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男女关系十分放得开,双方只要两情相悦,就可以相恋相爱、发生男女关系,而并不受后世的条条框框约束。
齐国齐僖公有一对貌若天仙的女儿,姐姐叫宣姜,妹妹叫文姜,今天只说妹妹文姜。
文姜,春秋时期四大美女之一,不仅“手若柔荑,肤若凝脂”,更是才华出众(这也是名字中带‘文字的原因)。
慕名前来求婚的世家公子不计其数,最后文姜把绣球抛给了郑庄公的世子,英俊潇洒的姬忽。
但是,姬忽却以‘齐大非偶为由退婚了,意思是:齐国太强大了,我高攀不起。
这令以美貌才情著称的文姜做梦都没想到,遭此打击,好强的文姜闷闷不乐,竟抑郁成疾。
此时,她同父异母的哥哥姜诸儿给了她抚慰。不知不觉间,竟僭越礼制,兄妹俩成了一对热恋的情侣。可他们毕竟是有缘关系的兄妹啊,此事闹得人尽皆知。
齐僖公再也不能坐视不管,他严禁姜诸儿与文姜相会,并想尽快把女儿嫁出去,防止他们做出什么更出格的事儿来。
就在此时,邻国鲁国的鲁桓公刚即位,他一心想倚傍大国,于是向齐国求婚。
齐僖公欣然应允。
前709年,齐僖公以丰厚的嫁妆,亲自送女儿出嫁。按周朝礼仪,作为国君的齐僖公是不能亲自为女儿送嫁的,齐僖公为了不让文姜和哥哥有机会单独见面,不惜违背礼仪。
文姜嫁到鲁国,与鲁桓公也相亲相爱,小日子过得非常美满。
前706年,文姜生下大儿子,被封为世子,名字叫“同”。之后,文姜又生个二儿子姬季友。
文姜婚后,与哥哥分开了,没什么念想,倒也相安无事。渐渐地,当初兄妹之间的绯闻也被遗忘了。
但是,齐僖公于公元前698年去世了,后来发生的事就令人大跌眼镜了。齐僖公死后,姜诸儿继位,即齐襄公。
前694年,鲁桓公决定去齐国,想与齐国搞好关系。也不知哪根筋搭错了,鲁桓公竟然决定带文姜一起去。
鲁大夫申繻听说后坚决反对:“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也,谓之有礼,易此,必败。”(《左传·桓公十八年》)。
但鲁桓公执意和文姜一起去。不幸被申繻言中,鲁桓公就倒了大霉:他是竖着去的,横着回来的!
鲁桓公对以前兄妹不伦恋当然也有所耳闻,只是不太相信,但是他万万没想到,刚到齐国,齐襄公直接把文姜接走了。
此后,鲁桓公连妻子的影儿都见不到了。他什么都明白了!但身在齐国,他只能忍着。
一天,当文姜哼着小曲回到夫妻俩的住处时,怒火中烧的鲁桓公爆发了:“你们兄妹不顾人伦私通,姬同不是我的儿子,是齐侯的儿子。”
傲娇的公主什么时候受过这种委屈呢,她和丈夫大吵一架,然后哭着跑去找齐襄公。
看到哭得梨花带雨的妹妹,齐襄公心疼极了,于是他脚一跺,牙一咬:哼,无毒不丈夫,妹夫,对不起啦!
于是,齐襄公借招待鲁桓公的机会,在宴席上把鲁桓公灌醉,让公子彭生(齐襄公弟弟)把鲁桓公抱上车,彭生竟把鲁桓公办了。
可怜鲁桓公,戴了这么多年绿帽子不说,最后竟然惨死在妻子不伦之恋的情哥哥手上。
鲁桓公死了,鲁国人愤怒了。但是鲁国毕竟太弱小了,兴师问罪,无异于以卵击石。但是鲁国向齐国提出交涉,要求彻查鲁桓公死因,严惩凶手,给鲁国一个交代。
结果公子彭生转眼便成了刀下鬼,成了齐襄公的替罪羊,这就是给鲁国的一个“交代”。
鲁桓公的灵柩被运回鲁国,但鲁桓公的妻子文姜却留在了齐国。此时的文姜,恐怕也没有勇气再回到鲁国去面对千夫所指了吧。(《史记》卷33《鲁周公世家》:“不敢归鲁”。)
然而,“不敢归鲁”的文姜,不但没有为丈夫鲁桓公含悲守丧,反而天天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与哥哥齐襄公纠缠在一起。
此时的文姜不完全顾礼义廉耻,把死去的夫君、年幼的儿子通通抛却一边,只图自己快活。
这时文姜十二岁的儿子鲁庄公姬同,实在看不下去了,派人接回母亲。
这样,文姜不得不回到鲁国。虽然人是回来了,但她的心却一刻也没离开齐国、离开她的姜诸儿。
同样,齐襄公对于文姜,自然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兮”。于是,他们频频制造着约会的机会,直到齐襄公去世。
齐僖公是一位明白人,知道自己儿女的不伦之恋后,禁止他们相见,不给他们在一起的机会,并尽快嫁女,防止他们出事,做到了一位父亲该做的事儿。
鲁桓公如果能遵守礼制,不带文姜到齐国去,也许就不会发生他们兄妹旧情复燃,而丢了自己性命吧。
文姜,一位才貌双全的奇女子,她作为鲁国国君夫人,凭借其特殊的身份与声望,帮助儿子处理政事,谋于军事,穿梭各国合纵连横,鲁国的走向强盛,自然有她的一份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