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尼布楚条约:虎狼之国的败退

尼布楚条约:虎狼之国的败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044 更新时间:2023/12/19 8:07:01

有道是“屋漏又招连天雨”,年青的康熙不得不面对接二连三地考验。当康熙正忙于平定南方三藩之乱时,东北边境频频告急:沙皇俄国来了!已经把战火烧到黑龙江流域了。爱好和平的中国人为了自己的领土完整,不得不再次拿起武器面对如狼似虎地“北极熊”。

纵观历史,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秦汉以后各朝均在此设官统辖。唐至辽,金历代朝廷均设置行政机构进行管辖,元朝设置辽阳行中书省,并把女真,水达达等族编入户籍。明朝建立后,其势力很快进至东北和北部边疆地区,并建置都司、卫、所制度予以有效管辖。从奴儿干卫建置后,到永乐七年,明朝先后设置了132个卫所。清朝建立之后,继续对这一地区行使管辖权,加强统治。除设盛京将军(驻今辽宁沈阳)、宁古塔将军(驻今黑龙江宁安)和黑龙江将军(驻今黑龙江瑷珲)外,还把当地居民编为八旗。与此同时,还加强了对吉林、黑龙江将军所辖各镇的管理,在沿江重要地区建立船厂,设置仓屯,陆上开辟台站驿道,发展水陆交通运输,进一步增强了边境地区与内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

而沙皇俄国原本是一个欧洲国家,是由莫斯科公国发展而来的,16世纪初形成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它是个内陆国家,东边在乌拉尔山以西,同中国并不接壤,中俄之间还隔着三个封建汗国。从16世纪80年代起,沙俄军队越过乌拉尔山,向东侵入辽阔的西伯利亚,在不到60年的时间里,占领了整个西伯利亚,面积扩大了十数倍。后来甚至超过了中国的疆域,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早在明崇祯五年(1632),沙俄扩张至西伯利亚东部的勒拿河流域后,就建立亚库次克城,作为南下侵略中国的主要基地。从此,它便不断地派遣武装人员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崇祯十六年(1643),俄雅库次克长官戈洛文派波雅科夫率兵132人沿勒拿河下行南侵,于这年冬天越过外兴安岭,侵入中国领土。十一月,这些侵略者到达精奇哩江(今结雅河)中游达斡尔头人多普蒂乌尔的辖地后,四出抢掠,灭绝人性地杀食达斡尔族人,遭到了黑龙江各族人民的顽强抵抗。但最终明朝灭亡,而俄国对我国边境的骚扰仍时断时续。

明朝末年,当时清朝正忙着进关,北方边境防备有所放松,广大的东北地区有土无人,成为不设防的地方,沙皇俄国趁机大肆向我国黑龙江地区进犯。清朝进关后,派兵打击沙俄侵略军,收复了被俄国占领的部分领土,给予侵略者沉重的打击,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俄国侵略军一度被肃清。但当康熙帝为了平定三藩,把大批兵力调到西南去的时候,有个俄国逃犯带了84名匪徒,窜入我国领土的雅克萨,在那里筑起堡垒,四出抢掠。他们把抢来的貂皮献给沙皇。沙皇不但赦免了逃犯的罪,还派他当了雅克萨长官,想永远霸占我国土地。清政府虽多次警告,都无济于事。

等康熙帝平定完三藩之乱,南方战事告一段落后,闻知东北边境遭到侵犯,深以为患。在同沙俄的长期交涉中,康熙认识到,若非“创以兵威,则罔知惩畏”,不于是决意征剿。同时他也认识到,以前屡次发兵,都未能完全铲除的原因,一是黑龙江一带没有驻兵,从宁古塔出兵反击,每次都因粮储不足而停止;二是沙俄侵略军虽为数不多,但由于“筑室散处,耕种自给”,加上尼布楚人与之贸易,故使其得以生存。于是造成我进彼退、我退彼进,“用兵不已,边民不安”的局面。

面对上述情况,康熙深谋远虑,考虑到以后的长治久安,必须在该地区驻扎常备军队,形成实际占领,而沙俄劳师袭远,是无后方作战,因此只要断其粮草,势必不战自乱。为此,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边防建设,准备剿灭沙俄侵略军。他一面派将军彭春、郎谈借打猎为名,到边境侦察地形敌情,派兵割掉侵略军在雅克萨附近种植的庄稼;又令蒙古车臣汗断绝与俄人的贸易,以困惫和封锁侵略者;一面调兵遣将,准备作战。康熙二十一年(1682)十二月,朝廷决定调乌喇(今吉林市北)、宁古塔兵1500人往黑龙江城一带,驻扎瑷珲、呼玛尔(今呼玛南)。后鉴于两处距雅克萨路途遥远,令呼玛尔兵改驻额苏里(今俄斯沃特德内西南)。次年七月,宁古塔副都统萨布素率军进驻额苏里。九月,确定在瑷珲筑城永戍,预备炮具、船舰。同时,派乌喇、宁古塔兵五六百人、达呼尔(今黑龙江嫩江县境)兵四五百人,调往瑷珲一带;修整战具,设置驿站,运储军需。

这些措施,适合当时东北边防斗争的需要和特点。这是因为,黑龙江至外兴安岭地区距东北腹地遥隔数千里;同沙俄这样的入侵者斗争,单靠当地人民的部落武装,是无法制止其侵略的。必须筹划全边,扼要屯兵戍卫,在适当地点控制一定兵力作机动,才能对付沙俄飘忽不定的反复侵扰。为此,需要建立相当数量的驿站和粮站,开辟水陆交通线和筹集运输工具,从而保障反击作战的胜利。并在反击胜利后,建立一条较完整的边界防守线,才有利于长期的边防斗争。

作好一切准备之后,康熙还是先礼后兵,派人送信给雅克萨的俄军头目,命令他趁早退出雅克萨。沙俄军不但不肯退出,反而向雅克萨增兵,跟清朝搞对抗。康熙二十二年(1683)九月,清勒令盘踞在雅克萨等地的沙俄侵略军撤离清领土。侵略军不予理睬,反而率兵窜至爱珲劫掠,清将萨布素将其击败,并将黑龙江下游侵略军建立的据点均予焚毁,使雅克萨成为孤城。但侵略军负隅顽抗。康熙二十四年(1685)正月二十三日,为了彻底消除沙俄侵略,康熙命都统彭春赴爱珲,负责收复雅克萨。

四月,清军约3000人在彭春统率下,携战舰、火炮和刀矛、盾牌等兵器,从爱珲出发,分水陆两路向雅克萨开进。五月二十二日抵达雅克萨城下,当即向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发声通牒。托尔布津恃巢穴坚固,有兵450人,炮3门,鸟枪300支,拒不从命。清军于五月二十三日分水陆两路列营攻击。陆师布于城南,集战船于城东南,列炮于城北。二十五日黎明,清军发炮轰击,侵略军伤亡甚重,势不能支。托尔布津乞降,遣使要求在保留武装的条件下撤离雅克萨。经彭春同意后,俄军撤至尼布楚(今涅尔琴斯克)。清军赶走侵略军后,平毁雅克萨城,即行回师,留部分兵力驻守爱珲,另派兵在爱珲、墨尔根(今黑龙江嫩江)屯田,加强黑龙江一带防务。

沙俄侵略军被迫撤离雅克萨后,贼心不死,继续拼凑兵力,图谋再犯。康熙二十四年(1685)秋,莫斯科派兵600增援尼布楚。当获知清军撤走时,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率大批沙俄侵略军再次窜到雅克萨。俄军这一背信弃义的行为引起清政府的极大愤慨。次年初,康熙接到奏报,即下令反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再一次进军雅克萨。清军2000多人进抵雅克萨城下,将城围困起来,勒令沙俄侵略军投降。托尔布津不理。八月,清军开始攻城,托尔布津中弹身亡,改由杯敦代行指挥,继续顽抗。八月二十五日,清军考虑到沙俄侵略者死守雅克萨,必待援兵,且考虑隆冬冰合后,舰船行动、马匹粮秣等不便,于是在雅克萨城的南、北、东三面掘壕围困,在城西河上派战舰巡逻,切断守敌外援。侵略军被围困近年,战死病死很多,826名侵略军,最后只剩150人。雅克萨城旦夕可下,沙皇急忙向清廷请求撤围,遣使议定边界。清答应所请,准许侵略军残部撤往尼布楚。

雅克萨反击战结束后,由于沙俄政府忙于在西方跟德意志、瑞典争夺波罗的海控制权,在西亚跟土耳其争夺黑海出海口;此外,沙皇彼得大帝正当年幼,其姐索菲亚当权,内部不稳,因此无力大规模地东侵,只好接受清政府的建议。康熙二十八年(1689),中俄双方进行谈判。清朝代表是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沙俄代表是戈洛文·费要多罗。

戈洛文提出以黑龙江为界,河北岸划归俄罗斯帝国,南岸属于中华帝国。索额图根据史实,说明黑龙江两岸一直是中国领土,是俄国强行占领了中国的土地,要求归还尼布楚和雅克萨等地。双方各不相让,谈判进入僵局。第二天,索额图根据康熙皇帝的意图,提出作出让步,两国以尼布楚为界。在此基础上,双方同意中俄边界以额尔古纳河和格尔必齐河为界,再沿外兴安岭向东直到海边。河东岭南归中国,河西岭北归俄国。俄罗斯则保证拆毁雅克萨城堡,把军队撤离中国领土。

在中国政府作了让步的情况下,经平等协商,中俄双方正式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条约规定: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以东至海的整个黑龙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的土地,全部属于中国;外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的地区,暂行存放,留待以后再议。凡一、二人越界捕猎或盗窃,立即械系,送回本国处罚;凡数十人结伙,持械越界、杀人掠夺者,捕拿送回本国,处以死刑。两国人民持有护照者,可以过界往来互市;订约以前的逃人,不必遣返;订约以后,两国不收逃犯。俄国人在雅克萨所建的城障,应立即拆除,在此居住的俄国人,应全部迁回本土;和好已定,两国永敦睦谊,自来边境一切争执永予废除,倘各严守约章,争端无自而起。

《尼布楚条约》的内容,曾用满文、汉文、蒙文、俄文和拉丁文5种文字刻成了界碑。这个条约明确划分了中俄两国的东西边界,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沙俄同意把入侵雅克萨的军队撤回,清朝同意把贝加尔湖以东原属中国的尼布楚土地让给俄国。

雅克萨之战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在反击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中获得重大胜利,它有效地遏制住了沙俄侵略的步伐,保证了中国东北边疆的领土完整与安宁,保护了边境各民族的和平发展。

但也有些人认为,《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是康熙的战略失误。面对当时仅仅是一个公国身份的莫斯科,康熙以煌煌天朝上国,却做出了与当时大国地位不相符的妥协,闻一多先生在他的《七子之歌》中就表明了《尼布楚条约》是个不平等条约:“……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邶风》之七子。……”

其实不然,签订该条约是康熙冷静考虑了当时战略形势后的正确选择。一方面这时内乱刚平,清政府不愿大量用兵对外作战,不主张单纯用武力解决俄国入侵黑龙江流域的问题。而在与俄国长期交涉的过程中,康熙逐渐懂得,没有强大的武装,不建立巩固的边防,不经过激烈的战争,不可能劝说俄国放弃侵略,撤出中国领土;同时,清政府也懂得,中俄两国都是封建大国,不可能用军事力量彼此压服,只能通过和平谈判,商定两国都可以接受的边界线,才能有边境上的安定,才能保持长期的和平。鉴于这一认识,就是在雅克萨战争期间,清政府也没有放弃和平解决同沙俄入侵的争端问题。康熙帝就曾多次写信给沙皇,一面谴责俄国对中国的侵略,一面建议他们撤军谈判。因此,一经沙皇要求停战谈判,清政府就立即下令停止对雅克萨的进攻,并于1687年单方面撤离雅克萨,等待俄国使团到来。

另一方面,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已经占领外蒙古的噶尔丹,对中原虎视眈眈,狼子野心。康熙要同时面对已经开战的沙俄和来势汹汹、即将开战的噶尔丹南北两个敌人,当然要选择先解决一个问题再处理另一个问题。所以清廷立即与俄国签订了和约,在制止了沙俄入侵的基础上,腾出手来对付已经占领了整个外蒙古的噶尔丹。反之,如果康熙不签订尼布楚和约,就必然面临正北、东北两线作战。以当时清朝的实力、必然有所不及,战线太长,难以应付。《尼布楚条约》保住了已经收复的黑龙江中下游领土,使康熙可以集中力量对付噶尔丹。在清朝国力未达鼎盛时,这是正确的选择。连当时沙俄的谈判代表在签约之后都说:“我们丢掉了三十年来开发的黑龙江领域,而中国人可以放手对付噶尔丹了。”

标签: 尼布楚条约虎狼

更多文章

  • 关天培简介:历史上真实的关天培故事与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真实,简介,评价

    关天培关天培(1781-1841),清末将领,字仲因,号滋圃,江苏山阳(今淮安)人,行伍出身。1934年(道光十四年)任广东水师提督。1839年支持林则徐实行禁烟政策,操练水师,修筑炮台,多次击退英军进攻。1841年2月英军进攻虎门时,在靖远炮台孤军奋战,英勇战死。着有《筹海初集》。关天培虽是武将,

  • 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后:仅一天去世,被康熙与雍正挂念了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挂念,最短,雍正

    从古至今,在中国古代史中出现过许多聪明伶俐出现异常,深谋远略,乃至掌权朝廷一手遮天的王后。但今日我向大伙儿要介绍的是在历史上比较低调、不张扬的王后,就是说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孝懿仁皇后是康熙所立的第三位皇后,康熙册立的第一位皇后孝诚仁皇后早逝,第二位皇后孝昭仁皇后难产而逝。因此在康熙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

  • 《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出现的312个“天”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太祖,实录,皇帝

    女真族这个名字很有女人味,但历来出猛男。除了那个建立了金国,灭辽、灭北宋,使北京第一次成为国都的阿骨打,四百多年后,又出现了一个比他还猛的人,努尔哈赤。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阿骨打生于1068年,努尔哈赤于1559年降生,期间是491年。《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共838

  • 清朝是靠什么打天下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清朝,靠什么

    雍正帝形容驻防八旗在地方为“隐然有虎豹在山之势”虎视眈眈,磨刀霍霍,却让人不知不觉,这是满族统治者处理政治问题和民族关系的手段日趋成熟的表现。至于如今人们多认为八旗入关后作用越来越微弱,其实正是清廷制造的假象,是他们刻意要达到的效果。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继蒙元之后又一个由少数民族

  • 石敢当石达开的一生 石达开凌迟时被割一百多刀不吭声!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一百多,敢当,石达开

    石达开画像太平天国革命战争中,太平军为捍卫江西九江同清军的作战。九江北枕长江,地势险要,是太平天国上游重镇,对太平军进出鄂、皖、赣和保障长江水道有重要作用。1853年(清咸丰三年)太平军占领九江,派林启荣驻守。林缮城增壕,严密布防,并边连结北岸小池口与东面湖口互为犄角,使清军多次进攻均被击退。九江之

  • 奕经是谁?如何评价清朝奕经抗英?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奕经抗英,清朝,评价

    在两千年你死我活的中国封建政治史上,草包飞黄腾达的事情,其实不算奇特事。今天不妨说说其中确实奇特的一类:明明是运气好飞黄腾达的草包,竟然还能机缘巧合,为国家建功立业,把同时代好些一身本事的名臣都“衬”下去。真有这种强大草包?今天就先简单说一位:大清朝乾隆皇帝的亲曾孙,道光年间曾一度官至杨威将军的大清

  • 清朝状元知多少——池州状元曹曰玮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池州,清朝,状元

    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分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进行,分别产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一甲状元、榜眼、探花各一名,二甲若干名,三甲若干名)。童生先参加州县级的考试,称院试,及格的称做"秀才",进入府州县学读书。学习成绩优秀的一二等学生,被定为"科举生员",才能参加省级的考试,称乡试,乡试每三年一次,考

  • 于成龙:天下第一廉吏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于成龙,天下

    于成龙,清代山西永宁州(今方山县)人,少有大志,自幼耕读,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每到一处,都留下了清廉美名。康熙皇帝称赞其曰:“咸称居官清正,实天下廉吏第一”。顺治十八年,44岁的于成龙才开始做官,到遥远的边荒之地柳州

  • 嘉庆被立为继承人之后,为何乾隆要让他祭拜一个去世50多年的小孩?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乾隆,嘉庆,继承人

    清乾隆二十五年十月初六,乾隆的第十五个皇子在京郊颐和园的行宫出世,他就是说清代入关后的第五位皇帝嘉庆帝。乾隆依照辈分给15皇子起名叫永琰,他14岁被密秘立为储君,37岁乾隆禅位,宣布走上皇帝冠冕。乾隆带着永琰去祭拜的这个孩子,其实就是乾隆与富察皇后所生的嫡长子爱新觉罗·永琏。《清史稿》

  • 龙虎将军怀愤恨——女真各部的统一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女真,将军,愤恨

    清太祖努尔哈赤努尔哈赤闻父、祖死,大恸,质问明朝边吏。朝廷自知理亏,给了他30道敕书、30匹马表示歉意,又授给他建州左卫都督、都督佥事加龙虎将军的衔名(爵至正二品)。但是,明朝统治者并没有改变它分化、压迫女真人的整个政策。努尔哈赤也就一面接受封赏,一面用“但执此人(尼堪外兰)与我,我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