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后汉第二任皇帝也成了短命皇帝?他是怎么死的

为什么后汉第二任皇帝也成了短命皇帝?他是怎么死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438 更新时间:2023/12/9 10:58:26

刘和,字玄泰,后汉开国皇帝刘渊的嫡长子,生母为刘渊的第一任皇后呼延氏。同刘渊一样,刘和也是个地地道道的匈奴人,其刘姓源于汉匈和亲。当年,匈奴强盛时,汉高祖刘邦“以宗女为公主,以妻冒顿,约为兄弟,故其子孙遂冒姓刘氏”(见《晋书》)。刘渊的叔祖刘宣、父亲刘豹及刘渊本人等留居汉地的匈奴贵族,为了政治需要而冒姓刘,并取了汉人名字。承袭父祖,刘和也跟着姓刘。

刘宣、刘渊都非常向往汉文化,而且十分好学,满腹经纶,文武双全。受祖上的影响和熏陶,刘和从小就开始习学:《毛诗》(即《诗经》)、《左氏春秋》、《郑氏易》等汉人著作。刘和非常聪慧,接受汉学非常快,“好学夙成”,儒家经典、阴阳八卦,无所不通,什么东西都是一学就会。长大以后,刘和“身长八尺,雄毅美姿仪”(见《晋书》),成为一个既熟悉汉族儒家经典,又风度翩翩的帅哥。

在诸子中,刘渊最欣赏第四子刘聪。刘聪不仅相貌奇异,而且“幼而聪悟好学,……年十四,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孙吴兵法》靡不诵之。……十五习击刺,猿臂善射,弯弓三百斤,膂力骁捷,冠绝一时”(见《晋书》),文武兼备,堪称一代豪杰。在刘渊组织的历次征战攻伐中,刘聪战功卓著。不论是能力还是功劳,刘聪远胜刘和。但是,刘渊既然为使中原民心归附,而称汉帝,最终,决定遵循立嫡以长的汉家制度。河瑞二年(公元310年)正月,刘渊正式册立嫡长子刘和为太子。

随着身份的提升,刘和的性情也为之大变,“及为储贰,内多猜忌,驭下无恩”(见《晋书》),当了太子后,刘和开始对众兄弟无端猜忌,对文武大臣薄情寡恩,生怕有人从中作梗,伺机滋事,撼动其太子的地位,影响其继承皇位。刘和还没当上皇帝就这般失道,真可谓有才无德,空有一副好皮囊。

知子莫若父,刘渊既立刘和,就想方设法保刘和,最理想的方案就是权力分化。七月,刘渊染病,因对身后之事放心不下,故临终前任命陈留王刘欢乐为太宰,长乐王刘洋为太傅,江都王刘延年为太保,楚王刘聪为大司马、大单于,以上四人同时掌管政府机要。同时,让齐王刘裕、鲁王刘隆、北海王刘乂、始安王刘曜、安昌王刘盛、安邑王刘钦、西阳王刘璿等人分别掌握皇家禁卫军。

刘渊如此安排,目的就是防止权力集中到一个人手中,对刘和不利,可谓用心良苦。同月,一切安排就绪的刘渊,安心离逝,刘和即位,成为匈奴汉国第二任皇帝。虽然当上了皇帝,但因刘和早先“猜忌无恩”,早已使得人心离散,身边真正可以倚为心腹、真正能给刘和正能量的人,寥寥无几。贤者避,小人出,历朝历代皆如是。

果然,在刘和称帝的第三天,宗正呼延攸、侍中刘乘、卫尉西昌王刘锐就靠了上来,正是这三个佞臣,一手将刘和送上了黄泉路。 呼延攸是刘渊第一任皇后呼延氏的兄长,官拜宗正,刘渊因其素无才行,一直让他干些掌管皇帝亲族杂七杂八事物的闲差,至死也没有提拔他。刘乘一向厌恶刘聪,恨不得将刘聪除之而后快。刘锐认为自己身为卫尉、西昌王,而没有位列顾命大臣感到耻辱,心中怨气不小。这三个佞臣各怀鬼胎,各为己私,但目的相同,都想借刘和之手,扳倒刘聪等人,以提升自己的地位,并从中捞取政治好处。

但凡小人,擅长挑拨离间,也最会猜度皇帝的心思。呼延攸等人知道刘和为人猜忌,此时,正担心手握军权的刘聪等人造反,便顺势进谏:先帝刘渊不考虑轻重,让三王(刘裕、刘隆、刘乂)在皇城内统领强兵,刘聪拥兵十万在近郊驻扎,陛下居于客位,应当尽早打算,并特别指出,“此之祸难,未可测也”(见《晋书》),让刘和赶紧动手,否则,大难临头。刘和因呼延攸是其亲舅,故深信不疑。

心意已决,刘和于当日深夜便拉拢刘盛、刘钦等皇族近支,表明个人想法,不料,遭到了刘盛的激烈反对,呼延攸“命左右刃之。盛既死,钦惧,曰惟陛下命”(见《资治通鉴》),勉强同意起兵。次日四路人马开拔,刘锐率第一路攻打刘聪,呼延攸率第二路攻打刘裕,刘乘、刘钦率第三路攻打刘隆,田密、刘璿率第四路攻打刘乂。不料田密、刘璿临阵反水,“密、璿等使人斩关奔于聪”(见《晋书》),让刘聪有了准备和防范。 刘聪深谙《孙吴兵法》,领兵打仗是强项,于是“命贯甲以待之”(见《资治通鉴》),命将士全副武装,严阵以待。

刘锐出兵后,一看刘聪这阵势,自知不敌,不战而退,与呼延攸、刘乘合兵一处,虽然斩杀了刘裕、刘隆,但皇城西名门被刘聪轻而易举攻破。刘聪在光极殿西室杀死刘和,活捉了刘锐、呼延攸、刘乘,并将他们枭首示众。一场因听信佞言而发动的内战就此结束,一个因过分猜忌而动粗的皇帝就此殒命。

从七月“己卯”即位,到“乙酉”身死,刘和前后只当了七天皇帝,在历朝历代短命皇帝中,位列第四。刘和死后,刘聪废黜其皇帝名号,加谥其为戾太子。按古代谥法,不悔前过曰戾,刘和名副其实。刘和不辨奸佞,不念手足,一味猜忌,最终,在夺权中失势,在惊恐中丧命。

标签: 后汉五代十国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大盐平八郎领导太平天国的传说是不是真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大盐平八郎,历史解密

    日本德川幕府统治期间,人民起义不断。据不完全统计,1603年至1853年,全国共发生1100次暴动和起义。特别是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由于商品货币关系侵入农村,阶级矛盾激化,加上天灾人祸,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反抗斗争此伏彼起。从文化到天保年间(1804-1843)约40年内,共发生320余起农民和城市

  • 古代兵部侍郎的由来是什么样的 是什么时候设立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兵部侍郎,古代,历史解密

    兵部的由来兵部,在古代,属于六部之一,而六部制度始于西周,终于晚清,横跨两千多年历史。6部,指的是朝廷里六个政府部门,而六部里面,礼部负责制定礼仪;工部又称水部,负责帝国的大大小小工程;户部负责人口统计以及财政、税收;而刑部负责办案;吏部负责官吏升迁;最后是兵部:兵部负责军队管理。六部相对来说,对帝

  • 安茹的玛格丽特嫁疯子国王,最后却无夫无子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安茹的玛格丽特,英国,历史解密

    亨利六世是英国的国王,而他的母亲是法国的公主,所以在亨利六世在外祖父那里就遗传上了精神病,但是因为他是独生子的原因,所以即使有精神病,照样可以成为国王,当时他有一个王后是安茹的玛格丽特,她是那不勒斯王和安茹公爵雷内一世和洛林女公爵伊莎贝拉的女儿,玛格丽特在小的时候长相就非常的漂亮,可以说是一位高傲的

  • 后母戊鼎怎么读?司母戊鼎为什么变成了后母戊鼎?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秦朝,后母戊鼎,历史解密

    说到后母戊鼎其实大家也知道的,那就是这个鼎非常的著名,如果大家仔细的看后母戊鼎的话,会发现这个鼎其实应该是比较的有意思的,因为和我们说的司母戊鼎好像并不是一个名字啊,那么这到底是为何呢?其实大家还是没有搞清楚里面具体的原因了,这个后母戊鼎其实就是司母戊鼎了,那么这个后母戊鼎中的后字怎么读呢?下面一起

  • 强悍的秦军为什么敢不戴头盔呢 看看当时的制度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秦国,秦始皇,历史解密

    秦军为何敢不戴头盔,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迄今为止最为伟大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的文化、思想以及生产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而在战国时期,由于周天子的统治日渐衰微,因此那一时期,实力比较强大的诸侯国自然也开始争夺天下。而这场争夺最

  • 千古名将苏定方:打了胜仗后,被雪藏20年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苏定方,唐朝,历史解密

    不论在什么年代,战争都是一件非常残酷的事情,相较于现在先进的军事装备,主要依靠落后的冷兵器的古代,很多时候战争的胜利都是完全依靠士兵的数量和将领的质量。虽然在当时不乏一些精彩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但是大多数的战役的胜利还是那些士兵用性命厮杀回来的,但是历史只会铭记那些优秀的将领,这些士兵的姓名几乎无人记

  • 齐国曾称霸天下,打得秦国割地求和,为何后来一蹶不振?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春秋战国,历史解密

    无论是在春秋时期,还是进入战国阶段,齐国都可以说是当时的“超级大国”。春秋时期,齐桓公成为天下的霸主,“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直到战国中期,齐国依然国力强盛,甚至还要超过秦国,“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然而,齐国却在战国后期一蹶不振,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话说战国中期的齐国,国力绝对在秦国之

  • 石达开明明知道去四川是死路一条 他为什么还要去呢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石达开,太平天国,历史解密

    石达开为什么去四川,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石达开从天京出走后,历时7年,转战了15个省,最后决定去四川。但是石达开还没有进入四川,就在大渡河边全军覆灭。(石达开剧照)说起来,石达开去四川,并不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历史上在四川建立的政权,没有一个能

  • 皇族内阁:全国十三个席位,满人占九个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皇族内阁,清朝,历史解密

    1911年5月8日清政府实行所谓责任内阁制,成立由十三名国务大臣组成的新内阁,以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十三人中,满人九人,而其中满人皇族又占七人。这是一个以满人皇族为中心组成的内阁,人们称之为“皇族内阁”或“亲贵内阁”。在当时,皇族内阁令全国舆论大哗。宣统二年九月,各省代表在资政院会议上提出要求颁布

  • 清朝的太医是什么职务?什么样的人才能当上?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清朝,古代,历史解密

    太医这类宫廷御医的职位,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历史上。道理很简单,帝王虽然“天子”名号,但也扛不住伤病折磨。而且,从中国皇帝平均寿命考虑,这个职位绝对是高危行业,寿命普遍不长。所以,跟其他朝代一样,清朝同样设立宫廷御医官职,负责看病治人。清朝宫廷御医机构为太医院。按照清朝官制,太医院内设有院使、左院判、右