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军战败后,咸丰为什么不怕割地赔款?

清军战败后,咸丰为什么不怕割地赔款?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022 更新时间:2024/3/18 6:46:20

在大部分人的观念中,签订不平等条约最为屈辱的条件,莫过于割地赔款。但在当时清朝统治者的眼中,向列强割地赔款好像是次要的事情,他们所反复纠结的,反而是要不要接受外国大使当面呈递国书。

清朝在近代外交上的落伍,应该是始于乾隆皇帝。彼时清朝长期以天朝上国自居,别国要么是藩属,要么是蛮夷,绝无平等之观念。乾隆、嘉庆年间,英国两次遣使来华请求通商,都被清政府误认为是来进贡,且两次都因为在外交礼仪上无法达成一致闹得不欢而散。

不过,乾隆和嘉庆就是再不懂近代外交,但毕竟还亲自接见了外国使臣。后来清朝的皇帝患上“恐洋症”,不敢和洋人见面,是从道光皇帝开始的。如在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有这样一道给两广总督耆英的谕旨:

“耆英奏咪唎(口坚)夷使呈出国书,停止北上并议定条约一摺。该夷使请求北上,意在亲递国书,经该督反覆晓谕,始据该夷使将国书呈出,求为代奏,不复希冀进京。其所呈条约清册,亦经逐款议定。所缴国书,著俟译出后遇便呈览。”

道光谕旨中提到的咪唎(口坚)为美利坚,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美国。在书中给别国名称加犬字或口字偏旁,是当时清朝对待欧美诸国的惯常做法,英国和法国也不例外,表示清朝始终以未开化之蛮夷视之。

一国外交大使向另一国元首当面呈递国书,本来是一件合理正当的要求。然而,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道光一方面看不起洋人,另一方面又害怕洋人,因此当美国大使向两广总督提出要向清国皇帝当面呈递国书时,道光让耆英“反覆晓谕”,就是不让他进京面见皇帝,有什么事情跟当地的督抚谈就可以了。

道光不愿接见外国公使,而让地方督抚处理外交事务,这种甩手掌柜的行为,导致清朝在对外事务上更加被动。该年,耆英被美国胁迫签订《望厦条约》,美国不费一兵一卒,便获得了与英国相当的在华权利。

道光去世以后,咸丰皇帝继位。咸丰登基时才20岁出头,但却继承了其父亲顽固的外交观念,对外国大使当面呈递国书一事非常抗拒。如咸丰三年(1853年),美国又派大使来华要求呈递国书,咸丰下旨严饬地方大臣:

“中国抚驭外藩,惟年班及入贡诸国陪臣,乃有请觐之例。该国远隔重洋,素敦礼义,中外礼制,自所深知。但须恪守条约,照旧通商,正不必遣使入觐。”

在咸丰心中,还是那套四方来朝的陈旧外交观念,如果不是中国的藩属,那便没有资格面见大清皇帝。后来咸丰阅读了翻译成中文的美国国书,还大言不惭地评论说:“阅所进国书内,该国竟自称朕,实属夜郎自大,不觉可笑。”当时美国早已经打完了独立战争,根本不存在国王一说,可见当时的清政府根本没有意识去了解外面的世界,以为普天下国家的体制都与清朝一般。倒不知是谁坐井观天,夜郎自大了。

后来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都打到家门口了,咸丰最为关心的,还是不能让外国人进京和他见面:

“现在(口英)酋吧嗄礼、(口佛)酋吧吐哒美哩噔等,在通与载垣等相见,又复另生枝节,欲求面递国书。载垣等再三开导,坚执如故,夷情恣肆,恐抚局终成决裂。”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咸丰皇帝因为对洋人实力不了解,一直持战和不定的态度,这也直接导致事态不断升级。英法联军攻入通州时,曾派出使者巴夏礼等入京与咸丰谈判,咸丰则坚决不允。事实上,如果当时咸丰肯出面与洋人交涉,显示出诚意,尽管仍不可能签下平等条约,但绝不至于搞到京师被攻占,圆明园被毁的地步。

结果咸丰刚愎自用,宁肯与英法联军决裂也不愿让洋人当面向他呈递国书,导致战争的形势走向了最坏的结局。

咸丰从京城逃往热河,把和洋人谈判的烂摊子丢给了弟弟恭亲王奕訢。《北京条约》议定之后,咸丰对割地赔款等条约都没有异议,却还是纠结于洋人要呈递国书这个问题,表示如果不把这个问题解决,他就坚决不回北京:

“二夷虽已换约,难保其明春必不反覆,若不能将亲递国书一层消弭,祸将未艾。即或暂时允许作为罢论,回銮后自津至京要挟无已,朕惟汝等是问。”

事实上,咸丰不仅认为自己与洋人见面是奇耻大辱,即便是弟弟代替自己接见洋人,已经非常丢脸,因此责怪手下众臣说:“此次夷务步步不得手,致令夷酋面见朕弟,已属不成事体。”恭亲王冒着生命危险留在京城和洋人谈判,谁料在咸丰看来,却是丢了他的面子。亦可见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外交观念,已经扭曲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

咸丰皇帝因受打击过大在热河去世,留下年幼的同治皇帝继位。虽然《天津条约》赋予了欧美各国在京城建立领事馆的权利,但清政府仍固执地认为外国公使不宜直接觐见皇帝,否则有失大清体面,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以同治皇帝未成年为由,拒绝外国大使向同治当面呈递国书。直到同治皇帝成年,清政府已没有理由继续阻碍洋人的要求。同治十一年(1873年),刚满18岁的同治皇帝于紫光阁内,先后接见了日本外务大臣副岛种臣,以及俄国、美国、英国、法国、荷兰等国的驻华公使。

标签: 咸丰清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皇帝主持殿试,考生第一个交卷皇帝为什么会生气?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殿试,唐朝,历史解密

    在中国古代,在和平年代,除了出生特别重要,其次能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方式就是考取功名了。所谓十年寒窗苦读,只为金榜题名之时。只有通过科举制度,才能让穷人翻身做官。得以实现自己伟大的抱负。而直到唐高宗时期,便出现了殿试。殿试的意思就是由皇帝亲自组织,当主考官,从各地考取的进士中,选拔人才。到了北宋时期,

  • 茨维塔耶娃:与丈夫的哥哥的不伦之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茨维塔耶娃,俄国,历史解密

    俄国诗人茨维塔耶娃在战前和丈夫的哥哥彼得保持着微妙的关系,她几乎每天都在给彼得写信。1914年,22岁的茨维塔耶娃是妻子、母亲。她已经是诗人,4年前18岁时已经出版了第一本诗集《黄昏纪念册》。她爱她的丈夫谢尔盖·埃夫隆,1914年6月她写的几首有分量的诗作都是写给谢尔盖的,“我挑衅性地戴上他的戒指…

  • 熟行厂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跟锦衣卫相比谁的权力更大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朝,锦衣卫,历史解密

    明朝时期,显现了分歧种类的职业,这些职业非常有个性,并且明朝最大的特点就是朱元璋制订了一系列的酷刑,个中有一项罪名叫做“隔山观虎斗罪“,还有好多非常受公民迎接的罪责。或者是因为朱元璋自己就是来自农民家庭,他知道公民的不易,他可以坐上皇位,都是凭借着本身一步步的打出来的,所以朱元璋天然知道公民疾吃力,

  • 晋国栾氏与范氏是姻亲家族,为什么后来翻脸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晋平公,春秋,历史解密

    俗话说:“老虎虽死,余威还在”,晋平公上台之后,挟晋悼公余威,晋国继续称霸中原。但晋平公既缺乏制约诸卿势力的手段,更没有平衡诸卿利益的智慧,与其父晋悼公相比,一个是天空中翱翔的雄鹰,一个是地上爬行的蠕虫,所以被晋悼公强力抹平的国内诸卿间矛盾,在晋平公上台后不久就爆发了。在晋悼公系统列故事里曾讲到,公

  • 陈平:刘邦的谋士,心生一计害惨2000名女子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陈平,汉朝,刘邦,历史解密

    古往今来,成大事的君王都不免使用过不少手段,而这些计谋都是身边的谋士为他所出,那么在云云历史中最毒的一条计谋是谁想出来的呢?有人认为是刘邦的谋士陈平想出来的,此人当年为助刘邦逃出项羽的重围,于是用计牺牲了2000名女子,使她们尽受敌兵侮辱,最终死伤众多。刘邦一生猜忌心极强,有必要的时候会不择手段,杀

  • 曹端妃:历史上死得最惨的妃子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嘉靖皇帝,明朝,历史解密

    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凌晨,明朝宫中爆发出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嘉靖在曹端妃宫中过夜的时候,突然遭到十几名宫女的袭击,她们手无缚鸡之力,也没有刀剑等锐器,就用绳子将勒住嘉靖的脖子,几乎得手,差点让明世宗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死得最为冤枉的皇帝。堂堂大明皇宫,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原来,明朝的宫女地位极低

  • 唐朝三百年时间里最悖逆人伦的三个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朝,历史解密

    一、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在大唐武德九年的“玄武门之变”中,诛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迫父退位。在登上了大唐帝国皇帝的宝座后,便将李元吉之妻霸为己有,这位弟媳妇即隋炀帝之女杨妃。之后,卢江王李瑗谋反,李世民将其诛杀后,又将其妻纳入后宫陪侍左右。李世民的“上梁不正”,为日后整

  • “朝秦暮楚”这个典故是怎么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春秋战国,历史解密

    “朝秦暮楚”:一个中国成语里的故事,“朝秦暮楚”最早出自于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那么“朝秦暮楚”究竟指的是哪里?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征伐,双方互有胜负。可以想象一下,那些处于秦楚两国战场夹缝中的地区和百姓,无疑是深陷两军交锋的最前沿,他们为了自身的

  • 己亥建储是一场什么样的计划 慈禧是怎么针对光绪下手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清朝,慈禧,历史解密

    公元1900年1月24日,光绪二十五年,岁在己亥,十二月二十四。看似平静的一天,一大早,众位大臣照常穿戴好官服,准备上早朝,一路上大臣们还在相互寒暄,议论着眼下的朝政和今天上朝要汇报的公务。然而,当大家伙到了大殿门前准备等待朝钟响起的时候,一道上谕却突然降下,众人忙跪下听旨,大伙心里都明白一件事,就

  •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但你知道被救的那个孩子是谁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司马光,宋朝,历史解密

    大家在读小学的时候,应该都学习过《司马光砸缸》这篇课文。当时,老师教育我们遇事,要像司马光那样机智勇敢,冷静果断。但是,课文中只讲述了司马光砸缸救小孩的故事,却没有讲被救的那个小孩子是谁。其实,这个小孩子,后来对司马光的仕途发展起了重大的影响,如果没有他,司马光后来不一定能当上宰相。那么,这个小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