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与科举制度同兴衰的达城院棚巷:一条年代久远历史厚重的街巷

与科举制度同兴衰的达城院棚巷:一条年代久远历史厚重的街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956 更新时间:2023/12/8 4:52:10

院棚巷,紧邻达城中心凤凰头,东起柴市街,西至翠屏路,北接文化街,就是这么一条很不起眼、甚至被不少市民忘却的小巷,曾经叫考棚街、院棚街,至今已至少有300多年的历史。这里,曾是达官贵人聚集、莘莘学子敬仰的地方;这里,有着辉煌的过去,也有着满怀希望的未来。

院棚巷与科举制度同兴衰

院棚巷是科举制度的产物。明清时,科举考试分为四个级别,由低到高分别是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那时的达州,只能举行由府、州、县的长官监考的院试。为了组织考试,便于监督管理,清朝以前在府署东南面、如今的地址上搭设文官考棚,这里便叫考棚街;到了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又在这里修建试院,于是有了考棚街的名称,街道长180米,宽5米。经重修和先后多次维修后,还建起有左右辕门、乐楼、仪楼、厢房的两个考棚,里面摆放200多条木凳,布置左右木案,每一木案可容纳14个考生参加考试。

后来,达州参加考试的人越来越多,然而,院棚巷场地狭小,条件简陋,出现了“大班额”现象,考生坐下后动身都非常身困难,尽管如此,还是无法容纳更多的考生,考生因此意见很大。道光年间,知府孙益廷发动所属各县和考生捐钱,到达城西边的步射场新增考棚,建起大堂、办公室、厢房、厨房、厕所、考官招待室、文童复试处,并在空旷地方栽植花草。孙益廷专门为此作碑记,认为“大有益于士林,大有功于考校者也。”光绪初,知县廖葆恒又筹款,在考棚内外修建雨棚,让考生免受日晒雨淋。

光绪三十一年(1905),随着近代科学文化的传入和国内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清朝政府被迫下令“停科举以广学校”,废除了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从此,院棚巷结束了院试考试。

院棚巷与几家庙堂成邻居

经查阅《达县志》、《达县市志》,听取文史专家邓高、朱全森和土着居民范芝建、赵成忠的介绍,清朝和民国时期的院棚街,是一条直街,石板路,靠如今翠屏路口有一口水井,有20来米深,井内梯道通向井底,井水主要供院棚巷和刘家院子、尹家院子和罗家院子100来口人使用。从院棚街到柴市街,要经过一段弯弯拐拐的石梯,从东门出去。这里的民房,一至二层为穿斗式木房,普通家庭二楼多则是用篾条编织而成。

院棚巷的后面是龙庙,解放后修建成原来的达县县委招待所;龙王庙过文化街,那里是孔庙,曾设有民众教育馆,后来成为原地区农业局;院棚街左边文昌宫,如今是文华街小学;前面则是三善堂,1947年,在此修建砖木结构的“若瑟医院”,成为如今达州市中心医院门诊部。

辛亥革命后,一些闲置的官产则卖给私人,院棚巷也是如此,被宣汉冉姓人买去。“这个姓冉的喜欢打牌,一个晚上就把房子全部输了出去。”在如今的院棚巷,上了年纪的人还津津有味地说起这件的事。

院棚巷走出多位知名人物

院棚巷举办院试,营造了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推动民间的读书风气,从清朝道光年间的试院可容纳千多人的规模来看,达州读书的人还真不少。他们从院试起步,有的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成为一方诸侯、知名人物。废除科举后,有些人被其精神感染,发奋读书,成为某个行业的领军人物。

大竹江国霖英敏强记,勤奋学习,成为县学中出类拔萃的学生,被毕生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知府孙益廷发现,将他招到绥定府学深造,亲自给江国霖传道解惑,奖给助学补贴,从物质上帮助他追求功名。不仅如此,他还告诫江国霖不要在舞文弄墨上有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要穷尽古今,事业上要有建树,要报效家国。江国霖不负孙益廷的厚望,通过层层科举考试,最后在道光皇帝主持的殿试中,获得第一甲第三名,人称江探花,历任翰林院编修、惠州知府、雷琼兵备道、广东按察使、广东布政使、广东代理巡抚等职。深受民众拥戴。

清代教育家、思想家、达县河市坝(今达州市达川区河市镇)的刘行道,早年得到时任绥定府教授廖平的指教,后拜达县训导潘清荫为师,终年苦读,博览群书,参加四川乡试,中恩科举人,成为当年中举者中最年轻的人。他先后任四川高等学堂经史教习兼附属中学校长、重庆中学校长、达州市第一中学首任校长、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史学教授,后以内阁中书充光绪实录馆协修。

没有科考,不能说没有出人才。如今院棚巷108号就出过博士生导师唐家祥。范芝建踏着小欧专业理发店的地板说道:“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唐家祥的母亲李正英和我的父亲花200块钱买下这房子,两户人共同居住。那时,唐家祥家里很穷,经常打着赤脚板上学。从唐山铁道学院大学毕业后当过华中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任。他儿子儿(小名)也在这里出生,还在一小读过书呢。七十年代初,他母亲才离开达县到了兰州。”

院棚巷行进在育人的路上

院棚巷没有了院试,实业却兴起来。1920年,范氏五兄弟率先开设梳篦铺,紧接着劝工局的教养工厂、刘德成的藤器铺、陈德生的利民梳篦店和德记天成梳篦庄,以及皮革厂、搪瓷厂等小厂小店陆续开办,后来或合并搬迁,或自行关闭,已难见踪影。目前,这里服装、理发、餐饮、茶楼、药店、玩具等成了新的实业。

1981年以前,名称由院棚街变成了院棚巷,形状由一字型变成了T字型,经过1981、1984年两年的改造,由石板路变成混凝土路,从翠屏路中段接到文华街,长度由180米增加到235米,门牌编号改为由东向西,起于柴市街长廊内,止于翠屏路交界处,门牌号达245个号。

院棚巷36号应是占地面积最宽大的地方。这里,最早是文昌宫,1907年,办起达县高等小学堂,几经变化,建设成为通川区第一小学。2013年,“一小西迁,文华新生”,这里成为通川区文华街小学,继续传道授业解惑,行进在培养祖国未来人才的路上。

标签: 兴衰科举街巷

更多文章

  • 第一个攻入南京城的太平天国将领:李开芳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南京,太平天国,第一个

    大家好,我是小编,说起李开芳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太平天国时期,有五位地位次于前期王的人物。他们为太平天国的建立以及发展贡献了很大的力量。因为作战勇敢,当时人称太平天国五虎上将。分别为李开芳,林凤祥,胡以晃,黄文金,罗大纲。而李开芳是五虎上将之首,他也是第一个攻入南京城的太平天国将领,临刑前手

  • 光绪的老师翁同龢特别爱生气 提醒自己要“静坐”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光绪,生气,老师

    晚晴名臣翁同龢是光绪皇帝的老师,一度游走于最高决策圈,康有为被重任,便是他推荐的结果,因此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翁同龢被人们误认为是“维新派”,而他后来被罢黜,亦被误读成“后党”迫害的结果。但事实上,翁同龢的政治面相颇为复杂,他能总揽大权,并非因政绩过人,而是靠其帝王师的身份,光绪皇帝的信任是他唯一的资

  • 从清朝的封爵制度,探析亲王、郡王与藩王的实际差别!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亲王,探析,郡王

    在古代封建的社会中,皇帝通常会对宗亲及一些有功之臣等众人赐予显赫的光荣封号。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古代爵位制度的世界,因为涉及爵位种类和明细众多,所以本文仅从离我们最近的清史当中,挑选我们所熟知的亲王、郡王和藩王三类来进行具体讲解。关于亲王、郡王和藩王的具体区别,如果以清朝为例的话,在我看来区别

  • 第一章 宫廷社会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宫廷,社会

    对清代宫廷物质文化的研究揭示了许多有关统治者自我形象和治权政治的内容。清代宫廷社会是数种文化传统的折中融合体,并非出于偶然。大清帝国是以多民族联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其统治者试图通过用清朝统治下的各民族自己的文化语汇与他们打交道,从而使这些联盟长久存在。在决心保持满族金代女真统治传统的继承者特性的同时

  • 内疚为兄弟赴死?谭嗣同从容赴死原因大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从容,内疚,大揭秘

    2005年前后,在着名论坛天涯社区有一篇题为《谭嗣同究竟为何从容赴死而不逃走?》的署名文章,在文章的开头部分,作者伊湖水大揭谭嗣同赴死真相。伊湖水说,“我知道是因为我,不听兄弟劝告,走错了,最关键的一招,使康师傅指挥的,这局棋,满盘皆输,一起输掉的,将还有几个兄弟,项上的人头,将在菜市口交割,再挂在

  • 史书说其能力卓着,长相极为俊美—康熙帝长子胤禔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卓著,史书,长子

    大阿哥胤禔大阿哥胤禔全名是爱新觉罗·胤禔,生于1672年,死于1735年,是康熙帝长子,史书说其能力卓着,长相极为俊美。大阿哥胤禔画像看过电视剧《雍正王朝》的朋友梦可能还记得那个胖胖的,显得比较愚蠢的大阿哥,实际上这只是电视剧中的演绎,在真正的历史中这位大阿哥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帅哥,还是个比较有能力

  • 历经同治、光绪两朝的皇帝老师,翁同龢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光绪,同治,皇帝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翁同龢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6月,光绪帝任命康有为、梁启超、杨锐、谭嗣同等变法志士为章京参预新政,同时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图强,史称“戊戌变法”。在这场志在改革以富国强兵的变法中,不可避免的要触动大批守旧官僚及贵族的利益,9月

  • 清代最美丽的公主,为孝庄钟爱,两为人妇、两度守寡,活了69岁!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最美丽,活了,清代

    一提及清朝公主,许多人觉得他们从长相上而言一定是天香国色的,当你见过荣寿固伦公主(清朝晚期在历史上最终一位公主)照片得话,这个想法肯定会荡然无存的。但是,今天笔者要给大家介绍的却是一位美丽的公主,同时她也是孝庄太后最喜爱的女儿固伦淑慧长公主。固伦淑慧长公主是清太宗皇太极第五个女儿,名叫阿图,母亲是皇

  • 名臣翁同龢是北洋水师经费被裁撤的罪魁祸首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北洋,水师,罪魁祸首

    晚晴名臣翁同龢是光绪皇帝的老师,一度游走于最高决策圈,康有为被重任,便是他推荐的结果,因此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翁同龢被人们误认为是“维新派”,而他后来被罢黜,亦被误读成“后党”迫害的结果。但事实上,翁同龢的政治面相颇为复杂,他能总揽大权,并非因政绩过人,而是靠其帝王师的身份,光绪皇帝的信任是他唯一的资

  • 石达开为什么出走,谁之责?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之责,石达开

    石达开(1831~1863),太平天国重要的领导人之一。1851年1月金田起义爆发,任左军主将,12月在永安被封为翼王、五千岁。1854年督师西征,1855年,与秦日纲、罗大纲等合力击败曾国藩湘军,夺回武昌。1856年6月,与秦日纲一起攻破江南大营。可以说,石达开既是首义之王,又在太平天国运动前期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