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二节 英使来华,入朝觐见

第二节 英使来华,入朝觐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465 更新时间:2023/12/9 6:29:16

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认为自己是天朝大国,只有他国对自己有所求,而自己则对外无任何需求。由于这种思想,清政府对外的政策都是以政治需要为先导,随政治形式的变化而变更的。

清初,郑成功占据台湾,在福建、浙江沿海一带进行武装抗清斗争,清政府为切断其与大陆上的联系,实行了严密的海禁政策,下令封锁海域,不准船只入海,又将近海居民向内地迁移。海禁政策的实施,限制了沿海居民,特别是以打鱼为生的渔民的自由,中外之间的贸易往来也受到极大影响。荷兰、葡萄牙等殖民主义国家在顺治康熙初年都曾派使节到北京请求开放通商,遭到了强硬拒绝。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台湾统一后,清政府于转年开放了海禁,允许中国商民出海贸易,又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四处为对外贸易的通商口岸。但实际上受水陆交通等条件限制,对外的贸易基本上都集中在广州一处。

17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开始在西方国家确立,为扩大原料来源、寻求商品市场,资本主义开始向东方扩张。特别是已夺得海上霸权的英国,国内资本主义迅速崛起,东进的欲望更为强烈,先是侵入印度,在印度设立东印度公司,作为侵略东方的基地,紧接着就派武装商船来到中国的澳门,并驶往广州,企图以武力敲开中国闭关着的大门。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英国商船“防御号”来到广州,这是清朝开放海禁之后英国对华贸易的开始。英国后来又在广州设立了商馆,英对华贸易额逐步上升,到18世纪末,英对华贸易值分别占欧美国家输入、输出值的90%和70%左右。清政府有限的对外开放,远远满足不了西方列强的要求。到了乾隆年间,清政府的对外政策又有重大变化。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鉴于西方商人来华贸易出现的违法行为,也出于国内政治安定的需要,清政府明令取消其他几个口岸,只许在广州一口通商。为限制外商,又强化了广州的公行制度。公行行商实际上是双方的全权代表,一方面是受官方任命,向外商征收租课,另一方面又受外商委托,办理纳税事宜。公行制度极大限制了外商在华贸易活动。地方官对外商来华贸易,也多持消极态度。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十二月,两广总督李侍就向乾隆皇帝上奏“防夷五事”,主要内容就是禁止外商在华过冬、役使华人、雇华人传递信息及对外商、外商船停泊处严加管束稽查等。

为确保英商在华利益及顺利进行商品输出、资源掠夺等活动,英国决定派一个正式的外交使团,与清政府进行官方交涉。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国组成了一个以富有外交经验的马戛尔尼勋爵为首的访华使团。使团除设有正副使之外,还有包括秘书、翻译、医生和精通天文、化学的航海技术的专家及武装卫兵等在内的几百人随行。

九月二十六日,使团从朴次茅斯港出发,经英吉利海峡朝中国方向航行而来。清政府知道英使访华的消息后,以为他们是为乾隆皇帝祝寿而来,下令各地方官做好接待工作。

马戛尔尼使团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五月十五日到达澳门,六月十八日抵达天津的大沽,长芦盐政徵瑞前往大沽迎接,直隶总督梁肯堂在天津宴请了使团。使团在天津逗留数日,由徵瑞陪同前往北京。七月二十九日,使团主要成员赴热河承德避暑山庄谒见乾隆皇帝。临行前,双方就觐见乾隆皇帝的礼节问题进行了较为激烈的争论。清方代表徵瑞提出马戛尔尼见皇帝时要行跪拜礼,而马戛尔尼执意不肯。争执未果,双方不欢而散。使团到达承德之后,继续商议礼节问题,最后双方商妥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即马戛尔尼以见英王之礼觐见乾隆皇帝,以单膝下跪,但免去了吻皇帝手的礼节。

八月初十清晨,乾隆帝在王公大臣的陪同下,在避暑山庄的万树园接见了马戛尔尼及副使斯当东等人。马戛尔尼以一膝屈拜,然后将所带礼品及英王书信进呈给乾隆帝,乾隆帝接受礼品及马戛尔尼的问候之后,设宴招待使团主要成员。会见之后,乾隆帝责成和珅等人陪同使团成员在避暑山庄游览观光。八月十三日,使团成员参加了为乾隆帝举行的盛大生日庆典。

乾隆帝在承德庆祝完生日后,清政府认为英使团来华任务已经完成,便让他们准备回国事宜。马戛尔尼见此,便在回到北京的不久,立刻向清政府正式提出了英方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项:

第一,准许英国派员居住在北京,照管本国的商务;

第二,同意英商到宁波、舟山及天津进行商贸活动;

第三,英国商人应仿俄罗斯例,在京师设立一商馆,作为贮存、发卖货物之用;

第四,在舟山附近择一小海岛处,作为英商留居、收贮货物之地;

第五,在广东省城附近拨出一小地方,让英商居住,并同意英商自由出入澳门经商;

第六,要求货物由广东至澳门在内河行走时,不上税或少上税。

对英方提出的种种要求,清政府官员向乾隆皇帝作了汇报。乾隆皇帝考虑再三,决定亲自给英国女王写一封回信。

乾隆皇帝对英方提出的要求,丝毫不妥协和让步,以严厉的措辞,有理有据地加以驳回,而对于身负重任的马戛尔尼来说,此次中国之行他是希望而来,失望而回。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九月初三,英国使团离开北京。此前,马戛尔尼曾向清政府提出再逗留二日,企图再做一次说服清政府的努力,但乾隆皇帝限令使团务于三日离京。使团只好乘船沿运河南下,十二月到达广州,尔后便乘船回国,于转年八月返抵伦敦。

马戛尔尼使团没有完成英国政府交给他们的使命,英国欲从清帝国获得外交和商贸特权的目的自然没有达到。但通过中国之行的所见所闻,经过与清政府上层人物的接触,对当时清帝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山川河流、风土人情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斯当东在回英国后在《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一书中写道:“特使及全体随员在将近两年的期内为国家完成了一项新奇而微妙的使命”。他们所接触到和观察到的在头脑中所留下的印象是“前所未有和不可磨灭的”。马戛尔尼说:“清帝国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150多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有幸运的、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它胜过其邻船的地方只在于它的体积和外表。”使团回国后对清帝国的全面介绍,使英国政府看到了清王朝已经处于不堪一击的状态中,这正是英国向中国展开攻势的大好时机。

标签: 入朝第二节

更多文章

  • 张英的故事:精明强干清正廉洁 注重修养立训育后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清正廉洁,精明强干,训育

    张英(1637~1708年),字敦复,号乐圃,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康熙年间中进士,曾任礼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由于精明强干又清正廉洁,一直深受皇帝宠信。张英在文坛上也颇负盛名,其《聪训斋语》、《恒产琐言》和《笃素堂文集》等书,曾一度广为流传。一、节俭济贫张英一向力求节俭,从不奢侈

  • 近代改良主义的先驱龚自珍因为什么原因辞官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先驱,改良主义,近代

    龚自珍是浙江仁和人,清代着名思想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改良主义的先驱,他在道光十九年辞官南归,那么龚自珍为什么辞官呢?龚自珍像龚自珍自幼好读诗文,从八岁起开始研究经史文学,十三岁作《知觉辨》,十九岁应顺天乡试得第二十八名,在嘉庆二十四年落选后他又参加了五次会试,在第六次会试中进士,这时他三十八

  • 清代最惨皇后,人死之后遭搜身!慈禧太后为何要对付她?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清代,皇后,要对

    在中国清代时期,王后可许多,可是结局十分凄凉的也就那么几个。末代皇后婉容的下场坚信大伙儿都很清晰了,敢给以前的皇上溥仪头顶种上呼伦贝尔草原,因此结局不容易好到哪儿去。而清代时期最终一名蒙古王后,他的下场都是令人唏嘘,令人叹惋。那么那位王后到底是谁?阿鲁特氏,即孝哲毅皇后,她是清朝穆宗同治帝的皇后,原

  • 为什么说于成龙是天下第一廉?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于成龙,原因,天下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清朝着名清官于成龙为何能成为“天下第一廉”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于成龙一直是人们热议的一位近代历史人物。前一阵子央视热播的电视剧于成龙就又让人们对这位清官产生了兴趣。中国历史中贪官不少,比如清朝的和砷,东汉的梁冀,明朝的刘观等,这些贪官无论在哪个年代都是受人唾

  • 大清国的国都最初定在了哪?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初定,国都,大清国

    沈阳,在辽、金时代曾经称为沈州,古时候,有一种说法是“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因沈阳城南有浑河(沈水),即沈水之阳。此前,辽设五京,没有沈阳;金设五京,也没有沈阳。元朝东北行政中心在辽阳,明朝辽东行政中心,现在广宁,后再辽阳。天启五年,努尔哈赤却决定迁都沈阳。努尔哈赤曾先后4次

  • 她是洪秀全手下第一女将,提着一把大刀就上阵杀敌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大刀,女将,她是

    自古以来,男尊女卑的腐朽观念在我国民间盛行,所有便有自古女子不如男,女子无才便是德等等说法。事实上,历史不仅仅是男人的舞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里不一身文才武胆能力卓越的女中俊杰比比皆是,她们像皓月版熠熠生辉,照亮了长空,流芳千古,丝毫不比男人们逊色,比如文治武功的第一女帝武则天、临危受命挂帅出征的穆桂

  • “八抬大轿”是哪一级官员的座驾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八抬大轿,官员,座驾

    中国封建社会是讲究等级和礼仪的,官员、上层封建主的衣食住行都有规矩,穿衣要分颜色和花纹图案,白居易“江州司马青衫湿”的青衫,就是下级官员的着装;出门是坐轿,轿子也分两人小轿,四抬的中轿,八抬的大轿。出门坐轿是百姓的生活向往,要是能坐上八抬大轿,就算的上是实现了人生的顶级目标了

  • 张伯行是谁?为什么康熙称他为“天下第一清官”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他为,康熙,清官

    张伯行(1651-1725)字孝先,晚号敬庵,河南仪封(今兰考)人。生于清世祖顺治八年,卒于世宗雍正三年,年七十五岁。康熙二十四年(公元一六八五年)进士。累官礼部尚书。历官二十余年,以清廉刚直称。其政绩在福建及江苏为尤着。学宗程、朱,及门受学者数千人。谥清恪。康熙称它为"天下清官第一"。生平在清朝康

  • 于成龙为什么敢审批皇帝的亲外甥的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毫无畏惧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到底是什么,外甥,让他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于成龙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于成龙是康熙年间的一代廉吏,他一生有两个称号:“于青菜”和“于大胆“。于青菜是说于成龙一生清正廉洁,生活清苦,经常只吃青菜和萝卜,就是他当上了两江总督之后,也还是没有忘本!于大胆是说于成龙一生无所畏惧,不管是土匪横行,还是贵族犯罪,他都

  • 晚晴女首领周秀英:19岁抗清女英雄竟被凌迟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女英雄,晚晴女,首领

    清朝晚期朝局动荡,各方势力涌动。江南的小刀会就是其中一方势力。提到小刀会就不得不提到,这个组织的一个女首领,她叫周秀英,后来她被凌处死。清朝咸丰年间,是中国反清运动最为激烈的时候。太平天国夺去了清朝半壁江山,江南的小刀会在上海起义,清廷勾结洋人疯狂镇压,使小刀会全军覆没,19岁的小刀会女首领周秀英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