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二节 历代治国,首重吏治

第二节 历代治国,首重吏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401 更新时间:2023/12/15 10:16:50

吏员清廉与否,实关国家安危。清入关伊始,就以明朝亡国为借鉴,从严从速整顿吏治,不断打击贪官污吏,吏风已见好转。圣祖承其后,以整肃吏风为要务,不仅施之于法,尤重“宽仁”,伴之教化、培育,倡导儒家修身之主旨,政治清明,荡涤明末腐败之风,再现清平政治。至康熙中期,已历50年,基本实现正本清源,拨明末之乱而踏上正途,从民风、士风,到吏风,为之巨变,特别是吏风之变,带动了社会风气的好转,给社会注入了勃勃的生机活力,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有序地发展。清官、廉吏纷纷涌现出来,他们以清廉的作风和认真谋事的精神,又反过来影响了社会,继续好的方面转化。圣祖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南巡至山东济南,参观趵突泉时,提笔写下了“源清流洁”四个大字,这是说趵突泉的源头是清纯而无污秽,流出来的水也是洁净的。用“源清流洁”四个字来概括圣祖时期的吏治,亦无不当。

不过,在圣祖后期,以其为政“尚宽”,吏治变得松弛,已出现败坏之象,诸如贪污、贿赂、欺隐、造假等恶劣风气,又重新抬头,且有滋漫之势。圣祖虽有察觉,仍以一生主“宽仁”,不嗜杀而自慰。综观历代的经验教训,吏治稍纵即坏,坏而不治,便会引发社会矛盾日趋尖锐,所说“官逼民反”,皆由吏治败坏而来!圣祖后期吏治松弛,若任其败坏,势必毁掉圣祖六十年励精图治的成就,将使社会发展的势头陷人停顿,以至完全中止。在帝新旧交替之际,不能不是一个关键时刻,对新即位的世宗无疑是个考验。

世宗不愧是圣祖临终前选定的理想的继承人,得到圣祖四十年的培养,在成年以后,又得到圣祖的言传身教,对圣祖为政的思想了然于心。他即位后,就按圣祖生前为政的思路,继承其治国的基本方略;同时,因时制宜,根据现实出现的新问题,做出新的决策,甚至也大胆改变不合时宜的做法,以实现圣祖的遗志。

雍正元年(1723)正月,正是传统春节的第一天,世宗做的第一件事(节日问安、行礼除外),就是发下他亲笔写的“上谕”11道,分别对各省总督、巡抚以下,至各州县官“训谕”,总计不下万言!仅此一事,已见刚即位还不到两个月的世宗就表现出勤勉为政的精神。他在位十三年,始终如一,未曾稍懈。圣祖临终前,留下遗命说:“皇四子胤稹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姑且不论世宗是否处处都像他父亲那样,但其为政勤勉而不懒惰,却是分毫不差的!在封建社会,作为帝王能始终勤于治国,节制逸乐,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保证之一。世宗精明强干,目光远大,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并为之奋斗不懈,推进圣祖开创的盛世继续保持着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世宗即位是当之无愧的。

世宗给各级官吏分别发下“训谕”11道,不可与平的官样章同日而语。他不仅表达了他的为政思想和治国原则,让所有官吏都知道;更重要的是,告诫和指导他们如忠于职守,保持清廉,不得坏法。

他在给总督的“训谕”中写道:“总督地控两省,权兼文武,必使将吏协和,军民绥辑,乃为称职。”特别是“澄清吏治,必本大公之心,虚怀察访”,如确实为人清廉而有名节,又才能练达的,要任以要职,举此一人“可以风百”。现在,以善逢迎的指为有能力,以沽名钓誉者为贤人,甚至暗通贿赂,私下接受委托,使这些不法、品行不端的人得到推荐,“而朴实无华,敦尚实治者,反抑而不伸”,受到压制,这哪里是正道呢?他指出,有些官员刚当官时,尚能保持清廉,而官当大了,则马上改变以往的操行,古人称为“巧宦”,这类人的内心还须问吗?他希望总督各官要“察吏安民,练兵核饷”,多做实事,不务虚名,秉公而不持偏,否则“国法森严”,是难以宽免的!

他给巡抚一级官员的“训谕”,强调:“吏治不清,民何由安!”痛斥巡抚营私舞弊,索纳贿赂,分肥人己,加征加派,“不恤小民之脂膏,但饱溪壑于无厌”。如此“积弊,尤为国法所不容者。”他给管理学校教育的督学官员的“训谕”,表达了对“兴贤育才”的渴望;给提督、总兵等武官,分别提出了具体要求;给各省市政使的训谕,以其“任既重,责亦大”,要求尤为严厉,而实际上存在贪占、贿赂等腐败更多,世宗逐一指出,并洞察“弊源”,不烦“反覆谆且言之”,期待他们“悔且改也”,否则“三尺莫逭”!世宗训谕各省按察司,执掌大小狱讼,“民命所关”,必得“肃清纲纪,无致废弛”;他一针见血点明问题根源:“总之,病官、病民,悉缘贪黩”,即由贪污而来。如“因循不改”,“必置于重法”。他在给副将、参将、游击等将官的训谕中,明确指出存在的问题,就是“营伍废弛,为害最大。”究其原因,仍为“将弁之贪利而废法”;一是冒虚粮而兵无实数,一是克扣月粮而兵有怨心。因此,上亏国家的粮饷,下盘剥士卒之脂膏,办理军务,不能廉正服众,谁肯用命!他警告他们:如“恣意逞威虐民生事,为害于地方,王法森严,决难轻贷!”

世宗向各省知府发出训谕,以其官处下层,“与民最亲”,着重说明,这一级官员为“吏民之本”,老百姓所以能安居乐业,没有“叹息愁恨之心”,关键是政治平和,诉讼合理。他鼓励知府官员以先代“循吏自勉”,如“徇私纳贿,不能率属爱民,贻害地方”,他不会宽恕的!

知州、知县官是国家基层官员,尤其值得重视,如世宗所训谕:“朕惟国家首重吏治”,州县官“乃亲民之官,吏治之始基也。”他是说,州县官是吏治的基础,虽说品级卑下,职任实属重大。他打了个比方:一个省的吏治,如同盖一座房子,督抚大员作为栋梁,司道官员就是墙壁,州县官就是“基址”。民为邦本。固邦本,就取决于吏治,而吏治之本则在州县。如州县的品行不端,就如同基址不立,那么,房子就不牢固。这又取决于州县官能否做到清廉自持,实心尽职。其中钱粮,关系尤重,一丝一毫一粒,都是百姓的脂膏,“增一分则民受一分之累;减一分,则民沾一分之泽。”他指出,近年乱加“火耗”,粮银亏空,百姓怎能承受住?他严令禁止,如被发现,“必从重治罪”。

标签: 历代吏治第二节

更多文章

  • 与科举制度同兴衰的达城院棚巷:一条年代久远历史厚重的街巷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兴衰,科举,街巷

    院棚巷,紧邻达城中心凤凰头,东起柴市街,西至翠屏路,北接文化街,就是这么一条很不起眼、甚至被不少市民忘却的小巷,曾经叫考棚街、院棚街,至今已至少有300多年的历史。这里,曾是达官贵人聚集、莘莘学子敬仰的地方;这里,有着辉煌的过去,也有着满怀希望的未来。院棚巷与科举制度同兴衰院棚巷是科举制度的产物。明

  • 第一个攻入南京城的太平天国将领:李开芳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南京,太平天国,第一个

    大家好,我是小编,说起李开芳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太平天国时期,有五位地位次于前期王的人物。他们为太平天国的建立以及发展贡献了很大的力量。因为作战勇敢,当时人称太平天国五虎上将。分别为李开芳,林凤祥,胡以晃,黄文金,罗大纲。而李开芳是五虎上将之首,他也是第一个攻入南京城的太平天国将领,临刑前手

  • 光绪的老师翁同龢特别爱生气 提醒自己要“静坐”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光绪,生气,老师

    晚晴名臣翁同龢是光绪皇帝的老师,一度游走于最高决策圈,康有为被重任,便是他推荐的结果,因此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翁同龢被人们误认为是“维新派”,而他后来被罢黜,亦被误读成“后党”迫害的结果。但事实上,翁同龢的政治面相颇为复杂,他能总揽大权,并非因政绩过人,而是靠其帝王师的身份,光绪皇帝的信任是他唯一的资

  • 从清朝的封爵制度,探析亲王、郡王与藩王的实际差别!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亲王,探析,郡王

    在古代封建的社会中,皇帝通常会对宗亲及一些有功之臣等众人赐予显赫的光荣封号。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古代爵位制度的世界,因为涉及爵位种类和明细众多,所以本文仅从离我们最近的清史当中,挑选我们所熟知的亲王、郡王和藩王三类来进行具体讲解。关于亲王、郡王和藩王的具体区别,如果以清朝为例的话,在我看来区别

  • 第一章 宫廷社会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宫廷,社会

    对清代宫廷物质文化的研究揭示了许多有关统治者自我形象和治权政治的内容。清代宫廷社会是数种文化传统的折中融合体,并非出于偶然。大清帝国是以多民族联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其统治者试图通过用清朝统治下的各民族自己的文化语汇与他们打交道,从而使这些联盟长久存在。在决心保持满族金代女真统治传统的继承者特性的同时

  • 内疚为兄弟赴死?谭嗣同从容赴死原因大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从容,内疚,大揭秘

    2005年前后,在着名论坛天涯社区有一篇题为《谭嗣同究竟为何从容赴死而不逃走?》的署名文章,在文章的开头部分,作者伊湖水大揭谭嗣同赴死真相。伊湖水说,“我知道是因为我,不听兄弟劝告,走错了,最关键的一招,使康师傅指挥的,这局棋,满盘皆输,一起输掉的,将还有几个兄弟,项上的人头,将在菜市口交割,再挂在

  • 史书说其能力卓着,长相极为俊美—康熙帝长子胤禔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卓著,史书,长子

    大阿哥胤禔大阿哥胤禔全名是爱新觉罗·胤禔,生于1672年,死于1735年,是康熙帝长子,史书说其能力卓着,长相极为俊美。大阿哥胤禔画像看过电视剧《雍正王朝》的朋友梦可能还记得那个胖胖的,显得比较愚蠢的大阿哥,实际上这只是电视剧中的演绎,在真正的历史中这位大阿哥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帅哥,还是个比较有能力

  • 历经同治、光绪两朝的皇帝老师,翁同龢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光绪,同治,皇帝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翁同龢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6月,光绪帝任命康有为、梁启超、杨锐、谭嗣同等变法志士为章京参预新政,同时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图强,史称“戊戌变法”。在这场志在改革以富国强兵的变法中,不可避免的要触动大批守旧官僚及贵族的利益,9月

  • 清代最美丽的公主,为孝庄钟爱,两为人妇、两度守寡,活了69岁!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最美丽,活了,清代

    一提及清朝公主,许多人觉得他们从长相上而言一定是天香国色的,当你见过荣寿固伦公主(清朝晚期在历史上最终一位公主)照片得话,这个想法肯定会荡然无存的。但是,今天笔者要给大家介绍的却是一位美丽的公主,同时她也是孝庄太后最喜爱的女儿固伦淑慧长公主。固伦淑慧长公主是清太宗皇太极第五个女儿,名叫阿图,母亲是皇

  • 名臣翁同龢是北洋水师经费被裁撤的罪魁祸首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北洋,水师,罪魁祸首

    晚晴名臣翁同龢是光绪皇帝的老师,一度游走于最高决策圈,康有为被重任,便是他推荐的结果,因此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翁同龢被人们误认为是“维新派”,而他后来被罢黜,亦被误读成“后党”迫害的结果。但事实上,翁同龢的政治面相颇为复杂,他能总揽大权,并非因政绩过人,而是靠其帝王师的身份,光绪皇帝的信任是他唯一的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