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考上状元和普通进士,差别有多大?状元和进士两者难度有多大

考上状元和普通进士,差别有多大?状元和进士两者难度有多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358 更新时间:2023/12/15 15:17:18

在过去科举考试里,能考中状元的,都属于非常顶尖的人才。以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为例,当时的状元,不仅是一个称呼,更是在殿试中荣获第一的人,含金量非常高。

因为在对于一个生活在明、清时期的读书人来说,他们想要成为状元,就要经过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的多重考核。

每一个考核的难度会不断叠加,享受的待遇也不断上升。如果他们通过童生试,就可以成为秀才。秀才可以享受见到县官不跪,免除赋税等待遇。

通过乡试后,秀才就成了举人。这个时候,就有直接当官的权力。不过,职位较低,大多是县官、教谕的职位。而且,举人还可以全家免除赋税。这是一个很大不同。通过会试、殿试后,他们就正式成为进士。而进士的第一名,就是状元。

也就是说,状元属于进士的一部分。但进士当中,并不完全是状元。进士被分为三个级别。第一个级别就是常说的状元、榜眼、探花。他们被称为一甲。除了清朝顺治年间,曾同时扩选两位状元的名额。大部分情况下,科举一甲一般只有三个名额,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人数较多,但并不固定。他们会被赐进士出身。三甲数量也不固定,他们被赐同进士出身。

既然状元的含金量这么高,那它跟普通进士的差别,自然也很大。对于进士而言,他们通过殿试后,最理想的地方,就是翰林院。

翰林院这个机构,其实属于清水衙门,油水不多,但是分量足够。翰林院在明、清时期,主要工作是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

这些工作平时看着没什么,但是,长期而言,翰林院可以发挥的影响力,丝毫不逊色于那些掌握实权的部门。翰林院的官员接近中枢机构。他们不仅可以了解朝廷事务的具体运转方式。

更重要的是,翰林院官员更容易被皇帝认识。在过去帝时代,皇帝对官员的提拔与否,远远超过吏部尚书的说话分量。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进士都能入翰林院。在当时,除非是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位一甲进士,其余进士想要入翰林院,都要经过考核。只有考核通过,才可以入翰林院。

而且,当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非进士无以入翰林,非翰林无以入内阁”。也就是说,只有入过翰林院,将来才可以更好进入内阁。内阁是当时朝廷机构中,地位最高的,隐然有过去宰相的地位。

所以,明、清时,状元的成材率还是非常高的。其中大多数人都可以升到四、五品官阶。成为三品以上大员,入主中枢的状元,也不在少数。

以清朝史料统计,清朝状元中,担任内阁大学士的有14人,担任军机大臣的有7人,担任总督、巡抚的有9人。跟清朝官员数量和状元数量相比,这个比例并不算少了。

当然,为了考取状元,他们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大的。从目前可以考证的66位清朝状元的身份中,他们考中状元时,岁数最小的是24岁,最大的59岁。

也就是说,考中状元时的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而这66岁状元中,岁数最小的只有39岁,最大的87岁。也就说,这些状元的平均寿命在63岁左右。

他们人生中,超过一半的时间,都是在为考取功名做准备。因为过去科举考核的范围非常广。需要通晓文字、训诂、音韵学。

到了清朝时,又有繁杂的八股文。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耗尽一辈子,也未必能走出这些文籍铸造的迷宫。所谓穷经皓首,并非虚言。

当然,进士的待遇也不差。虽然他们没有获得状元,但并不代表这些人的能力一定比状元差。这也是为什么朝廷还要再设一道考核,让其中的佼佼者可以有机会再入翰林院。

根据《清代科举制度研究》的统计,清朝744位尚书中,进士出身占339人;左都御史430人中,进士占221人;侍郎781人中,进士数量接近六成。

在当时,大部分高级官员还是普通进士。毕竟状元成材率实在太低。这些人依然可以在朝廷占据重要位置。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成为名臣。如晚清名臣张之洞曾国藩李鸿章,虽然都考中进士,却不是状元。他们的成就,同样都不低。

所以,在过去科举制度中,考中状元,确实可以享受到一些特殊待遇。但是,在漫漫人生长路中,状元带来的特殊待遇,总会消散,最终仍要依靠自己的努力。

标签: 状元进士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八王议政诱惑爱新觉罗·弘时,都是胤禩设下的圈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爱新觉罗·弘时,清朝,历史解密

    胤禩提议要整顿旗务,这是新政之中必须要走的一步。的确是这样,雍正的新政,所针对的不仅仅是天下百姓,还有他们满人自己。所谓事必躬亲,雍正把满人的王公大臣们都叫来,看着雍正亲自下田犁地。他的目的很简单,也很理想化,他希望入关的旗人,也能够学会自己耕种。这是一个十分长远的打算,我们必须要了解雍正的初衷才行

  • 淝水之战中,东晋为什么能战胜前秦?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淝水之战,东晋,历史解密

    人类有史,有文字记载的战争数不胜数。战争的爆发对后世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起到非常深远的影响。无论什么类型的战争都有其发生的背景、爆发的线索、对峙的过程以及战争的结果和影响,这不仅对我们认识战争本身,而且对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局面或历史现象都有很大的帮助。公元383年前秦与东晋爆发了淝水之战。前秦苻坚完成

  • 太平军是怎么对待清军俘虏的 跟清朝比简直是天差地别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太平军,清朝,历史解密

    太平军是怎么对待清军俘虏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在我国历史上,每个朝代基本上都会有农民起义,而朝廷对待农民起义,基本上都是镇压加招安,比如宋朝对宋江起义。但是清朝,却是其中的异类,但凡有起义,基本上都是杀头,而少有招安,比如对白莲教起义、天理教

  • 吴鞠通有着哪些医学理论?对后世有着什么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吴鞠通,清朝,历史解密

    吴鞠通有感于当时医生墨守伤寒治法不知变通,撰写《温病条辨》七卷,提出温病的三焦辨证学说,对温病学说贡献很大,是继叶天士、薛雪之后的温病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是温病学的一座里程碑,不朽的中医著作。全书分七卷,以条文和注解相结合的方式对温病加以阐述,首卷“原病篇”摘引《内经》有关温病的

  • 宋闵公说了一句话引发政变,还把自己的命搭进去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宋闵公,春秋,宋国,历史解密

    齐桓公在得到君位后,就想对鲁国用兵立威,结果在长勺被曹刿大败《曹刿论战》。心里不服的齐桓公就总想报仇。鲍叔牙出主意:联合宋国共同伐鲁。宋也想结交齐国做自己的靠山。宋国派南宫长万为大将,齐是鲍叔牙为大将,仲孙湫为副将。两军在郎城相会,齐军扎在东北,宋军占住东南。鲁军把虎皮披在马身上乘着朦胧月色对宋军发

  • 古代是从什么时候设立史官的 为什么要设立这个职业呢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古代,史官,历史解密

    古代为什么会设史官,从何时开始的?今天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古代为什么会设史官这个岗位?而清代以后近现代却没有了这个岗位?古代又是从何时开始有这个岗位的呢?下面我就来解析下这个问题。在黄帝时期就有史官了。沮诵、仓颉就是史官。《说文解字》:“史,记事也。”史,是记事,坚持公正直笔。就是要如实地记录,不得偏

  • 魏国为什么最后会被秦国吞并?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魏国,秦朝,历史解密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可以说,在春秋时期,各国纷争不止,几个豪强接连称霸,诸多小国不断灭亡。但是,到了战国

  • 清朝历史:揭秘乾隆为何多次参拜明孝陵?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乾隆,清朝,历史解密

    要说到清朝的皇帝大家肯定都非常的熟悉,而康熙的话大家应该也都听过,因为他也算是一个比较有名的皇帝了,经常都能够在小说或者电视剧中听到他的名字,尤其是在一些清宫剧中,他更是热门人物。而不得不说他在历史上做出的贡献还是挺多的,被很多人都称为明君,而他在位的时候也的确有一个非常让人觉得佩服的举动,那就是曾

  • 解密纳兰容若的四段爱情,一生显赫却哀叹不绝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纳兰容若,清朝,历史解密

    说到纳兰词,很多人会心生些许悲凉,凄怆。纳兰一生显赫,却哀叹不绝。其实说到底还是那一句“英雄难过美人关”。纳兰一生中共有过四段恋情,三位妻子,两位夫人。纳兰第一段爱情被皇帝给搅黄了,第二段爱情是父母包办,娶了卢氏为妻。虽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但是纳兰还是很爱卢氏的。只可惜卢氏后来不幸去世。卢氏

  • 光绪一直与慈禧作对,慈禧为什么不除掉他?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光绪,清朝,历史解密

    光绪是清朝末期的皇帝,其在位时间比较长,但是光绪一直受慈禧的控制,光绪处处与慈禧作对,两个人有很深的矛盾,那么光绪一直与慈禧作对,慈禧为何不废掉光绪,与八国联军有很大关系。公元一八七四年,不到二十岁的同治帝因病去世,同治在死后,由于同治帝没有儿子,皇家一脉也断了香火,很多大臣建议让奕的儿子来继承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