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6日,随着一团巨大的蘑菇云在中国大西北腾空而起,整个罗布泊都沸腾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一喜讯迅速传遍华夏大地,也震动了国际朝野。
就在原子弹爆炸现场,传奇记者孟昭瑞用镜头记录了原子弹爆炸的全过程,拍下了那张著名的《蘑菇云》照片。甚至这一次的爆炸云扩散后变成了和平鸽的形状,也被其拍摄下来,寓意着中国发展原子弹事业是为了和平。
由于纪律原因,所有照片的对外发布都必须最终经过周总理的审核。但令孟昭瑞感到意外的是,周总理在仔细端详了照片后,做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指示,要求只保留爆炸后形成蘑菇云的画面,而地面部分全部裁掉。
周总理高瞻远瞩,站得高看得远,往往能够考虑到别人容易忽视的地方。那么周总理又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指示呢?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形势异常尖锐矛盾,帝国主义仗着自己拥有核武器,动辄对中国进行核讹诈或核威胁。早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美国就先后几次威胁要对中国进行核打击。
甚至连英国为了达到永久霸占香港的目的,还在刚刚研制成功原子弹四年之后的1956年就制定了一份详细的针对新中国的核打击计划,并为此在东南亚某地专门修建了大型轰炸机场,部署了可以执行任务的轰炸机和少量原子弹。
在这种霸权主义的凌辱和威胁下,毛主席和党中央就决定一定要制造出中国人自己的核武器。
1955年初,中国正式作出了全力发展中国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
实际上,周总理早在解放前就非常重视这一事业,美国于二战末期在日本投下的两颗原子弹不仅迫使其迅速投降,也给所有热爱和平、反对霸权的各国领导人心中上了警钟,要想不受制于人,就必须发展出核武器。
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的领导和关心下,一大批有着真才实学的科学界爱国人士从海外回国,投身到了伟大的“两弹一星”事业中去。
周总理深知发展原子弹最重要的就是人才,他在1956年和1958年还先后两次起草文件,调配相关人员充实到原子能科研和核工业开发建设的队伍中。
1956年7月,周总理又向毛主席和党中央提出建议,要组建统管原子能事业的专门部委。这些措施都大大推动了我国原子弹事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起初的原子弹计划有苏联人的参与和帮助,在争取苏联援助时,为了谈判人员的职阶对等,以打破同苏联谈判的障碍,周总理甚至向中央军委提议,授予钱学森中将军衔。
可以说,周总理为了中国的原子能事业呕心沥血,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等到中国成功爆炸原子弹的八年后,周总理在1972年11月的一次会议中还这样说道:“解放后的二十年我最关心两件事,一件是水利事业,另一个则是上天”。
这个上天就是“两弹一星”工程。“两弹一星”研制的领军人物钱学森在《不尽的思念》一文中说:在“两弹一星”方面,“总理是有伟大功绩的”。
不过,即使周总理为两弹一星事业付出了太多的精力,但他在中国人第一次爆炸成功原子弹后,没有被巨大的喜悦所冲昏了头脑。
当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相关照片被报告还给周总理后,他在兴奋之余仍然作出了冷静的判断和指示,提出了只放出爆炸部分,截去地面部分的要求和命令。
周总理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指示,也是基于当时国内外环境下的考量。
首先,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原子弹本来就很关注,也安排了不少间谍想要窃取这方面的机密。如果在公开发表的报纸上刊登出了地面部分,很容易暴露位置,使得以美国为主的西方世界进行破坏,制造麻烦,这就十分不利。
另外,这也是一种保持“神秘感”的需要,西方的情报机构可以通过蘑菇云与地面的距离很轻松的判断出我国爆炸原子弹的当量,那么中国原子弹的战略威慑力将会减弱。
事实也确实如此,比如日本的情报机构就曾通过报纸上刊登的铁人王进喜的照片判断出了大庆油田的准确位置,以及该油田加工原油的能力,进而为其获取商业价值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