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一节 收回权利,设军机处

第一节 收回权利,设军机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1370 更新时间:2024/1/18 4:37:33

雍正十年(1732年),军机房被改为军机处,取代了清朝初年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地位,成为清廷最高决策机构,皇权统治进一步加强。

清朝初年设置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地位在内阁之上,是中央的最高决策机构,其作用是使皇帝和各王公贵族间互相牵制,最终维护满族贵族阶级的特权地位,因此又被称为国议。其成员由满族贵族诸王及总理旗务大臣组成。后来历代皇帝为提高皇权,不断对王公旗主势力加以削弱,再加上后来参加议政王会议的议政王大臣“有半数都是王公等世袭爵位的继承者,不熟悉政务”,这样议政制度就慢慢形式化了。雍正上台后,进一步削弱了诸王公的权势。他首先收回了掌握在各个王公手里的兵权,接着在雍正七年(1729年)设立军机房,命怡亲王允祥、大学士蒋廷锡、张廷玉等密办军需事宜,协助处理一切军务。雍正十年(1732年)正式改称为军机处,接受皇帝的谕旨办理各种机密重要的政务,完全代替了以前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为处理国家军事、政治等重大事务的常设核心机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清代皇权进一步的加强,封建专制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青海的和硕特蒙古部落首领罗、藏丹津率部叛乱,叛军攻打西宁,形势危急,于是雍正命令川陕总督年羹出兵平定这场叛乱。经过激烈的交战,10万余名叛军投降清军,叛军首领罗卜藏丹津逃往柴达木。雍正二年(1724年),清廷封四川提督岳钟琪为奋威将军,再次率兵追杀逃往柴达木的叛军余部,经过化装的罗卜藏丹津再次逃到了准噶尔部。准噶尔部本来就与清廷为仇作对,在康熙年间就曾爆发过叛乱,在被康熙亲征平定后,准噶尔首领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又率领部下侵入了西藏。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康熙命皇十四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指挥大军进藏平叛。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清军重创准噶尔叛军。康熙六十年(1721年),抚远大将军胤禵亟驻扎到甘州(张掖),对准噶尔叛军采取进攻态势,双方处于相持状态。罗卜藏丹津逃到准噶尔后,清廷给准噶尔部写信要求送还罗卜藏丹津,策妄阿拉布坦拒绝交出。这时雍正刚即位,地位还不稳固,政府也没有充足的财力。这样,清朝暂时没有发兵主动进攻,采取了守势,但是清廷一刻也没放松对准噶尔同西藏关系及准噶尔对喀尔喀蒙古侵扰的注意。雍正五年(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死,其子噶尔丹策凌继位,雍正认为时机成熟,开始筹划用兵事宜,计划讨伐准噶尔,以免去国家心腹之患。

雍正七年(1729年)二月,一切准备就绪,雍正发布了上谕,在上谕中他罗列了准噶尔的罪行,大举发兵进攻准噶尔。可路途太遥远·了,一切军需粮草供应,急切需要有一个机构专门办理,而且军报很多很紧急,也需要快速的处理,更需要谨慎周密。为了战事的顺利进行,雍正在雍正七年(1729年)六月发出一道上谕,设立军机房,并命怡亲王允祥、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主持办理军需一应事宜,办公地点在隆宗门内、乾清门外偏西的小平房内。雍正八年(1730年),改名为办理军机处。雍正十年(1732年)春,雍正皇帝下令大学士们商议确定军机处的印信。三月初三,大学士们遵照圣旨商议后上奏请求用“办理军机处印信”的字样,雍正立即下令交给礼部去进行铸造,并决定把大印保存在军机处,委派专职官员负责管理,同时将大印的样式通知各省和西北的两路军营。从这以后,军机处成为正式的固定机构。

军机处设立之初,主要办理与战争有关的事务。雍正九年(1731年),世宗认为山东登州是滨海重镇,所辖地方太大,只有六千兵丁,怕不够用,遂命军机大臣详细讨论,是否适当增加兵士的数量。雍正十年(1732年),西路军大本营要移驻穆垒,雍正皇帝经过慎重选择,定六月初四为移营的开始行动日期,在四月十三日命令军机大臣将日期通知岳钟琪,并要求务必将一切事宜提前留意准备完毕,但一定注意要谨慎周密,以防泄漏机密。随着时间的推移,军机处的办事范围扩大到所有的机要政事。

雍正每天召见军机大臣。寅时(3-5点)军机大臣、章京进入值房,辰时(7~9点)皇帝召见,如果有紧急事务,提前召见,每天召见一次,有时一天几次。军机大臣在接受皇帝召见后退回到军机处,按照皇帝面授的旨意,书写文件,基本内容是告诫臣工,指示用兵方略,检查核对政事,指责查问量刑处罚是否得当这些军国大事。撰批抄写完毕后,密封发出,叫做“寄信上谕”,因由内廷直接寄出,故又称“廷寄”。后经张廷玉规划,形成一套完善的制度。凡给经略大将军、钦差大臣、参赞大臣、都统、副都统、办事领队大臣、总督、巡抚、学政的,叫“军机大臣字寄”;凡给盐政、关差、布政使、按察使的,叫“军机大臣传谕”。字寄、传谕的封函表面都注明“某处某官开拆”,封口处盖有军机处印信,保密程度较高,且传递速度快捷。当面接受皇帝的口头旨意,起草抄写,发送上谕和圣旨是军机处的主要任务。军机处根据函件内容决定递送速度,函件封好口后交给兵部,由驿站来传递送达。凡是在信皮上标着“马上飞递”字样的,每天要走三百里;如果碰到紧急情况,则另外在信封上标有每天要走的路程里数,或者是四五百里,最快的是八百里。这种方式确保了中央政府指令的严格执行,传递的速度又比其他公文要快得多,提高了清朝政府行政机构的办事效率。另外,官员上奏的折子,皇帝亲自阅览批示后,在每天的寅、卯两个时刻发到军机处抄写副本进行存档。

军机处的规章制度大多数是由大学士张廷玉按照皇帝的意思草拟制定的,以后才逐渐完善起来。

军机处体制特殊,有官职没有官员,所有官员都是兼任的,没有专职官员。主管军机处的官员叫做军机大臣,具体办事的官员叫做军机章京。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或者叫枢臣,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即院、寺等衙门的堂官)内专门选定,或者是由军机章机提拔充当,没有确定的人数,一般三至十人。凡被皇帝特简到军机处兼军机大臣的官员,称为“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军机处行走”,资历浅的军机大臣称“军机处学习行走”或“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待一二年熟悉业务后,再去掉“学习”二字。满汉军机大臣各以一个官员为首领,称领袖、领班、揆首、揆席、首席。军机章京开始时由军机大臣在内阁中书和六部司员内挑选任用,没有确定的官员。嘉庆四年(1799年)后,改由内阁、六部、理藩院保送中书、郎中、员外郎、主事、笔帖式等官,经军机处考取引见后,记录下名字等待递补,确定满族人、汉族人章京名额各为16人,后来又增加了额外的汉族人章京一到20名。兼军机章京的官员称“军机处司员上行走”或“军机处司员”,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后,一律改称“章京上行走”。军机章京分两班轮流当值,每班满、汉各八人,由军机大臣委派资深章京二员为每班的领班和帮领班。

标签: 军机处权利

更多文章

  • 清朝时士兵衣服上的“兵”和“勇”有什么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士兵,有什么区别,清朝

    “兵”是清代国家的常备武装力量,包括八旗军和绿营军。八旗军分为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这些都是大清的正规军,直接隶属皇帝,八旗兵为世兵制,在16岁以上的八旗男性子弟中挑选。“余丁”和不满16岁的“幼丁”,可以挑补为养育兵,即预备

  • 一个广受争议的朝代,竟然没有一个昏君!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广受,昏君,朝代

    清代共历十个皇帝,但人们谈清史的时候,常常把清代开国功臣前,后金的俩位皇帝也用来一起探讨,故说清代共历十二位君王。从客观上来说,清朝这十二位皇帝没有一个是昏庸之人。他们将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了顶峰,在清朝时期人口翻了几番,达到了华夏有史以来的顶峰。从这个就可以看出,清朝的帝王们,为老百姓做过许多实事

  • 年少不知李鸿章,而立方知真中堂!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堂,年少,方知

    能够说出此番话语的人,显然,他们属于已经变质、或者说即将变质的人。这实际上是在说李鸿章的苦。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懂得了中国社会的一些固有问题领导至上、委过于下、好走极端、空喊口号且好面子儿、好听好话好说好话等等。因此,理解了李鸿章的某些不得已,所以,他要变质了,要变成李鸿章那样的人贪腐、

  • 甲午之战:第三章 洒热血,平壤之战_一、宣战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之战,平壤,洒热血

    战斗打响后,清政府不能忍受凌辱,还是准备打一场。7月14日,光绪皇帝即降旨命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速为筹备,即派一军由北路进发,另派南路军由海路接应叶志超军。从7月21日开始,南北两路援朝军同时分批登程,其中南路援军在丰岛海战中被日军歼灭,北路入朝之援军即所谓四大军,包括盛军、毅军、奉军和奉天吉林

  • 清官于成龙的故事:死后康熙帝破例亲为撰写碑文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死后,清官,碑文

    于成龙,字北溟,号于山,清山西永宁州(分离石县)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终年67岁,谥“清端”、赠太子太保。于成龙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副员,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

  • 谭嗣同菜市口斩首,为什么父亲不去营救?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不去,父亲,菜市口

    晚清后期,中国遭受各国的践踏,在这些列强的侵略下,中华大地早已经血流成河,民不聊生,所谓乱世出英雄,在国家危难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来了一场公车上书,让晚清又开展了一场维新变法,可是没过多久便被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知道了,并且强行打断变法,不仅如此还要抓到戊戌六君子而后杀之。但是当时在晚,清政府内部

  • 揭秘:历史上的周培公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上,周培公,是怎么

    周培公是清朝初期康熙皇帝身边的一个重要的谋臣,康熙帝也非常器重此人。而他也没有辜负康熙帝的重视,一直为清朝奉献着,根据史料记载,他直到死之前都在为清朝效力,那么历史上周培公是怎么死的呢,周培公之死是怎样的呢?周培公,又名周昌,湖北人士,生于公元1632年。他自幼丧父,随母亲一起生活,虽家境贫寒,但也

  • 晚晴重臣张之洞为什么不敢随便进入军机处,原来一不小心会掉脑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军机处,脑袋,重臣

    清朝在雍正时期形成不少管理朝廷要务的新制度,比如说军机处,当时的军机处可以相当强硬的,一般王公以下的阶品要是擅入聚集处是会被立即处斩的,就连近代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张之洞,来京也是不敢擅入军机处的。军机处设立于1729年。当时,正值平定蒙古准葛尔部叛乱期间,雍正皇帝为了更加迅速地处理军政大事,同时处于

  • 清朝天放闲人翁同龢与李鸿章的关系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天放,清朝,闲人

    翁同龢,是光绪年间的协办大学士,也是军机大臣。他和李鸿章的恩恩怨怨来自于一道奏折,也正是因为这道奏折,两个人彼此心存怨念,开始了相互斗争。在甲午战争前后的时间里,翁同龢对李鸿章是百般的刁难,战败后的李鸿章被戴上了卖国贼的帽子,翁同龢也被贬了官职。现在想想,翁同龢因为自己的一己思念与李鸿章结仇,他这样

  • 虎父有犬子:龚自珍儿子竟带洋人火烧圆明园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圆明园,洋人,犬子

    俗语说“龙生龙,凤生凤”,又说“老子英雄儿好汉”,看起来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定律古往今来是深入人心了。其实虎父未必无犬子,历史上有许多圣贤之人英明一世却没能教育好自己的儿子,一生清誉毁于旦夕之间。英法联军进北京的时候,出来个带路人,名叫龚半伦。这姓氏并不像张王李赵一样多见,姓龚的古人中,怕是清朝大诗人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