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慈禧太后听信谣言:列强计划废除慈禧,支持光绪掌权。
在慈禧眼中,割地赔款无所谓,但篡权夺势没商量!被拿捏住底线的慈禧,一怒之下几乎向全世界宣战。
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沙俄、意大利、奥匈帝国等八国应战。见清军抵挡不住,慈禧仓皇出逃,临走还不忘带上光绪。
逃到西安后,慈禧命令李鸿章与列强谈判,双方签订《辛丑条约》,只赔款,不割地。
八国之中,日本和沙俄最希望瓜分中国,而日本和沙俄的野心,遭到英美两国的强烈反对。
英国担心日本和沙俄的扩张,会打破实力平衡,损害日不落殖民帝国的海外利益。
而美国坚持“门户开放”政策,对中国没有领土诉求,一直反对瓜分中国。
列强各怀鬼胎,利益诉求大相径庭,割地不成,才选择巨额赔款。要求中国每人向列强赔款一两。
合计4.5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朝12年的财政收入,分39年还清,利息达5.3亿,史称庚子赔款。
赔款债权,沙俄占比最多,达到29%,德国占20%,法国16%,英国11%,日本8%,美国7%,意大利6%,其余国家占比不足2%。
1908年,慈禧驾鹤嗝屁,临走依旧没忘带上光绪,三年之后,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民国政府没有另起炉灶的勇气,为了获得列强的支持,只能委曲求全,继续偿还庚子赔款。直到1938年,赔款才陆续停止。
1908年,美国率先宣布,将美国所得“庚子赔款”,一半退还给中国,用于资助留美学生。用庚子赔款建起来的留美预备学校,就是清华大学的前身。
美国此举堪称深谋远虑,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曾向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哪个国家能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在精神和商业上,取回最大的收获。”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中国加入了协约国参战,作为战胜国,无需再对战败的德国,和奥匈帝国支付赔款。
1917年,沙俄被推翻之后,苏俄停止庚子赔款,后来退还部分赔款,用于中国的教育事业。之后英法也先后都进行了部分退款。
最后停止的是日本,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然而,国民政府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依旧按时足量向日本偿还赔款,直到1939年。
为什么国民政府在抗战爆发后,依旧向日本支付庚子赔款?一种解释是,蒋介石始终没有下决心与日本撕破脸皮;另一种解释是,考虑到长期抗战需要发行战争债券,向国外银行或民众借款,为了维护信誉,所以咬牙也得还款。
据统计,到1939年国民政府正式宣布停止支付庚子赔款,37年间一共支付了大约6.6亿,扣除英美等国的部分退款,实际支付的赔款总数大约在5.8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