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大兴文字狱:阻碍中华文明发展的一大桎梏

清朝大兴文字狱:阻碍中华文明发展的一大桎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772 更新时间:2024/1/15 8:02:15

清朝统治者为加强思想统治,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先后采取了许多措施,使用了各种手段。其中措施与手段之一,便是大兴文字狱。清朝的文字狱肇于顺治、渐于康熙、烈于雍正乾隆间。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字狱的规模、内涵、背景不断升级,酷烈程度也愈演愈烈,最后成为阻碍中华文明发展的一大桎梏。

顺治朝文字狱虽然在数量规模上不能同后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相比,处罚相对也不是太重,函可一案仅仅判了发配沈阳,函可还在此期间写了本诗集。但是作为三朝文字狱的先声,顺治朝文字狱不但在发生密度上大大超过了从前的封建王朝,其打击的对象、打击内容、打击方式大致确定,同样是打击汉族知识分子、打击汉族的民族思想、并通过国家暴力机构来配合完成这一任务。譬如“毛重倬案件”,只因为作者没有用顺治年号就被看成是目无本朝而遭到清算。正是有顺治朝的热身,使得满人从对文字狱没有什么概念到逐渐熟悉文字狱,并利用其作为一种民族压迫的工具。也为后来100多年的文字狱打下了基础。

到了康熙朝,在顺治朝处理文字狱的基础上,满清的官僚逐渐掌握了对付不愿与之合流的汉人,尤其是汉朝知识分子的方法。但是这个阶段来说手段还不是特别老练,不比后朝连兴150件文字狱那样老辣从容。譬如《续金瓶梅集》案,说作者反清,其实迹象明显,只因为作者在书名上作了改动,又结交了官府很快就被放了出来。《嶙云集诗》案更是只因为选录诗家太多无法查出就不了了之。比之乾隆朝的因一句话而定罪杀人来说,康熙朝的文字狱还算是比较宽容的。

康熙亲政以前鳌拜掌权的时候,就有所谓“明史案”,不仅作者、资助者被杀被放,连印刷刻字的工人,只要是书上列上名字的人都被株连到,整个清代,刻字工匠不敢将自己的名字刻在所雕之版上,可见其影响多么剧烈。康熙杀掉鳌拜之后,文字狱却继续在搞,《南山集》案是其中的典型,前后被杀百余人,许多汉族文化精英受到迫害,名儒孙奇逢、顾炎武都被牵连到。

康熙朝还杀技术型知识分子,本来这些人于政治上没有危险,但是还是遭到文字狱的横祸。譬如名医朱方旦,就是因为提出人的神经中枢是脑而不是心这点现在看来的常识,而被杀害。康熙自吹自擂精通西学,由此看来这个人顶多就是个成绩良好的好学生,但仅此而已。就这件事上看出,对于现代科技康熙还是个门外汉。另外,有人对评书的说唱形式作了点改进,也被杀了头,这两件事情充分反映了清朝对于文化科技的扼杀。

接下来到了雍正朝,文字狱搞得更加惨烈。雍正朝13年,在案的文字狱就达到20多起,数量虽然没超过乾隆,但是密度却也是仅次于乾隆。而且多为大案、重案动辄牵连百数,而且比之康熙朝,连清朝自己任命的官员也开始遭文字之祸。像查嗣庭案、曾静案,都是祸连百口、轰动全国的大案。而且案件不再像康熙顺治那样点到为止。雍正几乎已经把刑狱发展成了一门“艺术”。有的案件一查再查不断扩大,不断株连,譬如查嗣庭案,原来只是发配,后来查抄日记查出怨望之词,再后扩大株连,最后搞得整个海宁鸡飞狗跳,人人自危。

有的案件旧案生新案:譬如谢济世案,原来只发配阿尔泰,后来这个人在贬所还写诗写文,被派来监视的军将发现,一状告到北京,又被申斥,后来乾隆朝的时候又起风波,好在这个人人缘好,好几次都大难不死。有的案件大案生小案:譬如年庚案后来又牵连出汪景祺案、钱名世案。曾静案牵连出范时杰案。有的案件小案生大案:譬如查嗣庭案牵连出隆科多案件。年庚尧笔误案最后牵连出其谋反的案子。

雍正还借题发挥,利用案件,如突发奇想地送给钱名世一块“名教罪人”的匾额,让他自己挂在自家堂上,还让他自己出钱出版京官讥辱他的诗集,还发到各级机关学校来做为反面教材。看起来好像是闹剧,其实雍正发展了所谓“诛心论”的文字狱理论,通过文字狱掌握大量的办案“技巧”,把话语权充分地掌握在自己手上。

乾隆朝,文字狱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乾隆执政63年,文字狱130多件,不但把科举考试弄得乌烟瘴气,把民间的书籍几乎烧得干干净净,把中国人的思想境界弄得非常低,没有一点自由的空气。

江南名儒沈德潜,是乾隆朝五大词人之一,中举后十年之间就入值军机。他退休以后还赠封了太子少保,从一品官职。可以说是荣耀已极,似乎无以复加了。但是就是在这个太子少太保死后不到一年,就因为查出他的诗集里有几篇他给乾隆皇帝当枪手写的诗,还有若干牵强附会的“反诗”而遭到清算。

像沈德潜这样的宠臣尚且如此,其他官僚和百姓就更是在劫难逃,哪怕是人发疯狂言也遭到杀戮,乾隆一朝所杀疯人妄语的案件就有六起。平常人治罪更是捕风捉影。尤其是牵连到民族问题则更加是雪上加霜。翰林胡中藻一句“一把心肠论浊清”,就被治罪。小吏徐述夔一句“且把壶儿搁半边”,乾隆说他是借壶指胡,就是满族,因此就治了罪。还有一位叫王锡侯的也很倒霉,他出于好心,认为康熙字典存在一些不足,花费17年心血编写出《字贯》,按理是对国家的一项贡献,可是乾隆得知后,居然将王锡侯立刻处死,还把《字贯》彻底禁毁。

由于大兴文字狱,文人学士不仅不敢抒发己见,议论时政,即使是诗文奏章中有一言一句的疏失,也有遭致杀身灭族惨祸的可能,这就使得他们放弃了与现实关系较为密切的义理经济方面的探讨,而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古代典籍的整理上,寻章摘句,逃避现实。知识分子的这种态度,受到了朝廷的欢迎和鼓励。因为封建统治阶级竭力想培养思想锢蔽、眼光狭隘的驯服奴才以巩固它们的反动专制统治。古籍的考据,不仅不会背离封建统治阶级的理论准则和最高利益,而且它还将成为日益衰落的程朱理学的辅助和补充。乾隆皇帝即位后,大力提倡经学的考据。在朝廷的鼓励下,一些达官贵人如阮元、毕沅等,也出面倡导经学。这样上行下效,在学术领域中出现了家谈许郑、人说贾马(许慎郑玄贾逵马融,都是汉朝着名经学注疏家、语言文字学家),考据学大盛。

标签: 大兴文字狱桎梏

更多文章

  • 穆宗同治皇帝载淳轶事大全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同治,皇帝,轶事

    清朝皇帝,满族爱新觉罗氏,名载淳,文宗之子。因年幼继位,由肃顺等顾命大臣辅政,年号初为祺祥。慈禧太后与奕r发动政变后,杀肃顺,由东西两宫垂帘听政,年号为同治。在位时,平息太平天国等起义,洋务派实行新政。后病死,庙号穆宗。穆宗大兴园工穆宗大兴园工一事,其源流甚长。上所记仅为恭王一人而发,发而即了,仅恭

  • 杨锐是个怎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能成为戊戌六君子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他为,是个,的人

    大家对戊戌六君子可能有所了解。但是你们不可能对里边每一个人都了解,特别是杨锐这种一点儿名气都没有的人。你们了解的可能就是谭嗣同这一个人。他的那首临死前的诀别诗让千古震撼,让所有人都记住了他。而今天我们说的并不是谭嗣同。今天我们说的是杨锐,一个被历史杀了的男人。杨锐的顶头上司是张之洞。所以他是有保护伞

  • 刘墉的故事:“宰相刘罗锅”?刘墉与纪晓岚是莫逆之交?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墉,宰相,莫逆之交

    第一节酷爱书法清乾隆、嘉庆年间,盛传着“宰相刘罗锅”的故事,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他是挑江山的秤杆上定盘的星,是刚正不阿、不向恶势力低头的表率。这位于嬉笑怒骂中替人化解险情的“宰相刘罗锅”就是刘墉。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生于康熙五十八年,卒于嘉庆

  • 他主持太平天国大局 但地位为何低于陈玉成?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地位,大局,太平天国

    天平天国运动中涌现出一些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李秀成和陈玉成便是。两人早年参加太平军,作战机智勇敢,都是从普通士兵晋升为青年将领。天京变乱后,为了挽救天平天国危急形势,李秀成和陈玉成被洪秀全提拔为王,李秀成被封为“万古忠义”的忠王,他和陈玉成在太平天国后期衰弱的形势下,在军事上连连获胜,中兴了天平天国

  • 清代诗人龚自珍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清代,诗人,龚自珍

    清代思想家、诗人龚自珍逝世于1841年9月26日逝世。龚自珍,晚清思想家,史学家。一名巩祚,字瑟人。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二十七岁为举人。道光元年(1821)官内阁中书,任国史馆校对官。九年,始成进士。官至礼部主事。十九年,弃官南归。二十一年,于江苏云阳书院猝然去世。龚自珍初承家学渊源,从文字、训诂

  • 晚晴百年政要与将领名人大全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名人,将领,政要

    曾国藩(1811年~1872年)曾国藩,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他是清末政坛重要人物,湘军首领。他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1838年他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历任礼部右侍郎,兵、吏部侍郎等官职。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他在1853年初奉命在湖南办理团练,后来在此基础上扩编成为作战凶猛的湘军。18

  • 于100年前,慈禧去世前照片,公园看雪,虽不惧严寒却把宫女冻坏!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严寒,宫女,虽不

    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封建王朝是清朝。清朝历史上,曾出现了雍正、康熙及乾隆爷孙三代开创出的康雍乾盛世,康熙皇帝更是自诩“十全老人”。并且清朝也出现了孝庄太后,慈禧太后这样厉害的女性人物。但是两人给大清带来的命运却完全不一样,孝庄太后一生极力辅佐康熙铸就盛世,慈禧大权在握

  • 龚自珍儿子为何引洋人进圆明园:龚自珍儿子龚半伦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儿子,圆明园,洋人

    导读:英法联军进北京的时候,出来个带路人,名叫龚半伦。这姓氏并不像张王李赵一样多见,姓龚的古人中,怕是清朝大诗人龚自珍名气最大了。龚半伦便是龚自珍的儿子。俗语说“龙生龙,凤生凤”,又说“老子英雄儿好汉”,看起来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定律古往今来是深入人心了。其实虎父未必无犬子,历史上有许多圣贤之人英明一世

  • 清朝京都的九门各有什么用途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京都,各有,清朝

    想当年明朝的刘伯温修建北京城,共设了九个城门,就是人们常说的北京“内九城”。今天北京九门中虽大多无存,但回忆九门的历史掌故,别有一番情趣。古代官职中“九门提督”,那“九门”也正是指这九门。北京内城九门指的是东边的东直门、朝阳门;

  • 戊戌变法后慈禧太后斩七人缘何却只有六君子?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人缘,君子,戊戌变法

    徐致靖(1826-1918),字子静,江苏宜兴人,思想开明,拥护革新,曾给光绪皇帝上过有名的《人才保荐折》,保荐过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张元济等维新人士。徐致靖大难不死,“戊戌七君子”变为“六君子”。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以后,谭嗣同等六人在北京菜市口刑场慷慨就义。他们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