候,江朝宗又以“民国代表”的名义同张勋进宫,面见溥仪,奏请复辟。有意思的是他在北京城里挂上了黄龙旗,段琪瑞成立讨逆军包围了北京城,打的是红黄蓝白黑的五色旗,江朝宗这时还是九门提督。为了安定人心,他让人出了个安民告示,底下的年月既不写中华民国,也不写大清,只写阴历五月二十、阳历七月八日,这样两边都不挑眼,就连他的家馆先生颜玉泰给他代写对联时,写的也是“风摇大树根长定,月到中天影不移”这两句。后来张勋复辟失败,段琪瑞又当上了国务总理,首先免了江朝宗的步军统领职务,给了他一个迪威将军的名义。江朝宗就此下台。而下台后的江朝宗依然自鸣得意,还让人给他刻了两方图章一方是“曾秉国钧”,另一方是“迪威将军”。再后来军阀混战,直奉战争直皖战争,一派打败了退出北京,打胜的还没进入北京的那几天,江朝宗就和王士珍几个人成立一个维持会,临时维持北京的治安。“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宋哲元军队撤出北京后,江朝宗又出来组织维持会,日本军部叫他出任北京市长,从此他就当上了汉奸,后来大汉奸王克敏把江排挤下去,没过多久江朝宗就病死了。

2.京畿卫戍总司令部

袁世凯死后,继任大总统黎元洪决定成立一个新的警备机构。1917年(民国六年)8月17日,黎元洪总统府内张灯结彩,各军队要员来来往往。原来,这一天大总统黎元洪宣布设立京畿警备司令部。皖系军阀的段芝贵当上了司令员。1919年(民国八年)9月3日,刚当上大总统不久的徐世昌又改建京畿警备司令部,叫做京畿卫戍总司令部。11月19日,北洋政府公布了《京畿卫戍总司令部组织令》,命令称,京畿卫戍总司令部设司令1人,并任命段芝贵继续担任司令员,直隶于大总统指挥。命令明确指出,京畿卫戍总司令部下设参谋、秘书、副官、执法、军需、军医等六处。所担负的职责分别是警卫京畿地方;灾害救防;保护公署和官府;防护陆军各建筑物。京畿卫戍总司令部所管卫戍部队由陆军部指挥,特殊情况下,可以由陆军部派遣京畿附近部队归卫戍司令部调遣。京畿卫戍总司令部为加强部队的管理,制订了规章制度。如部队外出规则:(1)士兵成伍外出均由官长率领,服装应着整齐,军服束皮带、肩领章、码号服要齐全,穿军鞋打裹腿,骑兵营则着皮鞋由值星官检查毕,方准外出。如1人因公因事外出时,其服装亦由值星官如法检查。(2)节假、例假、慰劳假、事假,凡外出时均须遵守前条之规定。(3)前项外出之士兵,应于早饭后出营,晚饭前归营(准事假不在此例),如有特别情形时得变更其时间。(4)当休假期内,如遇勤务或演习、校阅,不能休假时,各大队长(团长)得酌定日期补给休假。(5)士兵如遇因公外出时应领取公出证,挂于军服第二钮(扣)之上,始准外出,至归营时交还。(6)士兵逾假期之外,如有重要事件必须请假外出时,应将外出情形陈明本棚头目,由本棚头目转呈连值日官再行禀明连长酌量准假。(7)士兵外出之服装,由连值日官指定及外出时由连值日官检查。(8)士兵外出时应将公出证、外出证交步哨查验,如无公出证或外出证者,应由营卫兵禁阻。(9)士兵携带物品出营时,应将物品持出证交卫兵查验。(10)士兵外出后,遇有紧急情形或驻扎地附近有变故时,虽无命立即迅速归营。(11)外出时对于地方人员,须以和平接洽,不得有躁暴行为致生恶感。(12)在道路中行进时,须服装端正,姿势严整,不得沿路饮食或任意歌唱,尤不准携带不雅观之物品,致失军人体统。(13)如有未尽事宜,随时增改或删除之。

标签: 北京北洋军阀御林军

更多文章

  • 清代武状元曹曰玮疑似《红楼梦》小说原作者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武状元,清代,红楼梦

    加拿大籍华人学者崔虎刚、孙慧敏,经过近30年的资料挖掘与研究,红学研究当下取得重大成果,《红楼梦》原作者石兄被发现!崔虎刚、孙慧敏找到切实历史证据,证明《红楼梦》石兄是曹寅侄辈人物、曹雪芹叔辈人物安徽池州的清康熙武状元曹曰玮(曹继武)。曹曰玮疑为《红楼梦》原始作者学者依据历史线索、历尽艰辛,终于找到

  • 魏源的故事:一篇文章让你全面了解魏源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一篇文章,全面,让你

    第一节勤学苦读少有文名魏源(17941857年),是我国近代早期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向西方学习的先驱者之一。他生当我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转折时期,一生跨越了鸦片战争前后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鸦片战争前,他究心于“经世致用”之学,抨击时政,力主改革;鸦

  • 赵烈文:最早预见清朝灭亡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清朝,的人,赵烈文

    从现存的文献考证,第一个准确地预见了清朝灭亡的人,是曾国藩手下最受器重的幕僚赵烈文。他于同治六年,即公历1867年预言颓废不振的清朝不出50年必亡。清王朝终于在1911年土崩瓦解,距赵烈文发此预言时的1867年是44年,果然没出50年。赵烈文生于1832年,字惠甫,一字伟甫,江苏常熟人。年少时即有才

  • 历史上真实的大阿哥胤禔,跟电视剧有多大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区别,有多大,电视剧

    《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中都曾经出现过大阿哥胤禔的身影,两个影视剧对他的态度都是贬斥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两部剧都提到了大阿哥胤禔自告奋勇,要帮助父亲康熙帝干掉自己的亲弟弟胤礽,从而遭致康熙的痛骂。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大阿哥真的是这样子的吗?爱新觉罗·胤禔,生于1672年,母亲为惠妃那拉氏。由于康熙前

  • 暨南大学创始人清末探花陈伯陶 其人其墓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探花,暨南大学,清末

    在广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中,全市发现了不少的古墓。有的规模宏大,保存完好;有的历史悠久,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位于广州市萝岗区的一处名人古墓———清末钦点探花陈伯陶墓就是其中的一座墓。一、荒草丛中,隐藏名墓陈伯陶墓位于广州萝岗区萝岗街黄陂村金峰岭上,周围荒草丛生,山林环绕,人迹罕至,远远即可隐约看到高处那

  • 嘉庆为什么要将皇位传给道光,和乾隆有多大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乾隆,嘉庆,皇位

    道光是最后一位“古代”的皇帝,并且还是第一位“近代”掌权人,他的身体跨入近代,但灵魂却依旧在古代。1782年9月16日寅时,一位皇孙在紫禁城诞生,他就是绵宁(即后来的道光帝)。年过古稀的乾隆喜得皇孙,自然多了几分喜悦。在这之前,他已经秘密立永琰为皇太子

  • 清代“九子夺嫡”异常激烈,为啥老九不争,却一直帮助老八争储呢?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异常,清代,激烈

    因胤礽的缘故,康熙伤透了心,为此后来便没有明确太子。偏偏他子嗣众多,一个个虎视眈眈的都想要当太子,这也导致了九子夺嫡的出现。不过皇权的竞争这么激烈,胤禟作为老九,却不像四阿哥、八阿哥等那么热衷于此,他不但没有自立山头,而且还给予了老八不少的帮助,这究竟是为何呢?其实从他的出身来看,是完全具备争储条件

  • 揭秘:周培公是谁?周培公为何会绘画清朝全图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全图,周培公,清朝

    对于周培公,大多数人都是从2001年拍摄的《康熙王朝》中了解到的。电视剧中康熙面临着内忧外患,而八旗军在入关后恃宠而骄,懒惰成性,不能够委以重任时,康熙大胆任用周培公等一批汉臣,最终平定动乱。在动乱中,周培公得到重用,屡建奇功。动乱结束后,由于是汉人身份,遭受到八旗子弟猜忌,周培公最后被调往盛京,镇

  • 清宣统帝溥仪的故事:黯然告别紫禁城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溥仪,紫禁城,黯然

    溥仪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光绪帝载湉身染沉疴,渐入弥留。慈禧的病情同样严重,且灵柩已在宫内准备就绪。当慈禧病危的时候,曾召集军机大臣世续、张之洞、那桐入内,奕劻正去东陵验收慈禧地宫未回。太后询诸臣近支王子入宫读书事,诸臣莫敢言。世续曰:“太后拟选储,为社稷万世计,此周文武之用心

  • 第二节 英使来华,入朝觐见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入朝,第二节

    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认为自己是天朝大国,只有他国对自己有所求,而自己则对外无任何需求。由于这种思想,清政府对外的政策都是以政治需要为先导,随政治形式的变化而变更的。清初,郑成功占据台湾,在福建、浙江沿海一带进行武装抗清斗争,清政府为切断其与大陆上的联系,实行了严密的海禁政策,下令封锁海域,不准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