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灭亡后,被溥仪遣散的宫女为什么没人敢娶?

清朝灭亡后,被溥仪遣散的宫女为什么没人敢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786 更新时间:2023/12/5 21:05:50

溥仪遣散宫女的事情,不一定为大多数人知道,但历史上确实发生过,那时候大清的气数已经快没了,而溥仪的皇帝之位也已经名存实亡,所以溥仪才有了遣散宫女的做法。在清末民初的大政治环境下,这个群体的出宫安家也受到了影响。

而处于清朝的宫女在入宫后,思想、身体、生活上都受到了封建制度的限制,她们饱受了封建社会残酷的摧残,所以在离开皇宫之后,面对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不仅受到排斥、而且自己心里产生了自闭的思想,二者都导致了她们难以融入新社会,毕竟外面的情况也不比从前了,社会上的革命风气到处弥漫,自身的特殊情况更难以被人娶回家。

清朝的宫女制度基本上是明朝的延续,但也有清朝自己的风格。从顺治十八年开始,宫女被分为秀女宫女两类,秀女是出生在八旗官员之家,她们自身具有很大的优势,可以被选为嫔妃或者嫁给公大臣子弟为妻;而宫女就没有那么高的地位了,宫女都是被内务府管理的,地位非低,专门为内廷衙役,这两者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宫女的选拔主要是从三旗:正黄、镶黄、正白中挑选,年龄只要达到了13岁,就可以造册送内务府备选,由敬事房罗,然后面见皇帝或者皇后来选阅,入选了就可以留在宫内了。

宫女的身份并不像我们影视剧中看的那样是“奴才”从她们的出身,我们就能看得出来,宫女都是旗人之后,在社会上也算得上是上流了。宫女在入宫后,经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成为女官,但大多数都成为了普通奴仆。因为成为女官是比较难的,大多数女官的年纪都比价小,而且身段好,女工娴熟,入选之后也要经过一系列的考试等。所以坐上了女官的宫女不比大家闺秀差,而且她们也有级别的差别,不过只是服务于后妃,有“尚宫”、“尚仪”等明确划分。

这些人不管在身份上还是思想上都要比普通百姓家高人一等,所以遣散出宫之后,自己内心难以接受,她们也看不上普通百姓家,而富家大贾也看不上这些宫女,这也就造成了像我们现在的大龄剩女一样, 高不成低不就,高的攀不上,低的又不愿意。所以溥仪遣散的宫女在社会上都很难嫁出去。

刚入宫廷的宫女往往都由专人来培训,然后合格后再上岗。宫中的规矩虽然非常多,有些甚至泯灭了人性,但宫中的月薪也是非常高的,这也导致了很多姑娘挤破脑袋往宫中跑,少则4两,高的能有20两,而且在宫中包吃包住,还有衣服胭脂等可以免费用,如果讨好了主子,还有不少的赏赐,所以收入还是相当可观的,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今,钱始终都是我们做事情的动力啊!同时作为旗人的身份,清政府也一直有着财政上的补贴,这也造就了清末旗人的好吃懒做的习惯,她们赚多少花多少,从没想过自己的后路。

在宫外普通百姓家,每月收入能按“两”计算的人并不多,虽然出宫后宫女可以以自己女工活来维持生计,但不一定有市场,毕竟做的都是符合皇室用的,普通百姓家讲究的实用性就不合适了。而且出宫后宫女在言行、琴棋书画等方面还算可以,但在做饭、带孩子方面就难以胜任了。

按照清朝的规定,宫女在25-30岁才能出宫婚家,这个年纪放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那肯定非常吃香,但在古代那个集中在十几岁就开始结婚的年代,25-30岁已经是大龄剩女了,很难嫁的得出去,不吃香了,而且那个年代也没有出现男多女少的局面。

很多最为普通奴仆的宫女在身体方面也受到了严重摧残,因为经常做事,落下一身的病,身体并不是很健康,还有一些受到主子惩罚的身体就更不用说了。所以散落民间后,在寻常百姓看来,不合适再生孩子,延续香火了。

宫女是一群比较特殊的群体,入宫后就已经失去了自由,这也就包括了性自由。俗话说:“入宫深似海”宫女在明面上规定是不能乱搞个人关系的,但我们都知道,人是毕竟是人,是有自己的生理需求的,跟普通人一样。而在宫中的环境下,她们很难接触到男性,尤其是正常的男性,影视剧中出现的跟侍卫私通可能性不大,但也不是没有,被发现了惩罚是很严重的,于是只能通过别的方式来寄托感情,一是和宫女“对食”,二是和太监“菜户”。

宫女和宫女这个不用多说,和现在一些行为非常相似,而宫女和太监的感情成为“菜户”这个也是当时社会下的畸形存在,连太监也是封建社会的畸形情况。相比较宫女而言,太监也只是多了一点男人的感觉,进而逐步取代了“对食”的行为。如果宫女和太监走在一起,就像组建了家庭一样,经常是一个人先死,另一人终身不配,看似忠贞,但实则泯灭人性,这种现象在后期也逐步被清廷默许了,毕竟每个朝代都有。这样的情况,民间也都是早有耳闻的,所以遣散出宫的宫女一般很难再嫁出去,有着闲言闲语。

综上这些情况和环境,溥仪遣送宫女出宫,一般都是自己孤独终老,如果自己身前攒了钱财的,可以过得好点,如果没有,则会过得非常差,连死后都难以有人料理后事,尤其是清朝末年,虽然贵为旗人,但家族和家人早就散落民间了,不再是贵人了,也很难再回到自己的家中。

标签: 溥仪清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晚清富商牛子厚有着什么来历?他是如何发迹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牛子厚,清朝,历史解密

    牛子厚是巨贾“船厂牛家”的第四代传人,1866年出生于吉林。到牛子厚执掌牛家商业帝国时,正值牛家极盛时期,和山西亢家、沈阳郎家、河北刘家并成为“中国北方四大家”。(牛子厚旧照)牛子厚究竟有多富有?我们从以下的事例和数据可略知一二。其一,偌大的清廷都得要向牛子厚借钱。清廷向牛子厚借钱,可不是发行国债。

  • “蓄淮刷黄”的歪点子是哪个大臣想到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元璋,明朝,历史解密

    在我国古代,下到平民百姓,上到贵族皇帝,无不对陵墓的选址万分重视。而中华千百年的文化积淀,陵墓的选址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好的墓地,都要讲究三奇四应。可大明朝祖陵的选址却没有按常理出牌,更让朱元璋想不到的是,到了明神宗时期,一个大臣出了个“歪”点子,却让明祖陵遭受了灭顶之灾。明祖陵选择了什么样的

  • 宰相本想将歌女收为妾,才子一首诗感动了在宰相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韩滉,唐朝,历史解密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韩滉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才子佳人的故事,最著名的当属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也成为后世津津乐道的名句。徐德言和乐昌公主“破镜重圆”的故事,寄托了多少佳偶的期许。其实,还有一对恋人

  • 揭秘:汉代的虎贲军有多强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虎贲军,夏朝,历史解密

    时间的风烟消散了多少恩恩怨怨,多少尘世喧嚣都成过往云烟。拨开层层叠叠的历史画卷,有些如不朽的丰碑坚若磐石屹立在时光的港湾,给后世的人们留下不可多得的财富。每一次朝代更迭,每一次英雄力拔山兮气盖世横空出世,都离不开你争我夺的打打杀杀,胜者为王,败者寇,而所有的所有无不依托一支支强悍素质全面的军队做坚实

  • 马赛人:东非游牧民族,人口将近100万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马赛人,东非,历史解密

    马赛人(Maasai),是东非现在依然活跃的,也是最著名的一个游牧民族,人口将近100万,主要活动范围在肯尼亚的南部及坦桑尼亚的北部。如今的马赛人一方面仍然坚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更多地加入到了当地的旅游业中。马赛人(Maasai)东非民族。主要分布在肯尼亚南部和坦桑尼亚北部的草原地带。属尼

  • 她被父亲逼嫁给乞丐,后来成为掌管后宫的郭宁妃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郭宁妃,明朝,历史解密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女儿嫁得好一些,而这位父亲郭山甫,出身相士旧时以谈命相为职业的人。明史上说郭山甫善相人,朱元璋尚未发迹的时候,路过其家,郭山甫相之,惊道:“公相贵不可言。”并对儿子郭兴和郭英说:“吾相汝曹皆可封侯者以此。”于是郭山甫急忙跟随朱元璋,并将女儿遣往侍奉朱元璋。他的小

  • 礼部尚书: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的大臣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礼部尚书,清朝,历史解密

    礼部尚书是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的大臣,清代为从一品。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宣传部部长兼外交、教育、文化部长。礼部尚书是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贡举的大臣。据《明史》记载,当时的礼部尚书张升是弘治十五年代替傅瀚而成为礼部尚书的。而张升一直在礼部为官,直至刘瑾掌权。依据惯例

  • 焉支山的地理位置怎么样?它对匈奴到底有多重要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焉支山,秦朝,历史解密

    两千多年前,强悍的匈奴曾经压得中原王朝抬不起头来,不过后来匈奴人发出这样的千古悲唱“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祁连山和焉支山,这两个地方为何对如此重要,以至于失去它们后,匈奴人发出这样的悲鸣?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最初活动在阴山南北包括河套地区和以南的“河南

  • 孟姜女哭长城之谜,起源是怎么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孟姜女,秦朝,历史解密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我国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它被改编为戏剧、歌谣、诗文、说唱等多种艺术形式而广泛流传,她的故事也是我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很简单:说的是秦朝年间,秦始皇为了抵御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匈奴,除了派大将蒙恬率军抗击外,还在民间征集八十万民夫修筑万里长城。在苏州有个叫万喜

  • 唐寅的《桃花庵》是看破名利的洒脱,还是对仕途无望的感叹?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唐寅,明朝,历史解密

    人生如白驹过隙,大好时光转瞬即逝,排除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能活百岁者都堪称罕见,短短几十年的光阴,在某一方面达到极高的成就,即可被后世人所铭记。明代大才子唐伯虎,称得上少有的全才,诗文、书法及绘画无一不精,但他并没有影视剧中的那般幸福,一生穷困潦倒。或许正是因为仕途上的不顺,才激发了唐伯虎的潜能,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