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天地会”,熟悉金庸先生武侠作品的人,都不会对这个组织感到陌生。在金大侠的笔下,天地会高喊“反清复明”的口号,在江湖中多行仗义疏财之事,而他们的目的只为恢复汉人江山,尤其是总舵主,“生平不识陈近南,纵称英雄也枉然”。每每读到此处,浑身上下热血沸腾,同时也为天地会的行侠仗义拍案叫绝。
那么这个团体只存在于影视作品中吗?答案是否定的。历史上天地会真实存在,它诞生于清朝,是后来鼎鼎大名洪门的前身。
由于清廷的残酷镇压,天地会部分成员流亡海外,最后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国家,其中一个面积超日本2倍,至今仍然在推广和使用汉语。很明显在当时来说天地会是一个民间秘密组织,关于它的创始人,既不是小说里的总舵主陈近南也不是坊间传说的郑成功,因为无论是天地会存档资料,还是天地会成员被俘虏后的证词均未提及郑成功只言片语。
事实上天地会是一个名叫郑洪二的人创立的,为了不被发现,此人一直在一所寺庙里隐身化名僧人万云龙。白天他会在寺庙里诵经礼佛,夜间他也会通过聚众赌博来积累钱财。天地会的成员很庞杂,有商贩、手工业者、交通运输者还有大量的农民。作为天地会的首领,郑洪二曾组织过两次百人起义,不过在强大的清政府面前很快被镇压。
出走南洋的天地会成员最具代表性的是建立了2个国家,一个是戴燕王国,一个叫兰芳共和国而两国的创始人还有很大的关联。
戴燕王国的国王叫吴元盛,广东人。吴元盛从小就长得健壮又习得一身好武艺。在接触反清思想后加入天地会。乾隆中期曾某划过起义后来遭通缉,他不得已带领一些属下远走到婆罗洲的坤甸地区。
由于吴元盛脑子灵活,在当地很快有了名气,紧接着成立了聚胜公司。期间跟他一起创业的还有一个叫罗芳伯的人。
公司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虽为下属的罗芳伯,名气渐渐超过了吴元盛,可以说罗芳伯的知识储备要远胜于吴元盛。不久后,罗芳伯就成为了他们的首领。罗芳伯先是创建兰芳公司取代聚胜公司,后来更是成立了兰芳共和国。吴元盛本好勇善斗,他对于满腹经纶的罗芳伯心服口服甘愿听他差遣并愿意马上征战以图天地会再次辉煌。
彼时吴元盛被委派到兰芳共和国的东部驻守。离驻地不远处有一个小国叫做戴燕王国,此地非常险要。不过戴燕王对本国人民非常不友好,不但统治残暴,而且肆意搜刮民脂民膏,对过往的船只收取高昂的税费,老百姓苦不堪言。
由于戴燕王不得人心,吴元盛最终通过一系列手段诛杀了戴燕王。对于吴元盛的做法老百姓感到很解气视吴元盛为英雄,而且大家都一直拥戴他即位称王。
吴元盛没有让戴燕国的百姓失望,他积极发展生产,兴修水利,种植橡胶让老百姓渐渐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吴元盛死后吴氏一共传了四世百年,直到19世纪末才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而灭亡。
但你知道吗罗芳伯所建立的兰芳共和国也在历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史书载罗芳伯“自幼学文习武为群儿冠”算是文武全才。然而罗芳伯在清政府的统治下多次参加科考都未高中反而过得很落魄,后来他干脆加入了天地会成了反清复明的一份子。
来到南洋后恰逢“淘金热”,于是他跟着一群天地会的人在1772年远赴“金山”坤甸,从他的诗句里就可以看出,罗芳伯是一位有理想甚至说是有野心的人。来到婆罗洲他边教书边跟着吴元盛讨生计。后来罗芳伯灵敏地捕捉到一些信息,他看到当地的华人生活都不富裕,于是他多方筹措资金成立了“采金公司”。在赚取一些利润后罗芳伯大方地分给了那些穷人,于是很多人都愿意归附于他。
除了在经济上有所发展外罗芳伯还积极团结华人组织同乡会对当地的社会治安进行了彻底的整顿将那些海盗、土匪进行清剿赢得了当地百姓的爱戴。
一系列的惠民举措让罗芳伯迎来人生高光时刻,当时众人都推举他为首领,甚至当时的苏丹也一再表示臣服,不过罗芳伯无心政治最后拒绝了。直到1777年,随着罗芳伯的势力越来越大威望越来越高最终还是被大家推举为领袖并成立了“兰芳共和国”。
110万民众都尊称罗芳伯为“大唐总长”,也有人尊称他为坤甸王。发展到后来整个兰芳共和国已扩展到了整个婆罗洲,它的面积是今天日本面积的两倍还要多。而且这里的人们几乎都在学汉语、用汉语。为了归于一统也为了兰芳共和国的稳定发展,罗芳伯曾请求清乾隆皇帝称藩,不过对于有着反清复明血统的兰芳国,乾隆不但拒绝了罗芳伯的请求还视其为乱匪。
罗芳伯在位时间19年兰芳共和国国祚111年,后来随着清廷的腐败,曾经与清政府有过贸易往来的假象也逐渐被荷兰识破,最终兰芳共和国因孤立无援而被荷兰的坚船利炮所灭。不过时至今日在那里仍然有很多人说汉语。
吴元盛、罗芳伯这两位昔日天地会的中流砥柱,他们没有背离初心使命,在海外依然奋发图强,一度还建立起了两个经济富足的国家,这在当时是很难想象的。相比之下清政府闭关锁国、自以为是、不图进取,加上晚清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和挥霍无度,灭亡也就见怪不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