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一章 宫廷社会

第一章 宫廷社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329 更新时间:2023/12/25 22:44:28

清代宫廷物质文化的研究揭示了许多有关统治者自我形象和治权政治的内容。清代宫廷社会是数种文化传统的折中融合体,并非出于偶然。大清帝国是以多民族联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其统治者试图通过用清朝统治下的各民族自己的文化语汇与他们打交道,从而使这些联盟长久存在。在决心保持满族金代女真统治传统的继承者特性的同时,清朝统治者努力在他们视之为主要臣民的汉族和内亚民族文化模式中突出其统治形象。他们最初和最强有力的联盟是与蒙古人的结盟。他们用儒学的语言取悦汉族文人士子。把满族统治者塑造为藏传佛教传统中的法王以迎合蒙古族和藏族。征服塔里木盆地后,他们资助穆斯林的清真寺,力图(尽管不太成功)充当伊斯兰教信仰的保护者。所有这些因素都在清代宫廷物质文化中得到了体现。

都城北京不仅是前朝明朝(13681644)帝都,而且是辽、金和元朝的首都。满族人还把盛京当做故乡满洲的象征,至少在清朝前半期把热河(1824年以后改称承德)当做非正式的避暑之都。与早先的内亚征服者政权一样,满族人也采取了让征服者精英集团单独居住的政策。在语言、服饰和其他文化政策方面,统治者竭力使其独特的民族认同保持久远,这延续了16世纪末期开始的自我界定历程。努尔哈赤让人创造了满文。他的继承人于1635年下旨采用“满洲”之名,详细说明了统治集团的历史渊源,以尚武传统强化了满族认同。本章集中探讨清代宫廷有意识地展现其统治者的非汉族文化渊源的许多标志的方式,以及促进满族政权的大都市政权和多民族政权之代表性的方式。

多个都城

清朝多个都城的体制是模仿1014世纪统治华北的契丹辽朝(9071115)、女真金朝(11151234)和蒙古元朝(12721368)这几个非汉族政权而建立的。傅海波对这种模式的意义做了如下总结:“与一般只有一个首都的汉人朝代不同,辽朝有五个都城,清朝也有五个。二者皆可被解释为统治者居无定所时代的遗存,但也是随季节而迁徙的仪式化制度的遗存。在更实际的层面上来说,多都城制也提供了在不止一个地方建立中央集权机构的手段。”

都城随着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而迁移,以加强军事进攻和巩固对新占领地区的控制。辽朝和金朝的都城史为这些政策做了很好的注解,其都城均随着军队向华北的推进而不断南移。一旦这些政权的政治中心被统治者及其军队所选定,都城的名称(采用汉人的主要词汇)就会发生变化,这在汉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所以,金朝的“上京”最初为林东(11381150),继而是宁城(11531215);“中京”最初为宁城(11201153),继而是北京(11531215),蒙古人占领北京后则为洛阳(12151233)。与宁城和北京一样,原为辽朝都城的辽阳,在不同时期是金朝的“南京”(11321153)和“东京”(11171132、11531212);辽朝的“西京”大同也是金朝的“西京”。

更靠近未来战场的欲望,促使满洲政权的创建人努尔哈赤在用武力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七次迁移其大本营所在地。这些早期的政治中心中只有两个在1644年以后受到纪念。第一个是赫图阿拉城,16031619年是努尔哈赤的都城,他在该城宣布成立后金国(1616年)。终清一代,他的继承人一直保持着对赫图阿拉的行政管理(1636年改名为兴京)。沈阳(1634年改名为盛京)是努尔哈赤的最后一个都城,也是1644年之前大清的都城。顺治皇帝(16441661)迁都北京后,盛京仍被保留为陪都。努尔哈赤和他的儿子皇太极就葬在附近的陵墓中,所以清朝统治者定期前往盛京,盛京的宫殿在乾隆时期(17361795)被翻修一新。

承德

如果说北京是首都,盛京是象征清朝“龙兴”的都城,承德则是出于象征层面和实践层面的原因而被选为避暑之都的。承德位于长城以北,处在华北平原和蒙古草原的交界线上。辽、金和元都在这个地区建立过都城,当康熙皇帝决定在此建立避暑之都时,他是有意识地仿效前人的。菲利普·弗雷特认为,清帝“同时承担起汉族臣民的皇帝、满蒙居民的大汗和喇嘛教徒的菩萨的责任,这导致了三个首都体制的形成:一个在满洲(盛京),一个在中原(北京),一个在内蒙古(承德),承德也是”西藏宗教之都。

在北方寻找一个避暑胜地的工作甚至在征服战争结束之前就开始了。在去世前不久,年幼的顺治皇帝的摄政王多尔衮援引以前的非汉族朝代帝王离开北京“避暑”的成例,下令在承德建一个小型的避暑山庄。他死后,修建避暑山庄的工作停了下来,直到镇压了三藩之乱后才予以恢复。

承德和木兰是被康熙皇帝(16621722)选为皇家场所的,当中国南方完全被平定以后,他把注意力转向俄国对大清帝国北部边疆的入侵上。玄烨喜欢从军事战略出发亲自巡视帝国领土,1675年察哈尔领袖林丹汗的孙子布尔尼的反叛,凸显了培养蒙古盟友的重要性。1681年,在第二次巡视长城以北地区途中,康熙皇帝冒险进入卓索图盟喀喇沁旗,狩猎于蒙古高原的东南边缘地带科尔沁、敖汉、翁牛特蒙古人的领地。这个地方变成了木兰清朝的皇家围场。玄烨还巡幸了位于吉林的都统治所,构筑这个要塞是为了更密切地监控东北边疆地区。朝廷还修建了一条官道(沿途有驿站),以加快东北各要塞、盛京(奉天)巡抚衙门与北京之间的官方联络速度。

木兰皇家围场位于承德以北117公里处。其名称源于满族词语“木兰”(对鹿的称呼),意指满族人模仿雄鹿的求偶鸣叫声猎鹿的方法。历史上的先例把这个巨大的狩猎场与辽、金时期的皇家围场联系在了一起。起初木兰是由蒙古亲王管理的,1706年后由隶属于理藩院的一位总理大臣管理。围场是普通官民的禁地,四周环绕着柳条边,共有800名(后来增至1400名)满洲和蒙古旗兵分屯于40个哨所,在四周巡逻。这个广袤的围场被分成67个(后来增至72个)狩猎场,每个场都有一个蒙古名。

从1681年到去世为止,康熙皇帝几乎每年秋天都到木兰狩猎,只有两年除外,当时他正忙于重大的军事行动。因容易感染天花而免于到北京朝觐的蒙古贵族被轮流邀请到木兰陪皇帝进行每年一次的秋狝:这是“围班”,与之相对的是到北京的“年班”。围猎活动平均持续30天时间,在此期间,皇帝及其扈从会猎杀鹿、野鸡和老虎。狩猎时采用的方法有若干种,但最具特色的是满族的行围:骑手包围一块地方,将猎物从山上驱赶至山谷,以供等候在山谷中的皇帝和蒙古贵族猎杀。

1702年之前,康熙皇帝及其扈从在往来于承德的途中都住帐篷。后来,随行的皇室成员,包括后妃、皇子和公主逐渐有了休息的房屋。在北京经古北口(出走中原的一个关口)至木兰的官道上建起了“行宫”,从仅供小憩和饮茶的简易建筑(茶宫)、供中途吃饭的简易建筑(尖宫)到供夜晚住宿的大型建筑(住宫),不一而足。这些建筑可能只供皇室成员用,其他人仍用帐篷。

玄烨及其扈从打猎时也住帐篷。围绕他的大帐形成的帐篷城的空间分布与都城的情况相仿。“其行营之制,中为黄幔宫城(黄色为皇帝专用色),外加网城,外为内城,设连帐75座,设旌门三;次为外城,设连帐254座。外城东旁设内阁、六部、都察院、提督等衙门官帐”。

雍正皇帝从未巡幸木兰,但乾隆皇帝重新开始秋狝。弘历在木兰停留的时间比祖父少(平均每次20天),但他在位期间举行秋狝仍达40次之多。他从1755年开始在围场内修建行宫,并使围场的面积最大化。虽然嘉庆皇帝(17961820)在木兰举行了12次秋狝,但他每次停留的时间甚至少于他的父亲。颙琰是举行秋狝的最后一位皇帝。他以后的几位皇帝统治时期,围场渐趋萎缩,而他们巡幸承德避暑山庄的次数却越来越多。

康熙朝和乾隆朝的大型狩猎活动需要在机动性、粮草和住房等方面做精确协调和计划,与军事行动非常相似。据说与弘历一起在木兰狩猎的王公、大臣、旗主,以及蒙古、哈萨克和维吾尔贵族有时超过3万人。狩猎规则体现了正式的和礼仪化的办事次序:展示皇帝、皇子和皇孙的皇家弓箭;满洲和蒙古贵族分别统领的队伍之间进行战斗演习;向皇帝进呈每年一次的蒙古贡品“九白”(九匹白骆驼或九匹白马);互相宴请,伴之以蒙古歌舞和赛马;摔跤比赛;皇帝赏赐蒙古贵族丝绸和金银等。

承德避暑山庄的修建始于1702年,一直持续到1792年。热河行宫(最初的名称)位于武烈河西南岸,占地约5.64平方公里,面积超过北京城郊构成圆明园的三个园子的总和。山庄内有一系列复杂的人工湖和人工岛,为修建宫殿(以北京的宫殿为蓝本)和湖泊(以江南园林中的湖泊为样板)提供了合适的场所。山庄内还有山,与蒙古草原相似的草地,以及举行宴会和展示军威的场所。整个山庄被菲利普·弗雷特称之为一处“皇家景观”:在佛陀显灵之地,高墙环绕的行宫与河对岸的几座大庙相映成趣。

康熙和乾隆皇帝还在避暑山庄外面修建了外八庙(最初是十二座)。最初的两座是溥仁寺和溥善寺,都是藏传佛教寺庙,是宫廷支持和资助藏传佛教的具体行动的一部分(参阅第七章)。乾隆皇帝在山庄外的山坡上修建了九座大庙,其中不少是为纪念特殊的时刻而建造的。普宁寺是有意识地仿照西藏的第一个寺庙桑耶寺修建的,为的是纪念清朝成功地平定了准噶尔叛乱(1755年);安远庙是仿照被准噶尔首领阿睦尔撒纳发动反清叛乱时毁坏的一座寺庙而建的。

菲利普·弗雷特和贾宁都指出,承德实际上是大清帝国的第三个都城,尽管它没有得到正式命名。18世纪20年代,皇家山庄周围的地区在行政上被设为一个厅(热河厅),1733年被升格为承德州,隶属于直隶总督。虽然它在1742年被降为厅,但1778年又被升格为府。从象征的意义上来说,它是塞外之都,在理藩院的掌管下,蒙古人、维吾尔人和藏族人在这里实践宫廷礼仪。贾宁认为,朝觐皇帝的礼仪来源于穆斯林的朝圣传统,因此包含着宗教意义。虽然藏族人不用朝觐皇帝,内亚的其他贵族每年都得分批前往清宫朝觐皇帝。朝觐常常被安排在承德的夏宫进行,正如另外一个宫廷礼仪围猎被安排在木兰一样。贾宁指出,西藏喇嘛、蒙古贵族和穆斯林阿訇(伯克)参加的围猎是源于蒙古族和满族传统的一种礼仪。围猎活动给头衔较低的内亚精英集团成员提供了在参加一种强化满洲和内亚联系的活动的同时,更亲密地接触皇帝的机会。

标签: 宫廷社会

更多文章

  • 内疚为兄弟赴死?谭嗣同从容赴死原因大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从容,内疚,大揭秘

    2005年前后,在着名论坛天涯社区有一篇题为《谭嗣同究竟为何从容赴死而不逃走?》的署名文章,在文章的开头部分,作者伊湖水大揭谭嗣同赴死真相。伊湖水说,“我知道是因为我,不听兄弟劝告,走错了,最关键的一招,使康师傅指挥的,这局棋,满盘皆输,一起输掉的,将还有几个兄弟,项上的人头,将在菜市口交割,再挂在

  • 史书说其能力卓着,长相极为俊美—康熙帝长子胤禔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卓著,史书,长子

    大阿哥胤禔大阿哥胤禔全名是爱新觉罗·胤禔,生于1672年,死于1735年,是康熙帝长子,史书说其能力卓着,长相极为俊美。大阿哥胤禔画像看过电视剧《雍正王朝》的朋友梦可能还记得那个胖胖的,显得比较愚蠢的大阿哥,实际上这只是电视剧中的演绎,在真正的历史中这位大阿哥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帅哥,还是个比较有能力

  • 历经同治、光绪两朝的皇帝老师,翁同龢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光绪,同治,皇帝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翁同龢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6月,光绪帝任命康有为、梁启超、杨锐、谭嗣同等变法志士为章京参预新政,同时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图强,史称“戊戌变法”。在这场志在改革以富国强兵的变法中,不可避免的要触动大批守旧官僚及贵族的利益,9月

  • 清代最美丽的公主,为孝庄钟爱,两为人妇、两度守寡,活了69岁!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最美丽,活了,清代

    一提及清朝公主,许多人觉得他们从长相上而言一定是天香国色的,当你见过荣寿固伦公主(清朝晚期在历史上最终一位公主)照片得话,这个想法肯定会荡然无存的。但是,今天笔者要给大家介绍的却是一位美丽的公主,同时她也是孝庄太后最喜爱的女儿固伦淑慧长公主。固伦淑慧长公主是清太宗皇太极第五个女儿,名叫阿图,母亲是皇

  • 名臣翁同龢是北洋水师经费被裁撤的罪魁祸首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北洋,水师,罪魁祸首

    晚晴名臣翁同龢是光绪皇帝的老师,一度游走于最高决策圈,康有为被重任,便是他推荐的结果,因此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翁同龢被人们误认为是“维新派”,而他后来被罢黜,亦被误读成“后党”迫害的结果。但事实上,翁同龢的政治面相颇为复杂,他能总揽大权,并非因政绩过人,而是靠其帝王师的身份,光绪皇帝的信任是他唯一的资

  • 石达开为什么出走,谁之责?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之责,石达开

    石达开(1831~1863),太平天国重要的领导人之一。1851年1月金田起义爆发,任左军主将,12月在永安被封为翼王、五千岁。1854年督师西征,1855年,与秦日纲、罗大纲等合力击败曾国藩湘军,夺回武昌。1856年6月,与秦日纲一起攻破江南大营。可以说,石达开既是首义之王,又在太平天国运动前期立

  • 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十八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小说家,最伟大,清代

    清代着名小说家吴敬梓,本为安徽全椒人。相传他出身名门望族,自幼饱读诗书,才思敏捷,擅于小说及诗词创作,故有“安徽第一大文豪”美誉。今人得知吴敬梓的简介,主要是从他的不朽名着《儒林外史》及安徽全椒吴敬梓纪念馆的外墙之上,除此之外,外界关于吴敬梓的简介及生平事迹,流传得并不甚广。吴敬梓画像吴敬梓家学渊源

  • 揭秘清朝大臣周培公究竟有无绘制过清朝全图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大臣,有无,清朝

    对于周培公,大多数人都是从2001年拍摄的《康熙王朝》中了解到的。电视剧中康熙面临着内忧外患,而八旗军在入关后恃宠而骄,懒惰成性,不能够委以重任时,康熙大胆任用周培公等一批汉臣,最终平定动乱。在动乱中,周培公得到重用,屡建奇功。动乱结束后,由于是汉人身份,遭受到八旗子弟猜忌,周培公最后被调往盛京,镇

  • 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人为何能被满清封为异姓王?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吴三桂,姓王,满清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清朝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康熙年间,以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为首的三位异姓王率众反叛,占据半壁江山,差点儿让满清覆灭,但可惜的是,在吴三桂死后,联盟分崩离析,最终一败涂地。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人,能被满清封王,都算的上是人中龙凤,那么他们究竟对

  • 何苦嫁入帝王家——末代皇后婉容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帝王,末代,皇后

    出身世家“婉容你好福气!”“婉容你真让人羡慕,以后肯定大富大贵!”“说不定以后婉容会当娘娘呢!”许多年前的晴朗的一天,一群女孩子聚在位于旧城中心,毗邻什刹海的一条“帽儿胡同”里,玩“丢针儿&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