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司马孚:司马懿的弟弟,他一生都是大魏忠臣

司马孚:司马懿的弟弟,他一生都是大魏忠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819 更新时间:2023/12/12 1:26:17

提到司马氏,我们虽然不反对司马三父子的才干,但评价里总少不了“心机”“阴沉”甚至“谋逆”这样的字眼。魏晋同样是短命王朝,一度统一中国的晋朝却遭受了更多骂名。曹操虽然也是架空皇帝的大权臣,但他却是一步一步建立起自己工业的烈烈枭雄,和司马懿这样夺取别人成果的不可同日而语。

司马家是一个悠久的名门,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古的颛顼,是祝融的后裔。在项羽消灭秦朝后,司马家的先祖也是被封为王的18位诸侯之一。从汉初到汉末,司马家不断涌现出高官维持门楣,司马防就做到了京兆尹这个重要的职位。他有8个儿子,都是一时俊杰,再加上字号里都有一个“达”,所以被并称为河内的“司马八达”。

这8人中,名气最大的当然是被追谥为宣帝的司马懿,他排行第二。喜欢玩三国游戏的朋友,对大哥司马朗也不会陌生。剩下的六人,从履历看都当过魏国的高官,后来也得到了西晋册封的王位。但其中却有一人,不仅辈分高,而且活得久,是兄弟中唯一活到西晋时代的人。

西晋篡位耻于谈“忠”,只能把“孝”搬出来立国,比如李密在他的名作中,就是以要赡养祖母来谢绝朝廷要他做官的征辟令的。而他却是那么多叛逆中难得的“清流”,没有参与司马氏的篡位,一辈子到死都是堂堂正正的大魏忠臣。他就是宗室中的长者,八达里排行第3的司马孚

相比起大哥的端正和二哥的阴沉,司马孚从小就以温厚和谦卑受到众人的喜爱,从来没和别人发生过争执。司马氏这样的名门,在乱世中也避免不了动荡,而司马孚在最艰难的时候也没有放下研究学问,贤名远扬。曹植听说了他的才华,将他任命为自己的臣属,而司马孚总是能温和而不失坚定地指出他的过失。虽然曹植没有改变放荡的作风,但对这个臣子兼挚友心怀敬意。后来,曹操将他安排给曹丕,他也尽心完成了臣子该做的事。

曹操去世后,司马孚作为近臣,参与了主持丧事。曹丕没有父亲的胸怀,总是喜欢把亲信任命为高官,并不看重能力。按理说司马孚也属于被提拔的亲信,但他却诚恳地指出曹丕的错误。他在施政上也反对贸然发起难以取胜的南征,主张与民休息,让动乱已久的百姓安居生活。

曹叡继位后,听说了司马兄弟的才干,便大力提拔他们。司马懿主要是以辅政大臣的身份走军队路线,而司马孚则当上了度支尚书。虽说他管理的是财政,但在军事方面也有自己的见解。他提出了提前准备军队和后勤以应对蜀国北伐的想法,体现了高瞻远瞩的策略构思,这些建议很多都被皇帝听从了。

曹芳时代,司马家族的日子就不太好过了。执掌朝政的曹爽才能平庸,但仗着宗室的地位,带着他的爪牙想要找司马家的麻烦。出于自保,司马孚先是在家中独善其身,后来又在哥哥发起的政变中,带领一支军队守住要道,为司马懿夺权立下不小的功劳。他获得了哥哥的信任和重用,还主持了对外的防御战争,可见在文武方面,司马孚都表现不俗。

司马孚参与政变,一方面是为了保全自己,另一方面也是对家族的责任感,对于魏国和皇帝,他并没有侄子们的野心,只想一辈子当一个忠臣的魏国大臣。司马师兄弟也知道这一点,为了防止关键时候这个叔父犹豫不决,便将他从军队调任朝中,担任地位崇高的太傅。家族不信任他,皇帝更不可能给他好脸色,司马孚夹在其中,内心的彷徨和痛苦可想而知。

身为皇帝的曹髦再也难以忍受司马氏的跋扈,他带领少数宫中的近侍,贸然杀向司马昭的府邸,最终战死在宫门处。由于司马昭此时的权势已经超越了他的父兄,没有人敢去为皇帝收尸,只有陈泰和司马孚赶去为皇帝祭奠。太后畏惧地下诏,让曹髦以平民礼仪下葬,而司马孚则要求司马昭为这位鲁莽的皇帝准备了王侯的葬仪。

司马孚深深痛惜于家族与曹家的决裂,感觉自己有愧于魏臣的名节,从此再也不参与司马家族的谋划。西晋篡位后,只有司马孚前去安抚魏废帝,声称自己到死都是魏国的纯臣。因为他的威望太高,连司马炎都不敢对这位叔祖失礼。他去世时,司马炎为他废朝三日以示哀悼,他的葬礼等级超过了一般的王侯。然而,司马孚留下的遗书却表明,自己始终都是魏国的臣子,只愿以朴素的衣装和棺椁下葬。

标签: 司马孚三国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大唐帝国的西方前线:揭秘安西四镇的重要性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安西四镇,唐朝,历史解密

    “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外就没有朋友了,更何况比阳关更远的安西呢。然而,大唐缘何一再为之投入重兵?唐朝首都长安是座很大的城,外城四面各开三座城门,通达各方。面向西北的城门叫开远门,去往河西、陇右、安西、北庭都护府的商旅、官军、游人、学士,都要由此踏上旅程。据说,开远门旁曾竖有一块里程

  • 为西汉立下汗马功劳的霍去病,他到底有多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霍去病,西汉,历史解密

    那么霍去病究竟是有多厉害呢?17岁的霍去病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少年时期的霍去病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战成名,卫青出塞没有成功被霍去病得知便只率领800轻骑冲入了敌军腹地,斩获敌人2028人,俘获了一大批身份重要的匈奴人。勇冠全军,以1600户受封冠军侯。虽然漠南之战中霍去病取得了胜利,但是并没有完

  • 赵边骑:继魏武卒、齐技击之后 唯一能让“秦锐士”胆寒的军队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战国,赵国,历史解密

    赵国,就是《赵氏孤儿》中幸存的那个孤儿的后代建立起来的国家。韩、赵、魏在三家分晋的时候,韩、魏分得了中原的富庶之地,而赵却分得了大片的苦寒之地。赵的北方是强悍的匈奴人,东北有东胡人,西北有林胡、楼烦人。图片来自百度赵国本来是三晋中最弱的国家,连旁边的中山国都可以时常来骚扰赵国。照这样下去,眼看赵国就

  • 安史之乱: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危险 影响了封建王朝的历史进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朝,安史之乱,历史解密

    没错,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危险就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前,大唐如日中天,盛世高歌,长安城下,明皇抚琴,贵妃起舞,转身奏歌卧君怀,怎料已然危机四伏。公元751年8月,怛罗斯之战大败,大唐联军在和阿拉伯联军的战争中败下阵来,虽然战败,但对大唐并不是致命的,战后,唐军卷土重来,仍然在中亚进行扩张。 但是接下

  • 大明开国第一猛将,为何要投张世诚?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元璋,明朝,历史解密

    作为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即便是个酒囊饭袋,这一辈子应该也是衣食无忧了。万万没想到,朱文正是一个用兵奇才,帮助朱元璋守住洪都,重创陈友谅,立下大功。这样子的侄子可是非常给朱元璋长脸,而且更会给朱元璋一种他们老朱家就是要一统天下的自信。作为侄子,朱文正是合格的,帮助叔叔打天下。作为下属,朱文正是失职的,

  • 揭秘:古代的状元、榜眼、探花相当于现在什么文凭?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朝,朱元璋,历史解密

    陈涉说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笔者很佩服他的气概,然而在封建社会中答案却是肯定的。直到科举制度的出现,“上品无寒族,下品无士族”的局面才被打破。科举制度的出现打破了中国自古选官制度对出生的限制,寒门子弟通过十年寒窗苦读也可以一跃龙门。因此,出现了很多穷苦百姓寒窗苦读几十年,一生都在备战科举,却无疾

  • 寒人掌机要为什么救不了该政权呢 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南朝,刘裕,历史解密

    永初元年(公元420年),东晋被刘裕建立的宋朝取代。刘宋初期,特别是文帝元嘉年间,推行政治和经济改革,抑制豪强,奖励农耕,促使经济繁荣,史称“元嘉之治”。元嘉年间的社会风气比较好,重要的原因是皇帝的生活节俭。武帝刘裕“清简寡欲,严整有法度,后庭无纨绮丝竹之音”(《宋书·武帝纪下》);文帝刘义隆曾特下

  • 揭秘:明朝皇帝朱元璋的二十六个儿子们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元璋,明朝,历史解密

    公元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朱元璋共有二十六个儿子,除长子朱标立为太子,第九子和第二十六子早殇之外,其他二十三个儿子均封为藩王。朱元璋的理想是让他们能“上卫王室,下安生民”,以保朱家大明,国泰安康,千秋万代!他们的表现如何呢!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实行移民

  • 曹操取得汉中之地后,为什么不趁势进取蜀中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曹操,三国,历史解密

    作为三国时代最为杰出的枭雄,曹操有时的做法很让人奇怪、疑惑,甚至令人琢磨不透。有一个问题就很奇怪——曹操取得了汉中之地,为何不趁势进取蜀地?要知道,刘备其实也才刚打下了益州。没过多久,张鲁便直接利落投降了曹操,还愤愤说出“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的话来。曹操自己就有很强大的精锐部队,而且看张鲁的

  • 历史上“最痴情”的男子,为了爱的女人自愿进宫当太监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朴不花,元朝,历史解密

    其实说起这个标题的话,有些人可能会觉得你怎么知道对方就是最痴情的呢?可是看到我的后半句应该就知道了,一个男人都愿意为了自己的女人当太监,放弃自己那方面的能力了,又怎么不算是最痴情呢?接下来就让我来和大家说说这个人吧。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人叫做朴不花。当时是属于高丽人,而高丽在当时是元朝的附庸国,所以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