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着名清官于成龙:一生廉洁深受百姓爱戴

清朝着名清官于成龙:一生廉洁深受百姓爱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238 更新时间:2023/12/30 11:42:36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于成龙

于成龙是清朝着名的清官,为官清廉,受百姓拥戴。其实,古往今来,为官者不在少数,清官亦是如此。我所熟知并有一定影响和名声的清官有包拯海瑞,于成龙等等。包公素来以铁面无私、公正廉洁闻名,海瑞也重在断案公正,不惧权贵,勤政为民。尽管,几位都是清廉为官,断案如神,也相对廉洁,除了朝廷的俸禄之外,从来不多拿百姓一分一毫,更不会收受贿赂。他们为官一天就是为了替百姓做主,但总的来说,论清廉之名还是于公稍胜一筹。

于公虽然大器晚成,但是他依然不怨不恨,一心为民。自入仕以来,为官二十载,这二十多年来,虽然官是越做越大,从正七品县令坐到了两江总督、兵部尚书从一品的位置,但是他没有过上一天好日子,官阶越来越高,日子却越来越清贫,甚至一年到头不知肉味,这二十多年来于公的主食以粗糠、青菜为食,人称“于糠粥”、“于青菜”。

做了高官必然会有厚禄,于公将朝廷发给他的俸禄绝大多数都捐给了灾民,自己留下一小许的酒钱。于公饱受皇恩,权倾一时,作为汉人能受到康熙皇帝如此恩宠,实属古今罕见。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恃宠专横,还是一如既往地恪守廉洁之名,为百姓服务,为他们谋利。

于成龙也没有像其他一品大员那样,携家带口,在哪里做官,家人就跟到哪里,让家里人跟着自己享福。他为官二十几年来,从来都是孤身一人,一家几十口一直都留在山西永宁老家。他出仕之前,就已说明心志,此行不以温饱为志,以天下苍生为念,所以,家属跟着他上任,不但没有清福可享,还会跟着受累。并且,这二十几年来,他也几乎没有给家里人寄过什么钱,家人生活是相当的窘迫、清苦,但拮据的生活并没有消磨于家人的意志,他们还是一如既往地支持他,举全家之力力挺他。

于公只是在就任两江总督之前康熙皇帝告老回乡葬母,回过一趟山西老家,那个时候的他已近垂暮之年,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他对康熙皇帝说,自古忠孝两难全,他将自己的余生都给了朝廷、给了皇上,但是,分身乏术,却没有办法尽孝,现在母亲既然去世,他希望能够回乡葬母,尽到一个为人子应有的本分。康熙皇帝恩准了。于公就那一次回了一趟家,这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次回老家。两年以后,他便死在了两江总督任上,死时是一个人,没有家人相伴。他将他的一生都献给了百姓,可以说,他的廉洁之名当永垂不朽,于成龙死后,两江境内街行,百姓们自发地哀悼他的离世,康熙皇帝为他更是痛哭流涕,试问,自古以来有几个清官享受过如此殊荣和待遇。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康熙皇帝把于成龙推到了历史的至高点,他一生的功绩是康熙皇帝充分肯定的。他为官二十余年,足以使那些为官一世,却未能造福于民的官吏羞愧一辈子。

对于一个官吏,无论他是真清廉也好,假清廉也罢,但至少清廉了那么一回,就算是假清廉,但至少也要做做样子给别人看,有时候假清廉也能造福于民。他的一生是伟大的,为了天下苍生做出,巨大贡献,他的精神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为世人树立起一个坚实的榜样,他是百官之楷模,更是千古一吏,他应当不被人们遗忘。

标签: 清官清朝著名

更多文章

  • 翁同和传:两朝帝师 十载枢臣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两朝帝师,十载枢臣,翁同和

    江南常熟翁氏家族是晚清显赫的家族之一,也是在朝廷中为官延续时间最长的一脉。千古文人帝师梦,封建文人最大的梦想与渴望就是能够成为皇帝的老师,而翁氏家族一门就出了两个帝师,翁同和与他的父亲翁心存,可谓极尽读书人之荣耀。翁同和(1830-1904),翁心存三子,字叔平,号声甫,晚号松禅、瓶庵居士,咸丰六年

  • 珍妃究竟有多美?竟让慈禧嫉妒她,光绪对她百般宠爱!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光绪,对她,慈禧

    谈论起古代的妃子,他们作为皇帝的老婆,大家都认为容貌倾国倾城。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清朝美貌如花的妃子并不是很多。根据清朝的规定,皇室为了保证自己的血统纯正,选秀只从八旗子弟的族人中挑选。所以,选秀的时候一般都是看家庭背景和人品,对于相貌并不那么看重。所以在清朝末期的时候,光绪帝娶了一位奇丑无比的隆裕

  • 揭秘李鸿章 得罪翁同龢致甲午海战大败?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鸿章,海战,甲午

    李鸿章,晚清时代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因其被贴上过于鲜明的政治标签,其形象很模糊。以往对他的脸谱化解读,带给我们一种深深的疑惑:如果李鸿章是一个片面的龌龊形象,那么,国人的智商岂不更成问题?文化渊深的中国,又怎么会受到如此简单的人物的影响?李鸿章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近代的中国历史无法绕开他?为什

  • 清代惟一产下俩位皇太子的女性,神密消退,子孙后代却出了四位大清王后!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出了,皇太子,神密

    古时候社会发展,可以给皇上产下皇太子对一个女孩而言是非常幸运的事情,不仅能够牢固自个的影响力,针对大家族而言都是莫大的华为荣耀,之后确实会恩宠连续不断的。显然,清代有一个女孩,产下了俩位皇太子,居然神密消退了,她的影响力始终未能获得子孙后代皇上的认同,她就是说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元妃佟佳氏。大概在157

  • 于谦为何说“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人间,清白,粉身碎骨

    说起来,笔者对明朝名臣于谦的认识,是从他的着名词作《石灰吟》开始的。记得看过课文版《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当时就被其豪气和正义所吸引所感动。显然,这首词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此作者很正直,很刚烈,很硬气。故带着强烈的探究心理,笔者对他的一生做了

  • 第二节 垦荒屯田,兴修水利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水利,第二节

    历代两朝衔接之际,都必有战乱的过程,明末清初之时的两族之战更是异常激烈,使中国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满汉族人民的生活都十分困苦。康熙在位期间,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抗击沙俄、征讨噶尔丹及安定西藏,虽说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为康熙的政绩增添大量的亮点,但是这一系列的战争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给

  • 清代妃子侍寝的过程:翻绿头签点妃子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妃子,清代,过程

    几千年来,中国历代君主就都实行一夫多妻制,后宫中的妃嫔们,少说几百,多则上万,是一支庞大的“粉黛”队伍,确切的数字恐怕谁也说不清。不管她们是能得到皇上的宠幸或是拒绝临幸,绝大多数都是帝王的奴隶和仆役,自觉不自觉地充当政治斗争的工具,充当帝王享乐的玩物和传宗接代的产婆。因此,后

  • 清朝思想家龚自珍的诗:揭露了清朝统治的腐朽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思想家,清朝,的诗

    龚自珍简介记载他是清朝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1792年8月22日出生,龚自珍自幼好学,从小研读《经史》和《大学》。他喜欢写作,13岁的时候就写了《知觉辨》,15岁的时候就开始写诗集。27考中举人,龚自珍考了6次终于在38岁时当上进士。曾经在内阁、宗人府、礼部任过职。48岁辞职回乡,一生写过300多

  • 明朝末期人口不到一亿,清朝却达到了四亿,是何原因让清朝人口疯涨?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人口,明朝,清朝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人口一直以来都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统治者最重视的领域。据史料记载,在明以前人口规模始终存在一个瓶颈,即使是文景之治下的汉朝与开元盛世下的唐朝人口依旧在六千万左右,迟迟没有超过这个数值。明朝以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海内承平,人口数量激增,峰值时达到一亿多。然而

  • 蒲松龄简介:《聊斋志异》代表文言小说的艺术高峰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代表,文言,聊斋志异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杰出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人。蒲松龄青少年时期就很有文名,深为施问章、王士稹所推崇。但屡应省试皆落第落第:科举考试(乡试以上)没有考中。71岁始成贡生。除中年一度在宝应作幕客外,毕生为家乡塾师。生活贫困,同情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