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襄公搭台却是楚成王唱戏,背后原因是什么?

宋襄公搭台却是楚成王唱戏,背后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459 更新时间:2024/1/28 11:48:04

宋襄公在还是太子的时候,曾经想把太子之位让给自己的兄长目夷,公子目夷是庶出,不肯接受太子之位,还出国躲避弟弟的谦让。宋襄公即位后,请回自己的哥哥目夷做宋国的国相,这在当时以及后世也是一段佳话啊!

公元前643年,一代霸主齐桓公去世,齐国内部因权力斗争陷入混乱,太子昭逃到宋国避祸,向宋襄公求救。宋襄公一直有争霸之心,加上曾经对老大哥齐桓公的承诺,就向各诸侯发出通知,召集大家一起送太子昭回国。

然而宋襄公并没有那么大的号召力,大部分诸侯国就没有理会宋襄公,只有卫国、曹国和邾国三个小国派了一些人马和宋国一起送太子昭回齐国。当时齐国的贵族对太子昭还是有同情之心的,加上也不清楚宋国的实力,就都迎接太子昭回国即位,齐国国君就是齐孝公了。

宋襄公除了帮助齐国立了国君,还收拾了不听话的曹国,讨伐了鄫国,杀了鄫国国君,以威慑东夷。宋襄公自己觉得他已经是在做一个霸主在做的事了,于是公元前639年春,宋襄公在鹿上(今安徽阜南)首次会盟诸侯,宋襄公的以盟主自居引起了齐国和楚国的不满,又在没有经过齐楚两国同意的情况下决定当年秋天在盂地(今河南睢县)再次会盟诸侯。

齐孝公虽然对宋襄公的做法不满,但是人家帮助过自己,所以也不好发作。可是楚成就不一样了,楚国历任国君都有图霸中原的野心,齐桓公太厉害,惹不过,可这小小的宋国居然也不把楚国放在眼里,真以为楚国是蛮夷吗,所以这次准备好好教训一下宋国。

去盂地前,公子目夷劝宋襄公带上军队,以防万一,宋襄公却说不带军队是自己提出来的,作为盟主怎么能不讲信用呢。他不知道楚成王早就在会盟的地方埋好了伏兵,宋襄公一到盂地,楚军就将宋襄公抓了起来,然后绑着宋襄公去攻打宋国。

楚成王威胁宋国要杀宋襄公,希望宋国投降,但是没有得逞,一时半会儿也攻不下宋国,就押着宋襄公回楚国了。同年冬天,楚成王为了找个台阶处理掉手上的鸡肋宋襄公,就含蓄的委托鲁国紧急召集各诸侯会盟于薄地。盟会上聪明的鲁僖公请求楚成王释放了宋襄公,楚成王假装教育了一番,就放了宋襄公。

宋襄公回国后,并没有痛定思痛,反思自己,而是听说郑国很支持楚国称霸,于是打算攻打郑国,公子目夷也劝阻不住。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率兵攻打郑国,郑国向大哥楚国求救,楚成王就派人攻打宋国国都。宋襄公担心国都有失,就从郑国回撤部队,双方在泓水(在今河南柘城)相遇。于是历史上最经典的一幕出现了。

在楚军开始渡河时,公子目夷向宋襄公建议现在是攻打楚军的好时机,楚军多,宋军少,现在攻打还有可能取胜。宋襄公却说自己是仁义之师,怎么能趁人之危呢。等到楚军过了河正在岸边列阵,公子目夷又建议现在攻打,宋军不至于输得太惨,宋襄公仍说等楚军列好阵。

等楚军布完阵,楚兵一拥而上,宋军大败,宋襄公也被楚兵射伤了大腿撤回宋国养伤。第二年,宋襄公腿伤发作,不治而亡。

后世评价宋襄公的仁义是蠢猪式的仁义。泓水之战的失败也是让人贻笑千年,对于宋襄公的仁义有人赞美也有人批评。但是我认为这种仁义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历史环境所决定的。

我们知道当时的诸侯属于周天子的诸侯,大家一直遵循的礼法是周礼,虽然周天子的威势大不如前,但是周礼还在。对于战争更像是今天的竞技比赛,或者是比武挑战,基本上是点到为止,展现一下肌肉,就像阅兵。

即使真的打仗,也要约好时间、地点,基本上都在城外,不能影响百姓。打赢的一方也不能穷追不舍,对于年龄大的士兵不能俘虏。对于中原诸国来说,战争不是最主要的,主要还是展现自己的实力。

所有的这些礼仪在周天子威慑下,都是严格遵守。然而随着周天子的威慑不在,逐渐的“礼崩乐坏”,不管是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还是诸侯与士大夫,都不在遵循这些君臣礼仪了。所以春秋是一个礼仪变化的时代,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谋略和诡计也渐渐出现。

所以宋襄公的行为,特别泓水之战时的做法,在当时也不算是很奇怪。但是一千多年后的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苻坚在淝水之战中类似宋襄公的行为就是真的愚蠢之极了。宋襄公的争霸就在这样自不量力,让国人又气又无奈的情况下结束了。

标签: 宋襄公春秋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她为皇帝生了二子一女,稳坐后位50年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孝和睿皇后,清朝,历史解密

    进入皇宫的女人,大多是想尽办法赢得宠爱,因为只有赢得皇宠,才能在后宫中获得应有的名分和地位,因而在后宫中,争宠便成了必然,这也是为何我们在许多宫斗剧中,许多争宠失败的女人下场悲惨的缘故,当然在大清后宫历史上是否存在宫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有得宠的有不得宠的,也有因为失宠而落入冷宫的

  • 揭秘:康熙和孝庄祖孙感情到底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康熙,清朝,历史解密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一月,孝庄突然病倒。此次病情比以往任何一次都严重,康熙皇帝万分焦急,他亲自到慈宁宫侍疾,亲尝汤药,昼夜不离地陪伴在祖母的病榻边。他还特地传谕内阁:非紧要之事,不要上奏。康熙帝尽管召集了天下名医,他给刑部下谕:“朕侍奉太皇太后,朝夕承欢,谨遵慈训,竭诚奉养。现太皇太后身体不

  • 汉和帝刘肇:汉朝最容易被人忽视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刘肇,汉朝,历史解密

    说起东汉皇帝,给人的印象是除了光武帝刘秀之外,就没有一个值得称道的。大部分人会想到《三国演义》中任人摆布的汉献帝,小部分人会想到诸葛亮《出师表》中提到昏庸的汉桓帝、汉灵帝。后来的东汉皇帝确实不如人意,但前期还是有好几个奋发有为的君主。第二任皇帝汉明帝性格严肃,雷厉风行,很像后来的雍正,第三任皇帝汉章

  • 子承父业之祖冲之儿子祖暅发现定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南北朝,历史解密

    圆周率如今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圆周率指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用符号表示记作π。公元480年,在我国南北朝时期有一位科学家对圆周率作出了科学的算法——利用割圆术算出了精确到第七位小数的π值,打破了当时圆周率计算的世界纪录。这位科学家名叫祖冲之,他的主要成就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个领域

  • 刘备称帝得以顺利进行的三个人是谁 为什么不是张飞关羽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三国,刘备,历史解密

    这成功路上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得有贵人的扶持,这不论是古代还是今天,他依然是不能够脱离的一个现实问题,而在我们熟知的三国时代,这一点是同样的重要的。作为一个三分天下的英雄人物,刘备的成长史可真实一波三折,当初在遇到了张飞、关羽之后,这整个的人生才算是开始存在,而加入到了这起义军的过程当中之后,刘备的表现

  • 关于闵子的轶事典故有哪些?他是怎样一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闵子,春秋战国,历史解密

    单衣顺母元代郭居敬编的《二十四孝》和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均将闵子骞《单衣顺母》/《鞭打芦花》列为第三篇。文曰:“周闵损,字子骞,早年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锦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手无法握住缰绳。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有诗赞道:闵

  • 一代枭雄郑庄公死后,郑国为什么迅速沉沦?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春秋战国,历史解密

    说起郑庄公,对春秋战国有所了解的人可能没有不知道的,腹黑,奸雄鼻祖,假天子以令诸侯,春秋三小霸之一。依靠高超的政治权谋和强大的军事实力,郑庄公在位期间,几乎成为中原霸主,连齐国都要向他献殷勤。可郑庄公死后,郑国却迅速沉沦,在春秋争霸历史中,彻底沦为配角,这是为什么呢?小编认为有下面几个原因:先天不足

  • 刘备临死前为什么会提到马谡 难道仅仅是巧合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三国,诸葛亮,刘备,历史解密

    三国时期的刘备,在打完夷陵之战后,病逝在了白帝城。在刘备临终之前,把诸葛亮拉到自己的床边,交待了两件事。一件事是告诉诸葛亮,如果自己的傻儿子刘禅能够抬一手,就请诸葛亮尽力辅佐,如果刘禅实在是没那个本事,诸葛亮也可以取代他当蜀国的国主。这句话说的很认真,不过里边儿到底有多少真实性就不知道了,说不定刘备

  • 惠子有着怎样的思想主张?关于他的评价是怎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惠子,思想家,历史解密

    综述惠施的著作没有能够流传下来,因此他的哲学思想只有通过其他人的转述而为后人所知。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朋友庄子的著作中提到的他的思想。其中最主要的有“历物十事”。他主张广泛地分析世界上的事物来从中总结出世界的规律。除了《庄子》外,《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中也有对他思想的记载。文学《庄子·

  • 杨花落李花开的传闻到底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隋炀帝还是败给李家了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隋朝,杨广,历史解密

    关于帝王世家,古时候有一句非常顺口的对联,上年是上山容易下山难,下联是天下易打守成难,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所以总有一个人能够最后一统江山,而这个人需要的,只是一点运气跟一些关于军队的硬实力。在晋朝结束之后,天下乱了很长一段时间,最终隋朝成功大一统,在隋炀帝继位之后,他主持修建了大运河,大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