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晋间佛教思想的集大成者:道安的成就与贡献

汉晋间佛教思想的集大成者:道安的成就与贡献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1843 更新时间:2024/1/22 20:28:28

道安,是东晋时代杰出的佛教学者,生于东晋怀帝永嘉六年(312),卒于孝武太元十年(385),年七十四(一说年七十二),出生于常山扶柳县(今河北省冀州境)的一个读书人家里。由于世乱,早丧父母,从小就受外兄孔氏的抚养,七岁开始读书,到十五岁的时候,对于五经文义已经相当通达,就转而学习佛法。十八岁出家(此据《名僧传抄》之说,《高僧传》等作"年十二出家")。

制定规范

在当时见到很好的效果,如习凿齿谢安书中有云:来此见释道安,故是远胜,非常道士,师徒数百,斋讲不倦。无变化技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无重威大势可以整群小之参差;而师徒肃肃,自相尊敬,洋洋济济,乃是吾由来所未见(《高僧传》卷五)。

这是习凿齿亲自所见的事实。道安的风范对当时佛教界的影响很大,所以"天下寺舍,遂则而从之"。东晋的封疆大吏如桓朗子、朱序、杨弘忠、郄超等都非常敬重他,有的请他去开示,有的供养食米千斛,有的送铜万斤。他创立檀溪寺,"建塔五层,起房四百",可见工程之大。前秦的苻坚是东晋的敌人,也遣使送来外国的金箔倚像、金坐像、结珠弥勒像、金箔绣像、织成像各一尊,可能也是为了庄严檀溪寺。东晋孝武帝曾经下诏书表扬道安,并且要当地政府给他像王公一样的俸禄。这都说明道安在襄阳十五年,各方面都很成功。

东晋孝武帝太元四年(379),苻坚遣苻丕攻占襄阳,道安和习凿齿皆被延致。苻坚并认为襄阳之役只得到一个半人,一人指道安,半人为习凿齿。苻坚既得道安,就请他住在长安五重寺,时年六十七。

翻译事业

道安在长安的七、八年当中,除了领导几千人的大道场,经常讲说之外,最主要的是组织翻译事业。如昙摩难提翻译《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三法度论》,僧伽提婆翻译《阿毗昙八犍度论》,鸠摩罗跋提翻译《毗昙心论》、《四阿鋡暮抄》,昙摩鞞翻译《摩诃钵罗蜜经抄》,耶舍翻译《鼻奈耶》,他都亲自和竺佛念、道整、法和等参加了翻译工作,有时对于不正确的译文还加以考正或劝令重译。他在《摩诃钵罗蜜经抄序》上所说的翻译有五失本、三不易,都是他的经验之谈,为后来的译经工作指出了正确的道路。

据《高僧传》卷五说,魏晋沙门依师为姓,姓各不同;道安认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才改姓释氏。又他广博的学问和文学的素养,成为长安一般衣冠子弟请教的目标,当时有"学不师安,义不中难"的谚语,可以想见他为社会所推重的情形。因此当苻坚要想进攻东晋,朝臣劝谏无效的时候,大家又请安乘机"为苍生致一言"。道安在一次和苻坚同车的机会中进言规劝,而苻坚不听,终至败亡。

苻坚建元二十一年(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二月,道安圆寂于长安五重寺。

代表著作

现存的除了收于各大藏内的《人本欲生经注》一卷外,有《出三藏记集》所收录的经论序十四篇,又同《集》标名未详作者而可肯定为道安所作的经论序七篇,和同《集》的《综理众经目录》原文两段;此外还有《鼻那耶经》卷首的《序》一篇。佚失的著作还很多。

道安的著作现存的不多,对他的治学方法和学说只能知其梗概。例如:上面所引的"起尽之义",其实就是现在所说的科判。吉藏《法华义疏》讲到注疏的体例时,有"预科起尽"的说法;良贲《仁王经疏》说:"昔有晋朝道安法师,科判诸经以为三分:序分、正宗、流通分。"道安法师用科判的方法把佛经的内容分章分节标列清楚,研究起来就容易抓住它的中心环节;同时再用"析疑"、"甄解"的方法,对于每一个名词或每一种句义加以分析推详,自然就"文理会通,经义克明"了。此外道安在搜求经本,考校异同方面也尽了最大的努力,如《渐备经十住胡名并书叙》说:……《渐备经》恨不得上一卷,冀因缘冥中之助,忽复得之。……《大品》上两卷,若有可寻之阶,亦勤以为意。……《首楞严》、《须赖》,并皆与《渐备》俱至。凉州道人释慧常,岁在壬申,于内苑寺中写此经,以酉年因寄,至子年四月二十三日达襄阳。《首楞严经》事事多于先者,非第一第二第九,此章最多,近三四百言许,于文句极有所益。《须赖经》亦复小多,能有佳处,云有五百戒,不知何以不至,此乃最急。……常以为深恨,若有缘便尽访求之。

从这一段文字上,可以知道道安在收集和运用资料方面是非常热心和认真的。他就以这样的治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撰写著作,养成佛教界朴实谨严的学风,开创了纯正的佛学研究。因此道安的学说在当时砥柱中流的作用。元康《肇论疏》说:"安法师立义以性空为宗,作性空论;什法师立义以实相为宗,作实相论。是谓命宗也。"又僧睿《毗摩罗诘提经义疏序》说:"自慧风东扇法言流咏以来,虽日讲肄,格义迂而乖本,六家便而不即。性空之宗,以今验之,最得其实。"对于道安法师的学说都备加颂扬,也的确是函盖相称的。

创立学说

道安关于定学或禅学,道安的前期思想主要重禅学,受佛图澄影响较深,后期则转向般若学。道安讲,定有三义,即禅义、等义、空义,以此对治贪嗔痴三毒。禅定的目的在于进一步认识本无,"执寂以御有,崇本以动末"(《安般注序》)。可以看出其禅学也是和本无论相联系的。

大约可以从戒定慧三个方面来谈。在戒律方面,当时虽然戒本未备,广律也只有竺佛念所译的十卷《鼻奈耶》,他认为戒是断三恶道的利剑,无论在家出家都应以戒为基础。他又以为持戒而只重形式也是片面的;也就是说,为了众生的利益,戒律是可以有"开缘"的。这与后来所传菩萨戒的精神相符,也与《般若经》的义理一致。由此可见,道安在戒律方面虽然很严正,而并不是胶柱鼓瑟、偏执不通。

道安的亲教师佛图澄以神变见称,而神变出于禅修;道安自始就注重禅定止观,不能不说是受了佛图澄的影响。他认为禅修达到高深的境界时,"雷霆不能骇其念,火燋不能伤其虑"(《人本欲生经注》),同时还能够发生种种神变(《安般注序》),但它并不是禅修的真正目的。禅修的真正目的在于契入"无本"(即本无)、"无为"而"开物成务"。开物是使天下兼忘我,成务是无事而不适(《道地经序》及《安般注序》)。也就是要从禅修所得到的境界中,使大家忘我、尽性而造成世界的安乐,不仅仅是追求个人精神上的享受或所谓超自然力。《大十二门经序》说:"明乎匪禅无以统乎无方而不留,匪定无以周乎万形而不碍,禅定不愆,于神变乎何有也。"这就说得非常明白。习凿齿致谢安书,称赞道安法师"无变化技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如果从这里去理解,就更觉意味深长了。

又佛图澄的教理以般若为宗,道安自始就重视《般若经》的研究。他认为研究般若经典不能单用"考文"、"察句"的方法,而要披开繁复的文句体会它的精神实质(《道行经序》)。有了这样的体会,才不至于把虚豁的真如或本无当作能生万有的第一因(《名僧传抄·昙济传》),也才能把第一义谛与世俗谛不一不异、不即不离的义理表现在行动上。《合放光光赞略解序》(译意)说:没有智慧则无往而不生窒碍,终日所言都不合理,所以成为八万四千尘劳门。有了智慧则无往而不发生良好的作用,终日所言无不合理,故为八万四千波罗蜜。所谓执大净而万行正,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平常所说的"举足下足皆道场",或者"头头是道",也不外乎这个道理。那么,道安虽然处在般若弘传的初期,而对于般若性空的义理的确是已经有了相当正确的了解了。戒定慧三学是成佛的梯航,而道安都有卓越的见解;因此他在中国佛教史上,不但是杰出的学者,而且也是"完人"之一。他的一言一行在当时起过典范的作用,也为后来佛法的弘传建立了良好的基础,中国佛教信徒永远纪念着他。道安对中华佛教还有一项突出贡献,那就是道先开始制定"僧尼轨范"。当时各地的教团纷纷遵从。道安所制定的僧尼轨范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方面为行香定座上经上讲之法。第二方面为常日六时饮食之法。第三方面为布萨悔过之法。

标签: 道安东晋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盛京将军的职权为何一直削弱?乾隆还将其降职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乾隆,清朝,历史解密

    提及盛京将军,不少人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康熙王朝》里的周培公。因为周培公在平定三藩的时候,立下了汗马功劳,从而遭到康熙的怀疑,于是周培公被康熙发配到了苦寒的盛京,成为盛京将军。那么历史上的周培公真的可以被封为盛京将军吗?很可惜的是,这是不可能的事情。盛京将军自古以来只能由旗人自己担任,周培公是汉人

  • 常妃:唯一被吓死的大清皇妃,一生无子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常妃,清朝,历史解密

    看惯了清朝宫斗剧的我们,可能对后宫中的尔虞我诈习、腥风血雨以为常,这一点《后宫·甄嬛传》展现得淋漓尽致,什么一丈红了,真是残忍至极。可是,真正历史上的妃子怎么会随意惩戒,乾隆惇妃打死一个宫女都被降了级,更何况是身为皇帝女人的妃子了。然而,清朝历史上却有一名妃子是被吓死的,她便是常妃。常妃是清朝中期道

  • 李世民敢杀李建成夺位,为何朱棣不敢杀朱标?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棣,明朝,历史解密

    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历史,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一幕,那就是篡位的事情,比较著名的就是康熙时期的九子夺嫡之争,之所以康熙帝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就是因为清朝人没有效仿汉人,建立嫡长子继位的制度,结果所有的皇子都想当黄帝。虽然汉人统治的江山坚持了嫡长子继位的制度,可是还是避免不了争夺皇位的斗争,比较著名的就是唐

  • 宋江为什么宁可得罪最好兄弟也要求得招安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宋江,历史解密

    宋江这人能做梁山泊首领,并不仅仅是他救了晁盖,并因为晁盖的关系当上了二把手,晁盖一死他就继任为第一头领。他所以能让兄弟们服他,有一个很大的原因 能说会道,善于协调和周边人的关系,这在郓城县如此,到了梁山泊更是如此。即便是一时兄弟们意见稍有差异,他也会在拿出自己的限制措施以后让兄弟们行事。比如那个李逵

  • 连马超都怕的三国名将张郃,为何不敢叫板赵云?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张郃,三国,赵云,历史解密

    在三国这段纷乱的历史中,曾出现无数的英雄好汉,除了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领袖级别的人除外,其他的英雄好汉们也成为后人歌颂的对象,被载入书籍中,虽说《三国演义》不是真实的历史,但也是根据历史进行改编的,值得我们去一探究竟。曹操是个很聪明的人,不仅自身有着非常强的实力,而且广招天下能人志士,创造了非常强

  • 太监被阉割后是怎么上厕所的?真是太可怜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太监,历史解密

    在古时候其实让我们觉得同情的人很多,不管是女性还是老百姓还是别的下人们,其实大多数人都是比较悲惨的,女性的话就是地位低,百姓的话基本上就是穷,而过得比较舒适的就是那些商人和大官了。当然也有很多清官,像是狄仁杰、纪晓岚这种肯定是比较清贫的。而除了他们之外,最不好受的就是太监了,主要还是因为生理上的痛苦

  • 战国七雄谁最弱?实力薄弱为何还能抗秦20年?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战国,历史解密

    战国七雄谁最弱?实力薄弱为何还能抗秦20年?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战国七雄,在战国时代,其实远不止这七个国家,但是它们却是当时所有国家里面最厉害的七个国家,其他的小国虽然数量不少,但是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存在感。不过,就算是战国七雄,其中也还是有弱有强的,强大的如秦国,最终吞并六国统一天下,那么你知

  • 明教朱元璋为何在靠其夺得天下后对教众赶尽杀绝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朱元璋,历史解密

    “明教”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在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它是整部剧的重中之重,但同时它亦是整个谜团的所在。比如说杨逍曾对张无忌口述说,“明教是以抗元为己任的”,然而在六大门派眼中它却是不折不扣的魔教。再比如剧中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国功臣常遇春皆出自明教,前者更是直接取国号为“明”,那这里的“明

  • 他是历史上唯一通过选举上位的皇帝,却被百姓憎恨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张邦昌,宋朝,历史解密

    宋朝的张邦昌无论是在演义里还是评书里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坏蛋,他坏在两个方面,第一他主张与金军议和,第二他当了金朝的傀儡皇帝。在演义中,张邦昌被塑造成一个自私自利,为当皇帝不择手段的卖国贼。其实张邦昌虽是主和派,但他却不是卖国贼,讲和其实也是一种战略手段,如果主战派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那自然就没有主

  • 赵武灵王有多爱面子?他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赵武灵王,春秋,历史解密

    纵观中国之历史,成就改革家的莫不是人臣为主!最早留名与世的无数改革家几乎都出于春秋战国,那个时候改革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变法!如魏国李悝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秦国商鞅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燕昭王纳贤乐毅来投。战国七雄有一个算一个,全部都是臣下主持国君配合的变法。唯一的列外就是本文主角,赵武灵王赵雍。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