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慈禧之所以能走向权力巅峰,和他有直接联系,为了他慈禧不择手段!

慈禧之所以能走向权力巅峰,和他有直接联系,为了他慈禧不择手段!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332 更新时间:2023/12/13 16:14:56

慈禧老佛爷是晚清时期的一个重要政治人物,并且她还是满清政府的实际掌控人。要说政治权谋,慈禧可谓是深谙其道,但要是谈论治国安邦,她则是昏庸无能的一个典范。

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之危,然慈禧太后却贪恋权欲,目光短浅,顾家不顾国。一味求和守旧,致使近代中国受尽屈辱,最终把清朝推向灭亡。在历史中,慈禧太后是位遗臭万年的人物,但她的出身却并非高贵,之所以能够登临最高权力者的位置,离不开她的先天性格。

早在幼年时期,慈禧太后即培养出强势凌厉、贪恋权欲的性格,这与她相处的生活环境有关。正是在这种性格的推动下,慈禧太后不择手段、不不上位,最终走向权力巅峰。每次介绍慈禧太后时,皆绕不开一个人,他就是咸丰皇帝。

众所周知,咸丰皇帝身为天子,身份高贵,地位尊崇。而慈禧太后早年正是靠着对他的讨好与取悦,方才得以宠绝后宫,不断接近心中的目标。

咸丰皇帝在后人心中,向来是怯懦无能、胆小怕事之人。在后世的文献史书中,亦把咸丰帝称为“四无皇帝。”显然,咸丰帝是一位受人诟病的皇帝。根据历史时间线可知,清朝基业早在乾隆时期就已经埋下隐患,传至咸丰帝时,已经积弊甚多。

对于这个问题,咸丰帝心中十分明白。奈何他能力有限,对于国内的制度改革有心无力。当时,咸丰帝面临着人祸天灾、起义不断的问题,再加上,西方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一系列内忧外患令咸丰帝心力交瘁,他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索性不再去管,选择纵情享乐,醉生梦死。

道光皇帝国丧刚过不久,咸丰帝即迫不及待进行全国选秀。于各地挑选相貌姣好、符合条件的秀女入宫。当然,如此规模的选秀,极容易引起民间议论。咸丰帝可不想被冠以“荒淫无道”的名头,于是,对外宣召称“选秀只是为了延续皇室血脉”。

而事实上呢,就是为了满足他个人的色欲需求。

同年初春,来自全国各地的六十位旗人佳丽聚集京师。她们都是经过筛选,得以入京参加考核的秀女,其中就有来自北京西四牌楼的叶赫那拉姐妹。或许谁也不会想到,此处坐在骡车上,面容青涩的两姐妹,将来会在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两姐妹一人为婉贞,一人为杏贞。

前者是醇亲福晋,并在以后生下了光绪帝;而后者则是闻名中外的慈禧太后,独掌大权。说起她们的家世,倒也普通,其父是镶蓝旗的一个四品道员,祖上最高做官亦不过是刑部员外郎。六十余位秀女中多是出自王公贵族,地位崇高优势明显,有着更多的机会受到皇帝相中。

古时皇室的选秀流程繁琐,尤其是清代皇室选秀,条件甚多。像我们普遍认为,女子只要相貌出众,就可以参与选秀。但是,在清代,秀女不仅要求相貌绝佳,且必须为满八旗人家的女儿,其余汉、蒙八旗及包三旗的女子,只能当“宫女子”。

六十位秀女共聚京师,需要经过太监两次挑选方能看到皇帝。

挑选的条件很简单,首先是查籍贯,姓甚名谁,来往何处,祖上何人等。太监们会在六十位不同身份背景的秀女中,留下最合适皇家的人选。经过第一波挑选,淘汰掉十几名秀女,剩余的四十多名秀女则进入下一轮复查,接受更严格的筛选。

第二环节考验的是秀女才艺,通常考验秀女对秀锦、执帚的能力,再结合每位秀女的容貌、仪态进行综合评估,最后,筛选出最佳之人。慈禧太后凭借幼时良好的家教、端庄的仪态,顺利度过两关。最后,度过两关的秀女,将接受咸丰皇帝的挑选。

慈禧以灵气动人的杏眼、细腻精致的面庞,引起了咸丰帝的注意。据德龄在《慈禧太后私生活实录》中所记,古稀之年的慈禧“还是一个很美丽动人的女性”,一双手“不仅白腻,而且是极柔嫩,决不在我们年轻人之下。”

由此可以推想,五十年前豆蔻年华之时的慈禧该是多么娇美出众。当时,咸丰皇帝就对身旁的福晋说:“此女看面相就是有福之人。”这是咸丰帝对慈禧初次见面时的评价。

不过这次毕竟是初次审阅,后面能否被咸丰帝挑中,还存有变数。值得一提是,慈禧的妹妹婉贞在初次审阅中未能通过,被打发回家自行择婚。对于后面的复选,慈禧尤为重视。等待这么多年,不就是为了最后一刻么,一旦出错,必然会前功尽弃。

因此,她必须要全力以赴,甚至不择手段。

最终,慈禧买通皇帝亲近的太监,获取咸丰帝的出行信息。一日,慈禧得知咸丰帝将要前往圆明园游玩,她便及早在此设局,以一曲悠扬婉转的歌声,吸引住途径此地的咸丰皇帝。自此,咸丰帝便迷上了慈禧……就在当天晚上,咸丰皇帝宠幸了慈禧。

《十叶野闻》则记载:“当文宗初幸慈禧之日,颇有惑溺之象,《长恨歌》中所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者,仿佛似之……”

叶赫那拉最终能成为权倾朝野的慈禧太后,除了美貌外,“有机智,遇事辄先意承旨,深嬖之”是一个重要原因。后面的事情自不必说,秀女决赛中,慈禧轻而易举通过,成为四名贵人中的一员,即后来的“兰贵人”。获此称号是因为慈禧较为喜爱兰花,咸丰帝只为顺其心意。

可是,他并不知道,正是从这一刻起,慈禧太后开了她的野心之旅,直至达到权力巅峰,同时,把大清王朝推向无尽深渊之中……

对于慈禧老佛爷,不知大家是如何看待的呢?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我们一同来探讨、深究!

标签: 不择手段他有慈禧

更多文章

  • 翁同龢为什么主张开战呢 只因他和李鸿章有私怨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他和,只因,私怨

    翁同龢为什么主战,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1875年,4岁光绪帝登基,一年后,慈禧太后安排状元翁同龢担任他的启蒙老师。翁同龢不仅学识渊博,温雅有礼,还宛如父亲给了年幼的光绪许多生活上的关爱,因此很快就获得了光绪的好感与信任。光绪亲政后,翁同龢先后任

  • 陈宝琛传:世代簪缨 末代帝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世代,末代,簪缨

    陈宝琛(1848-1935年),字伯潜,号弢庵,闽县(今福州市区)人,清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光绪元年(1875年)任翰林侍读。与学士张佩纶、通政使黄体芳、侍郎宝廷等人合称“清流四谏”。光绪六年(1880年),由于“清谏”,得到两宫皇太后赏识,任

  • 清朝花木兰王聪儿:20岁带领打仗,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清朝,结局,花木兰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王聪儿的文章,欢迎阅读哦~王聪儿出身社会底层,幼年丧父,她跟母亲相依为命,母女二人为了讨生活,只好走向街头,靠着杂耍本领,以江湖卖艺为生,过着朝不保夕、颠沛流离的日子。后来王聪儿结识了一个叫齐林的人,此人是当时一个秘密宗教——白莲教的首领。白莲教的来源,我们已经不得而知,

  • 康熙为什么要杀吴应熊,孝庄求情为啥没有效果?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孝庄,康熙,要杀

    朝代更替,不论是哪一时期,如果你迈入了朝廷,那也表面你终究背负着大多数人的利益,在往后面的人生中,你也只有为利益而活,为这一职位的老百姓而活,这件事情不相干对与错,只能得失。吴三桂对汉人而言是个两面三刀的卖国贼,可是对于清朝廷而言,确实一个实实在在的大忠臣。当然这也是有证据的。吴三桂在投靠清朝廷之后

  • 反思_《甲午沉思录》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沉思,甲午

    我是一个喜欢“胡思乱想”的人,而且经常思考一些和自己本职工作并不相干且属于“肉食者谋之”的事情。二〇一一年,我和一个朋友闲来喝茶,他问我,你看过的次数最多的电影是哪一部?我几乎毫不思考地回答:《甲午风云》。该片20世纪60年代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李默然、浦克、庞学勤主演。朋友说再过几年就是甲午战争

  • 明朝的灭亡与清朝的入关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入关,明朝,清朝

    一、“扫尽江南钱,填塞马家口”福王小朝廷内幕清军进驻北京的消息传来,江南的和从北京逃来的地主、官僚,便在南京开始了建立政权的倾轧。以史可法、姜曰广为首的一派,主张选立比较贤德的潞王、神宗皇帝的儿子朱常;但是,以马士英等为首的宦党官僚和军阀,则主张拥立世系较近但却昏淫的福王朱由

  • 晚清狂人进士李慈铭:见人就咬 看不惯就骂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晚清,见人,进士

    李慈铭手稿本文摘自《文苑》2009年第5期,作者:刘诚龙,原题:《李慈铭的狷狭》晚清的李慈铭以诗古文词而名着同光年间,他出身进士,却曾花了一大笔钱“补缺”买官,位至御史。他当御史,也是量才录用吧。他天生一副反骨,敢骂人,更善骂人,更自律特严,曾给自己约法七章:一曰不答外官,二

  • 《清代宫廷社会史》作者:罗友枝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宫廷,清代,社会

    卷一·清代宫廷物质文化第一章宫廷社会卷二·清代宫廷社会结构第二章征服者精英与皇亲第三章家族政治第四章皇家女性第五章宫廷奴仆卷三·清代宫廷礼仪第六章皇权与对儒家礼仪的实践第七章萨满教和藏传佛教在宫廷第八章私人礼仪第九章结语

  • 八国联军是哪八国?日俄英法美德意奥八国联军的侵华暴行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八国,联军,英法

    八国联军,是指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以军事行动侵入中国清朝的大不列颠与爱尔兰联合王国(英)、美利坚合众国(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德意志帝国(德)、俄罗斯帝国(俄)、日本帝国(日)、意大利王国(意)、奥匈帝国(奥)的八国联合军队。八国联军(英语:Eight-NationAlliance;

  • 明英宗为何要除掉于谦?连锦衣卫都被他感动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于谦,英宗,锦衣卫

    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骑兵在土木堡(今官厅水库地区)大败明军,俘虏了御驾亲征的英宗(北宋钦、徽二帝的替身)。于谦升任兵部尚书,不甘困守,大力主战,列阵于九门之外。他还亲自披甲持刀,一马当先冲出德胜门,与围城者拼杀,并且指挥炮火击毙数位敌酋。城关一带的老百姓见这位父母官亲临前线,深受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