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搜索>三征高句丽
三征高句丽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失败 最终在唐高宗手里被制服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15 10:09:07阅读:4265
一战前夕,巴尔干半岛被誉为“欧洲火药桶”,这个火药桶的爆炸引发了世界格局的剧变。而在遥远的东方,也有一个类似的火药桶,这个火药桶的几次爆发引发了中国至少三个王朝的灭亡,他就是朝鲜半岛。诡异的执念在这三此围绕朝鲜半岛控制权的大规模战争中,最让人无法理解的就是隋炀帝三征高句丽,这
隋唐时期的六大战役,见证了帝国的潮起潮落,决定了华夏文明进程
战史风云时间:2024/1/17 22:08:50阅读:1245
府兵是一种职业兵,不列于州县户籍。隋唐沿用旧制,但又有所改革。所有兵员落籍州县,编为民户,从事农业生产,保留军籍,接受训练,是一种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制度。充当府兵的人,20岁起服役,60岁后免役,平日务农,战时征发。出征打仗一旦立功便可授以勋官,并按勋官的高低加授田地,还可以荫子入仕,免除杂役。但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都失败了 李世民又是如何吸取教训的
历史人物时间:2024/1/16 19:19:28阅读:4767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李世民打高句丽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高句丽这个国家很难搞定,这是真的。人家从西汉末年就存在了,一直到唐朝前期才灭亡,历经了七百多年。期间中原王朝多次想要侵略占领高句丽,基本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参考拿破仑讨伐沙俄,那地方太冷了,根本就不是什么战
隋炀帝杨广为什么要三征高句丽 三次远征对王朝的影响有多大
历史人物时间:2024/1/2 14:17:02阅读:2944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杨广三征高句丽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隋朝的第二任皇帝杨广,在死后谥号为炀。其中有一个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的穷兵黩武,他曾三次征伐高句丽,而这三次远征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无尽的苦难。隋朝的周边当时只有高句丽还没有臣服,这让自认为文全
要是杨玄感不造反的话 杨广第二次征高句丽还会失败吗
历史人物时间:2024/1/8 18:50:13阅读:3755
对如果没有杨玄感的造反杨广第二次征高句丽还会失败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提到隋朝大家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和当年的秦朝一样都是一个二世而亡的短命的王朝,和秦朝一样都给后来的强大的王朝做了嫁衣。提到隋朝的皇帝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并不是杨坚反而是亡国之君杨广。杨广可期是比较
历史上李世民亲征高句丽这步棋是不是走错了?
历史人物时间:2023/12/23 8:32:31阅读:944
根据历史记载,高句丽是由古代扶余人建立的国家,它位于今天的朝鲜半岛北部及中国东北部分地区,很多人疑惑历史上李世民亲征高句丽这步棋是不是走错了?高句丽长期以来都是中国历代王朝的藩属国,然而从隋代开始,高句丽屡次向其宗主国隋王朝发起挑衅,由此才引发了隋朝四次规模浩大的远征。可让人想不到的是,这几场看似实
隋朝若不“三征高句丽”,它能这么快亡国吗?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历史解密时间:2024/1/16 22:58:11阅读:1766
当时隋朝兵强马壮,而且军队之中能人辈出,隋炀帝想扩大疆土,便下令出兵讨伐,大军所向披靡。但是连年征战,让士兵和百姓们早已厌倦不堪,都想早点结束,好好的休养生息一番。隋炀帝也有此打算,但是他计划在灭了高句丽以后再收兵停战。但是接下来接连两次出征,都以失败而告终。这种结果隋炀帝怎么能够接受,他认为自己的
再谈隋炀帝3征高句丽:战略目标正确,策略方式错误
历史解密时间:2024/1/27 1:38:53阅读:3043
01隋炀帝功劳很多,完善科举制、兴修大运河、促进南北交流等,有人说是在老子隋文帝的基础上完成的,算不上什么功劳。如果隋炀帝啥也不干,就是在后宫抱女人玩乐,即使他老子打多好的基础,都是徒劳的。其实隋炀帝除了这些功劳,还有一个重要功劳,那就是三征高句丽。不要以为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全部失败,劳民伤财,而且直
李世民御驾亲征高句丽,不仅没胜,还被射瞎一只眼,这是咋回事?
历史解密时间:2024/3/7 5:02:58阅读:2064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这位才华横溢、骁勇善战的统帅型皇帝,却在高句丽的安市城下折戟沉沙。虽说李世民在极力维持唐军的威严,但安市城终究没有攻下,唐军粮草供应不济,只能就此打道回府。遍观李世民打过的所有战役,唯一的一次失败便是在浅水原败给了陇西薛举,幸亏薛举病逝,不然大唐基础不稳
李世民亲征高句丽,从一往无前到被迫撤军,天可汗的唯一一次失利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8 6:24:37阅读:476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九鱼亭唐太宗一生征战无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帮助大唐打下了辽阔的疆土,破薛举、败刘武周,虎牢关一战平灭王世充和窦建德,以李世民的战功,历代帝王难有出其右者。然而,同隋炀帝类似,李世民也在远征高句丽之时,折戟沉沙,露出疲态。天可汗一世英名当然会流传万载,但唯独高句丽一战,着实令人遗
隋炀帝三征高丽,唐太宗亲征高丽,为何高丽这么难打?还是大清牛
历史解密时间:2024/1/19 2:01:09阅读:4592
中国西北边陲的朝鲜半岛,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比较皮的。隋炀帝三次攻打高丽,最后国破人亡。唐太宗也是亲征高丽,最后留下一个瞒天过海的成语。为什么古代的高丽这么难打呢?如果放眼整个朝鲜半岛,中国古代确实没有任何王朝将其并入版图。那么古代中国的王朝,有没有哪一个在朝鲜这里占优势的呢?还真有。如果只关注朝鲜半
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大臣提了个建议他不听,不久追悔莫及:我错了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15 21:46:30阅读:4574
唐太宗可以称为战神。自十几岁从军起,他以一把刀加满腹谋略,征战西东,纵横四海,奠定了唐朝近三百年基业。当然,捎带着也给我们后世子孙冠上了“唐人”的称号。多年的战争生涯,让他成为了一个卓越的军事帅才,也创造了无数次战争神话。贞观十八年(644年),距虎牢关之战24年后,战神已垂垂老矣。然而,挟“天可汗
隋炀帝先后3次出兵高句丽都未能拿下,唐太宗是怎么做到的?
历史解密时间:2024/2/2 16:09:47阅读:1234
这个重大的使命牵引着各朝各代的统治者们围绕以中原王朝为中心向外开疆拓土,不断征服周边的少数民族地区或部落,纳入到汉民族的文化体系当中。这其中当然不乏无数次战争的存在,但大都以我们汉民族的胜利为结局。但是当中原王朝向外拓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这样的小国,这个小国与中国死磕700多年,还耗垮了中国的一个
不只有隋炀帝,李世民同样三征高句丽,背后的原因相当深刻
历史解密时间:2024/1/8 23:10:26阅读:2420
隋朝结束了大乱世,隋文帝杨坚建立了隋朝,可是与秦朝一样,隋朝也是一个短命王朝。隋朝也二世而亡,大部分人都认为隋炀帝在位期间,大肆奢侈浪费,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鲜为人知的是,隋朝的灭亡有很多原因。隋炀帝在位期间,杨广发动了三次征战高句丽的事情。当时的隋朝可以说国富民强,可是三征高句丽之后,隋朝的实力
隋炀帝杨广三征高句丽,为何却没有使其灭国?
历史解密时间:2024/2/10 3:05:21阅读:2972
在历史上高句丽一直是奉行制衡策略,表面上向中原王朝臣服,其实经常暗中勾结中原的反对势力。在隋朝建国时,高句丽的疆域扩张到了最大,到达极盛时期。这两个国家同时崛起,相互也就怀着一些敌意。在隋文帝灭陈朝之后,开皇十八年就发动三十万大军进攻高句丽,但因为准备不足,被迫撤军。隋炀帝即位之后,相比父亲他的野心
隋三征高句丽失败后,后者到底有多狂?看看唐朝使节怎么说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8 3:37:32阅读:644
观察之后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高句丽国虽小,野心却很大。四郡故地,多次窥视中华,不断在辽东地区制造混乱,给中原王朝极大压力。尤其是在隋朝灭亡后,整个东北亚,当属高句丽最为猖獗。高句丽究竟有多狂呢?首先我们可以了解,在最初与隋的战争中,高句丽人最喜欢用被俘隋军的头颅做京观,以此达到羞辱汉人、耀武扬威的目
隋炀帝之前百战百胜,为何三征高句丽都失败了?真实原因令人恐惧
历史解密时间:2024/1/17 11:01:04阅读:1230
但是,即使中国古代很少对外发动战争,但是为了一些政治、民生需要,也发动过一些对外战争,比如隋炀帝杨广就发动了三征高句丽算是规模最大的外战。但是,隋炀帝时期的中国,虽然很强大,但还算不上非常强大,隋炀帝又那么聪明,为何要发动对外战争呢?杨广一共对高句丽发动了三次战争,人数多达上百万,但是却败给了兵力不
隋军远征:隋炀帝杨广三征高句丽惨败而亡国
历史解密时间:2024/1/15 20:24:23阅读:2588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人(今陕西华阴),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生于大兴,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度,修隋朝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对
唐太宗的三征高句丽:李世民为报中原王朝之耻
历史解密时间:2024/1/13 18:15:59阅读:3399
一、背景隋炀帝对高句丽的连年征战使得隋国力锐减,民心丧失,这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618年,唐高祖建立唐朝后,就努力与高句丽荣留王修好,双方于622年交换战俘。624年,荣留王接受了唐的年号。唐高祖册封荣留王为辽东郡王、高丽王。与此同时,唐册封百济武王为带方郡王,新罗真平王为乐浪郡王。62
隋唐背后的文武斗争:“三征高句丽”和“科举制”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22 15:34:52阅读:3255
科举起源于隋朝,大多数人对它的印象就是:科举为有真才实学的寒门子弟提供了一个上升通道,为国家选拔了许多人才。那么,科举的初衷到底是什么?真的只是单纯为选拔人才?“三征高句丽”贯穿了隋唐两朝,是什么原因使得两朝帝王不惜一切代价拿下高句丽,真的只是因为高句丽反复无常?亦或是帝王禁不住开疆拓土的诱惑?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