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隋朝留下的粮食,真的到了唐朝还没吃完吗?

隋朝留下的粮食,真的到了唐朝还没吃完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045 更新时间:2023/12/6 15:18:13

作为中国古代一个出名的短命王朝,隋朝却一桩常被拿来贴金的业绩,那就是雄厚的粮食储量。甚至“隋朝粮食到唐朝还没吃完”的说法,亦常被津津乐道:我大隋朝别看短命,可就是有钱啊!

这种说法靠谱吗?首先,从技术角度说,隋朝年间,正是中国古代粮食仓储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以考古发掘的隋朝含嘉仓为例,这个仓库以红烧土做成窖低,窖低壁部上涂有两毫米的防潮层(桐油材料制成),防潮层上还铺有木板与干草。粮仓的防腐防潮技术大大提升。这仓库里的粮食,倘若从隋末放到唐初,食用是没问题的。

而这“唐朝人吃隋朝粮食”的说法,也绝非空穴来风。贞观十一年唐朝名臣马周就曾感言:“(隋朝)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单这一地隋朝仓库的粮食,就叫唐王朝受用到“贞观盛世”年间。如此奇景象,参考隋朝巅峰年间的“富庶”,必须说,只是小儿科。

在完成了一统南北大业后,又经过隋文帝近二十年励精图治,蒸蒸日上的隋王朝,耕地面积已突破五千五百万顷,高速发展的农业生产,很快为这新兴强国积累了巨额财富。单看《隋书》里记载的隋炀帝各类“活动”,动辄就是“营费巨亿万”。唐朝贞观年间,高昌王宇文泰觐见唐太宗,看过了“贞观之治”的繁华后,却淡淡吐槽了句“非复有隋之比”。您这“盛世”,比隋炀帝的“大活动”差远了。

而比起隋炀帝的各类“大活动”,隋朝“炫富”炫到更深入人心的,就是其雄厚的粮食储量。从隋文帝年间起,隋王朝就大修粮仓,到了隋炀帝时代,各类粮仓常见震撼场面:洛口仓有3000个窖仓,每个窖仓可装粮八千石。回洛仓“周回十里,穿三百窖”。这类规模的大粮仓,遍布隋朝北方要地。单洛口仓和回洛仓这两地,储粮就在两千万石以上,相当于七百年后,元王朝岁粮收入的近一倍。

而且,这一类“大块头”的粮仓,在隋朝的鼎盛年代里,几乎是处处粮满仓。甚至遍布隋朝民间各地,专用于荒年自赈的义仓,储粮都接近一千万石。如此“家家户户粮满仓”的盛景,也叫《贞观政要》发出感慨:“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甚至几百年后,元朝史学家马端临,也对这“五六十年粮食吃不完”的富庶,一声隔空赞叹:“古今称国内之富有者莫如隋”。短命的隋朝,却是多少后人羡慕的“土豪”。

那么问题来了,“土豪”到“五六十年粮食吃不完”的隋朝,怎么仅仅三十八年不到,国家就玩完了呢?这常拿来给隋朝“贴金”的粮食问题,就能给出一个实在答案:隋朝粮食这么多,老百姓却吃不着。

就以理论上最该用在老百姓身上的“义仓”储粮为例。这本来应该让老百姓“自赈”的义仓,在隋文帝年间时,就打着“防止老百姓浪费”(百姓之徒,不思久计,轻尔费损,于后乏绝)的名义,将其管理权交给各地州县。到了隋炀帝年间时,义仓的粮食更大量被挪用,“自赈”?几乎空谈。

而那些物资雄厚的大型粮仓,对于隋朝的草民百姓来说,更是可望不可及。隋朝对于仓库的管理和粮食的使用,有着严格的法律。这在和平时期没有问题,但到了非常时期,所谓“严格管理”,却成了苛待盘剥百姓的借口。

比如隋炀帝讨伐高句丽的战事打响后,赋役沉重的隋朝大地,又遭到天灾肆虐,虽然各大仓库的粮食储量依然充沛,可是“吏皆惧法,莫肯赈救”。哪怕好些地方“皮叶皆尽”,也就是树皮树叶都叫饥民吃光了,当地官员想的,却是要守好宝贵的粮仓,别让这香喷喷的粮食被百姓拿走。大灾时地方官“闭仓不恤”的记载,见诸隋末各类史料。

所以,也就有了隋末年间,那匪夷所思的怪现象:一边是隋炀帝歌舞升平,各种饮宴活动,把鞠文泰等“来客”们看花眼,一边是各大仓库“犹大充韧”,富足到令人眼热;但另一边,却是“百姓废业”“无以自给”,眼巴巴盼着粮食救济。但好些人到死看到的,却是那些“富庶”粮仓,永远对他们紧闭的大铁门。

如此死攥着粮食不撒手的做法,也叫隋王朝尝到了苦果。待到隋末农民战争爆发,起义烈火燃遍天下,那些见证了隋朝“富庶”的各地大粮仓,更给短命隋朝送来神助攻:各地反隋大军的重要战略目标,就是抢夺粮仓:著名的洛口仓和回洛仓,成了瓦岗军的囊中之物;黎阳仓成了窦建德的重要家底;而永丰仓却是唐高祖李渊取天下的关键本钱。这些“粮满仓”的仓库,非但没成为隋朝的基石,反而做了亡国的火药桶。

甚至,各地的反隋大军,一个常见的拉队伍套路,就是“开仓大赈饥民”。瓦岗军“开仓资民所取”,罗艺“开仓以赈穷乏”,唐高祖李渊“开仓大赈饥民”,“人气”也就迅速聚敛起来——隋朝一座座紧锁的粮仓,断送的正是天下民心。

对照如此情景,虽然后人常津津乐道马周那句“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但他这一段论述里,另外一句话,才更有警示意义:“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由蓄积多少,唯在百姓苦乐。”

再巨大的国家财富,如果不能让百姓受益,终究,将是败亡的导火索。

标签: 隋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诸葛亮死后蜀汉有六员大将,个个英勇无敌让曹魏忌惮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三国,刘备,曹操,历史解密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是宋代诗人陆游对诸葛亮的缅怀,公元234年秋,蜀汉丞相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北伐大业不得不停止。刘禅执政时期,国家大小事务基本上都靠着诸葛亮在处理,那这诸葛亮一死,按理说昏庸无能的后主刘禅应该支撑不了多久啊,而蜀汉是在公元263年灭亡的,前后也有30年的光阴,蜀汉是怎

  • 朱元璋对女儿很大方,曾赏赐寿春公主良田万亩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寿春公主,明朝,朱元璋,历史解密

    朱元璋一共有十六个女儿,都嫁给了功臣的子弟。在燕王朱棣起兵之后,有两位驸马明确站在建文帝朱允炆一边,反对朱棣。这两位驸马,一个是娶了二皇女、宁国公主的梅殷,另一个是娶了十一皇女、南康公主的胡观。结果燕王朱棣成功夺得皇位,他当然不会放过两位驸马,梅殷的结局我们前几天已经说过了,被锦衣卫推到桥下淹死。而

  • 二战中国特工截获日本密报差点改变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二战,历史解密

    间谍特工这样的词语大家在影视中会经常看到,对其基本的一些工作内容也有所了解,虽然有时候这样的影视是一些动作片或是科幻片,有些虚假成分。但其中也有不少描述他们不为人知生活的真实部分。其实在战斗中双方除了经济,军力的对比以外,间谍特工这样人群起到的作用对战争的结局也有一定的影响。他们处在阴暗处,从事着不

  • 兵部尚书:六部尚书的其中之一,别称为大司马,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兵部尚书,明朝,历史解密

    兵部尚书是六部尚书的其中之一,别称为大司马,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相当于现在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 明代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总参谋长和后勤部长的总称,明清两代,因为兵部下辖4部门,当时各分管各地驻军的粮草,军队的调动以及军队官员的

  • 古代入洞房的过程是如何 里面有什么习俗或者讲究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古代,入洞房,历史解密

    新婚夫妇在拜堂之后的仪式就是入洞房。入洞房的第一个主要仪式是“牵巾”。新郎用一条红绿的彩绸牵引新娘,两人相对,新郎倒行着把新娘引入洞房。这条牵巾象征着两人会合的桥梁,两人有此桥梁就可以互相沟通了,所以也叫合欢梁。在彩绸的中间还要结一个同心结,象征两人将同心同德、白头偕老。新娘自出阁直至拜堂行礼,都是

  • 陈平用了什么计策,让刘邦从白登之围中脱险?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陈平,汉朝,刘邦,历史解密

    汉七年,奉命守边的韩王信不堪匈奴的侵扰,与匈奴何谈。奉刘邦命前来帮韩王信抵御匈奴的汉军发现了韩王信和匈奴私相授受,于是责备了韩王信,韩王信害怕刘邦对他进行处罚,于是直接降了匈奴,转身成了匈奴的带路党,带着匈奴人来侵扰大汉的臣民。当时的刘邦,刚在两年前于垓下击败曾经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又陆续地收拾

  • 耆那教的创始人是谁?他有着怎样的遭遇和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耆那教,佛教,历史解密

    斯拉瓦纳贝拉戈拉,一个不起眼印度的南部小镇,但那里却是耆那教的圣地,每年都有许多游客慕名前往,那里有一座大约18米高的裸体石雕像,是为纪念耆那教创始人大雄筏陀摩那所建,建成于公元981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公元前600年前后,筏陀摩那(尊称“大雄”)在吠舍离城出生,比释迦牟尼早些年,属刹帝利种姓。大

  • 朱元璋和明教之间有什么联系 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明教,朱元璋,历史解密

    在武侠作品《倚天屠龙记》中,有一个教派被江湖人正派人士称之为魔教,这个教派就是明教,而倚天的主角张无忌正是明教教主,但是还有一个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那就是朱元璋。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是从市井百姓揭竿而起,然后召集了无数的起义军,击溃了元朝,人们对于朱元璋这个人物评价褒贬不一,但不管怎么说,

  • 被誉为“大唐盛世,万国来朝”的唐朝,到底有多开放?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唐朝,历史解密

    唐朝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朝代之一,它在华夏民族的基因里留下深刻烙印,直到现在,海外华人大多都被称为“唐人”。人们提到唐朝,总喜欢用“大唐”“盛唐”“巨唐”来形容它。在唐朝最巅峰时,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长安成为最著名的国际大都市,世人赞誉唐朝是“大唐盛世,万国来朝”。大唐有很多气质,而其中最重要

  • 曹操实力远不及袁绍,为什么还敢主动挑衅?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曹操,三国,袁绍,历史解密

    说起官渡之战,这场战役不仅是汉末年间的三大战役之一,奠定了曹操北方霸业的基础;而且它还是中国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曹操以少胜多,就此掀开了三国时代的序幕。既然谈到这场战役,就难免要对曹操和袁绍两人的实力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在交战之前,两人的实力是不对等的。从地盘上来看,袁绍占据着青、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