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龚自珍的不孝子:边改父亲文稿边拿棍敲牌位咒骂

龚自珍的不孝子:边改父亲文稿边拿棍敲牌位咒骂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4306 更新时间:2023/12/10 22:01:36

龚橙的汉奸帽子

龚自珍的长子龚橙(字孝拱,号半伦),在晚清学界是一个名声很大又存在巨大争议的人物。即使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对他的评价仍然言人人殊,难以定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有人把他和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一事牵扯在一起,说他是引导外国人焚园的罪魁祸首,因此骂他是汉奸、卖国贼;有人则认为并无此事,龚橙是被忌恨者所诬陷的。

此事究竟孰是孰非,在正史中很难找到材料来说明,野史笔记小说里却众说纷纭,正反两方面都有,而持贬损态度的居多,如:

庚申之役,英以师船入都,焚圆明园,半伦实同往,单骑先入,取金玉重器以归,坐是益为人诟病。(《新世说·任诞第二十三》)

或曰圆明园之役,即龚发纵指示也,以是不齿于人,晚年卒以狂死。(《南亭笔记》卷六)

《新世说》是民国初年出版的一本很有名气的笔记小说,作者易宗夔也是个名声响亮的报刊作家。《南亭笔记》则是赫赫有名的官场讽刺小说《官场现形记》的作者、晚清四大小说家之一李伯元的遗着,于民国初年出版。龚橙引导外国人焚烧圆明园这件事,经他们一宣扬,便“三人成虎”,在一些人的脑子里定了格。

当然,持不同意见和看法的着作也有。如孙静庵的《栖霞阁野乘》一书写到此事时,就提出过不同看法;蔡申之在《圆明园之回忆》一文中,也公开为龚橙做过辩护(《中和月刊史料选集》第一册)。但他们的书籍和文章的影响毕竟没有前两书大,作者的名气也远不如前者,最主要是,他们拿不出有说服力的证据,加之人们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心理使然,于是近百年来,不少书籍和文章写到圆明园被焚事件,仍然人云亦云,将龚橙贬得一无是处。有的甚至骂龚橙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对他肆意攻击和丑化。

赵烈文日记里的龚橙

笔者最近读了龚橙最要好的朋友赵烈文的日记,却发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龚橙。

据《陈乃乾文集·赵烈文言行摘记》所记,“烈文于交游中,与龚孝拱最暱。咸丰五年,始相识于曾文正南昌营中”。龚橙是赵烈文最要好的朋友之一,诚然不错,但他们的相识时间,其实更早。据赵烈文《落花春雨巢日记》记载,咸丰五年(1855)五月初六日,他们就有相互走访;两个月之后的七月初九日,两人还正式交换了帖子,成了结拜兄弟。他们不仅是无话不谈的朋友,而且结伴去江西之前,还是隔河而居的邻居,有什么事需要商量,在家门口就可把对方喊出来。咸丰五年冬天他们结伴去江西,首先抵达的,也不是曾国藩“南昌营中”,而是位于九江市附近的“南康营中”(今江西省星子县)。在赵烈文日记里,这些都有明确详细的记载。

另外,咸丰十一年(1861)三月二十六日赵烈文追述自己早年的师承关系时,曾说:“癸丑年(咸丰三年)遭乱,吾时年二十二岁,遂辍举业,稍探古学,常请益于族兄伯厚(赵振祚)先生及诸友人周君弢甫(周腾虎)、刘君开孙(刘翰清)、龚君孝拱(龚橙),至今稍有知识,二三子与有力焉!”照此说来,龚橙与赵烈文不仅早就熟识,而且有师生之谊。

六年后的咸丰十一年(1861)八月,赵烈文来到安庆,再入曾国藩幕府。在此之前,龚橙因为识满文、蒙古文,又熟悉了解外国情况,被英使威妥玛(历任上海副领事、上海海关第一任外国税务司、驻华公使等职务)聘为秘书。他和赵烈文走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赵烈文和龚橙再一次相见,是同治七年(1868)二月十三日,地点在上海。龚橙脱离威妥玛后,因恃才傲物,为众人所排挤,最后流寓上海,郁郁不得志。这天天刚亮,因事到了上海的赵烈文派人与龚橙取得联系,不久,龚橙就叫了一台轿子来迎接。老朋友相见,要说的话分外多。但这天谈得最多的是与外国交换条约的事。龚橙告诉赵烈文:这次与英、法、俄等国交换条约,外国列强“要求颇甚,非止铁路、电线各条,盖借以生衅,非寻盟也”。哪里是诚心交换条约,分明是寻衅闹事。又说:“英酋威妥码(玛)奉急旨,征回(奉命回英国)议事,约三月可到,换约已展至九月,其中甚不可测。”又说,在外国列强中,“以俄国兼并之念为最急”,日本也有趁火打劫之意。

更让龚橙担忧的是:外国列强虎视眈眈,做好了寻衅闹事的准备,而我们中国“各在位(各位掌权者)方泄泄沓沓,视如无事,惟恭邸(恭亲王)心知之,亦无能为谋”,所以“真可一喟”!他们谈了整整一天,直到傍晚赵烈文才告辞。

第二天,赵烈文再到龚橙那里久谈。这次主要是谈中国高层的腐败无能。龚橙说:恭亲王贪得无厌,其用人行政,“不过供外人之指索,无所谓求贤待用,备预不之事也”。言谈中充满了忧国忧民之情。

丁日昌向曾国藩进谗言

同年四月间,赵烈文陪曾国藩游无锡、苏州、昆山等地,最后到达上海,又与龚橙见了面。在上海期间,赵烈文曾向曾国藩推荐龚橙,希望曾国藩能够见见他,然后留他在幕府做事。曾国藩答应了赵烈文的请求。

历来看不惯龚橙为人的江苏巡抚丁日昌得知这一情况后,当即向曾国藩进谗言说:同治元年(1862)曾国藩答复朝廷预修和约的奏折,英国人之所以能够详细了解其中的内容,就是龚橙将其卖了。曾国藩一听,非常恼怒。

丁日昌又要其下属、上海道道员应敏斋告诉龚橙说:曾大帅怀疑你出卖了他的奏稿内容,这时你去见曾大帅,不仅自取其咎,而且必有奇祸。龚橙当即询问赵烈文有没有这回事。赵烈文只得一面向曾国藩做解释工作,说同治元年的奏稿许多人都见过,英国人耳目又多,哪里需要凭借龚橙的告密才知道其中的内容;一面答复龚橙说:已向曾国藩解释清楚了这件事,他不会因此责怪你的,所以还是力劝龚橙前来见曾国藩一面。

龚橙此时虽然穷困潦倒,很需要得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但他骨子里有股天生的傲气,又生就一副叛逆的性格,于是主动放弃了见曾国藩的机会,赵烈文自然感到非常遗憾。

离开上海后,曾国藩由水路返回金陵,赵烈文则请假顺道回了苏南家乡。五月三日赵烈文返回金陵,见到曾国藩后,再次为龚橙辩诬,然后说:“二月份我在苏州见到江苏巡抚丁日昌(江苏巡抚衙门驻苏州),他亲口对我说打算聘用龚橙;四月我在上海向老师推荐龚橙,他却在老师面前告龚橙的黑状,其言语之反复,一至于此!前几天我再次路过苏州时,丁日昌说:这都是因为应敏斋与龚橙矛盾很深,所以他才特意在老师面前说了龚橙一通坏话。”赵烈文于是问曾国藩:“事实果真如此吗?”曾国藩告诉赵烈文,龚橙出卖自己奏稿的话,都是丁日昌对他说的,不是应敏斋。赵烈文一听,气愤地叹息说:“其诬罔又如此。噫,以封疆大吏而所为一婢妾之伎俩,吁,可危矣哉!”

作为堂堂一省之巡抚,丁日昌竟然和龚橙如此过不去,自然让赵烈文十分气愤。《陈乃乾文集·赵烈文言行摘记》说:“此后孝拱益困窘,烈文每资助之。”

龚橙与赵烈文失和

赵烈文和龚橙最后一次见面,是光绪元年(1875)赵烈文称病辞官回乡之后。

光绪二三年间,龚橙多次来到江苏常熟虞山赵烈文家中,说是有一批尊彝瓦当及碑拓之类的金石拓本文物,想带来赠送给赵烈文。赵烈文知道龚橙家里藏品甚丰,早年又见过他的瓦当一种,非常精异,就表示愿意一观。当然,他哪里会让龚橙白送,到时肯定会计价给钱的。不久之后,龚橙果然带来一批文物,其中虽然不乏精品,却没有几件是赵烈文很想要的,这就使得他非常为难:接受龚橙的馈赠,心里过意不去,将其全部买下来,内心又不情愿。再说赵烈文辞官回乡之后,各项开支很大,家里积蓄已经花得差不多了,哪有闲钱将这些文物全都买下来?龚橙见此,非常失望,于是“不辞而别”。(《陈乃乾文集·赵烈文言行摘记》)

为了挽回和龚橙二十多年的友谊,赵烈文特意写了一封长信给他们的一位共同朋友,希望他在中间做些调解工作。遗憾的是,第二年也就是光绪四年(1878)十二月十九日,龚橙就去世了。

龚橙比赵烈文大十五岁,出生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九月二十七日未时,以此推算,龚橙去世的年龄是62岁(编者注:香港大学梁绍杰教授1999年发表的《龚橙事迹考述》,已考出龚橙卒年。该文对龚橙生平有详尽的考证,亦不同意龚为英法联军向导之说)。

与龚橙失和的事,从此便成了赵烈文的一块心病,觉得很对不住这位曾经患难与共的老朋友。

赵烈文多次为龚橙辩诬

笔者之所以要把赵烈文日记中的龚橙如实写出来,是想说明一个情况:民国年间出版的那些笔记小说,虽然把龚橙和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一事牵扯在一起,说他是引导外国侵略者焚园的罪魁祸首,因而骂他是汉奸、卖国贼,但他最要好的朋友、为人又十分正直和品德高尚的赵烈文,在他卷帙浩繁的日记里,却见不到责怪龚橙的言词,相反却记了江苏巡抚丁日昌对龚橙的造谣中伤、龚橙热心关注国事、赵烈文自己多次在曾国藩面前为龚橙辩诬的种种事实,由此看来,龚橙是汉奸卖国贼的说法,实在不足为凭。

不仅赵烈文日记没有写龚橙引导外国侵略者焚园一事,而且在最初的各种记载中也完全找不到根据。

首先是当年的侵略者的回忆录中没有提及此事。其次是清廷留在京城的大臣如恭亲王奕以及文祥、宝鋆等人上给咸丰帝的奏折中,也未说到此事。三是当时留京官僚的日记中,如翁同龢的《翁文恭公日记》、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等,虽都详细记载了北京城里对火烧圆明园的种种传闻,却未提及龚橙引洋兵入园之事。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应是有闻必录,如果龚橙确有此举,他们岂能不记上一笔?赵烈文自然也没必要在日记中为龚橙隐讳或夸大什么。

退一万步说,龚橙当时如果确有世所传言的“汉奸”嫌疑,丁日昌、应敏斋等人早就不会与他来往,或以此进谗言于曾国藩;曾国藩对此事也应早有耳闻,哪里还存在接受赵烈文的推荐而同意聘用龚橙之理?

所以说,龚橙所谓的引导外国人焚园一事,纯属子虚乌有,是后人编造出来的鬼话。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既然如此,后人为什么要把汉奸卖国贼的屎盆子扣到龚橙头上?

除了当时确有中国的没落贵族“倡率奸民”,假借外国人之名,入园纵火并哄抢财物(王闿运:《圆明园词》自注),另外两个主要原因是:一是龚橙不仅给英国人做过秘书,而且“英师船闯入天津,孝拱实同往焉”(《淞滨琐话·龚蒋两君轶事》),这就为其引导英国人焚园提供了口实,留下了话柄;二是龚橙不检细行,放荡不羁,不仅言语惊世骇俗,而且行为特别怪异,既让人看不惯,又得罪了许多人。

龚橙刚到威妥玛那里做秘书时,“民族主义”虽然“尚未发达于吾国”(《栖霞阁野乘》卷下),给外国人打工并不犯忌,但因为龚橙凭着自己的才学,得到威妥玛的高度赏识,不仅拿着很高工资,而且行动有护卫跟从,包括威妥玛本人在内,上上下下都恭敬地称他为龚先生,那些吃不到葡萄的人产生葡萄酸心理,也就自然而然了。

另外,龚橙从小跟随父亲居京多年,熟悉清廷情况,在中英谈判中,英国人向他作些咨询,甚至让他参与翻译工作,这些都是可能的,当然也是犯忌的。况且不久风气即大变,排外仇外成为一种潮流,广大民众对“洋鬼子”恨之入骨,而对于某些号称中国人,在对外交往中却认贼作父、为虎作伥之徒,更是痛心疾首。于是面对洋人,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生怕沾了一点洋腥,玷污了自己的名声。

龚橙倒好,不仅洋装照穿,洋车照坐,洋饭照吃,洋腔照打,继续热心为洋人服务,而且招摇过市,一点也不避嫌。他甚至公然扬言:“中国天下与其送与满清,不如送与西人。”(《民国史料笔记丛刊·求幸福斋随笔》)他最后被人误解和被忌恨者诬陷,也就毫不奇怪了。

天生反叛

说到龚橙不检细行,放荡不羁,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传闻和说法那就更多了。

龚橙虽是学贯中西的大才子,在晚清的科举考试中却屡试不第,始终没有混到功名。他是一个天生的叛逆性格之人,从此对这个社会的所有一切几乎都看不惯,士大夫极力宣扬的礼义廉耻、忠孝仁义观念,在他看来简直虚伪透顶,都是坑害人的精神鸦片。他根本看不起那些标榜忠君爱国的士大夫,士大夫自然也不愿和他往来。

他又好谩骂人。别人眼里的社会名流和贤达,在他嘴里全是男盗女娼。大家既怕他这张臭嘴,又恶其为人,于是惹不起躲得起,见了他的身影或听见他的声音,就赶忙避开。

清末着名学者也是龚橙好友的王韬,在《淞滨琐话·龚蒋两君轶事》一文中,就这样写道:“居恒好漫(谩)骂人,轻世肆志,白眼视时流,少所许可。世人亦畏而恶之,目为怪物,不喜与之见,往往避道行。”龚自珍本来就是一个特立独行之人,抨击时弊,讥刺权贵,无所顾忌,被人骂为“龚痴”,如今龚橙比他父亲有过之而无不及,自然更为世人所不容。

对自己的家人,龚橙也好不到哪里去。他长期不理妻子陈氏,儿子龚啻(字去疾)他们来了也不见,对于一奶同胞的弟弟龚家英(字念匏),更是形同路人。

他也瞧不起父亲龚自珍,常常拿出父亲的文稿率意而改,边修改边拿棍子敲打父亲的牌位,嘴里还念叨:“写的什么破玩意儿,真丢人!”又说:“看你是我亲爹的份上,才帮你改过来,以免贻害后人。”

在龚橙的世界里,只有一个小妾是他喜欢的人。中国人历来讲究五伦,五伦者,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也。这龚橙只爱自己的小老婆,五伦去了四伦半,这就是他后来自号“半伦”的由来(《清稗类钞·姓名类》)。不过到他晚年穷困潦倒之时,这个他唯一爱的人,也跟着别人跑了,最后连“半伦”也没有了。

除了做过威妥玛的秘书,龚橙似乎没有从事过其他职业。咸丰五年,他与同是科场失意的赵烈文一起跑到江西,投奔曾国藩,原本想在曾国藩幕府谋一份差事,最终却未能如愿。

理想找不到归宿,精神失去了家园,玩世不恭就成了龚橙生命里最好的慰藉品和麻醉剂。

后来英国人对他也失去了兴趣,他只能靠着祖上留下的积蓄,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李鸿章到了上海后,每月资助他一些银两,他的生活才有了基本保障。后来没有了这份资助,龚橙只有变卖家里的古董文物和字画书籍生活了。临死前一年,龚橙说是赠送赵烈文一批文物,实质上是他太需要钱用,只是一开始不好在朋友面前提钱之事而已,最后却因此失和。赵烈文是同情龚橙的,龚橙却不能理解赵烈文的苦衷。龚橙最后穷困潦倒而死是真,“晚年卒以狂死(因精神失常发狂而死)”的说法则言过其实。中国有句俗话叫“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又说“是非上身皆有因”。龚橙被人扣上汉奸卖国贼的屎盆子,确实不是无缘无故。一些不负责任的口水,有时确实能将人淹死。不过谎言毕竟是谎言,一戳就破。

标签: 孝子文稿牌位

更多文章

  • 因9票的优势,英国议会决定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英国,议会,鸦片战争

    自19世纪初叶开始,鸦片开始大量输入中国。英国鸦片贩子不顾清政府禁止鸦片入口的禁令,贿赂清朝政府官吏,勾结中国走私贩子里应外合,利用特制快艇进行鸦片武装走私,足迹遍及整个中国东南沿海。鸦片大量输入使得中英之间的贸易由中国的出超变为英国的出超,导致中国境内的白银大量外流,清朝财政严重受损;朝野上下,禁

  • 乾隆两次出题为难这个人,最后却都被他巧妙化解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两次,乾隆,却都

    乾隆十六年,乾隆为给母亲过六十岁寿辰,想在京都西郊建一座大同春,工部的官员接到命令后,就将任务交给了样式雷,样式雷是专门搞宫殿建筑设计的,手艺十分了得,可是就算手艺再好,接到这个任务也会发愁,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给皇帝干活,等于将自己的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稍有不慎,小命就没了,一连好几天,样式雷都没有

  • 揭秘天父之女洪宣娇死于情杀还是死于仇杀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之女,天父,死于

    太平天国洪宣娇是广东花县(今花都区)福源水村人,原名叫杨云娇,洪秀全因她是“天父”之女,认其为妹,改名洪宣娇。她是萧朝贵的妻子,生卒年不详。洪宣娇在太平天国的创建以及成长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是洪秀全和萧朝贵的得力助手。洪宣娇画像根据史料记载,太平天国洪宣娇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女性,曾参与过天京

  • 甲午败类篇_《甲午沉思录》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沉思,甲午,败类

    甲午败类,首推慈禧。虽然这个身居京城的太后没有直接指挥这场战争;虽然这个位高权重的大清实际统治者并没有下令北洋舰队投降,但反观战争的前因后果,其悲惨结局,丧权辱国无不因她而成。这位1835年出生、小名唤作杏贞的女人,17岁入宫,幸运地为咸丰皇帝生下长子,被封为懿妃、懿贵妃。让人惊奇的是她以其聪明才智

  • 堪称完美的李光地 唯一的污点是“蜜蜡献策”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完美,污点,蜜蜡

    李光地是康熙年间的大臣,他一生功绩显着,能力出众,深受康熙宠信,身居高位很多年。他一生的执政生涯都是在康熙年间,所以和康熙感情不错,很懂康熙,在他逝世的时候康熙很是伤心,告诉朝中众臣:“最知道我的就是李光地啊”。李光地一生功大于过,虽然小节有亏,但是大义不损,是一个值得称赞的好官。李光地是清朝康熙年

  • 清代的手工业概述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手工业,清代

    清代的官手工业虽然仍然存在,有织造、陶瓷、铸钱、军器火药、造船、御用工艺品等门类,但是在经营范围和作坊数量上,都不如明代,政府使用的手工业品,大部分是从市场上获得。民间手工业则保持着明代以来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各种工业部门中,产生了规模较大的民间手工业工场,从17世纪末~19世纪初,这些大规模的民间手

  • 科举的弃儿,商海的宠儿王致和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商海,宠儿,科举

    1669年(清康熙八年),安徽仙源县举人王致和进京会试第,滞留京城。这已经是第四次会试落第了,想起这么多年的经年累月的寒窗苦读,王致和不禁悲从中来。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两个阶段,一个是科举的初步考试,一个是科举的正式考试。科举的初步考试有这么三种,一种叫童试,一种叫岁试,一种叫科试。童试,一般又叫做

  • “中国十大谋士之一”范文程到底是不是汉奸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十大,汉奸,谋士

    范文程(1597——1666),清初重臣,字宪斗,号辉岳,辽东沈阳人,曾事清太祖、太宗、世祖、圣祖四代帝王。是清朝的开国大臣,也被视为文臣之首,被列为“中国十大谋士”之一。所有有识之士都有一个相似之处,就是好读书,范文程早年也好读书,灵敏沉毅。明朝正德年间的进士,官至兵部尚书。1618年,大金努尔哈

  • 爱新觉罗·尼堪短暂的一生中有哪些战功?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战功,爱新觉罗,短暂

    爱新觉罗·尼堪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将军,但是实际上很少有人知道他除了是一位战功显赫的军人之外还是一位贝勒爷,他出生在皇室家庭,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战场上度过的,他是清太祖的孙子,他出生在1610年,他的一生可以称得上是比较短暂的,因为他在一六五三年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这一年他只有四十三岁。爱新觉罗·

  • 李鸿章罢官能咸鱼翻身,翁同龢为什么不行?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咸鱼,李鸿章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同样是罢官,李鸿章能咸鱼翻身,翁同龢为何却被连根拔起?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一手创建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其后他又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背上了卖国贼的恶名。从日本回国后,人们早已忘记李鸿章脸上的枪伤,对他大加指责。迫于舆论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