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唐朝完全可以担得起“强盛”两个字。既有强,更有盛!在封建社会,唐朝的交通可以说是四通八达,官道宽阔又平坦,唐朝还破天荒地创造出来了道路两旁的绿化带以及路标,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方便过路商人以及外国友人。
唐朝充分发挥了丝绸之路的作用,与西域通商,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百姓生活水平也有明显的提高。南北大运河的通航不仅连接了南北方的水路,更是作为南北方经济发展的纽带。南北方的文化差异通过大运河而不断地交流融合,更是推进了唐朝的社会稳定。
最重要的一点,应该也是令所有女同胞们羡慕的一点。唐朝风气开明,女性又多以胖为美!女性同样可以骑马射箭,可以说,对于封建社会,女性在唐代的地位要比其他朝代高出一大截!
但就是这样如此强大的唐朝,四处征战,开疆扩土的唐朝!居然会衰落于内部叛乱。
安史之乱发生于玄宗末年,是由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战争,目的就是要和唐朝争夺天下统治权!
唐朝在玄宗时期就已经有了衰落迹象。相比起外弱内富的宋朝,唐朝可是一直热衷于对外征战,唐朝鼎盛时,领土面积最大曾达到1237万平方公里,这都得益于唐朝兵强马壮。而这样做的一个显著弊端就是造成驻守边境的节度使势力过大,而且这些节度使有兵有马,很容易起造反之心。
而导火索就是安禄山和杨国忠“争宠”。这个杨国忠,是杨贵妃的哥哥。只不过这个哥哥在得势之前只是一个游手好闲的赌徒,因为杨贵妃的受宠,所有杨家人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而杨国忠更是身兼四十余职。
而安禄山这边也是手握重兵,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他和杨国忠自然是合不来。
一次,杨国忠无意间发现了安禄山在招兵买马,安禄山得知后,便反咬一口。上奏玄宗,说杨国忠要造反,并且以“清君侧,除国忠”之名要杀害杨国忠。
并且安禄山还联合契丹,突厥等,组建了一支十五万的军队。先是从范阳开始,一路南下,不到两个月时间,便攻到了洛阳城。当时下属上奏给玄宗,玄宗居然还不敢相信安禄山叛变。但是玄宗皇帝前期毕竟也称得上是英明,他迅速派出了哥舒翰出兵镇压,这个人与安禄山素来不和,所以也是奋勇抗战。但最终还是中了安禄山的奸计,向他投降。
之后,玄宗立马慌乱逃到四川,发生了我们都熟知的赐死杨贵妃事件。
进而,唐肃宗即位。得益于有郭子仪等良将,任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不遗余力地讨伐安禄山。以及大将李光弼,肃宗同样很信任他,任命他为河东节度使,辅助郭子仪,一同讨伐乱臣贼子。最终,郭子仪等人成功收复河北。
安禄山的军队退居后方,在出现了失败后,军队内部也人心不稳,出现了叛乱。再加上安禄山又患有眼疾,他的部下杀死了安禄山。他死后,他的儿子安庆绪又自立为帝,郭子仪再次率兵讨伐,虽然这个过程很艰辛,又有失败,但结果还是唐朝收复了长安。
有趣的是,安禄山这方刚刚被平息不久,史思明又开始作乱。也是同样的套路,但是史思明的实力可远远不如安禄山。内部同样发生叛乱。这时,已经是唐代宗在位了,面对朝廷的讨伐,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已是众叛亲离了,他最终是自尽而死。
事已至此,这场历经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才算平息下来!
安史之乱历经七年,历经三位皇帝。在这七年当中,会有千千万万的百姓流离失所,甚至死在战火硝烟当中。即便被平定下来,其余毒产生的危害也难以根除!
唐朝历经了如此多年的战争,经济实力肯定是大不如前,朝廷和百姓都需要休养生息。但是各方节度使没有给唐朝这个机会。前面我们提到,唐朝对外征战,多次胜利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节度使得实力强大,而现如今,唐朝虽然国库空虚,民生凋敝,但不可否认的是,各地节度使依然是势力不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朝廷抗衡。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节度使得势力如此强大,甚至危及朝廷。唐朝为什么不裁撤掉一些节度使呢!问题就在这里,安史之乱之前,唐朝是强国,万邦来朝。可安史之乱后,唐朝是弱国。当年堂堂的一个大国,居然会因为自己内部军队的叛乱,持续了长达七年之久。所以说,在周边国家看来,唐朝现在是可以挑衅的,可以去攻打的。
那么唐朝就必须要留着这些节度使,以防外敌入侵。这是节度使存在的一个目的。但是问题又落在了如何养这些节度使身上,很简单,自然就是搜刮百姓,提高赋税。这样做的话,还没有休养好的百姓又要面对朝廷的欺压,敢怒不敢言。
所以说,安史之乱最令人可怕的地方就在于余毒过深。它就像是一条毒蛇一样,毒蛇已死,可余毒却遍布全身。不过总而言之,安史之乱不是突然爆发的,在玄宗前期,就已有迹象,可当时正值“开元盛世”,谁又会想到在短短十三年后就出现了安史之乱。
真的是繁荣之下,危机暗藏!节度使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危机,朝廷需要去克制他们的权利,而不是一味地放纵,所以,每一个历史道理都是会经历惨痛的代价。而玄宗,前期英明果断,后期却沉迷于声色,如果玄宗一直都是励精图治,或许安史之乱就不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