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气得哆嗦道:杀?要是把贪官都杀了,全国还能剩几个人?
乾隆四十六年,甘肃爆发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苏四十三起义事件。
这本是一起由教派纠纷激发的叛乱,最后却牵扯出了清朝史上最大的贪腐案件,使乾隆一夕之间察觉自己竟然成了冤大头,被人当成傻子哄骗了整整七年。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先从头捋起。
甘肃自古以来就是贫瘠之地,且时常有天灾人祸,每到这时朝廷都需要拨款拨粮,进行赈灾救助,对于朝廷来说是个很大的负担。
为了减轻压力,乾隆在朝中大臣的建议下,打算在甘肃兰州地区恢复捐监制度,收捐所得的粮食正好可以用于灾荒时期赈灾。
鉴于过往在捐监过程中出现的贪污事件,乾隆打算好好挑个人选,要既能干又清廉的。他在候选人名单上来回巡逻了几回后,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一个名字上。
山东布政使王亶望。
乾隆在心里默念了一遍,他召见过王亶望几次,对其印象不错,重要的是王亶望的父亲是当朝有名的清官王师,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清官的儿子总不会贪污吧?
乾隆立刻决定,人选就是王亶望了!
但是,面对乾隆寄予的厚望,王亶望却是惊讶与失望,他的目标本来是浙江巡抚,对于甘肃这种地方他是很抗拒的。
而且,他在甘肃做过几年的知府,对甘肃的情况一清二楚,那里又穷又苦,民风彪悍,哪有江南这种富庶之地舒服?
重要的是,从山东平调到甘肃这种地方,等于是不升反降,这对于一心想要往上爬的王亶望而言,是极大的打击。
为了逃离甘肃这个穷乡僻壤,王亶望到任后想出了一个方法,那就是抓紧做出政绩,这样三年一到,看在完美的政绩上,他也能被调任到其他地方。
于是他找到了上司勒尔谨,请求将他之前的老下属蒋全迪调过来,协助自己办事。
勒尔谨早就收到了乾隆的指令,要求他全力协助王亶望,于是他大手一挥,将捐监的事宜全权交给了王亶望。
半年之后,王亶望向朝廷汇报工作成绩,表示甘肃在这半年内捐监的生员共有1.9万名,共收监粮82.75万石。
乾隆对这个成绩喜出望外,但同时也有疑惑,甘肃历来贫瘠,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粮食呢?
对于朝廷发来的疑问,王亶望面不改色地回复,这都是来甘肃经商的外地商人们所捐,而且由于粮食过多,请求朝廷拨款建造粮仓。
等糊弄过朝廷后,王亶望又报告甘肃发生旱灾,需要拨款赈灾。
因为甘肃发生灾害的次数太多,朝廷马上就批准了王亶望的请求。
其实,这批监粮根本不存在,捐监的实际人数也只占王亶望上报给朝廷的的三分之一,所谓的“赈灾”不过是王亶望为了掩盖这批不存在的粮食的借口。
甘肃当时并没有所谓的灾情,而且王亶望修改了捐监政策,将朝廷要求的“只收粮食”改成了“只收银两”,还各种加码,经手的官员们均可分赃,大伙一起赚得盆满钵满。
面对着王亶望的连篇谎话,陕甘总督勒尔谨有苦难言,由于他之前的放权不管,导致了王亶望的肆意妄为。如果他这个时候揭发王亶望的谎言,那么朝廷追究起来他也难逃其责。
三年后,王亶望凭借着“出色的政绩”,成功离开甘肃,当上了他梦寐以求的浙江巡抚。接任他职位的,是甘肃一位有清官之名的官员王廷赞。
面对着王亶望留下的“烂摊子”,和上下一心的同谋者们,王廷赞一人的力量无力抗争,只能选择同流合污,将王亶望的谎言继续编造下去。
但谎言终究是谎言,总会有被戳破的一天。乾隆四十六年,甘肃爆发了叛乱,勒尔谨由于平叛不力被摘了官帽,王廷赞心中惶惶不安,找到乾隆的心腹和珅求教。
哪知道和珅给他出了个馊主意,告诉他现在朝廷正为了平乱的军饷发愁,如果他可以捐一笔银子,那么日后万一出事,乾隆也会看在这笔银子的份上对他从轻发落。
但是,捐银的奏章上去后,精明的乾隆马上发觉了不对,王廷赞为官数十年,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官职低微,以他的收入,哪来的这么多银子呢?
不仅如此,乾隆还马上联想到王亶望,王亶望在之前的海塘工程一案中交出了五十万两的“议罪银”,这两人前后担任甘肃布政使,都能够一口气交出大笔银两。一个猜想在乾隆的脑中浮现,他神色凝重了起来。
乾隆立刻派人调查,然而调查的官员一进去甘肃就因为连绵大雨阻碍了行程,无法马上调查。得到回馈的乾隆怒火滔天,连年干旱的甘肃怎么会有雨水,难道灾情是假的?甘肃的官员是在冒赈?
勒尔谨、王亶望和王廷赞很快就被分开审问,从他们口中审出的结果连乾隆都震惊了,连呼此案:“为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
乾隆四十六年秋,勒尔谨被赐自尽,王亶望、王廷赞和蒋全迪等人处决,流放、畏罪自杀的官员多不胜数,甘肃的官场几乎清洗一空。
可惜,贪官杀之不尽。甘肃“冒赈案”尘埃落定后,在处理王亶望家产时,再度发生了官员贪污事件,可见清朝官员贪污现象普遍,在杜绝官场贪污的问题上,就连乾隆也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