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0月8日,在山城重庆一条下坡路上,一辆车疾驶而过。突然,只听“啪”地一声,后座上的一个男人,双手捂住胸口。
看着平时喜怒不形于色的周总理剑眉凝目起来,张镇心中多少有些胆怯,看来必是出了不得了的大事!
两人到达会场休息室后,周总理怒目相对说:“我刚接到《新华日报》营业部传来的消息,我的外事秘书李少石,在光天化日之下遭国民政府士兵枪击,这事儿你知道吗?”
张镇听后大惊失色,连连表示并不知情。周总理正色说到:“请你们尽快查明真相,给我党一个满意的答复!”张镇赶忙点头称是。
周总理又凝眉思虑了一下,然后叮嘱说:“希望散会时,你亲自护送毛主席回住处!不能出任何纰漏!”张镇哪里敢怠慢,点头如捣蒜地说:“请您放心,必定安排得万无一失!”
此时无暇跟他多说的周总理,疾步返回会场,不动声色地跟毛主席请示后便火速赶往医院。
可是当周总理到达医院后,医生遗憾地告诉他李少石因为被子弹打入肺部,失血过多,抢救无效死亡。听到这个噩耗,周总理竟一时语塞。
要知道20年前李少石的岳父廖仲恺就是在国民党党部门口被人枪杀,没想到20年后李少石又遭此横祸,周总理严肃地说:“查!必须彻查到底!”
再说国民党方,张镇对此事不敢怠慢,迅速上报了张治中将军。张治中深谙事态严重,又立即汇报给了蒋介石。蒋介石听后也是一脸的蒙圈。
于是蒋介石紧急下令,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查明此事,给双方一个满意的答复。同时还增加了两倍的宪兵兵力来保护毛主席的安全。
在这样一个敏感时期,又发生了这样一起敏感事件,立即引来了诸多记者们的关注。到底是政治刺杀还是偶然事件?在一切还未查明之前,谁都说不好。
为了给国民党方施压,也为了防止再有此类事情发生,我方全力支持媒体记者们如实报道。而各大报社也在当天晚上加班加点地出文改稿,争取明早以最快速度见报。
舆论的压力果然见效。第二天国民党方就查出了两个疑点:其一,司机熊国平去哪里了?其二,事发地点是山道,道路崎岖不好走,为什么车辆不减速慢行,反而猛踩油门?
这样分析下来,事件的关键人物就是熊国平了,只要找到他,一切迷题都能解开。没想到10月10日上午当真相公之于众时,却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原来事发当天,李少石和熊国平两人完成护送柳亚子先生回住所的任务后。便驱车原路返回,在经过一段陡峭的山路时,迎面碰上了一队国军士兵。
国共谈判时期,两党士兵多少还有些隔阂。导致有几个士兵挑衅般地直接端枪向车内做起了鬼脸。
熊国平顿时紧张起来,问李少石:“这些兵不会找事儿吧?”李少石则一脸镇定地说:“别管他们,加速冲过去!”谁知一脚油门下去,不慎撞倒了路边一个正在小解的兵。而我方的车非但没停反而加速离开了。
这下可惹怒恼了对方的班长,冲着车后座就是了一枪。子弹不偏不倚正好打入李少石的肺部。
此时的熊国平更加乱了方寸,把李少石送到市民医院后,转身就回了《新华日报》营业部。简单地交代了当时的情况后,就把车钥匙一交,直接跑路了。
真相大白以后的蒋介石着实松了一口气。立即把事情的原委发向了各大报社。然后还狡猾地把受伤的国军士兵从医疗条件先进的高滩岩中央医院,转到了市民医院,李少石的病房旁边。
他这一石两鸟的小算盘打得是叮当响。一是,可以让前来看望李少石的人也都能看到这位被无辜撞伤的士兵;二是,让这位受害者可以当面给大家讲讲当时自己的遭遇,博取更多的同情。
如此便可以借机让共产党方面失一失人心。没想到周恩来的做法,又一次让蒋介石的如意算盘落了空。
首先周恩来先向媒体澄清了事实说:“这是一个令人非常悲痛的偶然事件。”并对国民党宪兵队以及广大人民的深切关注表示感谢。
其次,他又亲自去看望了被撞伤的士兵,并对他说:“很抱歉让你受伤了,你的医药费等都由我方来承担。请安心养病!”
当走出病房时,在外等候的记者又一涌而上,争相采访他对李少石事件的看法。周总理客观理性地说:“我们八路军讲究的是实事求是。”
一系列的动作下来,不仅展现了我方真实坦诚的本质,还进一步稳住了重庆谈判的局面。最终顺利签订了双十协定。
李少石的逝世是令人痛心的,在他的告别仪式上,各方人士都赶来悼念。毛主席还亲笔题词:“李少石同志是个好同志,不幸遇难,永志哀思!”
周总理在痛失爱将和挚友的情况下,仍能处事冷静,本着实事求的态度,追查事情的真相,并敢于担当,做事光明磊落。种种行为,让军政民界都无不为之赞叹和感动。
友友们,为我们能有这样的领袖人物而骄傲自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