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惨烈的台儿庄战役震惊了世界,也震惊了各国前来现场观摩的高级军官,其中就有一名来自西点军校的美国军人埃文斯•卡尔逊。
卡尔逊这位中校是第一批到台儿庄的外国军官,他不只是参观一下指挥室、与最高指挥官聊一聊,他直接到了前线见到了负责庄内防御的“铁将军”池峰城。
池将军率部与日军血战了半个月,是对整个战场最为了解的人之一。卡尔逊既为中国军人的勇敢而感到敬佩,又对这场战争的惨烈程度感到震惊。
战争结束后,他再次来到台儿庄,那里已经在持续了一个月的炮火之下炸成了废墟。目之所及,到处都是残尸断臂和被毁坏的坦克、车等装备。
地面上,密密麻麻布满了深深浅浅的弹坑。马的尸体横七竖八地躺了一大片,粗略估计也要有几百匹。可以想见,当时这个阵地上的战斗有多么激烈。
庆幸的是,战争发生在三四月份,天气还不热,否则这么多尸体可能来不及处理就要腐烂了。即便如此,还能看到地面的焦痕,大概能推测出退败前日军已经多次焚烧过战场上的尸体了。
这次胜利很快通过报纸传到了全世界,整个欧洲都为之震惊。他们对中国军队的态度,从早前的不屑一顾变成了敬佩。
和其他外国军官不同,卡尔逊对于中国部队比较了解,尤其是八路军。他与中国的第一次接触是在1927年,在美国驻上海的部队服役了三年,是一名情报方面的军官。
初时,他对中国人还抱着有些瞧不起的态度。但是指挥官告诉他,中国人并不比他们低下,但是这些需要他深入到普通中国人之间以平等的态度和他们进行交往然后去慢慢发掘。
1933年,卡尔逊第二次来到中国,这次是作为使馆武官的身份到了历史悠久的北平。这一次,他有了很多时间去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文化。
1937年,在总统的护卫队担任指挥的卡尔逊又一次提出了前往中国的申请。出发前,预判到中国即将发生大变动的罗斯福交给了他一个任务,希望他把中国的变化写成报告提交上去。
卡尔逊抵达上海的时候是8月,淞沪会战已经打响。他默默观察着战场,看到往日美丽繁华的街市如今在大炮之下变成血肉横飞之地,心中十分痛恨日本的侵略行为。
9月,他的老朋友斯诺也到了上海。两人久别重逢,却是在异国他乡的战火之下,感慨不已。得知斯诺正在写一本书记录他在延安考察时所见识的人和事,初稿刚刚完成。
卡尔逊粗略一翻,就被书中那精彩的人物和故事所吸引。他提出把书借走仔细阅读,斯诺很信任他,大手一挥就应允了。
那本书就是后来的《西行漫记》,卡尔逊着迷地花了几天的时间看完了。他被书中所描述的那些人的智慧和雄才大略所吸引,被那支特别的部队所震撼!
如果能亲眼到延安去看一看、和毛泽东朱德面对面交流就好了!放下书之后,卡尔逊产生了去延安的迫切愿望。
“你需要穿过封锁线才能到达那里,他们很欢迎外国军官去考察”,斯诺是这样告诉卡尔逊的。而卡尔逊作为一名军人,他的行动也需要得到上级的批准。
恰在此时,平型关大捷的消息传到了上海,这一胜利既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也坚定了卡尔逊去延安的决心。
11月,一切准备妥当的卡尔逊出发了。12月,他来到了八路军总部见到了包括朱德在内的众多高级指挥员以及进步作家、美国女记者。
他和普通士兵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和他们交谈、随同他们一起战斗。卡尔逊亲眼目睹了八路军是如何在老百姓的支持下对人数比他们多的日军进行埋伏打击,那场战斗中敌人被打死近百人而八路军却无一伤亡。
卡尔逊用了8个月的时间走了一万多里,用他的脚步几乎丈量完了北方大大小小的根据地,和毛泽东谈了很长时间,去台儿庄观摩就是在考察的短暂停滞期间发生的事情。
卡尔逊身体力行支持抗战,他购买债券支持边区经济,捐款为伤兵购买药品。此外,他不仅公开指责日本的侵略行为还积极宣传八路军的英勇。
在被官方禁止公开讨论八路军之后,卡尔逊毅然选择了辞职,哪怕上级已经下发了提拔他的文件。
两年多以后,美日开战,他再次穿上了军装冲在了战争的第一线。这一次,他运用从八路军那里学来的游击战术和思想教育方法,打造出了一支骁勇善战的部队,让日军闻之而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