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隋唐背后的文武斗争:“三征高句丽”和“科举制”

隋唐背后的文武斗争:“三征高句丽”和“科举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255 更新时间:2023/12/22 15:34:52

科举起源于隋朝,大多数人对它的印象就是:科举为有真才实学的寒门子弟提供了一个上升通道,为国家选拔了许多人才。

那么,科举的初衷到底是什么?真的只是单纯为选拔人才?

“三征高句丽”贯穿了隋唐两朝,是什么原因使得两朝帝王不惜一切代价拿下高句丽,真的只是因为高句丽反复无常?亦或是帝王禁不住开疆拓土的诱惑?

现在,作者以事实为依据,详细的阐述一下设置科举的最初目的和“三征高句丽”的主要原因。

熟悉历史的都知道,隋唐两朝同出一脉——关陇集团,关陇所代表的是军功贵族的利益。

五胡乱华之后,鲜卑族在北方建国——魏,魏国的军事力量掌握在柱国将军手里,隋朝的杨氏、大唐的李氏都是第一代柱国将军。这些人手里抓住了“刀把子”,所以他们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迅速建立了王朝。

此时,就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如何治理这个王朝?所谓得天下难,守天下更难。在那个年代,读书绝对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读书人用千里挑一来形容毫不夸张。而关陇集团成型时间尚短,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足够的底蕴来培养自己的文官体系。

这时,代表天下读书人的正宗——山东士族横空出世,这批人以文化立身,长久以来,他们就是文学正宗,手里抓住了天下十之八九的读书人,握住了“笔杆子”。

新的王朝建立之后,关陇集团从军,山东士族理政,看起来是不是特别和谐?

事实上,这样的结合一点都不和谐,山东士族号称千年豪族,是绝对的高门大户,他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历经千年而不倒,可以想象是何等的庞然大物。

正是因为存在的时间太久,见证了太多的朝代更替,所以,这些人眼里家在前,国在后,凡事先考虑家族利益,试图控制文官政治,进而架空关陇,最后实现对国家的实际掌控。

远的不说,西晋的“八王之乱”就是士族在背后煽风点火。司马氏得国不正,更加给了士族活动的空间,纷纷支持诸王篡位,以获取更高的政治地位。

而关陇作为新兴军功贵族,不得不依靠山东士族来治理国家。在士族眼里,关陇集团是一群莽夫,不入流的阶层。

史书有云:(原文不复述了,大意如下)唐太宗李世民想要娶一个山东士族的女子为妃,派使者去谈这个事情。山东士族回复说:我汉家血脉何等高贵,怎可配与杂胡,这是令祖宗蒙羞的丑事。

所以,到底是文臣居首还是武将排头,关陇与士族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关陇集团当然非常乐意建立军功贵族的体系,军功最荣,文治次之;山东士族恰恰相反。

到此,双方该如何抉择?“刀把子”砍死“笔杆子”?“笔杆子”喷死“刀把子”?显然,直接动手是不可行的。

但这件事不能一直拖下去,因为“笔杆子”润物细无声,在不久的将来,政权的实际掌控者就换人了。

当时的情形也确实是这样,杨广的命令在地方上非常难以执行,山东士族对于皇权的掣肘已经到了取而代之的边缘。如果再不采取有效行动,关陇集团就成了打工仔。

前面已说,用政治联姻的手段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的亲密状态也是关陇集团的一厢情愿。这件事也从侧面反映了山东士族对关陇集团的压制力,所以,关陇集团只能另寻他路。

此时的高句丽,给了关陇集团一个绝佳的机会。高句丽还没有臣服于中原王朝,圣人的光辉没有照亮这片土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誓言还没有实现。这怎么行?这是在抽读书人的耳光,这是圣人背后的阴影!

于是,关陇集团抓住了这一点,大做文章,决心发兵高句丽。而且,这个谋划是正儿八经的阳谋,从规矩上来说,挑不出任何瑕疵,山东士族必须接受!

高句丽离哪里最近啊?当然是离山东士族的大本营近。这就太好了,太符合关陇集团的利益了。打仗需要粮草,需要兵源,需要很多东西,为了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消耗,从山东士族的地盘上直接征取是不是非常合理?

基于此,关陇进攻高句丽的战略意图已经非常明显了。第一:用兵高句丽可以开疆拓土,巩固军功贵族的地位,提升关陇集团的影响力,对于关陇来说,这件事有百利而无一害;第二:战争这个巨兽一定可以大量吸取山东士族的鲜血,极大的削弱山东士族的实力。

天予不取,反受其害!进攻高句丽的序幕就这么打开了。

反观山东士族,会等死吗?肯定是不会的,尤其是大隋一征高句丽失败后,山东士族更是开了疯狂的自救模式。杨玄感等人作乱,以及后来的十八路反王,七十二股烟尘,这些叛乱的背后都有山东士族的影子。

可以说,大隋的崩塌,实际上是“征高丽以弱山东”的失败,在那个时期,“刀把子”暂时被“笔杆子”压制了。

而大唐的建立,意味着关陇集团的全面复出。关陇集团以绝对的武力压制,消灭了所有的叛乱,山东士族扶植自己军队的做法宣告全面失败。

此时,两方的斗争依然在继续。

前面提到,山东士族为了在军事上打击关陇,参与了隋朝末年的叛乱。那么,关陇能不能在文官体系中打压一下山东士族呢?答案是肯定的。

关陇集团确实在培养自己的文官,这个培养体系大家都非常熟悉——科举制。

科举起源于隋朝,其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关陇集团自己的文官,以对抗山东士族。因为高门大户的世家子弟都被山东士族掌握了,所以,关陇集团只能提拔寒门子弟。

寒门子弟在官场上必然被山东士族所排斥,只能与关陇绑在一辆战车上。而隋朝时,科举制实行的年代尚短,再加上山东士族对读书人的掌控力太强,所以,初期的文武争斗中,科举制几乎没有什么作用。

在李世民执政时期,科举制培养的官员还是太少,再加上贞观二年,大唐王朝发生了一场极为严重的大蝗灾,整个关中地区赤地千里,民众死伤无数。山东士族携此大势,公开指责李世民弑兄囚父以致上天暴怒,有此蝗灾。不得已,太宗下罪己诏,暂缓对山东士族的打压。

自此,山东士族对关陇的打击取得巨大胜利——颠覆了一个王朝,逼迫了一位帝王。

所以,直到李世民执政后期,才有能力开始重启“征高丽以弱山东”的计划,开始新一轮的打压。

到高宗李治时期,继续执行对高句丽的军事打压。而此时,科举的作用也渐渐体现出来了,庙堂之上,寒门文官已经成型。可以说,山东士族自高宗时期开始走下坡路。

提到高宗,绕不开另一位皇帝,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武则天的登基之路,除了李唐皇族内部的反对,其实更多是来自山东士族,因为这是对礼法的挑战,是对圣贤最大的亵渎。

武则天成为女皇,意味着山东士族的彻底消亡,女皇登基后,重编《氏族志》。

《氏族志》一书在太宗时期就编写过,当时的情况是:山东士族以崔、卢、郑、王四姓为首,被列为一等家族,而关陇李氏被列为三等家族。新的《氏族志》中,山东崔、卢、郑、王已经彻底不见了。

因此,这场文武争斗,起源于大隋杨氏,关陇的冒险一击使得大隋崩塌。唐朝建立之后,经太宗、高宗两代才结束了这场斗争。最后,武则天完成收尾,彻底结束了这场文武争斗。

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科举制”,还是“三征高句丽”,都是大势之下的一个陪衬,都是关陇集团斗争的武器。

只是,令关陇集团意料不及的是,“科举制”不仅碾死了屹立中华大地上千年的山东士族集团,最终也成为皇权制衡他们的有利之器——自此,中华大地的文官集团,开始以寒门为主。

标签: 三征高句丽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止嗽散”这个药方是程钟龄所创吗?背后有着怎样的一段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程钟龄,清朝医学家,历史解密

    “止嗽散”一方,为临床中医大夫所习用,只要是由感冒所引起的咳嗽都得用它。可它背后却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传说程钟龄有祖坟葬于某山之上,其坟低处(亦曰坟下),有当地一土豪之祖坟,该坟墓四周栽有多棵古柏,因程钟龄之祖坟居其上,为古柏的横枝所穿进,坟内的棺椁将露,程钟龄前往该土豪家中与他相商,要求剪除其穿

  • 皇后贾南风借刀杀人,囚禁太后把持朝政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贾南风,西晋,历史解密

    太熙元年(公元290年)四月的一天,日暮时分。晚春的夕阳在飞沙朦朦的深处摇摇欲坠,把最后一抹光彩撒向重重檐瓦的洛阳城。从皇城中向东北遥望,远方高处红墙青瓦的含章殿仿佛一位悄然独坐的巨人,披着满身的流光溢彩,在最后的辉煌中,无语沉思。帝国的重要官员们都在皇城中忧心忡忡地等待着。三天前皇上因耽于声色,就

  • 范仲淹的十七世孙范文程,到底是英雄还是汉奸?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范文程,清朝,历史解密

    一、名门之后范文程在明末清初,这一段风云际会时期可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是满清开国功臣之一,相对清王朝的建立,他的作用不亚于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也许满清王朝能够取代大明王朝的原因有很多,投靠满清的汉族文武大臣也很多,范文程与吴三桂就是文武两方面的代表人物。范文程,字宪斗,号辉岳,明万历二十四年(1

  • 赵恭王刘恢:刘邦第五子,受老婆迫害最终殉情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刘恢,汉朝,刘邦,历史解密

    赵恭王刘恢是汉高帝刘邦第五子,惠帝刘盈、文帝刘恒的异母弟,生母情况不详,按照现有的史料来推测,应该是宫中地位比较低微的妃嫔或宫女。虽然刘恢的出身比较尴尬,但刘邦对他却很是厚待,在梁王彭越因“谋反”被杀后,便让刘恢承袭该爵位,时在高帝十一年(前196年)。梁国辖有魏国故地,不仅疆域辽阔(40多座城池)

  • 清朝大臣为什么会自称奴才 这个称谓又有什么样的来历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清朝,大臣,历史解密

    在我国古代的时候,皇帝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在皇帝面前,一般的大臣自称臣或者奴才,这两种称谓放在大臣身上又有什么样的的区别呢?而奴才这个称谓又有什么样的来历?其实“奴才”这个称谓在清朝之前都只会是宫奴的自称,而大臣是不会用这样的称谓的,而到了清朝的时候,这个词所赋予的含义却不一样了。在皇帝面前很多大臣都

  • 二十五岁时病逝的乾隆帝继后那拉氏之子爱新觉罗·永璂!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爱新觉罗·永璂,乾隆,历史解密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乾隆帝的原配妻子孝贤纯皇后富察氏病逝。中宫不可一日无主,四个月后,乾隆帝奉太后懿旨册封那拉氏为皇贵妃,并摄六宫诸事。乾隆十五年(1750年)八月,举行了册立皇后之礼,从此那拉氏登上了皇后宝座。那拉氏自正位中宫以后,皇帝无论江南巡幸、盛京祭祖,还是木兰秋狝、皇陵展谒,都令

  • 永元之隆是一个什么样的盛世 为什么很少人提起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汉朝,开元盛世,历史解密

    提起中国的盛世,大部分会想到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却很少提起东汉时代盛世,东汉时代全盛是和帝的永元之隆。军事上班超建功西域,西域五十多个国家归附东汉朝廷,东北的鲜卑,北方的匈奴,西方的羌人,西南的夷人,被东汉打了个遍。班超还派出了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作为汉朝使者,最远到达了波斯湾地

  • 曹丕为什么不杀汉献帝 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三国,曹丕,历史解密

    上回咱们说到,曹丕在曹操去世之后,迫不及待的继承了曹操的魏王的王位,从而遭到所有兄弟的不满和反对。由于七步诗的关系,大家都以为,曹丕最大的敌人是曹植,其实,大家都错了,对曹丕构成最大威胁的,是有兵权的曹彰。好在,曹彰也不是十分的贪恋王位,终于与曹丕和平解决了兄弟间的争端。但是,继承魏王王位的曹丕,其

  • 古代商人的地位到底有多低 为什么他们的子女都会遭到歧视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古代,商人,历史解密

    如今女孩相亲,总希望对方是个高富帅。但在古代相亲,高富帅一点都不吃香,甚至会受人排挤。家财万贯有钱家的儿子,甚至很难找到一个逞心如意的对象。因为在古代女子的眼目中,再有钱的商人也不是择偶的好选择。古代女孩如果嫁给了商人,有很多漂亮衣服她们就再也穿不了了。明朝朱元璋规定普通百姓可以穿绸、纱、绢、布四种

  • 康熙要杀两个人,雍正硬是没杀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雍正,清朝,历史解密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雍正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说到雍正皇帝,这是一个非常有传奇色彩的人。雍正皇帝在位期间,有很多的故事,他反贪的工作做的比较好,雍正整顿官场,让当时的政局相对清明,而且国力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然而,在雍正执政期间,他也做了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