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刘邦刚从匈奴大军的围困中脱困,立刻将刘敬从牢中放了出来。刘邦拉着他的手说:“先生救我。之前没听先生的劝告,是我的错。匈奴人实在厉害,有没有办法不用出动大军,就能搞定匈奴人?”
刘敬回答道:“主公莫忧,我有一计。定让那匈奴人服服帖帖的。”
刘敬,原名娄敬,因为劝刘邦定都关中,被封为郎中,号称奉春君,赐姓刘。
公元前200年,匈奴大举进犯,得到消息的刘邦亲率大军前去征讨。汉军屡战屡胜,刘邦觉得这是一个消灭匈奴的好机会,便率领轻骑突进。
当时刘邦派了不少人去匈奴营地侦查,都说匈奴人都是些老弱,根本不是汉军的对手。刘邦又派刘敬出使匈奴,以图获取更准确的情报。
刘敬回来后,告诉刘邦,所见之处,匈奴人皆是老弱。这是不正常的,匈奴人就算再虚弱,面对敌国来使,反而应该想方设法虚张声势。很显然,匈奴人是故意示弱,这里面有阴谋。
因此,刘敬劝刘邦不要冒险轻进,等待援军到达后再稳扎稳打地消灭匈奴大军。可惜刘邦觉得韩信、项羽都不在了,他已经无所畏惧。区区匈奴,还不是手到擒来。于是不听劝谏,执意出兵。
由于刘敬反复劝谏,反而被刘邦丢到大牢里。事实证明,刘敬说得没错。刘邦中了匈奴的埋伏,10万汉军被40万匈奴大军给围困在白登山上。刘邦差点交代在白登山。
刘邦靠着匈奴王后的帮助,总算是逃了出来,极其狼狈。
不得不说,刘邦这人不简单,他能屈能伸。回去后,他立刻将刘敬给放了出来,给他赔礼道歉。接着虚心请教对付匈奴的方法。
皇帝如此礼贤下士,刘敬自然感动不已,直接掏心窝子的为刘邦出谋划策。
刘敬帮刘邦分析形势,匈奴在冒顿单于的率领下,正处于最强盛的时候。之前草原上最强大的两个部族是东胡和月氏,结果东胡被灭,月氏被匈奴赶到了西域。匈奴在草原上已经无敌。
从此前白登之围的情况来看,匈奴至少能出动40万大军。而汉朝大概也就能出动四五十万大军。双方兵力相差不大,胜负难料。
关键中原经历了秦灭六国之战、灭秦之战、楚汉争霸,连连征战,百废待兴,急需修身养性。如果和匈奴开战,即使赢了,也会伤人一百自损八十,不划算。
好在这次大战,匈奴也见识到了汉军的厉害,肯定也不愿意随意挑起战端。匈奴每次犯境主要还是因为草原上太穷了,必须顶起从汉朝劫掠物资。
刘敬建议刘邦将公主嫁到匈奴去联姻,再拿出一大笔金银和匈奴急缺之物当做嫁妆。匈奴的那些首领得到好处,自然不会再启战端。
由于这种联姻可以带来和平,故取名为“和亲”。
刘邦一听,连连称妙。他当即下令让人开始做准备,他也开始物色和亲的人选。最终,他选中了最年长的鲁元公主。毕竟其他公主太小了,不合适。
这鲁元公主是吕后的女儿,吕后只有一子一女。对于这个女儿她可宝贝得不行,她使出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手段,硬是让刘邦收回成命。选了个漂亮的宫女谎称公主,用来忽悠匈奴人。
在他看来,大不了多给点“嫁妆”,即使匈奴人发现公主是假的,想必也会吃下这个哑巴亏的。这点“嫁妆”对于大汉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多点少点都无所谓。
不过为了确保事情万无一失,刘邦派遣刘敬为使者,送“公主”前去和亲。
匈奴女子哪里能和汉朝美女相提并论,冒顿单于看到这位“公主”顿时两眼放光,再看到那几十车“嫁妆”,更是乐开了花。
至于那“公主”是真是假,他压根就没问过。
此后的几十年里,“和亲”的传统一直保持着。它为汉朝带来了几十年的和平。也正是因为有了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汉朝才能全力休养生息、恢复国力,这才有了“文景之治”。
可以说,如果没有“和亲”,汉朝很难迅速强大起来。
当然,这期间匈奴也不是那么听话,时不时还是会有小股人马犯境劫掠。毕竟匈奴部落众多,总有些和单于关系不好的小部落分不到“和亲”的好处。这些小部落为了生存,只能去汉朝劫掠。
好在汉朝有李广这样的名将。虽然很多人觉得李广名不副实,不过他确实是汉朝最擅长打防守战的将领。匈奴人在李广手上就没捞到过好处。
到后来,匈奴人一旦听说守城将领是李广,基本都是绕道走。为此,朝廷不断将李广调任,用来对付匈奴人。
“和亲”制度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一度停止,经历了“文景之治”的积累,汉武帝觉得是时候彻底解决匈奴问题了。他运气不错,得到了卫青和霍去病两位名将,硬是将匈奴人打残打怕了。
可惜战争对于国力的消耗过大,使得汉武帝在结束了漠北之战后,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争。不过匈奴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再也无法威胁到汉朝了。
“和亲”一直被人所诟病,认为是软弱的表现。其实并非如此,即使是汉武帝,到了后来还是捡起了“和亲”来对付匈奴。为啥?因为划算呀,出动大军实在是太费钱了。还是“和亲”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