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穆宗同治皇帝载淳轶事大全

穆宗同治皇帝载淳轶事大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857 更新时间:2023/12/18 18:59:49

清朝皇帝,满族爱新觉罗氏,名载淳,文宗之子。因年幼继位,由肃顺等顾命大臣辅政,年号初为祺祥。慈禧太后与奕r发动政变后,杀肃顺,由东西两宫垂帘听政,年号为同治。在位时,平息太平天国等起义,洋务派实行新政。后病死,庙号穆宗。

穆宗大兴园工

穆宗大兴园工一事,其源流甚长。上所记仅为恭一人而发,发而即了,仅恭王俄顷之荣辱耳。修园之事,则绵延未已,直至十年后,恭王再出军机,与甲午海军之败,清社所以早亡者,皆缘于修园之一念。此念,以予考之,实动于那拉后,穆宗为后亲子,故知之审而持之坚,曾以后意,明告谏者。寿阳祁敬怡《?谷亭随笔》中有一节记此事,内容较详,可与挚父日记相参证。祁云:山东游汇东侍郎百川,同治壬戌翰林,由御史给事外放,数迁至顺天府府尹,擢仓场侍郎,同光间之进阶最速者也。有直声,尤谙习河务,同治未叶,游在御史任,曾疏谏停止圆明园工程。穆宗召见,厉声曰:“汝亦有父母,岂有父母所欲,而故为违抗者?”意盖指考钦之命也。游称,皇太后政暇颐养,不如就近增饰西苑,以为临幸之地,用帑不钜,易复旧观。穆宗可其请,而未知西苑所在,游复申奏,即南北中三海,近在宫掖。穆宗命具疏以闻。既而曰:“无须也。”即授以御笔使书之。游战栗曰:“不敢。”穆宗曰:“朕令汝书,勿庸固执。”不得已,就御座前,书以上。穆宗又曰:“汝此奏即是证据,嗣后臣工不得复以兴修三海为言。”游惶恐无措,遂下,无何,穆宗升遐,事遂寝。

《花随人圣庵摭忆》

穆宗旨革恭王

同治十三年七月,穆宗旨革恭王一事,直是滑稽剧,后之载笔者,不妨直书也。吴挚父先生日记十三年九月五日记云:“见都下某官与某中丞书,言停罢园工之事云,七月十八日,政府亲臣,闻大内将于二十日园中演戏,十余人联衔陈疏,复虑阅之不尽,乃先请召见,不许,再三而后可,疏上,阅未数行,便云,我停工何如,尔等尚何哓舌?恭邸云,某所奏尚多,不止停工一事,请容臣宣诵,遂将摺中所陈,逐条读讲,反覆指陈,上大怒曰:‘此位让尔,何如?文相伏地一恸,喘急几绝,乃命先行扶出,醇邸继复泣谏,至微行一条,坚问何从传闻,醇邸指实时地,乃怫然语塞,传旨停工。至二十七日,召见醇邸,适赴南苑验炮,复召恭邸,复询微行一事,闻自何人,恭邸以臣子载澄对,故迁怒恭邸,并罪载澄也。又某枢言,二十七日原旨中有跋扈弄权,欺朕年幼,着革去一切差使,降为庶人,交宗人府严行管束等语。文相接旨,即陈片奏将朱谕缴回,奉旨,复奏请暂阁一日。明日臣等有面奏要件,比入犯颜力争,故谕中有加恩改为字样。逾日复草革醇王谕,不知何人驰诉,忽传旨召见王大臣,不及阁学,时已过午,九卿皆已退直,惟御前及翁傅,直入弘德殿。两宫垂涕于上,皇上长跪于下,谓十年已来,无恭邸何以有今日,皇上少未更事,昨着即撤销云云。”挚父此段,予遍证公私纪载,始叹其文赅事确。某官,某中丞,不详何人?当时未免有漏言之嫌,今则但觉其史料之可喜矣。

《花随人圣庵摭忆》

谏停园工

穆宗轶事,余前辑《清帝外纪》,录自《翁文恭日记》者多,而未及李越缦日记,以李记多得自传闻,恐失实也。今辑同光佚闻,与正史不同,不妨录之。其记停园工云:同治十三年八月一日,闻上前阅园工,军机大臣恭王、御前大臣醇王等合辞上言八事,曰:停园工,戒微行,远宦寺,绝小人,警宴朝,开言路,惩夷患,去玩好。疏极危切。俟上出,伏谏痛哭。文相国曾昏绝于地,其疏章出于贝勒奕?,润色之者,李尚书也。上大怒。醇王三进见,以死要上下停园工手诏。上益怒。先有朱谕,尽革?)享王、恭王、醇王、伯王、景寿、奕?、文祥、宝轲、沈桂芬、李鸿藻十人职,谓其朋比谋为不轨。遍召六部尚书、侍郎、左都御史、内阁学士,乃宣谕革恭王亲王。两宫闻之,因出见军机大臣、御前大臣,慰谕恭王,还其爵秩云。所记已多异词矣。而外传王庆祺所述尤荒诞可异。庆祺既被斥,辄语人云。穆宗亲政后,太后仍多干涉,乃请修园为颐养计,意在禁隔,使勿再干政耳。竟为太后所觉,遂致奇变云。此尤骇人听闻。果如所说围劫颐和,有先兆矣。庆祺自知获罪已重,故作妄言以求自解,而不知复自陷于大逆,必不可信也。

《四朝佚闻》卷上

言路盛衰

言路至同治末年而盛,至宣统初年而极衰。恭亲王奕当国时,太后示以谏章,辄叩头曰:“我辈当自省,毋令外廷多言。”故当时鲜有败德。穆宗既亲政,念两宫训政之劳,欲修复圆明园以资颐养。辞非不顺也,言者交章谏诅,颇以土木为戒。最后御史游百川一疏,言尤悚动。穆宗召百川入,告以内情。百川曰:“无已,则西苑犹近宫中。”即南海子也。穆宗佯为不解,取御笔令百川书之,怀以谒两宫,意欲借外廷清议以罢此役,当时视言路之重如此。

《国闻备乘》卷4

奕?因谏冶游几被杀

清穆宗载淳好冶游,不得其死,社会传布者久矣。其居宫中,尝穿黑色衣。恭忠亲王奕?以有违祖制,婉谏之。穆宗正色曰:“朕违祖制,罪当如何?”王曰:“臣冒死进言,乞圣明容纳,帝何罪之有?”穆宗曰:“载澄(徵)(溥伟之父,王之子也)亦常服此衣出入宫门,尔不严诫澄而力谏朕,是何居心?”王悚然退,行至中途,而杀王之诏下矣。诸军机泣诉于慈禧太后之前,慈禧召帝至,诘之曰:“何事杀奕?耶?”穆宗不能对,遂寝。

《睇向斋秘录》

穆宗排外思想

夏子松侍郎同善谓穆宗时,常伴读。衷一计时表,私视之。为上所见,询是何物,侍郎直对,穆宗取而碎之。曰:“无是物即不复知时耶?”又谓穆宗以热河之耻,切齿恨洋人,尝命太监制洋人偶像,排列案上,以小刀斫其首,曰:“杀尽洋鬼子,杀尽洋鬼子。”

《清朝野史大观》卷1

标签: 同治皇帝轶事

更多文章

  • 杨锐是个怎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能成为戊戌六君子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他为,是个,的人

    大家对戊戌六君子可能有所了解。但是你们不可能对里边每一个人都了解,特别是杨锐这种一点儿名气都没有的人。你们了解的可能就是谭嗣同这一个人。他的那首临死前的诀别诗让千古震撼,让所有人都记住了他。而今天我们说的并不是谭嗣同。今天我们说的是杨锐,一个被历史杀了的男人。杨锐的顶头上司是张之洞。所以他是有保护伞

  • 刘墉的故事:“宰相刘罗锅”?刘墉与纪晓岚是莫逆之交?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墉,宰相,莫逆之交

    第一节酷爱书法清乾隆、嘉庆年间,盛传着“宰相刘罗锅”的故事,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他是挑江山的秤杆上定盘的星,是刚正不阿、不向恶势力低头的表率。这位于嬉笑怒骂中替人化解险情的“宰相刘罗锅”就是刘墉。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生于康熙五十八年,卒于嘉庆

  • 他主持太平天国大局 但地位为何低于陈玉成?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地位,大局,太平天国

    天平天国运动中涌现出一些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李秀成和陈玉成便是。两人早年参加太平军,作战机智勇敢,都是从普通士兵晋升为青年将领。天京变乱后,为了挽救天平天国危急形势,李秀成和陈玉成被洪秀全提拔为王,李秀成被封为“万古忠义”的忠王,他和陈玉成在太平天国后期衰弱的形势下,在军事上连连获胜,中兴了天平天国

  • 清代诗人龚自珍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清代,诗人,龚自珍

    清代思想家、诗人龚自珍逝世于1841年9月26日逝世。龚自珍,晚清思想家,史学家。一名巩祚,字瑟人。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二十七岁为举人。道光元年(1821)官内阁中书,任国史馆校对官。九年,始成进士。官至礼部主事。十九年,弃官南归。二十一年,于江苏云阳书院猝然去世。龚自珍初承家学渊源,从文字、训诂

  • 晚晴百年政要与将领名人大全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名人,将领,政要

    曾国藩(1811年~1872年)曾国藩,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他是清末政坛重要人物,湘军首领。他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1838年他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历任礼部右侍郎,兵、吏部侍郎等官职。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他在1853年初奉命在湖南办理团练,后来在此基础上扩编成为作战凶猛的湘军。18

  • 于100年前,慈禧去世前照片,公园看雪,虽不惧严寒却把宫女冻坏!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严寒,宫女,虽不

    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封建王朝是清朝。清朝历史上,曾出现了雍正、康熙及乾隆爷孙三代开创出的康雍乾盛世,康熙皇帝更是自诩“十全老人”。并且清朝也出现了孝庄太后,慈禧太后这样厉害的女性人物。但是两人给大清带来的命运却完全不一样,孝庄太后一生极力辅佐康熙铸就盛世,慈禧大权在握

  • 龚自珍儿子为何引洋人进圆明园:龚自珍儿子龚半伦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儿子,圆明园,洋人

    导读:英法联军进北京的时候,出来个带路人,名叫龚半伦。这姓氏并不像张王李赵一样多见,姓龚的古人中,怕是清朝大诗人龚自珍名气最大了。龚半伦便是龚自珍的儿子。俗语说“龙生龙,凤生凤”,又说“老子英雄儿好汉”,看起来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定律古往今来是深入人心了。其实虎父未必无犬子,历史上有许多圣贤之人英明一世

  • 清朝京都的九门各有什么用途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京都,各有,清朝

    想当年明朝的刘伯温修建北京城,共设了九个城门,就是人们常说的北京“内九城”。今天北京九门中虽大多无存,但回忆九门的历史掌故,别有一番情趣。古代官职中“九门提督”,那“九门”也正是指这九门。北京内城九门指的是东边的东直门、朝阳门;

  • 戊戌变法后慈禧太后斩七人缘何却只有六君子?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人缘,君子,戊戌变法

    徐致靖(1826-1918),字子静,江苏宜兴人,思想开明,拥护革新,曾给光绪皇帝上过有名的《人才保荐折》,保荐过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张元济等维新人士。徐致靖大难不死,“戊戌七君子”变为“六君子”。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以后,谭嗣同等六人在北京菜市口刑场慷慨就义。他们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戊

  • 谭嗣同死刑前说了一句话,让刽子手颤抖不止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刽子手,句话,说了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下令逮捕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往了国外,谭嗣同、林旭、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杨锐被捕并被杀害。他们六人被称为“戊戌六君子”,而谭嗣同在临刑前说出这话令刽子手手抖不止,握不住刀。那么,谭嗣同究竟说了什么呢?1898年9月28日,“戊戌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