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国有个习俗,所以商鞅才让老百姓分家

秦国有个习俗,所以商鞅才让老百姓分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1843 更新时间:2023/12/6 2:11:34

这个习俗,才是中原诸国将秦人视为禽兽,并不愿与之来往的根本,当然,既然称之为习俗,那自然由来已久,并有其产生和存在的原因的。

一:习俗产生的原因。

这一习俗产生的原因,就与秦的由来有关了,秦自前898年,善于养马的嬴非子在甘肃清水一带立国,此后基本上一直承担大周西部藩屏的任务,自立国以后,就同周边西戎部族争斗不休,秦统一天下以前,这种斗争或大或小,或间歇或连续,或如火如荼,或死灰复燃,基本上就没停止过。

双方打了数百年交道,有冲突,也会有融合,当中原诸国以“礼”来作为自己行为准则的时候,秦呢,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接受了西戎部族的生活方式,并将其融到自己骨子当中,这种说出来很丢人的习俗即由此而来,并且,甚至到秦昭襄王的时候,还盛行于宫廷之中。

二:丢人的习俗

前359年,秦孝公向全天下发布招贤令,除了回顾光荣的历史,探讨存在的问题之外,还公开向天下宣称:“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谁能帮秦国强大,我就保他终身富贵。从中可以看出,秦孝公变法图强的心思得有多么迫切,在魏国始终不如意的商鞅即由此而来。

当然,那时候他还不叫商鞅,而是叫卫鞅,或者公孙鞅,到秦国之后,商鞅惊讶的发现, 秦国与中原完全不同 ,居然有这么丢人的习俗,即:“秦戎狄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

秦居然跟戎狄一样,老大的岁数,父子兄弟还住在一个房子里。有人说了,父子兄弟都是男人,住在一个房子里又能怎地。小的时候自然没什么问题,成人之后,娶了媳妇呢?

成了很明显的男女混居,由此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都是很让人头疼的。

那么,商鞅会怎么办呢。

三:商鞅的办法

一个由来已久的习俗,含蓄点,是男女无别,直白点,非常尴尬。秦自秦穆公之后,就努力向东发展,试图融入中原主流社会,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国,而成为主流,文化方面必须做出改变,否则,鸡同鸭讲,鸡未必看得起鸭子,大家肯定玩不到一起。

文化方面的改变,就得从纠正这种习俗,树立健康的家庭观,伦理观做起了。这种纠正,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春风化雨似的教育方式肯定不行,或者见效太慢 ,最好的办法,就是“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以法令的方式强制老百姓改变,到底怎么强制?两条:

1:令民父子,兄弟同室息者为禁;2: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明文规定,成年男子必须分家,否则,赋税加倍。

以强权拆散大家庭,赶紧让老百姓分家,将之分成若干个小家庭,接下来,就面向全国,大力宣传“男女有别”的伦理观念,让老百姓知道,那么做是很羞耻的。

这就是商鞅变法中, “令民为什五”,将老百姓分成5到10人的小单位的由来,这种做法,一方面是拆散宗族联系,加强官府对地方的管理,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纠正这种很丢人的习俗,那么,结果如何呢?

四:移风易俗非常难

有一定效果,但对一个延续数百年的习俗,想要彻底纠正过来,非常难,一方面,与这种根深蒂固的“同室而居”的观念有关,另一方面,也跟执法的力度有关。

人们常说秦法严苛,但事实上,秦法有时候也是很宽松的,1975年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上记载过类似的案列,上面只说男子成年以后还不分家,做法是错误的,但并没有如何惩罚的记载。

连男子成年以后必须分家都不能完全做到,那相应的理念,即男女有别的理念,自然不会被人当回事。

商鞅前359年变法,到了五、六十年后的秦昭襄王时期,民间怎么样不知道,上层,还非常混乱,秦昭襄王的母亲宣太后,即有名的芈月芈八子:“与义渠王乱,生二子。”

除此之外,还“ 秦宣太后爱魏丑夫,太后病将死,出令曰:‘为我葬,必以魏子为殉’”,死也要把情人带走,而且还说得那么明目张胆,“男女有别”贯彻得怎么样,已经可想而知。

正因为如此,才有秦始皇母亲赵姬先后与吕不韦嫪毐二人恩爱,并且生下孩子的事情。

当然,那时候秦已彻底融入主流,秦始皇接受了一些中原文化,思想已经发生变化,所以才对赵姬的事反应那么强烈。

一个很丢人的习俗,商鞅变法之后,还上百年都改不了,也难怪荀子见过昭襄王后就非常担心的说:(秦)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此亦秦之所短也。

什么意思?思想这么混乱,国运大约不会很长吧。荀子说的有没有道理?就见仁见智了。

标签: 商鞅秦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汉晋间佛教思想的集大成者:道安的成就与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道安,东晋,历史解密

    道安,是东晋时代杰出的佛教学者,生于东晋怀帝永嘉六年(312),卒于孝武太元十年(385),年七十四(一说年七十二),出生于常山扶柳县(今河北省冀州境)的一个读书人家里。由于世乱,早丧父母,从小就受外兄孔氏的抚养,七岁开始读书,到十五岁的时候,对于五经文义已经相当通达,就转而学习佛法。十八岁出家(此

  • 盛京将军的职权为何一直削弱?乾隆还将其降职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乾隆,清朝,历史解密

    提及盛京将军,不少人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康熙王朝》里的周培公。因为周培公在平定三藩的时候,立下了汗马功劳,从而遭到康熙的怀疑,于是周培公被康熙发配到了苦寒的盛京,成为盛京将军。那么历史上的周培公真的可以被封为盛京将军吗?很可惜的是,这是不可能的事情。盛京将军自古以来只能由旗人自己担任,周培公是汉人

  • 常妃:唯一被吓死的大清皇妃,一生无子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常妃,清朝,历史解密

    看惯了清朝宫斗剧的我们,可能对后宫中的尔虞我诈习、腥风血雨以为常,这一点《后宫·甄嬛传》展现得淋漓尽致,什么一丈红了,真是残忍至极。可是,真正历史上的妃子怎么会随意惩戒,乾隆惇妃打死一个宫女都被降了级,更何况是身为皇帝女人的妃子了。然而,清朝历史上却有一名妃子是被吓死的,她便是常妃。常妃是清朝中期道

  • 李世民敢杀李建成夺位,为何朱棣不敢杀朱标?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棣,明朝,历史解密

    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历史,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一幕,那就是篡位的事情,比较著名的就是康熙时期的九子夺嫡之争,之所以康熙帝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就是因为清朝人没有效仿汉人,建立嫡长子继位的制度,结果所有的皇子都想当黄帝。虽然汉人统治的江山坚持了嫡长子继位的制度,可是还是避免不了争夺皇位的斗争,比较著名的就是唐

  • 宋江为什么宁可得罪最好兄弟也要求得招安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宋江,历史解密

    宋江这人能做梁山泊首领,并不仅仅是他救了晁盖,并因为晁盖的关系当上了二把手,晁盖一死他就继任为第一头领。他所以能让兄弟们服他,有一个很大的原因 能说会道,善于协调和周边人的关系,这在郓城县如此,到了梁山泊更是如此。即便是一时兄弟们意见稍有差异,他也会在拿出自己的限制措施以后让兄弟们行事。比如那个李逵

  • 连马超都怕的三国名将张郃,为何不敢叫板赵云?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张郃,三国,赵云,历史解密

    在三国这段纷乱的历史中,曾出现无数的英雄好汉,除了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领袖级别的人除外,其他的英雄好汉们也成为后人歌颂的对象,被载入书籍中,虽说《三国演义》不是真实的历史,但也是根据历史进行改编的,值得我们去一探究竟。曹操是个很聪明的人,不仅自身有着非常强的实力,而且广招天下能人志士,创造了非常强

  • 太监被阉割后是怎么上厕所的?真是太可怜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太监,历史解密

    在古时候其实让我们觉得同情的人很多,不管是女性还是老百姓还是别的下人们,其实大多数人都是比较悲惨的,女性的话就是地位低,百姓的话基本上就是穷,而过得比较舒适的就是那些商人和大官了。当然也有很多清官,像是狄仁杰、纪晓岚这种肯定是比较清贫的。而除了他们之外,最不好受的就是太监了,主要还是因为生理上的痛苦

  • 战国七雄谁最弱?实力薄弱为何还能抗秦20年?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战国,历史解密

    战国七雄谁最弱?实力薄弱为何还能抗秦20年?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战国七雄,在战国时代,其实远不止这七个国家,但是它们却是当时所有国家里面最厉害的七个国家,其他的小国虽然数量不少,但是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存在感。不过,就算是战国七雄,其中也还是有弱有强的,强大的如秦国,最终吞并六国统一天下,那么你知

  • 明教朱元璋为何在靠其夺得天下后对教众赶尽杀绝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朱元璋,历史解密

    “明教”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在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它是整部剧的重中之重,但同时它亦是整个谜团的所在。比如说杨逍曾对张无忌口述说,“明教是以抗元为己任的”,然而在六大门派眼中它却是不折不扣的魔教。再比如剧中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国功臣常遇春皆出自明教,前者更是直接取国号为“明”,那这里的“明

  • 他是历史上唯一通过选举上位的皇帝,却被百姓憎恨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张邦昌,宋朝,历史解密

    宋朝的张邦昌无论是在演义里还是评书里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坏蛋,他坏在两个方面,第一他主张与金军议和,第二他当了金朝的傀儡皇帝。在演义中,张邦昌被塑造成一个自私自利,为当皇帝不择手段的卖国贼。其实张邦昌虽是主和派,但他却不是卖国贼,讲和其实也是一种战略手段,如果主战派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那自然就没有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